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用复合微生物菌肥对河西走廊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6
1
作者 彭轶楠 赵廷伟 +2 位作者 梁燕 王治业 季彬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8,共6页
选用复合微生物菌肥对兰州新区某盐碱地进行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复合微生物菌肥、硫磺粉+过磷酸钙和康地宝3种土壤改良剂均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全盐量和pH,复合微生物菌肥效果最佳,10月土壤全盐量和pH分别下降28.81%和0.72;添加复合... 选用复合微生物菌肥对兰州新区某盐碱地进行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复合微生物菌肥、硫磺粉+过磷酸钙和康地宝3种土壤改良剂均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全盐量和pH,复合微生物菌肥效果最佳,10月土壤全盐量和pH分别下降28.81%和0.72;添加复合微生物菌肥和康地宝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复合微生物菌肥效果最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最高,较不添加肥料(CK)分别提高了74.09%、350.69%、169.40%、190.75%;草坪种植各项生长指标数据显示,草坪质量高低顺序为复合微生物菌肥>康地宝>硫磺粉+过磷酸钙。通过比较施加微生物菌肥与其他类型改良剂对土壤pH、全盐量以及土壤养分和草坪生长的影响差异,得出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甘肃省河西走廊盐碱地改良效果最佳,适用于河西走廊盐碱地的治理修复,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复合微生物菌肥 施用 土壤改良剂 改良效果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下黑河湿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彭轶楠 祁宏山 +2 位作者 裴延礼 席鹏 季彬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44-50,69,共8页
研究了栽种不同植被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成效,以期为完善黑河湿地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开展植被恢复工程,在黑河北岸红军纪念林以西分别栽种2年生的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红柳(Tamarix chinensis)和胡杨(Populus eu... 研究了栽种不同植被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成效,以期为完善黑河湿地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开展植被恢复工程,在黑河北岸红军纪念林以西分别栽种2年生的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红柳(Tamarix chinensis)和胡杨(Populus euphratica),2020年12月采集各植被的根际土壤,同时以不栽种植被自然恢复方式为对照,研究栽种不同植被后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改善了黑河湿地生态环境,缓解了湿地盐碱化;栽种沙枣对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效果最明显;栽种胡杨对提高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效果最明显;栽种红柳对提高土壤微生物总量效果最明显;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间具有密切相关性。总体来看,植被恢复工程降低了黑河湿地土壤盐分,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黑河湿地的生态系统恢复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数量 黑河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甘肃优势作物规模种植土壤农药残留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玉坤 王治业 +3 位作者 巩晓芳 宋婕 郭琪 祝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0-1268,I0025,共10页
甘肃是我国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区,主要优势作物有道地中药材党参、典型高原夏菜花椰菜、优质马铃薯和制种玉米等。为了解这些作物规模种植土壤农药残留状况,采用色谱、质谱等检测手段对土壤中有机农药残留进行分析,结合非度量多维尺度方... 甘肃是我国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区,主要优势作物有道地中药材党参、典型高原夏菜花椰菜、优质马铃薯和制种玉米等。为了解这些作物规模种植土壤农药残留状况,采用色谱、质谱等检测手段对土壤中有机农药残留进行分析,结合非度量多维尺度方法解析不同作物土壤农药残留类型的空间差异,并运用风险商法(RQ)评估农药残留对土壤生物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除草剂乙草胺、莠去津和草甘膦均被检出,其检出含量分别为8.280~52.418、33.693~40.088和1.022~18.421μg·kg^(-1)。此外,在土壤中这3种除草剂的残留量较低。然而,不同作物规模种植土壤中农药残留的主要类型存在差异。乙草胺主要在党参种植区被检出,莠去津仅在玉米种植区被检出,而花椰菜、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区均主要检测到草甘膦。被检出的32种有机磷类农药含量范围为0.369~3845.028μg·kg^(-1)。有机磷类农药在党参种植区被广泛检出,而在花椰菜、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区则偶有检出。大部分有机磷类农药残留对土壤生物环境风险属于可接受范围(RQ值≤1)。在检测到的9种菊酯类农药中,溴氰菊酯检出含量范围为2.904~59.514μg·kg^(-1),该农药主要残留在马铃薯P2和花椰菜V3种植区土壤中。与其他菊酯类农药相比,溴氰菊酯具有较高的RQ值,但其土壤生物环境风险仍属于可接受范围。有2种有机氯类农药被检出,但其整体含量较低,土壤生物环境风险也处于可接受范围。研究区域土壤检出的残留农药类型较多,但农药残留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土壤生物环境风险可接受,这有利于甘肃优势作物的种植和土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优势作物 土壤 农药 残留特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对真菌毒素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马亚玲 季彬 +1 位作者 彭轶楠 王治业 《草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02-2916,共15页
真菌毒素是由丝状真菌如镰刀菌属、曲霉属和青霉属等所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物。其通过食品或饲料进入人或动物体内,会引起人或动物急性或慢性中毒,并导致机体的脏器(肝脏和肾脏)、组织(神经、皮肤)、生殖系统和生长性能等严重下降,甚至... 真菌毒素是由丝状真菌如镰刀菌属、曲霉属和青霉属等所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物。其通过食品或饲料进入人或动物体内,会引起人或动物急性或慢性中毒,并导致机体的脏器(肝脏和肾脏)、组织(神经、皮肤)、生殖系统和生长性能等严重下降,甚至死亡。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对真菌毒素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真菌毒素为主题,利用CiteSpace 6.2.R4可视化软件对近40多年与真菌毒素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年度分布、核心作者、所属机构、国家间合作关系、文献来源、关键词和被引率等多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WOS和CNKI两个数据库中分别共检索出文献19382篇和5320篇,发文量随时间的推移呈总体上升趋势。在国家间合作发文量来看,中国位列第2,发文量为2867篇,占总发文量的14.79%,表明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较多。来自美国的第一作者Bennett Joshua Ward发表的题目为Mycotoxins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为2468次,有较大的影响力。从高频关键词可看出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真毒毒素、霉菌毒素、氧化应激和生物脱毒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 of Science CNKI 真菌毒素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共现分析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遗传改良技术在杨树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沛雅 杨晖 +3 位作者 郭琪 杜维波 张军 杨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7-24,共8页
杨树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生态、能源、分子遗传木本模式植物之一,其种质资源研究改良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综述不同目的基因(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境、降低木质素、促生长等)转化杨属植物的研究与应用,分析目前为止杨... 杨树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生态、能源、分子遗传木本模式植物之一,其种质资源研究改良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综述不同目的基因(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境、降低木质素、促生长等)转化杨属植物的研究与应用,分析目前为止杨树分子改良研究应用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为杨树遗传改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遗传 种质资源 基因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 目的基因 分子改良 研究进展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根际节杆菌Arthrobacter sp.GCG3的分离鉴定及抑菌促生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军 郭琪 +5 位作者 杨晖 李鑫 裴沛瑶 李治广 赵疆 王沛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47-255,共9页
为挖掘甘草根际兼具促生防病功能的植物根际促生菌,利用平板对峙法从甘草根际筛选出1株对甘草根腐病病原菌及常见植物病原菌抑制率均在50%以上的高活性拮抗菌株GCG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该菌株属于... 为挖掘甘草根际兼具促生防病功能的植物根际促生菌,利用平板对峙法从甘草根际筛选出1株对甘草根腐病病原菌及常见植物病原菌抑制率均在50%以上的高活性拮抗菌株GCG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该菌株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GCG3菌株的不同浓度发酵菌液对供试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菌液浓度为1%以上时,抑制率均能达到70%以上;而无细胞滤液只在浓度为20%时对病原菌灰霉菌、核盘菌、茄链格孢、大斑凸脐蠕孢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69.49%~76.92%。菌体、发酵菌液和无细胞滤液的抑制活性强度整体表现为发酵菌液>菌体>无细胞滤液。发酵24 h的菌液对供试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该菌株能够耐受较高盐碱,具有固氮、分泌生长激素IAA的性能,且胞外多糖产量可达1017.06 mg/L。盆栽与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该菌株对玉米生长具有显著的促生效果。综上,节杆菌GCG3兼具广谱抑菌活性和促生性能,在生物防治、促生及盐碱地改良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根际 节杆菌 抑菌活性 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构树在兰州地区的生长动态及刈割期 被引量:5
7
作者 郭琪 李鑫 +4 位作者 杨晖 巩晓芳 王沛雅 张军 彭献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111-3119,共9页
本研究以兰州地区种植的杂交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为材料,对两种水肥条件下杂交构树的生长量和营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权重赋值法对两次刈割时的株高、产量、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灰分... 本研究以兰州地区种植的杂交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为材料,对两种水肥条件下杂交构树的生长量和营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权重赋值法对两次刈割时的株高、产量、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两次刈割最佳刈割期。结果表明:高肥力区杂交构树在第3个生长月进入株高与产量的快速生长期,低肥力区杂交构树进入快速生长期的时间要比高肥力区滞后1个月。两个肥力区的CP含量均在第3个生长月即植株进入快速生长期时含量最高,而后显著下降(P<0.05)。Ash含量均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不同之处在于两个肥力区呈显著下降(P<0.05)的月份不同,低肥力区较高肥力区提前1个月。NDF、ADF含量在两个肥力区基本表现了相同的升高趋势,在第5个生长月均达到了最高。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权重赋值法结果显示,两种水肥条件下,两次刈割时间安排为第2个生长月和第4个生长月时综合评价值均最高,建议杂交构树在兰州地区两次刈割的适宜刈割期为第2个生长月和第4个生长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构树 兰州地区 生长动态 刈割期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瘤胃纤维素酶eg基因在乳酸菌中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邹爱爱 魏亚琴 +4 位作者 杨宇泽 曹磊 孙康永杰 万学瑞 王川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71-2480,共10页
为构建高效表达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工程菌,本研究以牛瘤胃液中微生物全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扩增方法得到eg片段,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MG36e中获得分泌型表达载体pMG36e::eg;将测序正确后的重组质粒电转导到乳酸菌(Lactococcus lactis NZ... 为构建高效表达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工程菌,本研究以牛瘤胃液中微生物全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扩增方法得到eg片段,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MG36e中获得分泌型表达载体pMG36e::eg;将测序正确后的重组质粒电转导到乳酸菌(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中,得到L.lactis NZ9000/pMG36e::eg重组菌株,将发酵上清液通过10%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丙酮沉淀法浓缩蛋白后,用刚果红染色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3,5-Dinitrosalicylic acid,DNS)法检测该蛋白酶活性,使用滤纸酶活力(filter paper enzyme activity,FPA)法检测该蛋白酶的总酶活,并对重组内切葡聚糖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从牛瘤胃微生物中克隆得到一个基因大小为1500 bp左右的条带,该酶分子量为50 kDa左右,经刚果红染色有明显水解圈,水解圈直径为2.32 cm;采用DNS法测定该重组蛋白的酶活为12.4019 U·mL^(−1),用FPA法测定总酶活为12.2469 U·mL^(−1);重组蛋白酶对羧甲基纤维素钠、滤纸、微晶纤维素、脱脂棉均有酶活性;最适反应温度为90℃;最适反应pH为6;其中Cu^(2+)、Mn^(2+)、Ba^(2+)、Zn^(2+)、Co^(2+)等均可以提高重组酶的酶活力,而Fe^(2+)可抑制重组内切葡聚糖酶活力。本试验纤维素酶eg基因在L.lactis NZ9000中的稳定高效表达为提高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和消化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切葡聚糖酶 eg基因 乳酸菌 克隆 蛋白表达 酶活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地当归根际稀有细菌的群落组装和功能分析
9
作者 杨成 张玲 +4 位作者 章高森 郭增祥 陈娟 巩晓芳 王治业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18-130,共13页
【目的】解析道地产区不同生态型(野生型、半野生型和栽培型)当归根际细菌的多样性特征,阐明丰富与稀有细菌类群的群落组装机制及功能分化规律。【方法】基于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当归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结合PICRUSt和B... 【目的】解析道地产区不同生态型(野生型、半野生型和栽培型)当归根际细菌的多样性特征,阐明丰富与稀有细菌类群的群落组装机制及功能分化规律。【方法】基于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当归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结合PICRUSt和BugBase软件预测功能及表型,采用零模型(Null model)量化确定性/随机性过程对稀有细菌和丰富细菌组装的贡献度。【结果】当归根际细菌群落由极低丰度的丰富类群(0.067%)与高丰度的稀有类群(49.73%)组成。稀有细菌的Shannon指数与Chao1指数均显著高于丰富细菌,且其群落结构与组装过程更为复杂。物种组成显示,稀有细菌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黏细菌门(Myxococcot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蛭弧菌门(Bdellovibrionota)、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组成,丰富细菌则由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组成。差异物种分析表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是栽培型当归(Z)的显著差异物种;Haliangium、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小月菌属(Microlunatus)、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是野生型当归(Y)的显著差异物种;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Aquicella是半野生型当归(YZ)的显著差异物种。群落组装机制揭示,漂变(40.74%~62.00%)为主、扩散限制(14.00%~30.00%)为辅的随机过程驱动当归根际稀有细菌的群落组装,而扩散限制(72.00%~88.00%)为主、漂变(10.00%~13.58%)为辅的随机过程驱动丰富细菌的群落组装。功能预测显示,丰富细菌与稀有细菌存在功能主导、表型互补效应;丰富细菌KEGG level 1的功能丰度随驯化梯度增加,而稀有细菌呈下降趋势;且丰富细菌的功能丰度是稀有细菌的25~76倍。【结论】当归根际细菌群落由少量丰富类群与大量稀有类群组成,二者均受随机过程驱动,但在组成结构、组装机制及功能贡献上呈现显著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根际稀有细菌 群落组装 随机过程 扩增子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