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近30年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风险分析
1
作者 冯炜东 郝虎 +1 位作者 赵建虎 任茂 《甘肃林业科技》 2014年第3期44-49,共6页
对1984年以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发生分布的7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定性、定量的风险分析与评估,并提出其风险管理及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圆柏大痣小蜂、杨干透翅蛾为高度危险,落叶松枯梢病、青杨天牛、柳蛎盾蚧、云... 对1984年以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发生分布的7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定性、定量的风险分析与评估,并提出其风险管理及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圆柏大痣小蜂、杨干透翅蛾为高度危险,落叶松枯梢病、青杨天牛、柳蛎盾蚧、云杉大小蠹为中度危险,泰加大树蜂为低度危险。它们的危险性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圆柏大痣小蜂>杨干透翅蛾>落叶松枯梢病>青杨天牛>柳蛎盾蚧>云杉大小蠹>泰加大树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方式对青海省高寒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光谱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苗苗 陈伟 +2 位作者 赵军 林丽 张德罡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79,共9页
为深入了解不同利用方式对青海省高寒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和结构特性的影响,以次生沙棘林地、退耕还林地、农田和天然放牧地等4种利用方式土壤作为对象,研究了其0~10cm和10~20cm土层可溶性有机质含量、紫外-可见光光谱及其特征... 为深入了解不同利用方式对青海省高寒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和结构特性的影响,以次生沙棘林地、退耕还林地、农田和天然放牧地等4种利用方式土壤作为对象,研究了其0~10cm和10~20cm土层可溶性有机质含量、紫外-可见光光谱及其特征参数、荧光光谱及其特征参数等。结果表明,0~10cm土层可溶性有机碳和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天然放牧地>退耕还林地>次生沙棘林>农田。10~20cm土层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及有机碳含量在退耕还林地和次生沙棘林中较高。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复杂程度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天然放牧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较高,含有较多的多环芳烃。研究结果指出,天然放牧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结构更为复杂,稳定性更强,对维护青海省高寒地区碳库平衡和生态稳定有积极作用。0~10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结构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方式 高寒草甸 可溶性有机质 光谱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