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活动对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冯金元 蒋志仁 +2 位作者 冯宏元 蒋志成 王军梅 《中国林副特产》 2024年第3期23-25,共3页
春秋战国以前,祁连山区地广民稀,有森林约600万hm 2。自西汉以来,祁连山区人口不断增加,顶峰时有人口约28.9万,养殖牲畜230多万羊单位,开垦耕地约12万hm^(2)。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日益频繁,祁连山林草植被面积不断减少,破坏最严重时... 春秋战国以前,祁连山区地广民稀,有森林约600万hm 2。自西汉以来,祁连山区人口不断增加,顶峰时有人口约28.9万,养殖牲畜230多万羊单位,开垦耕地约12万hm^(2)。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日益频繁,祁连山林草植被面积不断减少,破坏最严重时,有林地仅11.8万hm^(2),草原超载放牧39.4%,局部地段超载80%以上。1975年以来,因超载放牧导致祁连山保护区40万亩灌木林被毁,200万亩灌木林沦为荒漠或草场,裸地面积增加了22.8%。20世纪末,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祁连山保护区砍伐林木的行为被彻底制止,但超载放牧对草原的破坏屡禁不止。2016年以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断加强,人类活动逐渐减少,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开始缓慢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祁连山保护区 生态环境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中段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对海拔的响应
2
作者 蒋志仁 蒋志成 +1 位作者 王军梅 冯金元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8,共8页
研究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不同海拔和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对于维护高寒山地地区的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7月于海拔2700、2900、3100、3300 m的青海云杉林样地挖取不同土层土样进行处理,通过Kruskal-Wallis方差分析... 研究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不同海拔和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对于维护高寒山地地区的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7月于海拔2700、2900、3100、3300 m的青海云杉林样地挖取不同土层土样进行处理,通过Kruskal-Wallis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海拔、不同土层之间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差异,采用Adonis多元方差分析海拔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海拔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的增加均呈减小的趋势,而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层的增加没有明显趋势。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范围在127.63~62.17 g/kg,土壤有机碳密度在5.53~4.28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除了海拔2900 m没有差异,其余海拔样地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海拔变化,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集中在10 cm土层,而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集中在10 cm和20 cm土层。海拔对各土层有机碳形成的差异均有显著影响,仅显著影响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形成的差异。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对海拔的变化比土壤有机碳密度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土层深度 海拔梯度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中段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冯金元 蒋志成 +2 位作者 蒋志仁 赵维俊 王军梅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67,277,共8页
[目的]研究土壤因子和林分因子对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以深入理解祁连山区土壤碳循环机制,并为该地区碳平衡的维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7月沿2700,2900,3100和3300 m海拔梯度设置样地,采集样地内土壤和林分数... [目的]研究土壤因子和林分因子对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以深入理解祁连山区土壤碳循环机制,并为该地区碳平衡的维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7月沿2700,2900,3100和3300 m海拔梯度设置样地,采集样地内土壤和林分数据,通过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在海拔间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性和线性拟合分析土壤有机碳与土壤pH值、容重、质量含水率、温度、郁闭度和林分密度之间的关系,采用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异的因素。[结果]①海拔高度2700 m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最高,为90.12~127.63 g/kg,海拔3100 m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最低,为62.17~70.50 g/kg。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为70.50~127.63 g/kg,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为62.17~90.12 g/kg。②所有土层土壤有机碳与pH值和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温度、郁闭度和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质量含水率呈不显著负相关(p>0.05)。线性拟合关系表现为容重最好,决定系数为0.81(p<0.01),pH值和温度决定系数分别为0.57(p<0.01)和0.32(p<0.01)。③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在各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差异的影响中pH值的比例在逐渐增加,容重的影响在逐渐减小,林分密度影响逐渐增加。[结论]各土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呈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幅度最大,深度土壤有机碳变化幅度最小。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及林分因子相关关系表现为:容重>pH值>温度>林分密度>郁闭度>质量含水率。pH值是形成不同海拔高度间土壤有机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因子 土层深度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鞘岭森林草原防火跨区域协作机制研究
4
作者 李靖辉 刘亨荣 《森林防火》 2025年第4期92-95,共4页
乌鞘岭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会处,其森林草原资源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意义重大。基于复杂的跨区域地理环境给防火工作带来诸多挑战,通过对乌鞘岭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项目进行剖析,当前防火协作存... 乌鞘岭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会处,其森林草原资源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意义重大。基于复杂的跨区域地理环境给防火工作带来诸多挑战,通过对乌鞘岭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项目进行剖析,当前防火协作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缺乏统一标准和长效机制等问题。构建跨区域协作机制虽存在行政体制差异、利益分配不均、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等困难,但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有望建立科学有效的协作机制,提升防火工作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鞘岭 森林草原防火 跨区域协作机制 火灾风险普查 协作问题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泉沟流域天然灌丛退化成因及保育对策 被引量:8
5
作者 马金宝 张培栋 李新荣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3-26,共4页
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旱泉沟流域生境为研究对象,分析出气候变迁、鼠类破坏、认识偏差、超载滥牧、樵采挖药、农垦残食、利益相争等是天然灌丛退化的主要成因,以“人—草—畜”和谐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完善机制、分区治理,自然修复、持续经... 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旱泉沟流域生境为研究对象,分析出气候变迁、鼠类破坏、认识偏差、超载滥牧、樵采挖药、农垦残食、利益相争等是天然灌丛退化的主要成因,以“人—草—畜”和谐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完善机制、分区治理,自然修复、持续经营,封山禁牧、育灌育草,以草定畜、划区轮牧,人工种草、合理利用,调整结构、增加收益的保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灌丛 退化成因 保育对策 旱泉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