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寒旱地区农村厕改现状及技术进展——以甘肃省为例
1
作者 胡军强 张洪伟 +3 位作者 李华 马凯 张晓庆 周添红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2-1080,共9页
农村厕所改造对提高农村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但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寒冷、干旱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厕所改造的进展和效果并未达到预期。为便于探究,本研究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回顾和探讨厕所革命的发展历... 农村厕所改造对提高农村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但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寒冷、干旱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厕所改造的进展和效果并未达到预期。为便于探究,本研究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回顾和探讨厕所革命的发展历程,分析甘肃省近5年的厕所改造数据,进而探究当前厕所改造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对寒旱地区农村厕改的相关技术进行全面的综述与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寒旱地区厕所改造技术、管理维护以及厕所优化评估方法的建议和展望,形成一个建造、拆除、厕所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可持续系统。本研究不仅为今后的厕所改造提供一定的指导,也为其他类似条件区域的厕所改造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厕所改造 寒旱区 厕改政策 技术 管护 评估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拱架送/回风方式对日光温室冬季作物冠层区热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胡万玲 陈冲 +2 位作者 管勇 马乔乔 叶文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2-272,共11页
传统日光温室被动的热环境调控模式难以满足温室作物冠层区空气温度和速度调控需求,且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为了改进日光温室热环境精准调控方法和提高温室能源利用效率,该研究结合日光温室围护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日光温室拱架的送/回风... 传统日光温室被动的热环境调控模式难以满足温室作物冠层区空气温度和速度调控需求,且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为了改进日光温室热环境精准调控方法和提高温室能源利用效率,该研究结合日光温室围护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日光温室拱架的送/回风方法,并基于温室作物多孔介质模型,建立了拱架送/回风系统温室的数值传热模型。采用空气温度与速度不均匀系数、气流速度适宜区面积比、能量利用系数以及累计有效积温等评价参数,研究了下送上回、中间回风和上送下回等3种温室拱架送/回风方式对日光温室冬季作物冠层区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中间回风和上送下回通风方式相比,下送上回通风方式对不同作物冠层高度处的空气温度和速度调控的结果最优,且不同作物冠层高度处气流速度适宜区面积比和累计有效积温都最大。当采用下送上回通风方式时,与送风干管风速为9、11和12 m/s相比,送风干管风速为10 m/s的能量利用系数最大,在作物冠层高度0.4、0.6、0.8和1.0 m处的能量利用系数分别为0.976、0.982、0.985和0.987,并且不同作物冠层高度处的空气温度不均匀系数和速度不均匀系数也都最小。因此,下送上回通风方式的推荐送风干管风速为10 m/s。该研究可为日光温室热环境的精准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拱架 数值分析 送/回风方式 热环境 能量利用系数 作物冠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给水厂中微塑料的出现及去除效率 被引量:2
3
作者 闵芮 周添红 +3 位作者 张洪伟 宋尚剑 刘馨 张国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72-2679,共8页
调查了位于黄河上游给水厂中>1μm的微塑料的丰度、物理形貌和组成,结果显示原水、混凝沉淀、过滤、紫外消毒和终端出水中微塑料的丰度分别为(1964.5±212.5)个/L、(795±136)个/L、(386±21)个/L、(377±20)个/L和(... 调查了位于黄河上游给水厂中>1μm的微塑料的丰度、物理形貌和组成,结果显示原水、混凝沉淀、过滤、紫外消毒和终端出水中微塑料的丰度分别为(1964.5±212.5)个/L、(795±136)个/L、(386±21)个/L、(377±20)个/L和(374.5±13.5)个/L,总体去除率达到80.97%.从原水到终端出水中微塑料以<10μm(89.60%~100%)的碎片状为主,且其去除效率与形状和大小有关.通过激光红外成像光谱仪和拉曼光谱进行定性分析发现了15种不同的聚合物类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乙烯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最为常见.该研究结果为城市供水中存在微塑料提供了依据,并为给水处理过程中微塑料的去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厂 微塑料 分布特征 常规处理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微塑料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雪 罗玉华 +3 位作者 李华 闵芮 周添红 张洪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962-6971,共10页
基于已有的研究与文献,综合论述了近年来水环境中微塑料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发现微塑料不仅可作为微生物的移动载体,还会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微生物在微塑料的降解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文章进一步探究了微生物对微塑料的降解机... 基于已有的研究与文献,综合论述了近年来水环境中微塑料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发现微塑料不仅可作为微生物的移动载体,还会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微生物在微塑料的降解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文章进一步探究了微生物对微塑料的降解机制,并对未来该领域研究和重点关注方向提出建议,为后续微塑料去除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微生物 生物膜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小三 申庆超 +1 位作者 张永发 魏文轩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2-1306,共5页
随着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研发一种低碳环保的高浊水处理技术对于缓解各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高浊水的性质、高浊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优缺点、高浊水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 随着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研发一种低碳环保的高浊水处理技术对于缓解各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高浊水的性质、高浊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优缺点、高浊水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概述。重点提出了直接超滤技术在高浊水处理中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并对高浊水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高浊水的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浊水 水处理技术 直接超滤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水厂生产废水资源化回用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宋小三 申庆超 +1 位作者 刘波 刘培强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4,共8页
目前,我国在净水厂生产废水的研究上仍处于发展阶段,可实现对生产废水处理的净水厂不足10%,大多数净水厂仍旧采用直接就近水体排放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更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在净水厂生产废水的研究上仍处于发展阶段,可实现对生产废水处理的净水厂不足10%,大多数净水厂仍旧采用直接就近水体排放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更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生产废水回用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生产废水回用后出水水质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并对未来生产废水回用工艺的发展作出相应的展望,旨在为后续的相关实验和工程技术应用提供一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废水 回用 处理方法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锌复合凹凸棒石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7
作者 陶玲 张静 +1 位作者 任汉儒 任珺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7,共9页
为研究硫酸锌改性处理对凹凸棒石修复土壤Cd污染效果的影响,采用浸渍法将硫酸锌与凹凸棒石进行复合,制备出6种不同复合比的硫酸锌复合凹凸棒石钝化材料,通过土壤钝化实验探究不同复合比材料对土壤Cd的修复效果,并进行材料表征,探讨材料... 为研究硫酸锌改性处理对凹凸棒石修复土壤Cd污染效果的影响,采用浸渍法将硫酸锌与凹凸棒石进行复合,制备出6种不同复合比的硫酸锌复合凹凸棒石钝化材料,通过土壤钝化实验探究不同复合比材料对土壤Cd的修复效果,并进行材料表征,探讨材料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材料较凹凸棒石比表面积增大,孔道结构增多,配位能力增强;6种钝化材料施入后均能使Cd从活性较高的化学形态向活性较低的化学形态转变,相比于对照组,施加钝化材料后Cd的弱酸提取态含量降低7.26%~37.37%,残渣态含量提高4.26%~36.17%;钝化处理可提高Cd的修复率,最高可达27.94%;钝化处理后,土壤Cd的环境风险系数(I_(ERF))和潜在风险指数(I_(PRI))均明显降低;修复效果随钝化材料中硫酸锌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硫酸锌与凹凸棒石复合比为1∶3时钝化效果最佳。硫酸锌复合凹凸棒石可作为一种原位钝化材料应用于Cd污染土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硫酸锌 CD 钝化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炭在厌氧消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杨军 王书琛 张津铭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3-1174,共12页
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AD)是处理废弃生物质的有效方法,但传统的AD存在停滞期长、微生物活性受阻等问题。水热炭是一种新型的以生物质为原料,经水热炭化(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HTC)制备的多功能炭基材料,其具有可回收、... 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AD)是处理废弃生物质的有效方法,但传统的AD存在停滞期长、微生物活性受阻等问题。水热炭是一种新型的以生物质为原料,经水热炭化(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HTC)制备的多功能炭基材料,其具有可回收、制备成本低和表面官能团丰富等优点,在AD中具有应用潜力。目前,国内对水热炭在AD中综述较少,为填补这方面的空白,首先总结了水热炭的理化性质和木质纤维素在HTC过程中的反应机制,发现温度是影响水热炭理化特性的关键因素以及水热炭相较于热解炭具有更小的比表面积,但水热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丰度比热解炭更高;其次,梳理了目前水热炭在AD中的研究进展,发现在AD系统中添加水热炭可有效缩短停滞期、缓解抑制作用、富集功能微生物、提高甲烷产量和产率,对AD有综合强化效果;最后,探讨了水热炭强化AD的微观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促进种间电子传递、富集AD功能微生物和缓解AD体系抑制。综述有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展水热炭在AD和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未来应在当前研究基础上,着重研究不同来源的水热炭在不同底物和不同的参数条件下对AD的影响,深挖其表面含氧官能团对AD的促进机制以及对水热炭在AD中的影响机理展开进一步探索,以为水热炭在AD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水热炭 厌氧消化 甲烷 直接种间电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冷却水中阻垢技术的研究进展:挑战与机遇
9
作者 苏艳艳 丁昀 +1 位作者 任柯宣 杨庆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8-164,共7页
本研究旨在阐述工业循环冷却水中有机膦酸盐阻垢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并阐述水体中磷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文中特别探讨了生物法、物理吸附法、化学沉淀法以及高级氧化法在去除膦酸盐方面的原理与特性。强调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特定... 本研究旨在阐述工业循环冷却水中有机膦酸盐阻垢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并阐述水体中磷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文中特别探讨了生物法、物理吸附法、化学沉淀法以及高级氧化法在去除膦酸盐方面的原理与特性。强调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特定废水的水质以及不同处理手段的运营成本,从而寻找最优的膦酸盐去除方案或其组合工艺。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几种环保型无磷缓蚀阻垢剂及新型防垢技术,强调了从根源上防止有机膦的引入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而实现水处理过程的绿色转型则须将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作为未来研究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冷却水 有机膦酸盐类阻垢剂 高级氧化法 绿色阻垢剂 防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改性凹凸棒石对土壤中镉化学形态及环境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陶玲 仝云龙 +4 位作者 余方可 杨万辉 王艺蓉 王丽 任珺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凹凸棒石进行碱改性后性能的提高,为其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重要基础。本文采用不同比例的氢氧化钠对凹凸棒石进行改性,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改性前后凹凸棒石理化特性的变化,并在... 凹凸棒石进行碱改性后性能的提高,为其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重要基础。本文采用不同比例的氢氧化钠对凹凸棒石进行改性,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改性前后凹凸棒石理化特性的变化,并在人工配制的重金属Cd污染土壤上进行钝化实验,研究氢氧化钠改性凹凸棒石对污染土壤中Cd的化学形态变化以及环境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氢氧化钠与凹凸棒石质量比为1∶2的改性材料,土壤pH值显著升高0.85个单位。酸溶态Cd含量显著降低46.25%,残渣态Cd含量显著增加1.99倍;土壤中Cd的风险评价指数和潜在风险指数分别由36.70%和207.90降至20.08%和86.40,有效降低了土壤中Cd的迁移能力和环境风险。SEM、XRD和FTIR分析表明,凹凸棒石经过改性后表面粗糙程度增加,Si—O—Si键等化学键打开,用于吸附重金属的活性位点增加。碱改性凹凸棒石主要通过吸附作用,硅羟基和氢氧根与Cd^(2+)反应生成沉淀来固定土壤Cd,从而达到钝化修复Cd污染土壤的效果。因此碱改性凹凸棒石可对土壤中Cd进行有效钝化,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较显著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碱改性 化学形态 环境风险 扫描电镜 X射线衍射法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亲/疏油双界面耦合作用的聚结除油
11
作者 杨信 满世德 +3 位作者 何江涛 孔德泽 张婷婷 未碧贵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120-5129,共10页
为了探究两种相反润湿性板式聚结材料的耦合作用,将水下亲油和水下疏油两种聚丙烯材料交替组合布置,构建亲/疏油复合结构聚结器,研究其聚结除油性能。结果表明,亲/疏油双界面耦合作用对除油效率具有耦合增强作用,亲/疏油聚结板垂直方向... 为了探究两种相反润湿性板式聚结材料的耦合作用,将水下亲油和水下疏油两种聚丙烯材料交替组合布置,构建亲/疏油复合结构聚结器,研究其聚结除油性能。结果表明,亲/疏油双界面耦合作用对除油效率具有耦合增强作用,亲/疏油聚结板垂直方向相间布置方式比单一亲油聚结板的去除效率提高约4.4%。聚结板的空间结构是影响聚结效率的重要因素,聚结板形状对流场的规整作用越强,越有利于油水两相分离。亲油板与疏油板上下表面油滴的聚结行为各不相同,油水聚结过程主要受聚结板下表面润湿性能影响,亲油板的上表面与疏油板的下表面并不利于油滴聚结。水力停留时间与聚结材料润湿性能是影响小油滴能否在聚结区完成聚结的重要因素。以上研究成果可以为亲/疏油组合材料处理含油废水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结 含油废水 润湿性 双界面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凹凸棒石共热解生物炭对矿区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陶玲 黄磊 +2 位作者 周怡蕾 李中兴 任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37-1646,共10页
全国部分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问题严重,生物炭作为土壤修复材料,其在土壤重金属的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探讨不同添加量的污泥-凹凸棒石共热解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效果,在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凹凸棒石(0,5%,10%... 全国部分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问题严重,生物炭作为土壤修复材料,其在土壤重金属的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探讨不同添加量的污泥-凹凸棒石共热解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效果,在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凹凸棒石(0,5%,10%,15%,20%,25%,30%)和污泥共热解制备污泥生物炭,进行钝化修复实验,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转移的风险。结果表明,污泥生物炭增加了土壤的pH值,显著提高了钝化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和电导率(EC),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的DTPA提取态和TCLP提取态含量,明显促进了土壤中Cd和Zn由酸溶态向残渣态转变。其中20%凹凸棒石添加量制备的污泥生物炭对重金属Cu和Cd钝化效果较好,残渣态Cu显著提高了19.27%,还原态Cd降低了12.5%。15%凹凸棒石添加量制备的污泥生物炭对重金属Cr、Zn和Ni钝化效果较好,酸溶态Cr、Zn和Ni分别显著地降低了38.41%、38.39%和25.4%,同时凹凸棒石和污泥共热解决生物炭明显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转移的风险,钝化效率达到了94.09%。20%凹凸棒石添加污泥制备的污泥生物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工程修复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泥 凹凸棒石 钝化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黄土塬典型地区窖水水质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国珍 牟海生 +3 位作者 马金叶 刘春 武福平 周添红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23-2832,共10页
为明确甘肃黄土塬地区窖水水质现状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以甘肃陇东黄土塬地区某县的16口水窖的水质检测结果为基础,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该县窖水水质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首次对黄土塬地区窖水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进... 为明确甘肃黄土塬地区窖水水质现状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以甘肃陇东黄土塬地区某县的16口水窖的水质检测结果为基础,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该县窖水水质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首次对黄土塬地区窖水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县窖水水质满足地表水Ⅱ类标准,影响水质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为总磷、总氮和溶解氧的含量;重金属年均致癌风险值在2.3195×10^(-5)~3.76016×10^(-5),介于美国环保署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可接受标准之间,年均非致癌风险值在1.79171×10^(-10)~2.54×10^(-8),远低于上述标准,表明该地的健康风险主要来自于重金属致癌风险。2种评价方法均显示水窖集雨面优劣顺序依次为水泥地面、砖混地面、土路/打麦场面,窖体材质红胶泥优于混凝土,并对不同类型水窖的用途提出了建议。研究结论可为该县开展水窖集流面及其材质优选以及选择合适的水处理技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黄土塬地区 集雨窖水 水质标识指数法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总量约束的黑河中游大满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14
作者 陈坤 陈海牛 +3 位作者 王涛 胡广录 田凯夫 靳涛阳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33-141,共9页
为解决黑河中游大满灌区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地下水超采等问题,该研究根据灌区实际情况预测了不同规划年(2026、2030年)灌区的需水量,提出了一种包含成本效益、缺水风险和磷污染控制的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采用自适应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 为解决黑河中游大满灌区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地下水超采等问题,该研究根据灌区实际情况预测了不同规划年(2026、2030年)灌区的需水量,提出了一种包含成本效益、缺水风险和磷污染控制的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采用自适应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adaptive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Ⅲ,A-NSGA-Ⅲ)对模型进行求解,建立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体系,通过客观赋权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法对不同配置方案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大满灌区2026年和2030年规划的供水量指标较预测的最大需水量分别缺水约1383.97万和332.93万m^(3),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经优化配置后,2026年和2030年灌区用水总量分别是21043万和21459.17万m^(3),均满足灌区规划年供水总量指标约束;相较2021年,配置方案中不同规划年地表水使用量分别增加约3171.95万和4943.59万m^(3),地下水开采量减少约6301.48万和7656.95万m^(3),较大程度地减少了灌区地下水的开采量。该研究提出的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在大满灌区有较好的适用性,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符合实际,可为黑河中游其他灌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模型 算法 多目标优化 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A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15
作者 宋东杰 赵龙 +3 位作者 杨柯 关泽康 郑亚卿 马娟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7,共6页
基于厌氧氨氧化工艺中AnAOB生长缓慢、难富集导致启动缓慢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1:2)为接种污泥,投加聚氨酯泡沫作为填料启动UASB反应器,考察了启动过程中反应器的脱氮性能、污泥外观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 基于厌氧氨氧化工艺中AnAOB生长缓慢、难富集导致启动缓慢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1:2)为接种污泥,投加聚氨酯泡沫作为填料启动UASB反应器,考察了启动过程中反应器的脱氮性能、污泥外观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35 d后反应器对NH_(4)^(+)-N和NO_(2)^(-)-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总氮去除率达到80%,NO_(2)^(-)-N_(t)/NH_(4)^(+)-N_(t)和NO_(3)^(-)-Np/NH_(4)^(+)-N_(r)趋势均逐渐稳定且接近理论值1.32和0.26,系统的脱氮性能良好。此外,经过160 d的培养,接种的混合污泥也从最初的黑色最终转变为砖红色。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浮霉菌门的丰度从最初的0.08%增长到6.06%,Candidatus Kuenenia属丰度由0.09%增长至1.73%,Candidatus Brocadia属丰度由0.02%增长至1.25%,进一步证明UA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成功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UASB反应器 生物脱氮 快速启动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干旱过程中玉米叶片光响应特征及模拟
16
作者 胡啸 吕晓东 赵福年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4,77,共10页
【目的】探索土壤干旱过程中玉米叶片光响应特征及其适宜模拟模型,为干旱区玉米抗旱种植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设置玉米桶栽控水模拟试验,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土壤干旱过程中玉米叶片光合... 【目的】探索土壤干旱过程中玉米叶片光响应特征及其适宜模拟模型,为干旱区玉米抗旱种植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设置玉米桶栽控水模拟试验,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土壤干旱过程中玉米叶片光合生理指标及光响应过程,并选用4种常见光响应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模型)进行光合生理参数拟合分析。【结果】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加剧,在较强的光合有效辐射下,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出现了光抑制现象。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暗呼吸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的拟合效果最好,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光补偿点的拟合最佳。在土壤干旱过程中,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对表观量子效率(AQE)、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光饱和点(LSP)和暗呼吸速率(Rd)光合参数影响不同。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44.60%时,各光合参数变化均较小。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4.60%~36.63%时,各光合参数均迅速减小。土壤相对含水量在36.63%~17.22%时,除LCP增大外,其他各参数值均较低且相对稳定。土壤相对含水量在17.22%~11.07%时,各光合参数达到最小值,导致玉米萎蔫。【结论】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4.60%左右时,玉米可以产生较低水平的光合产物,维持缓慢生长,是干旱区玉米抗旱种植管理的关键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过程 土壤水分 光响应模型 光响应参数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粪肥农用土壤中活体病原菌随雨水径流的溶出特性
17
作者 王邦驰 黄魁 +2 位作者 闫志泉 陈群丰 李同欢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69-2576,共8页
为明确病原微生物在雨水径流中的溶出规律,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冲刷蚯蚓粪施用的土壤.使用叠氮溴化丙锭(PMA)结合荧光定量PCR,探究其中活体粪便指示菌(FIB)的丰度变化.结果显示,混合土壤基质中的电导率、氨氮、硝酸盐氮、总磷(TP)的... 为明确病原微生物在雨水径流中的溶出规律,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冲刷蚯蚓粪施用的土壤.使用叠氮溴化丙锭(PMA)结合荧光定量PCR,探究其中活体粪便指示菌(FIB)的丰度变化.结果显示,混合土壤基质中的电导率、氨氮、硝酸盐氮、总磷(TP)的浓度在降雨后分别下降了51.34%、45.20%、99.09%和26.22%.在径流水中,氨氮、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浓度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峰值都出现在前15min(含15min).总大肠菌(TC)、粪大肠菌(FC)和大肠杆菌(EC)和肠球菌(ES)四个FIB的q PCR定量结果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且PMA-qPCR与培养法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Spearman r=0.723,P<0.001).所有径流中的FC数量均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限值(40000个/L).研究表明活性病原微生物可通过降雨冲刷进入水体,并在初期径流中大量扩散,增加其环境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粪大肠菌群 径流 降雨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AgCl/凹凸棒石对吡虫啉的光降解性能
18
作者 王阳阳 孙磊 +3 位作者 杨嘉伟 王嘉宁 魏佳玲 杨柳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93-1905,共13页
吡虫啉(IMI)作为一种新烟碱类农药,因其大量使用已引起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本研究采用沉淀-光还原法制备了Ag/AgCl/ATP光催化剂,探究对水体中IMI的光降解性能.通过XRD、SEM、EDS、UV-vis DRS和XPS分析研究了该光催化剂的性能.考察了初... 吡虫啉(IMI)作为一种新烟碱类农药,因其大量使用已引起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本研究采用沉淀-光还原法制备了Ag/AgCl/ATP光催化剂,探究对水体中IMI的光降解性能.通过XRD、SEM、EDS、UV-vis DRS和XPS分析研究了该光催化剂的性能.考察了初始pH、不同比例催化剂和IMI初始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对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5 mmol·g^(−1)Ag/AgCl/ATP光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性能,20 min可对IMI达到90%以上去除率.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pH值在5—11范围内对IMI有很好的光降解效果;在经过5次重复实验后,该催化剂仍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水体中SO_(4)^(2−)和NO_(3)−对光催化剂降解IMI均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和LC-MS鉴定了IMI的降解产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能的降解路径,并进一步初步揭示了其光降解机理.本研究为光催化降解新烟碱类农药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gCl ATP 光催化 吡虫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负载生物炭复合凹凸棒石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19
作者 任珺 何刚 +6 位作者 任汉儒 高敏 李云梦 母旭日 童彩丽 朱睿 陶玲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4,共11页
文章以市政污泥和FeCl_(3)·6H_(2)O为原料制备出铁负载生物炭,与凹凸棒石混合,共热解制得铁负载污泥生物炭复合凹凸棒石吸附材料并用于去除水中重金属Cu、Cd、Cr、Zn和Ni。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复合铁负载生物炭材料,凹凸棒石结构改变... 文章以市政污泥和FeCl_(3)·6H_(2)O为原料制备出铁负载生物炭,与凹凸棒石混合,共热解制得铁负载污泥生物炭复合凹凸棒石吸附材料并用于去除水中重金属Cu、Cd、Cr、Zn和Ni。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复合铁负载生物炭材料,凹凸棒石结构改变,表面官能团增多,吸附效果明显提高,5种重金属去除率可达90%;吸附过程均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Cu、Cd、Cr、Zn和Ni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4.16、1.26、3.34、1.39和1.35 mg/g,多分子层化学吸附是主要的吸附机制;复合吸附剂表面硅醇基(-OH)、含氧官能团(C-O、C-O-C等)、活性铁(Fe(Ⅱ)、FeOOH)以及铁氧化物可能是主要吸附位点。开发的复合吸附剂对重金属的去除能力明显优于单一生物炭和凹凸棒石吸附剂。研究结果为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以及固废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生物炭 凹凸棒石 铁负载 吸附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工业园区废水运行性能研究
20
作者 武子龙 宋昀达 +3 位作者 张丽丽 陈翰 陈灯辉 黄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4期166-172,共7页
本研究针对工业园区废水处理问题,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开展了好氧颗粒污泥(AGS)技术的性能研究,并探索了硅藻土投加对AGS颗粒化进程和污染物去除性能的优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运行40 d后,硅藻土的添加促进了颗粒化进程,好氧颗粒污... 本研究针对工业园区废水处理问题,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开展了好氧颗粒污泥(AGS)技术的性能研究,并探索了硅藻土投加对AGS颗粒化进程和污染物去除性能的优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运行40 d后,硅藻土的添加促进了颗粒化进程,好氧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93.541μm和230.421μm,两组反应器均实现了高效、稳定的污染物去除,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95.95%、80.7%~82.5%、95.6%~95.8%,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AGS系统中Bacteroidota和Gammaproteobacteria的显著富集促进了污染物去除,而硅藻土的投加进一步提升了颗粒化进程和抗污泥膨胀能力。本研究验证了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在工业园区废水处理中的适用性,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工业园区废水 硅藻土 脱氮除磷 S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