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铅锌矿厂区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对土壤重金属的响应
1
作者
陈凌云
苑煜思
+3 位作者
朱时应
董刚
杜海峰
刘汉成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9-309,共11页
铅锌矿厂区排放的粉尘经大气沉降后回归到土壤,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升高,对地上和地下生物造成深刻影响。重金属不仅威胁土壤微型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在植物体内富集后通过食物链传递到生物体内,进而引起生物机理反应或机体损伤甚至死...
铅锌矿厂区排放的粉尘经大气沉降后回归到土壤,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升高,对地上和地下生物造成深刻影响。重金属不仅威胁土壤微型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在植物体内富集后通过食物链传递到生物体内,进而引起生物机理反应或机体损伤甚至死亡。纤毛虫作为土壤微型动物主要类群之一,对重金属极度敏感,同时又可作为指示生物来反映土壤健康。为探究纤毛虫群落组成与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甘肃锌冶炼厂周边农田5块小麦样地中采集25份土壤样品,使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和“蛋白银染色法”对土壤纤毛虫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共鉴定到纤毛虫34种,隶属于6纲8目15科23属,各样点间生物多样性呈显著性差异(P<0.05);(2)近厂区下风向S2样点土壤中Cd、Pb和Zn含量远大于其他样点,同时Cd、Pb、Cu、Zn含量在各样点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3)位于厂区上风向参照样点S1与距离厂区最远的样点S5纤毛虫群落复杂且物种组成相似;随着距离变远,S2至S4样点物种数和多样性呈逐渐下降趋势,且S2样点以肉食性纤毛虫为主,S5样点以菌食性纤毛虫为主;(4)Mantel分析结果表明,S3样点纤毛虫群落组成与Cr、Ni、Cu、Co、Mn含量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Cd含量对于纤毛虫群落的影响最大,Cr含量对于纤毛虫群落的影响最小,电导率(EC)和pH是影响不同样点间纤毛虫群落组成的主要理化因子;(5)中华棘毛虫(Sterkiella sinica)和瘦尾虫一种(Uroleptus sp.)可以作为监测该区域土壤Cd、Cr、Cu、Co含量变化的指示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纤毛虫
环境响应
相互关系
指示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基本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乃亮
孙旭伟
+2 位作者
黄慧
姜泳波
陈思瑾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期192-197,共6页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针对生态安全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存在的模糊性、争议性问题,剖析了狭义和广义生态安全的内涵,将生态安全定义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免受生态...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针对生态安全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存在的模糊性、争议性问题,剖析了狭义和广义生态安全的内涵,将生态安全定义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免受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供给限制、免遭生态退化危害、免受生态风险威胁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安全范畴的层级性及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国家和全球尺度生态安全的主客体关系,从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脆弱性2方面研究了影响生态系统安全的内外部因素,归纳总结了生态安全的人本性、整体性与全球性、相对性、区域性与动态性、可控性等特征,并就未来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提出了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层级的生态安全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深化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的机理性研究、强化复合生态安全系统的社会人文影响因素研究等建议,以期为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脆弱性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75-2020年疏勒河流域绿洲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孙旭伟
李森
+2 位作者
王亚晖
唐霞
赵鸿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9111-9120,共10页
掌握内陆河流域绿洲时空动态是内陆河流域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的基本前提。基于Landsat系列数据,结合面向对象随机森林和目视解译方法,分析了1975-2020年疏勒河流域绿洲的时空格局、结构变化及其成因,并探讨了人工/天然绿洲比...
掌握内陆河流域绿洲时空动态是内陆河流域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的基本前提。基于Landsat系列数据,结合面向对象随机森林和目视解译方法,分析了1975-2020年疏勒河流域绿洲的时空格局、结构变化及其成因,并探讨了人工/天然绿洲比例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0年疏勒河流域绿洲面积为5790.24km^(2),占流域面积比例的4.65%,其中人工绿洲、自然绿洲和过渡带分别占绿洲总面积比例为45.29%、51.07%和3.64%;(2)疏勒河流域绿洲分布模式主要为内陆河沙漠区模式和干流模式;(3)1975-2020年疏勒河流域绿洲面积整体上呈扩张趋势,且绿洲变化以人工绿洲扩张、天然绿洲和荒漠-绿洲过渡带减少为主要特征,土地类型的主要变化为草地和荒漠被开垦,绿洲变化可分为1975-2000年缓慢扩张和2000-2020年迅速扩张2个阶段,主要原因为流域径流量增加和外来移民输入;(4)随着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之比由3:7(1975年)增加到5:5(2020年),流域绿洲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5年达到最高。研究可为疏勒河流域绿洲生态系统稳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流域
分布模式
时空变化
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渭河源区坡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土壤保持效应
被引量:
2
4
作者
孙旭伟
姜泳波
+2 位作者
王乃亮
王亚晖
赵鸿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5-412,共8页
[目的]分析渭河源区不同等级坡耕地的时空变化,揭示不同坡耕地类型的土壤保持效应,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渭河源区坡耕地及土壤保持的影响,为完善不同坡耕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渭河源...
[目的]分析渭河源区不同等级坡耕地的时空变化,揭示不同坡耕地类型的土壤保持效应,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渭河源区坡耕地及土壤保持的影响,为完善不同坡耕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渭河源区土地利用和地形数据,通过叠加分析、耕地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1990—2020年耕地呈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减少再缓慢减少的趋势,面积净减少321.03 km^(2),其中陡坡耕地和缓坡耕地是耕地变化主要类型。②近30 a来,耕地的时空变化主要表现为1990—2000年耕地少量转入,主要分布在漳县和岷县;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有279.80 km^(2)的坡耕地转变为林草地,其中耕地转换为草地主要分布在通渭和陇西县,而耕地转换为林地主要分布在陇西和岷县。③1990—2000年渭河源区林草地开垦导致土壤保持量减少5.52×10^(4) t,而2000—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导致土壤保持量增加2.21×10^(6) t,其中大于15°的坡耕地的转变对土壤保持量变化影响更大。[结论]渭河源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效显著,其中2000—2010年陡坡耕地的退耕面积最大,陡坡耕地退耕地土壤保持总体效应最大,但峭坡耕地退耕地单位效应最大。峭坡耕地仍有较大退耕空间,依旧是新一轮退耕任务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土壤保持
时空变化
退耕还林工程
渭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铅锌矿厂区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对土壤重金属的响应
1
作者
陈凌云
苑煜思
朱时应
董刚
杜海峰
刘汉成
机构
甘肃
民族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型生物学
研究
室
甘肃省
生态
环境科学设计
研究
院
甘肃省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研究中心
甘肃省
陇南
生态
环境监测
中心
出处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9-309,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267044)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3JRRA688)
+1 种基金
甘肃省重点研发科技计划项目(24YFWA018)
甘南州科技创新引导计划(2023JY1SC004)。
文摘
铅锌矿厂区排放的粉尘经大气沉降后回归到土壤,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升高,对地上和地下生物造成深刻影响。重金属不仅威胁土壤微型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在植物体内富集后通过食物链传递到生物体内,进而引起生物机理反应或机体损伤甚至死亡。纤毛虫作为土壤微型动物主要类群之一,对重金属极度敏感,同时又可作为指示生物来反映土壤健康。为探究纤毛虫群落组成与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甘肃锌冶炼厂周边农田5块小麦样地中采集25份土壤样品,使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和“蛋白银染色法”对土壤纤毛虫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共鉴定到纤毛虫34种,隶属于6纲8目15科23属,各样点间生物多样性呈显著性差异(P<0.05);(2)近厂区下风向S2样点土壤中Cd、Pb和Zn含量远大于其他样点,同时Cd、Pb、Cu、Zn含量在各样点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3)位于厂区上风向参照样点S1与距离厂区最远的样点S5纤毛虫群落复杂且物种组成相似;随着距离变远,S2至S4样点物种数和多样性呈逐渐下降趋势,且S2样点以肉食性纤毛虫为主,S5样点以菌食性纤毛虫为主;(4)Mantel分析结果表明,S3样点纤毛虫群落组成与Cr、Ni、Cu、Co、Mn含量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Cd含量对于纤毛虫群落的影响最大,Cr含量对于纤毛虫群落的影响最小,电导率(EC)和pH是影响不同样点间纤毛虫群落组成的主要理化因子;(5)中华棘毛虫(Sterkiella sinica)和瘦尾虫一种(Uroleptus sp.)可以作为监测该区域土壤Cd、Cr、Cu、Co含量变化的指示生物。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纤毛虫
环境响应
相互关系
指示物种
Keywords
heavy metal
soil cili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e
interrelation
indicator species
分类号
X171.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基本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乃亮
孙旭伟
黄慧
姜泳波
陈思瑾
机构
甘肃省
生态
环境科学设计
研究
院
甘肃省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研究中心
甘肃
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出处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期192-197,共6页
基金
甘肃省软科学专项(编号:20CX9ZA026)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自然科学(编号:20JR10RA441,20JR10RA443)。
文摘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针对生态安全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存在的模糊性、争议性问题,剖析了狭义和广义生态安全的内涵,将生态安全定义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免受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供给限制、免遭生态退化危害、免受生态风险威胁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安全范畴的层级性及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国家和全球尺度生态安全的主客体关系,从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脆弱性2方面研究了影响生态系统安全的内外部因素,归纳总结了生态安全的人本性、整体性与全球性、相对性、区域性与动态性、可控性等特征,并就未来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提出了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层级的生态安全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深化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的机理性研究、强化复合生态安全系统的社会人文影响因素研究等建议,以期为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脆弱性
生态风险
Keywords
ecological security
influencing factors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ecological risk
分类号
X826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75-2020年疏勒河流域绿洲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孙旭伟
李森
王亚晖
唐霞
赵鸿雁
机构
甘肃省
生态
环境科学设计
研究
院
甘肃省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西北
生态
环境资源
研究
院
中国科学院西北
生态
环境资源
研究
院干旱
区
盐渍化
研究
站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9111-9120,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2007430,41801079,41701062)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608)。
文摘
掌握内陆河流域绿洲时空动态是内陆河流域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的基本前提。基于Landsat系列数据,结合面向对象随机森林和目视解译方法,分析了1975-2020年疏勒河流域绿洲的时空格局、结构变化及其成因,并探讨了人工/天然绿洲比例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0年疏勒河流域绿洲面积为5790.24km^(2),占流域面积比例的4.65%,其中人工绿洲、自然绿洲和过渡带分别占绿洲总面积比例为45.29%、51.07%和3.64%;(2)疏勒河流域绿洲分布模式主要为内陆河沙漠区模式和干流模式;(3)1975-2020年疏勒河流域绿洲面积整体上呈扩张趋势,且绿洲变化以人工绿洲扩张、天然绿洲和荒漠-绿洲过渡带减少为主要特征,土地类型的主要变化为草地和荒漠被开垦,绿洲变化可分为1975-2000年缓慢扩张和2000-2020年迅速扩张2个阶段,主要原因为流域径流量增加和外来移民输入;(4)随着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之比由3:7(1975年)增加到5:5(2020年),流域绿洲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5年达到最高。研究可为疏勒河流域绿洲生态系统稳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疏勒河流域
分布模式
时空变化
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比例
Keywords
Shule River Basin
distribution pattern
spatiotemporal change
proportion of artificial and natural oases area
分类号
P901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渭河源区坡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土壤保持效应
被引量:
2
4
作者
孙旭伟
姜泳波
王乃亮
王亚晖
赵鸿雁
机构
甘肃省
生态
环境科学设计
研究
院
甘肃省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西北
生态
环境资源
研究
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5-412,共8页
基金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渭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20JR10RA443)
甘肃省软科学专项(20CX9ZA026)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重点项目(2020zfcg02072)。
文摘
[目的]分析渭河源区不同等级坡耕地的时空变化,揭示不同坡耕地类型的土壤保持效应,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渭河源区坡耕地及土壤保持的影响,为完善不同坡耕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渭河源区土地利用和地形数据,通过叠加分析、耕地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1990—2020年耕地呈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减少再缓慢减少的趋势,面积净减少321.03 km^(2),其中陡坡耕地和缓坡耕地是耕地变化主要类型。②近30 a来,耕地的时空变化主要表现为1990—2000年耕地少量转入,主要分布在漳县和岷县;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有279.80 km^(2)的坡耕地转变为林草地,其中耕地转换为草地主要分布在通渭和陇西县,而耕地转换为林地主要分布在陇西和岷县。③1990—2000年渭河源区林草地开垦导致土壤保持量减少5.52×10^(4) t,而2000—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导致土壤保持量增加2.21×10^(6) t,其中大于15°的坡耕地的转变对土壤保持量变化影响更大。[结论]渭河源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效显著,其中2000—2010年陡坡耕地的退耕面积最大,陡坡耕地退耕地土壤保持总体效应最大,但峭坡耕地退耕地单位效应最大。峭坡耕地仍有较大退耕空间,依旧是新一轮退耕任务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
坡耕地
土壤保持
时空变化
退耕还林工程
渭河源区
Keywords
sloping farmland
soil conservation
spatial-temporal change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source area of Wei River
分类号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铅锌矿厂区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对土壤重金属的响应
陈凌云
苑煜思
朱时应
董刚
杜海峰
刘汉成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基本特征研究进展
王乃亮
孙旭伟
黄慧
姜泳波
陈思瑾
《绿色科技》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1975-2020年疏勒河流域绿洲时空变化研究
孙旭伟
李森
王亚晖
唐霞
赵鸿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渭河源区坡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土壤保持效应
孙旭伟
姜泳波
王乃亮
王亚晖
赵鸿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