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推动甘肃省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
1
作者 王俊 罗俊龙 《大连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90-99,共10页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甘肃省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甘肃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在理论分析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五大机制和相关文献基础上,利用2012—2021年甘肃省政府、企...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甘肃省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甘肃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在理论分析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五大机制和相关文献基础上,利用2012—2021年甘肃省政府、企业、个体群体相关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提出数字经济和相关控制变量影响甘肃高质量发展,且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并预测未来十年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而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质量发展机制内涵,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建立好融合和创新机制,发展健全质量、效率和动力机制,确保高质量发展机制的充分推动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的甘肃省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伟 《南方农业》 2017年第14期80-81,共2页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结构性问题比较明显。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聚焦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指向,结合甘肃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矛盾,提出甘肃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结构性问题比较明显。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聚焦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指向,结合甘肃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矛盾,提出甘肃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力突出以区域品牌为战略的产业结构布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体系和生产性服务体系为重点的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现代农业 供给效率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组织算法的甘肃地区循环发展评价研究
3
作者 戚登林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140-142,162,共4页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的过程中,甘肃地区循环发展水平及其评价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实现对甘肃地区循环发展的有效评价,此次课题对自组织算法的神经网络训练机制、数据挖掘算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将其应用至对甘肃地...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的过程中,甘肃地区循环发展水平及其评价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实现对甘肃地区循环发展的有效评价,此次课题对自组织算法的神经网络训练机制、数据挖掘算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将其应用至对甘肃地区循环发展的评价中。研究结果显示,甘肃地区循环发展三个层面的评价水平与其的整体水平基本保持一致,根据循环发展评价得分进行排序,A地区最优,B地区次之,C地区最低。这显示出自组织算法在甘肃地区循环发展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且应当在保证经济发展水平上升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废弃物排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算法 甘肃 地区 循环发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丰裕度、产业承接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西部地区相关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胡瑜杰 朱万里 《经济研究参考》 2018年第19期45-55,共11页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11个省(区、市)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自然资源丰裕度和国内产业承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变量之间存在空间关联性,最优模型为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2)自然资源越丰裕,越不利于本地区...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11个省(区、市)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自然资源丰裕度和国内产业承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变量之间存在空间关联性,最优模型为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2)自然资源越丰裕,越不利于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承接产业转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但与周边地区创新能力负相关;(3)控制变量方面,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利于本地区创新能力提高,对周边地区创新能力带来负向效应,对外直接投资(FDI)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人均财政科技支出增强了本地区创新能力,但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产业承接 区域创新能力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破解“三农”问题的理论探讨——关于落实中央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建议 被引量:1
5
作者 贺有利 《山西农经》 2022年第5期1-9,共9页
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土地,是农村土地没有市场化、不能市场交易、不能出让及转让,是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农村土地,是进城农民土地无法集中到农业大户手中导致我国农村无法建立中国特色农地产权清晰的、有恒产者有恒心的... 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土地,是农村土地没有市场化、不能市场交易、不能出让及转让,是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农村土地,是进城农民土地无法集中到农业大户手中导致我国农村无法建立中国特色农地产权清晰的、有恒产者有恒心的现代化有机农场。农村土地作为农业及农村、农民最主要、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市场唯一无法有效配置的生产要素。市场无法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决定性作用,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及农民的发展,形成了“三农”问题,而“农地出让”理论有利于破解“三农”问题。实行农村土地市场化,进行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以承包地自愿有偿转让应对农业及耕地“撂荒化”,应对耕地“碎片化”,实现农业规模化;以市场化的安置措施即宅基地自愿有偿转让应对农村“空心化”,应对村庄减少;以县域中心城镇化应对农民“留守化”,应对农民城镇化。郑重建议尽快进行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承包地、宅基地的试点,农业农村部、司法部等加快出台《农业用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条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条例》,在全国稳妥有序推行。建议适当集中资金加快县域中心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在县域中心建设农民经济适用房即农民安居工程,科学规划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园区,将扶贫企业变成乡村振兴企业,吸引企业落地,防止企业外迁,加强中国制造,加快推进县域中心城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地出让” 农地转让 承包地 宅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转让的理论探讨
6
作者 贺有利 《河北农业》 2021年第12期46-48,共3页
"农地出让"理论破解了我国三农问题,破解结果:我国三农问题的根子是土地,是农村土地没有市场化,不能市场交易,不能出让及转让,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农村土地,进城农民土地无法集中到农业大户手中,无法建立农地产权清晰的有恒... "农地出让"理论破解了我国三农问题,破解结果:我国三农问题的根子是土地,是农村土地没有市场化,不能市场交易,不能出让及转让,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农村土地,进城农民土地无法集中到农业大户手中,无法建立农地产权清晰的有恒产者有恒心的现代化农场。农业及农村、农民最主要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农村土地是市场唯一无法有效配置的生产要素,制约了农业及农村、农民的发展,形成了三农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农地出让",也就是农地转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农问题 承包地 宅基地 转让 出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