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共和盆地光伏发电基地风沙灾害现状、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被引量:12
1
作者 谭立海 马鹿 +4 位作者 安志山 屈建军 殷代英 刘进辉 王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3期182-187,共6页
[目的]分析青海省共和盆地塔拉滩光伏发电基地风沙灾害现状,并探讨风沙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利用徕卡全站仪对光伏发电基地沙丘移动速率以及典型电站积沙量进行了实地测量,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风沙灾害形成的区域风... [目的]分析青海省共和盆地塔拉滩光伏发电基地风沙灾害现状,并探讨风沙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利用徕卡全站仪对光伏发电基地沙丘移动速率以及典型电站积沙量进行了实地测量,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风沙灾害形成的区域风沙环境特征。[结果]沙丘前移与风沙流遇阻后在太阳能板间形成积沙是该区风沙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该区沙丘类型以新月形沙丘为主,移动速度达12.56m/a;在一面积99hm2、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光伏园区内,2016年2—4月3个月内上风向光伏板间积沙可达3 090m3;研究区属中能风沙环境,为单峰风况,起沙风以西风和西北西风为主,两组风向占年输沙势的92.1%。[结论]风力强劲、风旱同期等自然特点以及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提供沙源是该区风沙灾害的主要成因,亟需建立固沙与阻沙措施相结合的风沙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进行风沙灾害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 风沙灾害 防治模式 共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风沙灾害特点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安志山 张克存 +2 位作者 屈建军 牛清河 张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5-289,共5页
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独特的地域单元,其反应极为敏感,且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铁路沿线风沙灾害日趋严重。通过野外考察,分析总结青藏铁路沿线风沙灾害特点,并揭示其成因。随着气温升高,冰川萎缩、雪线上升、冻土退化、高... 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独特的地域单元,其反应极为敏感,且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铁路沿线风沙灾害日趋严重。通过野外考察,分析总结青藏铁路沿线风沙灾害特点,并揭示其成因。随着气温升高,冰川萎缩、雪线上升、冻土退化、高寒草甸沙化,释放了内部赋存的碎屑物质;同时,气温升高导致冻融作用增强,地表土壤结构更易离散分解,形成更多的碎屑物质。其次,青藏高原地处西风带,终年盛行西风,区内起沙风向单一,属于高风能地区,为风沙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再次,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风旱同季",风水蚀交替影响,为沙害发生奠定了有利基础。第四,青藏铁路建成通车,铁路沿线流场发生改变,打破局地原有输沙平衡,形成易于沙粒沉降的有利环境,为风沙灾害的发生提供地点。综上四点,为铁路沿线风沙灾害的发生提供了便宜条件,最终导致风沙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全球变暖 风沙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红梁河段沙害成因及防治模式 被引量:17
3
作者 谢胜波 屈建军 +2 位作者 庞营军 周志伟 徐湘田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9-105,共7页
青藏铁路红梁河路段沙害严重,目前致灾机理尚不明确,防沙措施效果有限。为系统认识青藏铁路的沙害规律,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计算等方法,对红梁河路段的沙物质来源、风沙动力环境、防沙措施进行研究。发现红梁河路段沙物质主要来自... 青藏铁路红梁河路段沙害严重,目前致灾机理尚不明确,防沙措施效果有限。为系统认识青藏铁路的沙害规律,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计算等方法,对红梁河路段的沙物质来源、风沙动力环境、防沙措施进行研究。发现红梁河路段沙物质主要来自铁路西侧沙山,颗粒组成以细沙为主;年起沙风以 W 和 NNE 两组风向为主,分别占全年总量的18.43%和17.21%,实际造成沙害的为 W 风;年输沙势为315.50 VU,年合成输沙势为204.97 VU,年方向变率指数为0.65,合成输沙方向为102.41°;在大风干燥季节(主要为1-3月),风吹扬沙物质自西向东搬运,遇到近似南北走向的铁路路基阻挡产生堆积而致灾。本文提出以阻(沙)、固(沙)为主,远阻近固(外阻内固),输导为辅的防沙模式,对类似地区防沙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沙害 成因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丹地貌形成年代研究方法简评与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牛清河 屈建军 +3 位作者 柳本立 王军战 谢胜波 王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1-208,共8页
雅丹地貌形成年代是确定其侵蚀速率和侵蚀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深入认识其形成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前提。然而作为侵蚀性地貌类型,雅丹地貌的形成年代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成为雅丹地貌研究中的一大瓶颈问题。介绍和分析了已有的... 雅丹地貌形成年代是确定其侵蚀速率和侵蚀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深入认识其形成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前提。然而作为侵蚀性地貌类型,雅丹地貌的形成年代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成为雅丹地貌研究中的一大瓶颈问题。介绍和分析了已有的雅丹地貌形成年代研究方法,并简要评述其优缺点,然后,将部分方法应用到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区的雅丹地貌形成年代的研究中,得出该区域雅丹地貌开始形成的年代不晚于10.87kaBP,不早于(39.15±3.88)kaBP,最后对雅丹地貌形成年代学研究需努力的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丹地貌 形成年代 风蚀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冻融风蚀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谢胜波 屈建军 韩庆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4-68,共5页
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环境,冻融作用强烈,在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下,容易产生风蚀,导致沙漠化的出现。冻融风蚀作为冻融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在青藏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对青藏高原采集的土样进行了冻融风蚀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风蚀强... 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环境,冻融作用强烈,在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下,容易产生风蚀,导致沙漠化的出现。冻融风蚀作为冻融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在青藏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对青藏高原采集的土样进行了冻融风蚀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风蚀强度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冻融过程中含水量以及冻融温差的增大而增强,因此,在水分参与条件下,反复、剧烈的冻融作用所引起的土体结构的破坏是青藏高原冻融风蚀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挟沙风又是其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冻融风蚀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工程防沙产生的积沙对下伏冻土的热影响及机理 被引量:7
6
作者 谢胜波 屈建军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7-82,共6页
工程防沙必然会引起积沙,地表积沙后下伏冻土的热状况如何变化目前尚不明确。为此,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红梁河沙害路段实验场,利用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通过野外同步对比观测方法,对青藏铁路不同工程防沙措施产生的不同厚度积沙后下伏... 工程防沙必然会引起积沙,地表积沙后下伏冻土的热状况如何变化目前尚不明确。为此,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红梁河沙害路段实验场,利用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通过野外同步对比观测方法,对青藏铁路不同工程防沙措施产生的不同厚度积沙后下伏冻土热状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积沙较厚的外缘阻沙工程与积沙较薄的内缘固沙工程都能使下伏冻土地温降低,季节融化深度减小,活动层变薄,冻结层增厚,冻土上限上升。其中,冻土地温的年平均值最大降幅为0.3℃,上限上升幅度最大达0.4m。分析表明:地表积沙后冻土热状况改变的主要原因是沙层反射率高、热传导性能差;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路段地表积沙,有利于提高冻土上限,增强路堤稳定性,对类似地带工程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工程防沙 积沙 冻土 热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质戈壁在不同扰动方式下的风蚀量研究——以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北边的砾质戈壁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殷代英 屈建军 +3 位作者 赵素平 谭立海 安志山 肖建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5-503,共9页
通过野外移动式风洞,测定了雅丹的砾质戈壁在不同破坏方式、破坏强度、不同风速和不同破坏面积下的风蚀量。结果表明:砾质戈壁不同破坏方式下的风蚀量为:车碾压>剥去砾石破坏>不去砾石破坏>脚踩踏;不同破坏强度下的风蚀量为:... 通过野外移动式风洞,测定了雅丹的砾质戈壁在不同破坏方式、破坏强度、不同风速和不同破坏面积下的风蚀量。结果表明:砾质戈壁不同破坏方式下的风蚀量为:车碾压>剥去砾石破坏>不去砾石破坏>脚踩踏;不同破坏强度下的风蚀量为:车碾压三道>车碾压一道。连续破坏的风蚀量要明显高于间隔破坏。无论在哪种破坏方式和破坏强度下的风蚀量都要远远大于自然床面。不同破坏方式引起的风蚀量随着风速的增大呈指数增加,当风速低于10 m·s^(-1)时床面以轻微侵蚀为主,当风速>12 m·s^(-1)时床面以强烈侵蚀为主。戈壁破坏面积与风蚀模数无关,因此可以利用风蚀量乘以对应的面积来估算各个破坏面积下的风蚀总量。不同扰动方式与强度对风沙流结构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质戈壁 扰动方式 风速 风蚀量 风沙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坦沙质地表蚀积量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安志山 张克存 +2 位作者 屈建军 谭立海 张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10-214,共5页
通过对平坦沙质地表蚀积动态的野外观测,结合同时期区域风况资料,分析了平坦沙质地表蚀积过程。在输沙势和最大可能输沙量计算公式基础上,调整参数提出了平坦沙质地表蚀积量的计算模型,弥补了两者不能直观准确表示区域风沙活动的缺点。... 通过对平坦沙质地表蚀积动态的野外观测,结合同时期区域风况资料,分析了平坦沙质地表蚀积过程。在输沙势和最大可能输沙量计算公式基础上,调整参数提出了平坦沙质地表蚀积量的计算模型,弥补了两者不能直观准确表示区域风沙活动的缺点。通过对比野外实测值与输沙势、模型预测值和最大可能输沙量之间的变化趋势得出它们存在同期波动特征。进一步比较回归方程可知,模型预测值回归方程更加显著,预测值更加接近实测值,能够更好地表示区域风沙活动特征和强度,可为沙漠的扩张和收缩提供量化预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势 最大可能输沙量 平坦沙质地表 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骆驼刺生境适应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1
9
作者 金晓颖 安蓉 +2 位作者 李毅 屈建军 葛君州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0期14-18,共5页
骆驼刺是一种耐旱、耐盐并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效应的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植物建种群之一。本文对骆驼刺的形态学、光合生理生态、水分生理生态及耐盐性等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为今后在敦煌... 骆驼刺是一种耐旱、耐盐并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效应的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植物建种群之一。本文对骆驼刺的形态学、光合生理生态、水分生理生态及耐盐性等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为今后在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 骆驼刺 光合生理生态 水分生理生态 耐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雅丹地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晓磊 翟晓慧 +3 位作者 牛清河 胡子豪 王天虎 刘万成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雅丹地层是雅丹地貌发育前整个沉积体系的物质体现,记录了沉积过程中的大量信息,而沉积物分析则是解读其关键信息的基础。以敦煌雅丹地貌为研究对象,对其出露地层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敦煌雅丹地层沉积物粒径... 雅丹地层是雅丹地貌发育前整个沉积体系的物质体现,记录了沉积过程中的大量信息,而沉积物分析则是解读其关键信息的基础。以敦煌雅丹地貌为研究对象,对其出露地层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敦煌雅丹地层沉积物粒径组成以粉沙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41.08%(YA)、36.82%(YB)和35.41%(YC),自东向西含量递减,并含有较高比重的粗沙组分,空间变化趋势与粉沙相反。(2)雅丹地层沉积物粒径组成和粒度参数纵向变化特征显著,剖面沉积段物质以粗(中沙、细沙为主)细(粉沙、黏土为主)旋回变化为特征,交界面与雅丹三级阶梯相吻合。(3)雅丹地层是不同沉积环境和动力机制下形成的多种沉积物混杂堆积的结果,主要为风成、河流和湖泊环境交替沉积的结果,其中河流与湖泊沉积环境的亚环境类型更是复杂多样,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丹地层 沉积物 粒度分析 粒度频率分布曲线 粒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新铁路百里风区极端风况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9
11
作者 肖建华 姚正毅 +1 位作者 屈建军 蒋富强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0-137,共8页
为揭示兰新铁路百里风区大风的形成机制,利用兰新铁路百里风区及周边5个气象站的日极大风速观测数据,分析百里风区极大风的风速、风向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结合地形地貌,着重分析冷空气爬坡翻山现象及下坡地形的加速作用。百里风区十三... 为揭示兰新铁路百里风区大风的形成机制,利用兰新铁路百里风区及周边5个气象站的日极大风速观测数据,分析百里风区极大风的风速、风向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结合地形地貌,着重分析冷空气爬坡翻山现象及下坡地形的加速作用。百里风区十三间房气象站测到的多年平均日极大风速为18.7m·s^(-1),显著高于百里风区周边其他四站(5.5~9.1m·s^(-1)),且十三间房的盛行风向为北风和北西北风,也显著不同于其他四站。局地气压梯度的增大是形成兰新铁路百里风区大风的根本原因,其具体表现在:1冷空气东移,因受天山山脉东段的阻挡而积聚,使天山山脉的南北气压梯度提高;2在吐鲁番—哈密盆地,地面因日照受热而使热气流上升,与积聚在天山山脉东段的冷空气相遇后,使吐鲁番—哈密盆地与山脉之间的气压增大;3百里风区及其周边特殊的地形加强了由气压梯度所形成大风的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里风区 极大风速 地形 翻山风 下坡风 风灾 铁路防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立式格状沙障防风效益 被引量:15
12
作者 庞营军 屈建军 +2 位作者 谢胜波 肖建华 韩庆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4,共4页
针对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半隐蔽式格状沙障容易遭沙埋,且其防护年限短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防沙措施——高立式格状沙障(高1m,长×宽=8m×8m),并对该沙障的防风效益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高立式格状沙障对风速具有显著削... 针对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半隐蔽式格状沙障容易遭沙埋,且其防护年限短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防沙措施——高立式格状沙障(高1m,长×宽=8m×8m),并对该沙障的防风效益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高立式格状沙障对风速具有显著削弱作用;且越接近地表,风速被削弱的程度越大;沙障内5个观测点2m高处风速平均减弱了33.0%,而0.2m高处风速平均减弱了81.5%。(2)高立式格状沙障使沙障顶部高度(1m)以下的风速廓线偏离对数曲线;沙障顶部以上风速和高度继续呈对数关系,且风速梯度明显大于对照点。(3)高立式格状沙障使地表粗糙度增大了4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状沙障 防风效益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河流域骆驼刺群落特征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金晓颖 安蓉 +1 位作者 屈建军 李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6期306-310,共5页
[目的]分析党河流域骆驼刺群落特征与土壤因子相关性,为有效管理该流域天然骆驼刺群落及退化骆驼刺群落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样方"法,于2012年6—10月调查群落特征及土壤样品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在6—10月,... [目的]分析党河流域骆驼刺群落特征与土壤因子相关性,为有效管理该流域天然骆驼刺群落及退化骆驼刺群落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样方"法,于2012年6—10月调查群落特征及土壤样品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在6—10月,生物量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趋势几乎一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相反。在0—50cm土壤层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小的变化过程,土壤容重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土壤含水量在土壤深度达到30cm以后增加不明显。[结论]土壤环境因子是影响骆驼刺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主要因素。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可以增加骆驼刺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土壤容重抑制骆驼刺群落根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刺 生物多样性 土壤因子 党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植被·土壤的类型·分布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胜波 屈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9期8268-8270,共3页
[目的]研究青藏铁路沿线植被、土壤的类型、分布及特征。[方法]通过野外调查方法,对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土壤的类型、分布及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以高寒高原和草甸为主,相应的土壤以高山草原土和草甸土为主,集中分... [目的]研究青藏铁路沿线植被、土壤的类型、分布及特征。[方法]通过野外调查方法,对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土壤的类型、分布及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以高寒高原和草甸为主,相应的土壤以高山草原土和草甸土为主,集中分布在昆仑山至念青唐古拉山路段。[结论]该研究可为青藏铁路的病害防治及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植被 土壤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沙漠绿洲过渡带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余 张克存 +1 位作者 安志山 蔡迪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4期69-73,共5页
[目的]探究敦煌沙漠绿洲过渡带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为敦煌沙漠绿洲过渡带的生态恢复以及有效控制风沙灾害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对角线法对敦煌沙漠绿洲过渡带地表沉积物进行采样,采用矩值法计算粒度参数,分析其粒... [目的]探究敦煌沙漠绿洲过渡带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为敦煌沙漠绿洲过渡带的生态恢复以及有效控制风沙灾害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对角线法对敦煌沙漠绿洲过渡带地表沉积物进行采样,采用矩值法计算粒度参数,分析其粒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环境。[结果](1)研究区地表沉积物粒级极粗砂和极细砂含量较少,沙漠和绿洲分别以粗砂和细砂为主,过渡带以中砂为主,沉积物粒径自沙漠到绿洲呈现明显减小的趋势;(2)3条样带的分选性都较好,相比而言,沙漠的分选性最好,过渡带次之,绿洲最差;(3)偏态除绿洲属于正偏外,沙漠和过渡带都属于近对称分布,频率曲线峰型都是平顶峰,说明不同沉积物粒级对风力作用响应的差异性。[结论]敦煌绿洲的沙以风成环境为主,鸣沙山主要为河湖沙或河流冲积沙,过渡带混合有风成沙和河湖或河流冲积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沙漠绿洲过渡带 粒度特征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