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镇原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实践研究
- 1
-
-
作者
庞伟强
李金章
雷智刚
张吉宁
冯定邦
郭志龙
-
机构
甘肃省庆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甘肃省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河北农业》
2025年第4期75-77,共3页
-
基金
庆阳市在2022年度所推出的第一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当中,关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这一项目获得了资助,其对应的项目编码为:QY-STK-2022A-037。
-
文摘
为了能科学地筛选出适宜镇原县开展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恰当模式,特意选用了玉源7879这一玉米品种以及齐黄34大豆品种,并且把单纯种植玉米和单纯种植大豆当作对照,设置了“2+2”模式、“3+2”模式、“4+2”模式、“4+4”模式、“6+4”模式、单独种植玉米、单独种植大豆总共7个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而针对不同模式之下大豆、玉米的生物学特性、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展开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的结果显示,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当中,玉米的株高、秃尖情况、穗行数、行粒数以及百粒重等方面比单独种植玉米的情况更具优势;而大豆的株高、底荚高度、单株粒数以及百粒重等方面比单独种植大豆要稍弱一些;并且大豆、玉米的产量均是低于单独种植时的产量。从综合效益的角度来考量的话,其呈现出“4+4”模式优于“3+2”模式,“3+2”模式优于“6+4”模式,“6+4”模式优于“2+2”模式,“2+2”模式优于单独种植玉米,单独种植玉米优于“4+2”模式,“4+2”模式又优于单独种植大豆。
-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带状复合种植
适宜模式
-
分类号
S344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
-
题名甘肃陇东地区春甘蓝保护地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慕兴中
徐万里
-
机构
甘肃省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47-47,共1页
-
文摘
近年来,随着蔬菜种植效益的提升,甘肃省陇东地区蔬菜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其中甘蓝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自2006年开始引进中甘21以来,其产量和品质均表现良好,深受广大菜农的青睐,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333hm^2,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达到80hm^2,每667m^2平均产量4000kg,按今年早春上市价每千克3元计算,每667m^2产值可达12000元,除去建棚及其他成本费用,每667m^2纯收入可达7500元,经济效益较高。总结近年来早春保护地的栽培经验,调控棚室内结球期温度和防治病虫害是关键。
-
关键词
陇东地区
高产栽培技术
保护地
春甘蓝
甘肃省
栽培面积
种植效益
农民增收
-
分类号
S635
[农业科学—蔬菜学]
S626
[农业科学—园艺学]
-
-
题名陇东地区鲜食糯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被引量:4
- 3
-
-
作者
慕兴中
-
机构
甘肃省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陕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1期103-104,共2页
-
文摘
近年来,鲜食糯玉米以其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在陇东地区种植发展较快,推广面积已达6.5万hm2,鲜穗单产达到39 000 kg·hm^(-2),比常规(单熟)种植增产5 250 kg·hm^(-2),增加经济收入5 250元·hm^(-2),增收效益十分显著,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栽培技术也日趋成熟,文章就陇东地区鲜食糯玉米高产优质栽培中的品种选择、整地施肥、分期播种、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总结介绍,以利更好地指导该产业持续向好发展。
-
关键词
鲜食糯玉米
高产优质
栽培技术
-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陇东夏播马铃薯气候适宜性评析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陈帆
豆琴琴
王娟
许艳艳
邱宁刚
-
机构
甘肃省镇原县气象局
甘肃省庆阳市气象局
甘肃省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02-105,共4页
-
文摘
为进一步做好基层台站精细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利用陇东地区15个县(区)的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2023年气象资料,结合农业部门复种马铃薯物候期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陇东地区夏播马铃薯产量、品质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陇东地区夏播马铃薯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条件均能满足中早熟品种的生长需求。陇东夏播马铃薯具备一些气候优势,如薯块膨大期能够规避夏季高温干旱危害,避免二次生长,畸形薯少;马铃薯的播种期可灵活调整,能够规避干旱,使其生长期适逢当地雨季,降水的时间分布节点与马铃薯生长最大需水期相吻合,有利于实现高产。陇东夏播马铃薯主要的气象灾害为在气候异常、年变率大的年份,出现秋季长期连阴雨、晚霜冻提前、冰雹等。
-
关键词
马铃薯
夏播
气候适宜性
评析
陇东地区
-
分类号
S532
[农业科学—作物学]
S162
[农业科学—农业气象学]
-
-
题名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在玉米上的应用初报
被引量:3
- 5
-
-
作者
刘永强
马德熙
-
机构
甘肃省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甘肃农业科技》
2015年第12期38-41,共4页
-
文摘
在通过对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在玉米田间降解情况以及对地温、土壤含水量和玉米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完全生物降解地膜既可达到普通地膜的促温、保墒、增产效果,又能减少田间残膜污染,具备大田推广的可行性。
-
关键词
生物降解
地膜
玉米
应用
-
Keywords
Biodegradation
Film
Corn
Application
-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全膜覆盖方式对半干旱塬区胡麻的影响
被引量:1
- 6
-
-
作者
赵强
曹天海
岳云
段伟
-
机构
甘肃省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出处
《甘肃农业科技》
2013年第1期18-21,共4页
-
文摘
在镇原县半干旱塬区进行了胡麻全膜覆盖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盖3种栽培方式较露地栽培均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增产效果,以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增产效果最好,折合产量最高,为2 528.6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49.6%,且综合性状表现良好。
-
关键词
半干旱塬区
胡麻
全膜覆盖
产量
镇原县
-
分类号
S563.2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起垄覆膜方式对半干旱区大豆的影响
被引量:1
- 7
-
-
作者
赵强
刘永强
段伟
-
机构
甘肃省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甘肃农业科技》
2012年第2期16-18,共3页
-
文摘
在镇原县半干旱塬区开展了大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4种覆膜栽培方式均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增产作用。以全膜平铺覆土穴播效果最好,较露地穴播增产119.6%,较全膜平铺不覆土穴播、全膜垄作沟播和全膜双垄沟播分别增产23.2%、55.4%和62.9%。
-
关键词
大豆
起垄覆膜方式
产量
半干旱区
-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不同肥料处理对旱区玉米的影响
被引量:3
- 8
-
-
作者
赵强
-
机构
甘肃省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甘肃农业科技》
2016年第4期49-52,共4页
-
文摘
在旱塬区以富友968为指示品种,研究了不同肥料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化螯合肥一次性基施1 128 kg/hm^2,玉米产量可达12 828.3 kg/hm^2,较对照不施肥处理增产5 925.0 kg/hm^2,增产率85.8%;较习惯施尿素600 kg/hm^2(40%基施,60%大喇叭口期追施)、普通过磷酸钙600 kg/hm^2(基施)增产31.3%,且一次性施肥节省劳动力,简化了施肥技术,可在当地推广应用。
-
关键词
新型肥料
玉米
产量
影响
旱区
-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加快推进农膜回收利用防治农膜残留污染
- 9
-
-
作者
杨婷芝
-
机构
甘肃省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第20期92-93,共2页
-
文摘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因其具有蓄水保墒、提高地温、延长作物生长期、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可降低冰雹、干旱、温差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显著特点,在我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使用。对保障我国农产品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因使用该技术而产生的废旧农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也日益严重。基于此,本文中以镇原县农膜回收利用为背景,探讨分析镇原县农膜回收利用现状,并提出一些治理办法,旨在对加快镇原县农膜回收利用防治农膜残留污染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
关键词
农膜
残留
污染
回收利用
防治
-
分类号
F3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