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与碳足迹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银科 王耀琳 +3 位作者 刘开琳 孙涛 李硕 杨彦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98,共10页
【目的】探明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投入和碳足迹构成,识别主要的碳排放贡献因子,为温室葡萄清洁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温室葡萄为研究对象,将温室葡萄栽培区分为兰州市永登县及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华藏寺镇和天祝县... 【目的】探明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投入和碳足迹构成,识别主要的碳排放贡献因子,为温室葡萄清洁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温室葡萄为研究对象,将温室葡萄栽培区分为兰州市永登县及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华藏寺镇和天祝县哈溪镇5个不同海拔区域,通过农户调查获得2019年葡萄生产数据,核算温室葡萄生产各环节的能量输入、能量输出和碳排放,对比分析不同海拔区域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能量生产率、净能量、比能和碳足迹。【结果】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输入为273862~434421 MJ/hm^(2),能量输出为170723~327962 MJ/hm^(2),葡萄产量为14460~27793 kg/hm^(2),属于高投入高产出型。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为0.45~1.13,能量生产率为0.038~0.096 kg/MJ,净能量为-263798~2496 MJ/hm^(2),比能为13.51~44.85 MJ/kg;直接能量投入和可再生能量投入占比低,间接能量投入和不可再生能量投入占比高。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分别为32959~55075 kg/hm^(2)和1.59~5.70 kg/kg,碳足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氮肥的投入,其占比达45.5%~62.4%。不同区域相比,天祝县哈溪镇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输入低,能量输出和产量较高,能量利用效率和能量生产率也较高,净能量最大且为正值,比能最小,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均最小;天祝县华藏寺镇能量利用指标最差,碳足迹最大。【结论】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较低,碳足迹较高,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碳足迹的降低空间均较大。因此应采取降低氮肥使用量、优化氮肥与有机肥配比等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降低碳足迹,改善其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葡萄 能量利用效率 碳足迹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西地区鲜食葡萄经济收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方青春 孙涛 +5 位作者 王耀琳 刘开琳 李银科 闫沛迎 秦森 李硕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以甘肃省河西地区种植的鲜食葡萄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户基线调查方法对不同种植区鲜食葡萄的生产投入和各项农资支出等要素进行实地调查,并对不同种植区、不同栽培方式的葡萄林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收益等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度... 以甘肃省河西地区种植的鲜食葡萄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户基线调查方法对不同种植区鲜食葡萄的生产投入和各项农资支出等要素进行实地调查,并对不同种植区、不同栽培方式的葡萄林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收益等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度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葡萄每667 m^(2)年均产量为1360 kg,总收入为9180.26元,其中,葡萄种植过程中劳动力投入占比最高,为57.21%;其次为农资支出费用,占比近40%;燃动费用占比仅为3.66%。鲜食葡萄每667 m^(2)年均净收益为2953.19元,投入产出比为2.11∶1,平均利润率为47.42%。不同栽培方式的鲜食葡萄经济收益不同:温室葡萄每667 m^(2)总收入为12060.5元,净收益为3309.99元,投入产出比2.72∶1;露地葡萄每667 m^(2)总收入5339.75元,净收益为2862.30元,投入产出比1.25∶1。全省每667 m^(2)平均葡萄产量为1360 kg,净收益为2953.00元。甘肃河西地区葡萄种植产业经济效益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西 鲜食葡萄 投入产出 经济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防风固沙功能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孙涛 贾志清 +2 位作者 钱雅玲 刘虎俊 唐进年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3-724,共12页
【目的】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从沙漠边缘到绿洲外围依次形成了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4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白刺灌丛沙堆,各发育阶段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和综合功能如何变化并不清楚。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它们的研... 【目的】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从沙漠边缘到绿洲外围依次形成了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4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白刺灌丛沙堆,各发育阶段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和综合功能如何变化并不清楚。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为中国干旱区荒漠化防治和绿洲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对各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植被特征、形态特征、分布特征野外调查和观测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和数值计算,对各发育阶段灌丛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以及综合功能值进行了分析阐述。【结果】(1)白刺灌丛沙堆的整体生长状况和植被覆盖度均随发育过程的进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发育阶段植被生长状况最好,而活化阶段生长状况最差(P<0.01);稳定阶段植被覆盖度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1),而雏形阶段最低(P<0.01);沙堆体积大小随底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增加;(2)不同发育阶段单株白刺灌丛的防风、固沙功能值变化趋势相似,大小排序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而样地内纵断面单位面积上防风功能为稳定阶段>活化阶段>发育阶段>雏形阶段,固沙功能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因此,其防风固沙综合功能发生了变化,功能值大小分别为稳定阶段>活化阶段>发育阶段>雏形阶段。【结论】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沙堆防风固沙综合功能值总体上随发育过程的进行而呈增加的趋势,表明从雏形阶段到活化阶段防风固沙功能逐渐增强。虽然活化阶段沙堆表现出退化现象,但是仍旧具有很好的防风固沙功效,对维护绿洲边缘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防护作用,应进一步加强退化沙堆的保护和抚育更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灌丛沙堆 发育 防风功能 固沙功能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植被和沙堆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涛 贾志清 +1 位作者 刘虎俊 钱雅玲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6-403,411,共9页
在实地调查和形态测量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植被、形态和尺度特征,分析各演替阶段主要特征间的相关关系,阐明演替过程中沙堆主要特征间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白刺灌丛的整... 在实地调查和形态测量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植被、形态和尺度特征,分析各演替阶段主要特征间的相关关系,阐明演替过程中沙堆主要特征间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白刺灌丛的整体生长状况和植被盖度均随演替的进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发育阶段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稳定阶段植被覆盖度最高,而活化阶段两者均显著最低(P<0.01);沙堆底面积和体积大小均随着水平尺度的增加而增加, 4个演替阶段沙堆体积大小排序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灌丛植被和沙堆形态特征间的相关性在不同演替阶段均不同:沙堆盖度与高度、生长状态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枯枝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沙堆尺度大小、迎风坡长与沙堆高度的相关性随演替逐渐增强.不同演替阶段主要指标间的回归拟合曲线均不相同,主要以直线方程、二项式和乘幂3种曲线变化为主:雏形和发育阶段沙堆水平尺度和高度之间为二项式关系,稳定和活化阶段为幂函数关系,而沙堆体积与高度之间均为幂函数关系;灌丛沙堆土壤质地的变化随沙堆的演替而逐渐退化,发育、稳定阶段沙堆土质总体良好,而活化阶段土质退化明显.各演替阶段沙堆土质的变化与地上植被的退化表观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白刺 演替阶段 沙堆 形态特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1951-2005年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魏怀东 李亚 +3 位作者 丁峰 陈芳 周兰萍 胡小柯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0-598,共9页
运用区域空间和时间的平均视角,采用气候倾向率、距平、累积距平、5a滑动平均等指标,对石羊河流域1951-2005年气候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过去50a,全流域及上、中、下游,降水量分别表现为减... 运用区域空间和时间的平均视角,采用气候倾向率、距平、累积距平、5a滑动平均等指标,对石羊河流域1951-2005年气候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过去50a,全流域及上、中、下游,降水量分别表现为减少、减少、增加、增加状态,上游以1962年为转折点明显减少,中、下游从90年代起出现明显增加;气温变暖趋势明显,其中下游增加程度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上、中、下游分别以1987、1997和1987年为转折点出现明显增加,尤其是2000年以来增幅较大;全流域及上、中、下游,风速呈下降、增加、下降、下降状态,上游在90年代增幅明显,80年代至今逐渐趋于平稳,中游以10年为周期波动变化,下游以1984年为拐点明显下降,2000-2005年为最低阶段;湿度呈下降趋势,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下降较为明显,中游在90年代末出现大幅度降低,1999-2005年为最低时期;目前中、下游干旱程度有所缓解,今后一段时间内,全流域干旱程度将逐渐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气候变化 气候倾向率 累积距平 5a滑动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薄叶荒漠植物光谱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兰萍 魏怀东 +4 位作者 詹科杰 陈芳 李亚 袁宏波 胡小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81,共8页
了解和掌握干旱区薄叶荒漠植物的光谱特征,不仅可为干旱荒漠区植物的遥感识别奠定基础,且对于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调控、演变及遥感反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荒漠植物种丰富的河西走廊为研究区,利用全光谱便携式地物光谱仪测定13种灌木和... 了解和掌握干旱区薄叶荒漠植物的光谱特征,不仅可为干旱荒漠区植物的遥感识别奠定基础,且对于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调控、演变及遥感反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荒漠植物种丰富的河西走廊为研究区,利用全光谱便携式地物光谱仪测定13种灌木和9种草本薄叶荒漠植被地物反射光谱,对其光谱特征曲线、光谱特征参数及植被指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反射光谱波形大致相同,总体符合植被光谱特征的规律性;灌木植被和草本植被各在4个波段区间植被反射率差异明显,可用于识别荒漠植物;2)蓝边、黄边、红边位置及红谷、绿峰出现的波段范围差异不大,而蓝边、黄边、红边的斜率和面积各有差异;3)DVI值明显高于NDVI、SAVI、RVI、RDVI,利用同一种植被的5种植被指数的值同时大或小的排列顺序区分测定的大部分灌木植被和草本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特征 荒漠植物 光谱曲线 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土湖水面形成过程的荒漠植物群落演替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淑娟 袁宏波 +1 位作者 刘世增 马剑平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4期64-72,共9页
人工输水来恢复已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对阻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联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经过人工输水后3年的定位观测,分析青土湖的人工水域区群落组成、结构变化和环境关系,得出以下结论:植物群落空间分布依水源呈现草甸-盐化... 人工输水来恢复已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对阻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联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经过人工输水后3年的定位观测,分析青土湖的人工水域区群落组成、结构变化和环境关系,得出以下结论:植物群落空间分布依水源呈现草甸-盐化草甸-荒漠三个梯度层,近水区为白刺群丛和芦苇群丛,向外是戟叶鹅绒藤群丛,再向外是沙蒿和一年生植物群丛。植物群落结构表现为密度增加和不同空间区的植物生活型变化。在距水面0-50m的地下芽植物芦苇数量激增,而距水面250-300 m之间,则是地面芽和一年生植物所占比例较大。青土湖输水引起植物群落演替不仅决定于原生群落类型,而且受地下水位和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化影响,在短期内形成依水的空间隐域植被梯度,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配置的多向演替。植物群落的时间演替序列为荒漠→草甸,而空间演替序列为荒漠→盐化草甸→草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土湖 输水 植物群落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景电灌区次生盐碱地枸杞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涛 马全林 +4 位作者 贾志清 李银科 王耀琳 张晓娟 马俊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57-1766,共10页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Lycium barbarum)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枸杞生长过程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倒"V...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Lycium barbarum)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枸杞生长过程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倒"V"型变化趋势。枸杞林土壤有机碳在幼苗生长阶段(1-4年)快速增加,呈"碳汇"趋势,在成熟阶段土壤总有机碳逐渐降低,随着枸杞生长衰老(8-12年),土壤有机碳降低到开垦前土地的水平。2)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表明次生盐碱地种植枸杞在生长初期可提高土壤肥力,但是随着枸杞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性质呈恶化的趋势,这种变化过程与当前大量灌水、施化肥有极大的关系。如果不改变当前的农田管理措施,在未来20-30年内枸杞林地极有可能转变为一个弱的碳排放源。因此,改变当前的农田耕作方式,增加有机肥投入,采用科学灌水设备等对提高枸杞林土壤质量,增加固碳效益和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盐碱地 枸杞林 土壤有机碳 CENTURY模型 土壤碳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流对梭梭冠型特征影响的风洞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涛 马剑平 +5 位作者 师生波 韩福贵 张裕年 王方琳 万翔 张红媛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4期7-15,共9页
为了研究风沙流胁迫环境对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植株冠型特征的影响和适应机制,以2 a生梭梭为研究对象,在风沙环境风洞中分别模拟5、8、10、13、16和18 m·s^(-1)风沙流胁迫环境,定量分析风沙流胁迫对梭梭的生长和冠型特征的... 为了研究风沙流胁迫环境对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植株冠型特征的影响和适应机制,以2 a生梭梭为研究对象,在风沙环境风洞中分别模拟5、8、10、13、16和18 m·s^(-1)风沙流胁迫环境,定量分析风沙流胁迫对梭梭的生长和冠型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强度风沙流胁迫后,梭梭枝条外表产生的伤害特征表现不一,植株恢复正常生长所需的时间也不同。18 m·s^(-1)风沙流胁迫20 min已达到致死风速,梭梭枝条恢复困难,永久死亡。(2)梭梭冠幅和植株体积大小随风沙流胁迫强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梭梭冠幅和植株体积累计增加量大小排序分别为:轻度风沙流胁迫>中度风沙流胁迫>重度风沙流胁迫。(3)梭梭枝条长度、分枝数量和枝条直径大小随风沙流胁迫强度的增加呈二项式曲线变化,新生枝长度累加量呈直线方程快速减少,表明梭梭具有较强的形态可塑性与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模拟 风沙流 胁迫 梭梭 冠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区药用植物黑果枸杞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方琳 王祺 +7 位作者 李爱德 尉秋实 柴成武 胡小柯 王昱淇 汪媛艳 杨晓寒 靳承东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5期57-60,共4页
黑果枸杞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兼具耐盐碱和抗旱特性的野生灌木,可正常生长于大多植物无法生长的高盐渍化环境中,并发挥其生态效益;此外,黑果枸杞同时具备药用、食用功效,已被应用于饮料、保健品、药品等诸多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 黑果枸杞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兼具耐盐碱和抗旱特性的野生灌木,可正常生长于大多植物无法生长的高盐渍化环境中,并发挥其生态效益;此外,黑果枸杞同时具备药用、食用功效,已被应用于饮料、保健品、药品等诸多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丰富的营养价值、良好的经济价值及潜在的药用价值,使黑果枸杞野生资源受到大规模掠夺性开采,天然分布区环境日益恶劣,植被严重退化甚至死亡,其他伴生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很大的威胁,野生居群的规模及分布区域呈迅速减小的趋势,其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荒漠区黑果枸杞现阶段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枸杞 研究现状 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机械沙障防风固沙功能的时效性 被引量:51
11
作者 孙涛 刘虎俊 +3 位作者 朱国庆 张莹花 马瑞 满多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16,22,共6页
对设置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固定沙丘地带的3种机械沙障(麦草沙障、粘土沙障、塑料网格沙障)在不同时期进行破损率、输沙率、风速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经过不同时间后各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各类沙障设置初期(2002-2004年)... 对设置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固定沙丘地带的3种机械沙障(麦草沙障、粘土沙障、塑料网格沙障)在不同时期进行破损率、输沙率、风速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经过不同时间后各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各类沙障设置初期(2002-2004年)均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沙障破损率均有所增加,6年后麦草沙障的破损率最大,平均为53%,塑料沙障最小,为11%,粘土沙障介于二者之间;沙障破损导致地表粗糙度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麦草沙障由设置初期粗糙度最大降到了最低,其近地表层0~20cm处的输沙率由2003年占裸地(CK)的0.11%上升为2009年的44.47%;粘土沙障顶部掏蚀严重,其输沙率也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由19.32%上升为30.87%,这两类沙障表面由固定向流动沙丘发展的趋势明显。塑料沙障中下部沙面稳定而顶部很少被掩埋,平均粗糙度最大,其输沙率随时间的延长呈减少趋势,由2003年占裸地(CK)的2.73%下降为2009年的0.64%,表明沙障内沙面稳定,沙丘基本固定住,沙障仍具有固沙效应。从设置成本和实际的防护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塑料沙障相比其他机械沙障具有长期、稳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沙障 防风固沙 输沙率 时效性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 被引量:33
12
作者 靳虎甲 马全林 +2 位作者 张德魁 刘有军 袁洪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9-588,共10页
灌木群落是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野外样地的调查资料,从各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盖度特征、物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等方面对乌兰布和沙漠中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植物... 灌木群落是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野外样地的调查资料,从各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盖度特征、物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等方面对乌兰布和沙漠中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梭梭、白刺、沙冬青、沙蒿、油蒿、盐爪爪是乌兰布和沙漠中主要灌木群落类型;各典型灌木植被群落中仅出现12科47属共计58种植物,各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较大,但均以藜科、菊科、禾本科、蒺藜科、豆科等干旱荒漠区的表征科数量居多;(2)沙漠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梭梭群落、白刺群落、沙冬青群落和油蒿群落其生活型谱均以一年生植物所占比例最大,与研究区干旱的气候特征相吻合;(3)各群落中灌木层植物所占群落盖度的比重均超过了50%,其贡献率大于草本植物;(4)分布于生境条件较好的群落类型其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从整体看各典型灌木群落的H′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在0.98~3.42之间,而D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在0.415 5~0.879 5之间,其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物种组成比较简单;(5)各典型植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在0.068 2~0.604 7之间,均未达到极相似水平,其中白刺群落、梭梭群落以及沙冬青群落之间呈轻度相似水平,而其他各群落之间相似性系数均低于0.25,表明各群落间生境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群落类型 生活型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姆塔格沙漠典型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特征 被引量:19
13
作者 袁宏波 张锦春 +3 位作者 褚建民 刘淑娟 唐进年 丁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04-2309,共6页
基于实地调查,依据基径和高度分级数据,通过年龄锥和年龄结构拟合函数分析库姆塔格沙漠3个典型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和种群生长状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呈反"J"型曲线,目前属于稳定增长型种群,但因其幼苗数... 基于实地调查,依据基径和高度分级数据,通过年龄锥和年龄结构拟合函数分析库姆塔格沙漠3个典型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和种群生长状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呈反"J"型曲线,目前属于稳定增长型种群,但因其幼苗数量相对较少使其增长受限;沙生柽柳种群年龄结构呈"铃"型曲线,虽然表现出类似稳定型种群特征,但由于幼龄植株数量很小,中龄级的植株数量比例较大,种群存在衰退威胁;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呈反转"S"型曲线,中、大龄级植株数量保证了种群能够维持一定的稳定状态,而幼龄级数量较大,使种群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3个典型种群各自年龄结构特征使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威胁,必须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以维持种群结构的稳定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年龄结构 梭梭 沙生柽柳 胡杨 年龄锥 库姆塔格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输水对石羊河下游青土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石万里 刘淑娟 +4 位作者 刘世增 袁宏波 马剑平 刘虎俊 安富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5951-5960,共10页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青土湖人工输水后水面形成区环境要素变化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水面形成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大气温湿度、风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输水方式、输水时间集中等因素影响,区域水面形成快速;且每个输水周期完成6个月...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青土湖人工输水后水面形成区环境要素变化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水面形成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大气温湿度、风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输水方式、输水时间集中等因素影响,区域水面形成快速;且每个输水周期完成6个月后的区域保留水面积持续增大,4a间水面积增加4.52倍,面积扩大的叠加效应明显。(2)输水作用和水面的形成,促使输水区域地下水埋深由>6m,提升到0.6—3.2m。(3)水面形成促进了区域以白刺为代表的单一荒漠植被群落向芦苇草甸、盐化草甸等多样化群落演替。(4)水面形成的"冷岛效应"明显,促进了区域小气候环境的改善;输水区500m范围平均温度降低55.67%,湿度增加3倍。人工输水对青土湖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输水政策的持续性、输水策略调整等不确定性影响,以及水面形成对局部范围风沙活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输水 生态影响 环境要素 青土湖 石羊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白刺灌丛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 被引量:23
15
作者 靳虎甲 马全林 +4 位作者 何明珠 贾晓红 刘有军 张有佳 李发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48-2259,共12页
白刺灌丛(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是在石羊河下游存活面积最大的天然植被类型,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群落的结构和数量特征可为该区白刺群落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白刺灌丛生长及其生境状况,在石羊河下游选择了初期发育... 白刺灌丛(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是在石羊河下游存活面积最大的天然植被类型,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群落的结构和数量特征可为该区白刺群落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白刺灌丛生长及其生境状况,在石羊河下游选择了初期发育、稳定、衰退、严重衰退的群落,研究了各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的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群落盖度、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相似性特征。结果表明,从初期发育阶段到稳定阶段的群落物种数量明显减少,而从稳定阶段至严重衰退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是逐渐增加的。在整个演替过程中,1年生植物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至严重衰退阶段时1年生植物所占的比重高达80%。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盖度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也不相同,5—10月群落盖度的平均值为稳定阶段>初期发育阶段>衰败阶段>严重衰败阶段。各演替阶段多样性Simpson、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5—10月均呈现波动变化特征,Simpson、Shannon-Wiener指数大小顺序均表现为初期发育阶段>严重衰退阶段>衰退阶段>稳定阶段,而均匀度Pielou指数为衰退阶段>严重衰退阶段>稳定阶段>初期发育阶段。各演替阶段群落之间的相似性均较低,演替序列越相近,相似性系数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 白刺 灌丛演替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银科 李菁菁 +4 位作者 周兰萍 刘光武 张进虎 张芝萍 郑庆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21-1429,共9页
为研究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通过春小麦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以传统耕作为对照,分析了河西绿洲灌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田间输沙量、风蚀深度、风蚀物粒径组... 为研究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通过春小麦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以传统耕作为对照,分析了河西绿洲灌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田间输沙量、风蚀深度、风蚀物粒径组成、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高度输沙量能敏感地反映不同耕作措施之间输沙量的差异。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处理0~30 cm高度输沙量分别减少17.4%~46.7%、21.7%~45.2%、24.7%~48.2%和10.7%~42.4%。风蚀深度传统耕作为1.22~1.44 mm,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均为0 mm。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风蚀物粒径组成无显著变化,但<0.063 mm细粒占比有减小趋势。立茬处理20 cm高度风速显著降低24.1%~39.5%,其他保护性耕作措施风速降低不显著。综上所述,河西绿洲灌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土壤风蚀,立茬处理是相对较优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适宜该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风蚀 输沙量 风蚀深度 风蚀物 河西绿洲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植物K^+吸收及转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段慧荣 周学辉 +5 位作者 胡静 段潇蓉 田福平 崔光欣 王春梅 杨红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4-191,共18页
K^+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K^+被植物根系吸收后,有效地向地上部转运,在跨膜转运的过程中主要由次级K^+转运蛋白和K^+通道介导。KT/HAK/KUP和HKT家族是参与植物体内K+吸收及转运的两类主要K+转运蛋白,其中HKT家族参与K^+转运的成员... K^+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K^+被植物根系吸收后,有效地向地上部转运,在跨膜转运的过程中主要由次级K^+转运蛋白和K^+通道介导。KT/HAK/KUP和HKT家族是参与植物体内K+吸收及转运的两类主要K+转运蛋白,其中HKT家族参与K^+转运的成员仅存在于单子叶植物中,它们在植物生长发育、渗透调节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Shaker家族是K^+通道中最早发现且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类电压门控型通道,是植物K^+吸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从结构特征、定位和组织表达、功能调控等方面对植物KT/HAK/KUP家族、HKT家族和Shaker通道进行综述,最后对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吸收及转运 KT/HAK/KUP HKT SHAK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姆塔格沙漠典型植物种群特征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淑娟 袁宏波 +2 位作者 张锦春 褚建民 唐进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74-1881,共8页
通过对库姆塔格沙漠区的典型植物梭梭、胡杨、沙生柽柳的种群特征及其地理、土壤、水分三类要素的7种因子进行实地样方调查,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三种群生长与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是区域三种群生存和发展... 通过对库姆塔格沙漠区的典型植物梭梭、胡杨、沙生柽柳的种群特征及其地理、土壤、水分三类要素的7种因子进行实地样方调查,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三种群生长与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是区域三种群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表明区域环境严酷、土壤贫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限制作用明显。(2)海拔影响较小,并均与其它因子共同产生作用,表明地理因子对植物或植物种群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它因子的作用而产生的间接影响。(3)水分对三种群的影响明显,且各不相同,水分与海拔高度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共同影响了三种群的分布和种群发展。(4)水分是影响梭梭和胡杨种群分布的主要因子,水分对沙生柽柳的影响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地下水位及其矿化度特征。研究认为,由于库姆塔格沙漠区域长期地质及气候环境变化形成的土壤基质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土壤养分匮乏的影响将长期存在,植物种群的保护与恢复存在较大难度,因此防治区域沙漠化发展、保护植物现有生境将是维持库姆塔格沙漠区域植物生长和种群发展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分析 梭梭 沙生柽柳 胡杨 环境因子 库姆塔格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电灌区次生盐碱地枸杞林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涛 王耀琳 +6 位作者 马全林 李银科 靳虎甲 张莹花 郭春秀 朱国庆 王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54-1461,共8页
以甘肃省景电灌区次生盐碱滩地种植枸杞(Lycium barbarum)的典型村落红跃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户基线调查方法对枸杞种植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和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投入进行了调查,并对成熟稳产枸杞林地的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以及不同... 以甘肃省景电灌区次生盐碱滩地种植枸杞(Lycium barbarum)的典型村落红跃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户基线调查方法对枸杞种植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和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投入进行了调查,并对成熟稳产枸杞林地的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以及不同生长年限枸杞经济效益动态变化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枸杞林地年均生产成本4962.44元·667m^-2,其中,果实采摘和后期处理费用所占成本比例最高,为54%,其次为农田各项管理费用(施肥、浇水、修剪等劳动力投入),占总成本的22%;年均总收入为8500元·667m^-2,纯收入为3538.36元·667m^-2,投入产出比为1:1.72;不同生长年限构杞经济效益不同,3年龄枸杞开始产生经济效益,4~6年达到收益最大,8~9年以后收益逐渐稳定在2000~3000元·667m^-2,经济效益可观。本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节本增效的方法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效益 枸杞林地 投入产出比 农田管理 景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7种沙生灌木的构型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春秀 袁宏波 +4 位作者 徐先英 刘虎俊 王多泽 李学敏 刘开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31-1036,共6页
为了明确比较相同环境下不同灌木的构型特征,揭示其防风固沙机理,也为仿真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该研究对石羊河下游的相同环境下,高度相似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蒿(A.arenaria)、花棒(Hedisarum... 为了明确比较相同环境下不同灌木的构型特征,揭示其防风固沙机理,也为仿真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该研究对石羊河下游的相同环境下,高度相似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蒿(A.arenaria)、花棒(Hedisarum scoparium)、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红砂(Reaumuria kaschgarica)7种灌木的分枝角度、枝长和分枝数等构型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7种灌木中有6种的平均分枝角度自冠层内部向外逐渐变大,枝序级可分为四级,除油蒿外,其余灌木的冠层外枝均较长。(2)分枝分维数以红砂最大,其次为梭梭和白刺,沙拐枣和花棒最小;除梭梭外,其余灌木的总体分枝率都小于1。(3)除沙拐枣外,其余灌木的侧影面积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少。研究认为,生长在相似环境的灌木形成了不同构型,红砂、白刺、油蒿和花棒可归为密生枝型灌木,梭梭、沙拐枣和沙蒿则可定为疏生枝型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生灌木 植物构型 枝系结构 侧影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