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太阳能利用率研究——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祺 尚雯 +3 位作者 常兆丰 刘淑娟 王方琳 孙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6-134,共9页
基于对甘肃河西走廊沙漠戈壁5个典型地市已建光伏基地光电转化量、该区荒漠植物生物量及盖度的调查,研究得出光伏年均太阳能利用率为5.536%,是荒漠植物年均太阳能利用率0.035%的158.17倍,且光伏太阳能利用率在5个典型地市间相对荒漠植... 基于对甘肃河西走廊沙漠戈壁5个典型地市已建光伏基地光电转化量、该区荒漠植物生物量及盖度的调查,研究得出光伏年均太阳能利用率为5.536%,是荒漠植物年均太阳能利用率0.035%的158.17倍,且光伏太阳能利用率在5个典型地市间相对荒漠植物太阳能利用率的变化幅度更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光伏太阳能利用率最主要的外界影响因素为太阳辐射,其次还与光伏基地下垫面介质有关。综上,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太阳能利用率的相对高效性和稳定性,在区域环境生态建设领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学术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产业 荒漠植物 太阳能利用率 沙漠 戈壁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点格局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孙涛 贾志清 +3 位作者 刘虎俊 尚雯 刘江 张立恒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2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植被特征、沙堆形态特征及沙堆空间点格局分布,分析发育过程中白刺灌丛沙堆随尺度增加的空间点格局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期阐明各发育阶段不同级别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关联性,揭示白刺灌丛发育过... 【目的】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植被特征、沙堆形态特征及沙堆空间点格局分布,分析发育过程中白刺灌丛沙堆随尺度增加的空间点格局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期阐明各发育阶段不同级别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关联性,揭示白刺灌丛发育过程中的种群形成特征及其生态格局维持机制。【方法】基于野外调查观测,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选择4个不同发育阶段(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的白刺灌丛沙堆典型样地,根据空间二维坐标,采用数量统计方法,按照沙堆体积大小将灌丛沙堆分为1级小沙堆、2级中沙堆和3级大沙堆3个等级,利用单变量O-ring函数对灌丛沙堆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用双变量O-ring函数进行不同尺度各级沙堆关联性分析。【结果】随沙堆发育过程的进行,白刺灌丛的整体生长状况由好显著变差,植被覆盖度先增后减(雏形阶段最低为51.4%,逐渐升高到稳定阶段最高68.8%,活化阶段降低为60%),而植被枯枝率基本呈增加状态(由雏形阶段的15%增加到活化阶段的27%);各级沙堆在不同尺度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雏形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在0~5 m的尺度上趋于均匀分布,在5~25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而在>25的尺度上趋于聚集分布;发育阶段,白刺灌丛在0~5 m的尺度上倾向于均匀分布,在5~30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稳定阶段与活化阶段,各级白刺灌丛在小尺度上(<5 m)都表现出均匀分布的倾向,但在>5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各发育阶段大小级别不同的白刺灌丛沙堆随尺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关联特性,除发育阶段小沙堆间(1、2级)无关联外,其他阶段小沙堆间(1级和2级)主要表现为随空间尺度增加正关联性逐渐增强,2级和3级沙堆在<10 m尺度上表现为负关联,而在>10 m的尺度上表现为负向联系加强或无关联。【结论】各发育阶段不同级别白刺灌丛沙堆所占比重不同但均未表现出明显的聚集现象,随沙堆发育过程的逐渐推进,大沙堆趋于随机分布;各级沙堆之间的关联性在小尺度上表现出小沙堆间的正关联性逐渐增强,而在中大尺度上中大沙堆表现出负关联加强或无关联,表明白刺灌丛沙堆植物群落组成和沙堆结构随发育过程的进行越来越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灌丛沙堆 发育阶段 植被特征 空间格局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土湖干涸湖底风沙区植被特征与地表输沙量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6 位作者 王强强 王多泽 王飞 樊宝丽 张逸君 李易珺 王明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4,共6页
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研究对象,选择9种典型立地类型,开展群落组成、植被数量特征、地表风沙流输沙量的观测分析,研究了植被特征与输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土湖干涸湖底主要风沙区灌木层植物4种,隶属4科4属;草本层植物11种,隶属... 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研究对象,选择9种典型立地类型,开展群落组成、植被数量特征、地表风沙流输沙量的观测分析,研究了植被特征与输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土湖干涸湖底主要风沙区灌木层植物4种,隶属4科4属;草本层植物11种,隶属4科11属,灌木层平均盖度为11.2%,草本层平均盖度6.5%,植被稀疏,物种建群种单一。不同立地类型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现波动变化特征且存在差异性,其中流动沙丘白刺灌丛、固定沙丘白刺灌丛、荒地盐爪爪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固定沙丘白刺灌丛、流动沙丘白刺灌丛、湖底滩地植被分布较均匀。9种立地类型地表风沙流输沙量监测期各月呈现湖底滩地累计输沙量最大,湖底盐爪爪群落和流动沙丘白刺灌丛次之,且上述3种类型输沙量与其他6种立地类型输沙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湖底植被特征中灌木层盖度与地表平均输沙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 干涸湖底 植被特征 输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西地区发展戈壁农业的现实依据和实现途径 被引量:9
4
作者 朱淑娟 孙涛 +2 位作者 王方琳 马剑平 严子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6期240-243,246,共5页
与传统耕地农业相比,戈壁农业是非耕地设施农业,不占用耕地,具有质量优、效益高等优势,其特点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具有可持续和循环经济的特点。甘肃河西地区戈壁分布面积广阔,从甘肃省的现实依据出发,探讨了河西地... 与传统耕地农业相比,戈壁农业是非耕地设施农业,不占用耕地,具有质量优、效益高等优势,其特点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具有可持续和循环经济的特点。甘肃河西地区戈壁分布面积广阔,从甘肃省的现实依据出发,探讨了河西地区发展戈壁农业的必要性,提出了戈壁农业今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措施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在戈壁荒滩发展戈壁农业对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农业 必要性 途径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下游干涸湖底不同下垫面的风沙流输沙通量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6 位作者 王强强 王多泽 王飞 樊宝丽 张逸君 李易珺 安富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21,共9页
【目的】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对象,选择典型风沙区不同下垫面开展风沙流输沙通量观测,分析风沙流输沙通量空间差异性及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以期揭示湖底盐碱沉积物风沙流输沙通量特征,为湖底盐碱化荒漠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对象,选择典型风沙区不同下垫面开展风沙流输沙通量观测,分析风沙流输沙通量空间差异性及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以期揭示湖底盐碱沉积物风沙流输沙通量特征,为湖底盐碱化荒漠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青土湖为研究区,利用风沙流流量计测定9种下垫面的风沙流输沙通量并研究其与风速的关系,分析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结果】不同下垫面的地表0~50 cm高度范围内风沙流平均输沙通量表现为湖底滩地>湖底盐爪爪群落>流动白刺灌丛>盐碱沙地梭梭林>荒地盐爪爪群落>半固定白刺灌丛>流动沙地梭梭林>稳定白刺灌丛>固定白刺灌丛;不同下垫面风沙流平均输沙通量均与大于5.0 m·s^(-1)平均风速正相关且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但相关性有差异;湖底风沙流颗粒物以细砂粒为主,颗粒物平均粒径最大的为湖底滩地,最小的为荒地盐爪爪群落。【结论】在9种下垫面中,湖底滩地、湖底盐爪爪群落、流动白刺灌丛地表输沙通量较大,是湖底重要的风沙运动区,应积极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控制沙源流动;荒地盐爪爪群落地表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小,在强风作用下更易被吹起,增加空气气溶胶含量,污染大气环境,建议栽植耐盐碱的灌木植物来提高植被盖度,降低地表风速,减少起尘量;其余5种下垫面类型地表植被盖度较高或地表结皮较为稳定,输沙通量较小,可采取封禁保护,让其自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 干涸湖底 风沙流 输沙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激素对白刺硬枝扦插育苗的影响
6
作者 鲁国瑜 姜生秀 +3 位作者 张莹花 赵鹏 张裕年 张逸君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2期13-16,共4页
以白刺1~2年生枝条为材料进行硬枝扦插试验,探讨不同质量浓度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和吲哚乙酸(IAA)对插条当年成活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成活率看,NAA质量浓度为200 mg·L^(-1),IBA质量浓度为50、100、200 mg·... 以白刺1~2年生枝条为材料进行硬枝扦插试验,探讨不同质量浓度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和吲哚乙酸(IAA)对插条当年成活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成活率看,NAA质量浓度为200 mg·L^(-1),IBA质量浓度为50、100、200 mg·L^(-1),IAA质量浓度为50、200 mg·L^(-1)时,有助于提高白刺硬枝扦插成活率;从生长情况看,NAA质量浓度为50、100、200 mg·L^(-1),IBA为50、200 mg·L^(-1),IAA为50、100 mg·L^(-1)时,促进白刺营养生长。综合考虑因素间交互作用,促进白刺硬枝扦插成活生长最佳处理为NAA质量浓度为200 mg·L^(-1)处理,成活率达58.75%,苗高13.14 cm,冠幅10.0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生长激素 成活率 苗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的荒漠植被覆盖度提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丽恒 陈芳 张忠 《甘肃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32-37,共6页
准确掌握荒漠植物生长状况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状态诊断的基础。本研究以典型荒漠区民勤为研究区,以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为数据源,通过5种植被指数进行覆盖度信息提取,分析可见光植被指数在稀疏荒漠植被覆盖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显示:1)荒漠植... 准确掌握荒漠植物生长状况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状态诊断的基础。本研究以典型荒漠区民勤为研究区,以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为数据源,通过5种植被指数进行覆盖度信息提取,分析可见光植被指数在稀疏荒漠植被覆盖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显示:1)荒漠植被(梭梭、白刺、红柳和伴生草本)各波段的像元值均表现为绿光波段像元值>红光波段像元值>蓝光波段像元值;2)RGRI和NGRDI中非植被的流沙和丘间地与植被数值范围存在交叉重叠,但EXG、NGBDI与VDVI影像中植被与非植被地物的指数值基本没有重叠交叉现象;3)从植被覆盖提取精度分析,植被信息提取准确率为EXG<RGBDI<NGBDI<VDVI,非植被信息提取正确率为EXG<RGBDI<NGBDI<VDVI,VDVI植被提取准确率达84.21%。因此,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为数据源的情况下,荒漠植被与非植被在可见光的红光和蓝光波段容易区分,但在绿光波段不利于区分;EXG、NGBDI与VDVI更适用于荒漠植被信息的提取,在仅有可见光波段的无人机影像植被信息的提取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可见光 无人机 植被覆盖度 荒漠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尾闾青土湖表层土壤粒度空间分布特征
8
作者 安富博 郭树江 +4 位作者 赵赫然 赵艳丽 王飞 李雪娇 宋德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4,共9页
[目的]揭示石羊河尾闾青土湖土壤粒度空间分布特征,为该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区为中心分别在西北、正东、东南方向上布设样线并采集0—20 cm深度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了青土湖周边不同区域沙物质粒配组成、粒配曲线等参数... [目的]揭示石羊河尾闾青土湖土壤粒度空间分布特征,为该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区为中心分别在西北、正东、东南方向上布设样线并采集0—20 cm深度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了青土湖周边不同区域沙物质粒配组成、粒配曲线等参数特征。[结果](1)青土湖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细砂为主(26.26%~84.97%),其中西北方向上表层土壤粒度以细砂为主(26.26%~66.62%),其次是粉粒(4.23%~46.35%);正东、东南方向上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细砂为主(43.41%~86.30%),其次是极细砂(1.86%~29.60%)。不同样线同粒级间含量存在差异。(2)研究区表层土壤颗粒总体较粗,分选较差,偏度为正偏度,峰度属尖窄。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北方向表层土壤平均粒径较其他方向偏细,分选性较差,偏度也更为正偏,峰值小于正东方向。正东、东南方向表层土壤平均粒径较为一致,明显偏粗,分选性分别属中等、较好,均为近于对称,峰度为尖窄、中等。(3)西北方向土壤粒度频率平均值分布曲线表现为双峰型,正东、东南方向为单峰型。粒度累计分布曲线反映出,东南方向风沙活动较正东、西北方向频繁、强烈。(4)通过沉积环境判别得出西北方向主要是湖相沉积,正东、东南主要是风成沉积。[结论]成土过程和干旱多风的环境条件影响青土湖土壤的基本特性,而通过生态输水形成水面改善了该区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度 粒度参数 粒配曲线 青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的景电灌区盐渍化土壤水、盐估算研究
9
作者 张晓娟 张忠 +3 位作者 杨雪梅 宋龙龙 王景瑞 王飞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60-66,共7页
高光谱定量遥感技术是大尺度盐渍化调查的理想手段之一,但现有研究大多为含盐量单因子的分析,野外水盐同时存在的状态下光谱响应特征尚未明确。本文以甘肃景电灌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野外实测光谱数据为信息... 高光谱定量遥感技术是大尺度盐渍化调查的理想手段之一,但现有研究大多为含盐量单因子的分析,野外水盐同时存在的状态下光谱响应特征尚未明确。本文以甘肃景电灌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野外实测光谱数据为信息源进行盐渍土壤的水分、盐分光谱响应特征提取。利用相关系数法筛选敏感波段,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水盐同时存在状态下,12种光谱变换与含水率的相关系数大多高于电导率,水分对盐渍土光谱的影响作用更强烈;(2)导数光谱可以增强光谱曲线的细微变化,本次研究中R′、SR′、logR′和CR′与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基于特征波段建立的回归模型中,通过反射率一阶导数R′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较好,光谱反射率对于盐渍土含水率、电导率均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可以用于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渍化 土壤含盐量 土壤含水率 光谱特征 景电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及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祺 姚泽 +1 位作者 卢军义 严子柱 《果树资源学报》 2024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简要介绍了榛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和栽培发展历史,归纳总结了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自然分布、描述与评价体系、野生榛和栽培榛种质资源保存和苗木繁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分析并提出了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培育和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中... 简要介绍了榛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和栽培发展历史,归纳总结了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自然分布、描述与评价体系、野生榛和栽培榛种质资源保存和苗木繁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分析并提出了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培育和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中存在的明显不足、技术难题和解决思路,以期为我国榛子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榛属植物 种质资源保存 育苗技术 发展现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态制剂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1
作者 曹蕾 韩天虎 +1 位作者 贺访印 刘淑娟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77-82,共6页
微生态制剂在应对土壤荒漠化、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上具有显著效果。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关于微生态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其在生态治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通过深入探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其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全面展示了其... 微生态制剂在应对土壤荒漠化、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上具有显著效果。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关于微生态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其在生态治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通过深入探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其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全面展示了其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未来微生态制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可为生态治理领域提供重要的指导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农业 生态环境 土壤荒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酶学硏究进展 被引量:232
12
作者 王理德 王方琳 +3 位作者 郭春秀 韩福贵 魏林源 李发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共10页
土壤酶学是研究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特性的科学,是一门介于土壤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具有主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土壤酶学发展简史、土壤酶的来源、分类、功能及分布特征等... 土壤酶学是研究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特性的科学,是一门介于土壤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具有主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土壤酶学发展简史、土壤酶的来源、分类、功能及分布特征等,总结了土壤理化性质、施肥、放牧、土壤微生物、施用稀土元素、草地生长年限、不同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及其他因素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于加深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土壤酶的生态重要性以及土壤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有重要作用。最后,结合本项目组的研究对土壤酶学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 酶活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退耕区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昊 王理德 +4 位作者 宋达成 郭春秀 王芳琳 何芳兰 赵赫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1-199,共9页
以民勤不同年限(1、2、4、8、13 a)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当年耕地作为对照,采用时空替代法及通径分析法研究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缓慢... 以民勤不同年限(1、2、4、8、13 a)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当年耕地作为对照,采用时空替代法及通径分析法研究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缓慢上升趋势,在退耕13 a达到峰值(411 mg·kg^-1);其余理化指标均在退耕13 a时降至最低,分别为砂粒含量59%、土壤容重1.285 g·cm^-3、土壤有机质含量7.9 g·kg^-1土壤全氮含量0.1 g·kg^-1、速效磷含量0.329 mg·kg^-1。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均表现为深层(20~40 cm)土壤高于表层(0~20 cm)土壤,土壤砂粒含量、有机质、速效钾、全氮、速效磷均表现为表层高于深层。(2)4种土壤酶活性随退耕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的波动趋势,除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表现为较高水平外,其余土壤酶活性均为表层土壤大于深层土壤,且差异性显著(P<0.05),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值最高达到了0.828 mL·g^-1·20 min^-1,磷酸酶活性值最低为0.0036 mg·g^-1·d^-1。(3)退耕地磷酸酶、脲酶活性与速效钾含量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49、-0.966,呈极显著负相关。(4)经通径分析可知,表层(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是影响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的直接主要因子,有机质含量间接影响4种土壤酶活性;深层(2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影响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直接主要因子,全氮含量间接影响4种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退耕年限 理化特性 土壤酶活性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马全林 张锦春 +1 位作者 李得禄 杨昊天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26,共11页
腾格里沙漠地处亚洲中部荒漠区和草原区的过渡地带,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组成和复杂的植物区系。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开展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植物和标本数据库及文献,对腾格里沙漠天然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地理... 腾格里沙漠地处亚洲中部荒漠区和草原区的过渡地带,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组成和复杂的植物区系。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开展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植物和标本数据库及文献,对腾格里沙漠天然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位于中国西北植物地理区中间过渡带,属典型荒漠植物区系,由60科201属382种荒漠种子植物组成。其植物区系优势现象明显,区系植物趋向于集中在>10种的优势科内,优势科物种比例高达64.40%。区系植物分化程度较大,单种属和寡种属多达178属,占区系植物总属数的88.56%。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植物属分布有14个分布型和9个分布变型,为中国植物属分布类型数的50.00%,其中温带成分分布属比例大,为44.78%,具有典型的温带性质;古地中海成分分布属为21.39%,对植物组成具有重要影响。植物科分布以世界分布型占优势,包含38个世界广布科,世界分布的优势科和表征科分别占到优势科和表征科总数的77.78%和40.00%,与沙漠气候严酷性相一致;热带成分涉及11个科,占区系总科数的18.33%,说明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的发生具有热带亲缘性。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并兼有新生进化成分,分布有原始多心皮类植物科、一定数量起源古老的孑遗成分和较多的间断分布类型,以及相当年轻和进化的科,反映出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起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区系 优势科 表征科 区系地理成分 腾格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39
15
作者 王理德 姚拓 +4 位作者 何芳兰 韩福贵 郭春秀 王方琳 魏林源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3-261,共9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石羊河下游不同年限(1,2,3,4,5,8,15,24和31a)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特征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及分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退耕31a的次生草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9个样...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石羊河下游不同年限(1,2,3,4,5,8,15,24和31a)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特征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及分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退耕31a的次生草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9个样地的所有样方中出现34种植物,植被群落由一年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多年生草本与个别灌木植物为伴生种,逐渐演替为单一的灌木群落,并表现出较强的连续性与递进性。此外,不同年限退耕区次生草地0-10cm,10-20cm,20-30cm及30-40cm土层中土壤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并且表层土壤酶活性在4个层次的总酶活性中占有较大比例。随着退耕区次生草地演替时间的增加,土壤酶活性总的趋势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一样,随着退耕区次生草地植被的恢复呈波动式下降,土壤酶活性与植被的恢复是一个互动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回馈的响应。另外,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过程,并且与退耕最后一年种植的农作物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退耕区 次生草地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理德 徐丰 +4 位作者 韩福贵 郭春秀 王方琳 李发明 张莹花 《农学学报》 2015年第4期52-57,共6页
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是武威盆地的主要天然屏障。近半个世纪来,在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退化的共同作用下,石羊河下游水质变差、流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严重制约石羊河下游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发掘石... 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是武威盆地的主要天然屏障。近半个世纪来,在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退化的共同作用下,石羊河下游水质变差、流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严重制约石羊河下游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发掘石羊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认为民勤生态环境治理应以治水为主:(1)结合中国现有政策,加快发展建设石羊河中游地区节水型农业,保证下游的水量,以缓解民勤绿洲农业生产与生态用水的不足;(2)严格控制地下水过量开采等极不合理的人为活动;(3)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以保证河流流量及河道畅通。希望通过以上方案力争使民勤绿洲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艳丽 郭春秀 +3 位作者 安富博 赵鹏 赵赫然 王飞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第7期35-43,共9页
以黑果枸杞为优势种的天然灌木群落是石羊河下游的重要植被建群种之一,为揭示该地区黑果枸杞种群动态变化特征,探索其生态价值,基于对石羊河下游不同生境黑果枸杞天然种群的样地调查,对其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动态指数、存活曲线进行... 以黑果枸杞为优势种的天然灌木群落是石羊河下游的重要植被建群种之一,为揭示该地区黑果枸杞种群动态变化特征,探索其生态价值,基于对石羊河下游不同生境黑果枸杞天然种群的样地调查,对其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动态指数、存活曲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种群均表现为新苗和幼龄个体丰富,中老龄个体少;种群在Ⅲ龄级时死亡率最高,种群亏损率与死亡率保持一致。各样地种群动态指数基本为正值,说明黑果枸杞种群整体处于稳定增长的发育状态。盐碱地、覆沙地和砾石地黑果枸杞的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Ⅲ型,固定/半固定沙地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种群的4个生存函数变化除局部有差异外整体趋势较为一致,各样地中黑果枸杞种群累积死亡率F(t)和危险系数λ(t)在Ⅰ龄级向Ⅲ龄级过渡时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生存率S(t)和死亡密度函数f(t)随龄级呈单调递减的趋势。总体上黑果枸杞种群呈现出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立地类型 黑果枸杞 种群结构 数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米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德魁 马全林 +3 位作者 魏林源 胥宝一 宋德伟 王中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6期185-186,188,共3页
沙米是广泛分布于干旱或半干旱沙区的典型一年生植物,是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其凭借超强的生态适应力、丰富的营养成分、多方面的应用价值,成为了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植物。本文介绍了沙米的主要营养成分,并从生态价值、经济价值、饲用... 沙米是广泛分布于干旱或半干旱沙区的典型一年生植物,是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其凭借超强的生态适应力、丰富的营养成分、多方面的应用价值,成为了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植物。本文介绍了沙米的主要营养成分,并从生态价值、经济价值、饲用价值及药用价值等方面综述了其应用价值,以期为沙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发展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 营养成分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段不同生境对沙米形态结构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生秀 赵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8-256,共9页
为揭示荒漠地区1 a生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适应策略,于2020年以甘肃民勤县、武威市和古浪县生境的沙米为对象,对其形态结构、生物量分配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古浪县年均气温、年均日照时数和土壤日均温度... 为揭示荒漠地区1 a生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适应策略,于2020年以甘肃民勤县、武威市和古浪县生境的沙米为对象,对其形态结构、生物量分配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古浪县年均气温、年均日照时数和土壤日均温度均最低,分别为6.81℃、2669 h和16.22℃,武威市均最高,分别为8.58℃、2873.4 h和22.94℃;古浪县土壤含水量、土壤粉粒和土壤速效磷均最高,分别为4.53%、17.51%和6.81 g·kg^(-1),民勤县均最小,分别为1.46%、7.19%和5.55 g·kg^(-1);古浪县沙米株高、冠幅及根长均最高,分别为70.63、54.24 cm和96.15 cm,民勤县均最小,分别为62.40、46.77 cm和86.31 cm。(2)古浪县沙米根生物量和质量分数及根冠比均最高,分别为7.56 g、15.98%和0.291;不同生境根-茎、根-叶、根-花、叶-茎、花-茎和花-叶生物量均是α<1的异速生长关系。(3)3个生境中,株高和根、茎、叶、花生物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根冠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根生物量、根冠比与年均气温、土壤日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水量、粉粒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年均日照时数、年太阳总辐射和叶、花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由此说明,古浪县生境土壤含水量和肥力较好,沙米生长良好。沙米的形态特征与个体生物量间协同变化,沙米地下生物量积累速率大于地上生物量,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 环境因子 形态特征 生物量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对油莎豆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姜生秀 赵鹏 朱淑娟 《农学学报》 2023年第7期32-37,共6页
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油莎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科学栽培油莎豆提供理论依据。以‘黑油莎2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大田试验设计,研究了平作和垄作,以及行距30 cm、60 cm和90 cm对油莎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平作相比... 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油莎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科学栽培油莎豆提供理论依据。以‘黑油莎2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大田试验设计,研究了平作和垄作,以及行距30 cm、60 cm和90 cm对油莎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平作相比,垄作降低了0~20、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含量,随行距的增大,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及养分含量均减小。(2)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莎豆株高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根长B1、B2和B3比A1、A2和A3分别增加了37.21%、39.24%和36.95%,分枝数分别增加了95.56%、62.09%和28.48%,叶面积分别增加了13.47%、44.23%和11.14%,根长、分枝数和叶面积在A1、A2和A3,以及B1、B2和B3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B1比A1、B2比A2、B3比A3单株粒数分别增加了26.58%、7.71%和17.34%,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19.81%、18.06%和60.00%,总产量分别增加了61.21%、35.71%和9.77%。同一种植方式下,随着行距的增大,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和总产量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B2处理总产量最高,为7635 kg/hm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由此说明,垄作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供肥能力,更有利于油莎豆幼苗生长,并且行距选择60 cm,产量最高,是较好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垄作 土壤养分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