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长时间尺度下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以甘肃省永靖县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杰 武震 +1 位作者 张慧文 张剑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84-1396,共13页
利用决策树模型,基于五期土地利用评价因子,对甘肃省永靖县进行近40年的长时间尺度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五期评价结果均显示研究区内滑坡灾害的极高和高易发性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黄河流域(盐锅峡镇至刘家峡水电站段)周边、西南部川城村... 利用决策树模型,基于五期土地利用评价因子,对甘肃省永靖县进行近40年的长时间尺度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五期评价结果均显示研究区内滑坡灾害的极高和高易发性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黄河流域(盐锅峡镇至刘家峡水电站段)周边、西南部川城村—红泉镇—王台乡周边区域以及中部偏东的三条岘乡,该区域人口密集,人类活动较多。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类似,且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精度检验,说明五期评价结果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另外,研究区内的自然植被和裸土地与滑坡易发性指标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而旱地、水域和城乡建设用地等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则更容易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从时间尺度上来看,极高和高易发性分区面积逐年下降,但自2000年,极高和高易发性分区面积减少速度出现显著减缓,同期,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植被面积减少,这使得区域内边坡稳定性下降,使部分防灾工程措施的减灾能力下降。本研究为该地区的灾害预防、预测和城乡土地规划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长时间尺度 滑坡易发性评价 土地利用 决策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沙蒿叶片水分含量、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柴成武 王方琳 +2 位作者 赵鹏 付贵全 唐卫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0,共9页
以2年生沙蒿实生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测定不同水分条件沙蒿叶片水分含量、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分析各指标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响应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揭示沙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干... 以2年生沙蒿实生苗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测定不同水分条件沙蒿叶片水分含量、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分析各指标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响应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揭示沙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增加,沙蒿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持续降低,叶片水分亏缺(RWD)呈波动式上升趋势;2)沙蒿总叶绿素(Chl)、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含量均随胁迫时间增加而持续降低,胁迫30 d时均降为最小值,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胁迫时间增加逐渐升高;3)沙蒿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主要气体交换参数对土壤水分都表现出明显的阈值响应,适宜进行正常光合生理活动的土壤含水率阈值为6.48%~17.51%;4)沙蒿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随干旱胁迫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平缓上升趋势;5)沙蒿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随胁迫时间增加而升高,持续干旱胁迫导致MDA大量积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随胁迫时间增加而升高,30 d时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能对干旱胁迫做出较早的响应,胁迫12 d时达到峰值;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较差,持续干旱对沙蒿CAT活性产生抑制。研究发现,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沙蒿会通过提高叶片光能捕获转换能力、增强抗氧化水平等方式适应干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蒿 干旱胁迫 叶片水分含量 光合特性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粒度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飞 郭树江 +3 位作者 张卫星 王方琳 韩福贵 李金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0,44,共7页
为探讨干旱荒漠区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粒度特征,以民勤不同演替阶段(发育、稳定、衰退、严重衰退)白刺灌丛沙堆为对象,分别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本,测定土壤粒度组成,计算并分析粒度参数。结果表明:1)干旱荒漠区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 为探讨干旱荒漠区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粒度特征,以民勤不同演替阶段(发育、稳定、衰退、严重衰退)白刺灌丛沙堆为对象,分别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本,测定土壤粒度组成,计算并分析粒度参数。结果表明:1)干旱荒漠区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以细砂(50.04%~57.10%)和中砂(16.05%~22.03%)为主,稳定、衰退、严重衰退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以细砂(46.71%~64.06%)和极细砂(17.14%~29.06%)为主。2)平均粒径介于极细砂、细砂和中砂(1.92~3.17ф),分选系数介于较好和较差之间(0.69~1.41),偏度负偏至正偏(-0.141~0.299),峰度中等至很尖锐(1.01~1.99),分形维数(1.665~2.242)。随着白刺灌丛沙堆的演替发展,平均粒径变细、细粒物质所占比重增大,分选系数从中等、较好-中等之间、较差、中等-较差,粒度频率曲线变窄。3)从垂直分布来看,4个演替阶段不同土层粒度参数差异不显著。在0~10 cm土层中,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粒度参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替阶段 白刺灌丛沙堆 土壤粒度特征 干旱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主要灌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王飞 郭树江 +3 位作者 张卫星 王方琳 韩福贵 李金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129,共9页
为探究不同灌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规律,揭示荒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以民勤荒漠区4种主要灌木梭梭、沙拐枣、唐古特白刺、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荒漠植物在生长季内叶片的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变化特征。结果... 为探究不同灌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规律,揭示荒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以民勤荒漠区4种主要灌木梭梭、沙拐枣、唐古特白刺、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荒漠植物在生长季内叶片的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沙拐枣、柠条锦鸡儿叶片C含量显著高于唐古特白刺、梭梭(P<0.05),且唐古特白刺显著高于梭梭,沙拐枣与柠条锦鸡儿差异不显著;唐古特白刺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叶片;唐古特白刺叶片P含量最高,并显著高于柠条锦鸡儿,但两者均与梭梭和沙拐枣差异不显著。(2)4种荒漠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各指标在生长季节内的变异系数表现为:P(28.34%)>C∶P(24.70%)>N∶P(19.07%)>N(17.49%)>C∶N(16.89%)>C(2.91%)。(3)C含量与N、P含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除沙拐枣,其他叶片N含量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种荒漠植物叶片N∶P值的变化主要由P含量变化决定。(4)植物叶片C、N、C∶N、C∶P和N∶P含量的变异主要受植物种类影响,植物叶片P含量的变异主要受生长季节影响。研究发现,民勤荒漠4种灌木植物叶片C、N、P含量及C∶N、C∶P和N∶P在生长季内因物种而不同,它们在生长季内变异系数在植物种之间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荒漠区 灌木 化学计量比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叶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飞 郭树江 +4 位作者 樊宝丽 韩福贵 王方琳 张卫星 张裕年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80,共10页
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20种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叶片6个功能性状的测定,分析荒漠植物叶性状的变异及相关性,比较不同功能群植物叶性状的差异性,探讨荒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该地区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 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20种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叶片6个功能性状的测定,分析荒漠植物叶性状的变异及相关性,比较不同功能群植物叶性状的差异性,探讨荒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该地区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叶性状存在种间差异且变异程度不同,变异范围为14.11%~47.63%,叶绿素含量(ChlC)变异系数最大,叶片全氮含量(LCC)变异系数最小。②叶干物质含量(LDMC)与ChlC、LC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hlC与LC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他叶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③不同功能群植物叶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豆科植物叶片LDMC、ChlC、LCC极显著高于藜科植物(P<0.01)。草本植物叶片比叶面积(SLA)极显著高于灌木植物叶片(P<0.01)。一年生植物叶片SLA、LNC显著高于多年生植物(P<0.05);多年生植物叶片LDMC极显著高于一年生植物(P<0.01);多年生植物叶片C含量显著高于一年生植物(P<0.05)。C_(3)植物叶片LDMC、ChlC显著高于C_(4)植物(P<0.05);C_(4)植物叶片δ^(13)C极显著高于C_(3)植物(P<0.01);C_(3)植物叶片LCC极显著(P<0.01)高于C_(4)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性状 变异系数 功能群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土湖干涸湖底风沙区植被特征与地表输沙量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6 位作者 王强强 王多泽 王飞 樊宝丽 张逸君 李易珺 王明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4,共6页
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研究对象,选择9种典型立地类型,开展群落组成、植被数量特征、地表风沙流输沙量的观测分析,研究了植被特征与输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土湖干涸湖底主要风沙区灌木层植物4种,隶属4科4属;草本层植物11种,隶属... 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研究对象,选择9种典型立地类型,开展群落组成、植被数量特征、地表风沙流输沙量的观测分析,研究了植被特征与输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土湖干涸湖底主要风沙区灌木层植物4种,隶属4科4属;草本层植物11种,隶属4科11属,灌木层平均盖度为11.2%,草本层平均盖度6.5%,植被稀疏,物种建群种单一。不同立地类型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现波动变化特征且存在差异性,其中流动沙丘白刺灌丛、固定沙丘白刺灌丛、荒地盐爪爪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固定沙丘白刺灌丛、流动沙丘白刺灌丛、湖底滩地植被分布较均匀。9种立地类型地表风沙流输沙量监测期各月呈现湖底滩地累计输沙量最大,湖底盐爪爪群落和流动沙丘白刺灌丛次之,且上述3种类型输沙量与其他6种立地类型输沙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湖底植被特征中灌木层盖度与地表平均输沙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 干涸湖底 植被特征 输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民勤人工梭梭林土壤粒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晓娟 杨雪梅 +4 位作者 王飞 王强强 郭树江 张裕年 张卫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89,共8页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作为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林的主体,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民勤不同年代营造的人工梭梭林0~100 cm层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梭梭造林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粒度组成、分形维数及与土...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作为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林的主体,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民勤不同年代营造的人工梭梭林0~100 cm层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梭梭造林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粒度组成、分形维数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人工梭梭林土壤以细砂(100~250μm)为主(33.08%~65.83%),其次是中砂(15.42%~40.79%)。20世纪70年代营造的梭梭林土壤黏粒、粉粒及极细砂高于其他年代梭梭林。人工梭梭林对土壤粒度的影响主要在表层(0~10 cm)区域,较深土层变异较小。2)民勤人工梭梭林风沙土质地较粗,分选系数介于较好和较差之间,偏度为近对称-正偏度,峰值为中等-尖窄,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1.400~2.166。3)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极细砂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砂、中砂含量分别呈极显著(P<0.01)、显著(P<0.05)负相关。民勤人工梭梭林土壤粒度的形成受到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及pH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民勤人工林建设、沙化土地治理以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梭梭林 土壤粒度 分形维数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下游干涸湖底不同下垫面的风沙流输沙通量 被引量:2
8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6 位作者 王强强 王多泽 王飞 樊宝丽 张逸君 李易珺 安富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21,共9页
【目的】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对象,选择典型风沙区不同下垫面开展风沙流输沙通量观测,分析风沙流输沙通量空间差异性及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以期揭示湖底盐碱沉积物风沙流输沙通量特征,为湖底盐碱化荒漠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对象,选择典型风沙区不同下垫面开展风沙流输沙通量观测,分析风沙流输沙通量空间差异性及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以期揭示湖底盐碱沉积物风沙流输沙通量特征,为湖底盐碱化荒漠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青土湖为研究区,利用风沙流流量计测定9种下垫面的风沙流输沙通量并研究其与风速的关系,分析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结果】不同下垫面的地表0~50 cm高度范围内风沙流平均输沙通量表现为湖底滩地>湖底盐爪爪群落>流动白刺灌丛>盐碱沙地梭梭林>荒地盐爪爪群落>半固定白刺灌丛>流动沙地梭梭林>稳定白刺灌丛>固定白刺灌丛;不同下垫面风沙流平均输沙通量均与大于5.0 m·s^(-1)平均风速正相关且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但相关性有差异;湖底风沙流颗粒物以细砂粒为主,颗粒物平均粒径最大的为湖底滩地,最小的为荒地盐爪爪群落。【结论】在9种下垫面中,湖底滩地、湖底盐爪爪群落、流动白刺灌丛地表输沙通量较大,是湖底重要的风沙运动区,应积极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控制沙源流动;荒地盐爪爪群落地表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小,在强风作用下更易被吹起,增加空气气溶胶含量,污染大气环境,建议栽植耐盐碱的灌木植物来提高植被盖度,降低地表风速,减少起尘量;其余5种下垫面类型地表植被盖度较高或地表结皮较为稳定,输沙通量较小,可采取封禁保护,让其自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 干涸湖底 风沙流 输沙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4 位作者 王多泽 王强强 詹科杰 张剑挥 张大彪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10期53-56,共4页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群落土壤以细砂为主,梭梭、沙拐枣群落土壤以中砂、粗砂为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为2.144~2.398,3...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群落土壤以细砂为主,梭梭、沙拐枣群落土壤以中砂、粗砂为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为2.144~2.398,3种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均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或平沙地>流动沙丘)。(2)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黏粒(<0.005 mm)、粉粒(0.005~0.05 m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砂(0.1~0.25 mm)、中砂(0.25~0.5 mm)、粗砂(0.5~1 mm)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极细砂(0.05~0.1 mm)、极粗砂(1~2 mm)含量呈正相关但也不显著。(3)分形维数D值与全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黏粒含量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粉粒、砂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分形维数D值和黏粒、粉粒、砂粒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全钾、速效钾、全盐、p H值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土壤理化性质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的荒漠植被覆盖度提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丽恒 陈芳 张忠 《甘肃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32-37,共6页
准确掌握荒漠植物生长状况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状态诊断的基础。本研究以典型荒漠区民勤为研究区,以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为数据源,通过5种植被指数进行覆盖度信息提取,分析可见光植被指数在稀疏荒漠植被覆盖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显示:1)荒漠植... 准确掌握荒漠植物生长状况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状态诊断的基础。本研究以典型荒漠区民勤为研究区,以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为数据源,通过5种植被指数进行覆盖度信息提取,分析可见光植被指数在稀疏荒漠植被覆盖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显示:1)荒漠植被(梭梭、白刺、红柳和伴生草本)各波段的像元值均表现为绿光波段像元值>红光波段像元值>蓝光波段像元值;2)RGRI和NGRDI中非植被的流沙和丘间地与植被数值范围存在交叉重叠,但EXG、NGBDI与VDVI影像中植被与非植被地物的指数值基本没有重叠交叉现象;3)从植被覆盖提取精度分析,植被信息提取准确率为EXG<RGBDI<NGBDI<VDVI,非植被信息提取正确率为EXG<RGBDI<NGBDI<VDVI,VDVI植被提取准确率达84.21%。因此,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为数据源的情况下,荒漠植被与非植被在可见光的红光和蓝光波段容易区分,但在绿光波段不利于区分;EXG、NGBDI与VDVI更适用于荒漠植被信息的提取,在仅有可见光波段的无人机影像植被信息的提取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可见光 无人机 植被覆盖度 荒漠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尾闾青土湖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艳丽 安富博 +4 位作者 郭树江 赵赫然 王飞 李雪娇 宋德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0-177,共8页
为探究土壤种子库在石羊河尾闾青土湖植物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潜力,选择青土湖湖心向外辐射的西北、正东、东南方向上的3条样线,采用野外植被样方调查与种子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土湖土壤种子库组成、空间分布及其与地... 为探究土壤种子库在石羊河尾闾青土湖植物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潜力,选择青土湖湖心向外辐射的西北、正东、东南方向上的3条样线,采用野外植被样方调查与种子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土湖土壤种子库组成、空间分布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土湖区土壤种子库共出现9种植物,分属6科9属,以藜科植物最多,生活型以1年生草本植物种子比例最高,占到51.86%~94.32%,而灌木植物所占比例很小。2)土壤种子库密度介于0~1 516.67粒·m^(-2),平均土壤种子库密度表现为正东方向>东南方向>西北方向;土壤种子库分布主要集中在0~2 cm土层中,种子库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3)青土湖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从湖心向外辐射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现为正东方向>东南方向>西北方向。4)青土湖周边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平均相似性系数均较低,在0.03~0.20,属极不相似水平,说明在物种组成上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青土湖周边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物种多样性 地上植被 青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尾闾青土湖表层土壤粒度空间分布特征
12
作者 安富博 郭树江 +4 位作者 赵赫然 赵艳丽 王飞 李雪娇 宋德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4,共9页
[目的]揭示石羊河尾闾青土湖土壤粒度空间分布特征,为该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区为中心分别在西北、正东、东南方向上布设样线并采集0—20 cm深度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了青土湖周边不同区域沙物质粒配组成、粒配曲线等参数... [目的]揭示石羊河尾闾青土湖土壤粒度空间分布特征,为该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区为中心分别在西北、正东、东南方向上布设样线并采集0—20 cm深度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了青土湖周边不同区域沙物质粒配组成、粒配曲线等参数特征。[结果](1)青土湖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细砂为主(26.26%~84.97%),其中西北方向上表层土壤粒度以细砂为主(26.26%~66.62%),其次是粉粒(4.23%~46.35%);正东、东南方向上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细砂为主(43.41%~86.30%),其次是极细砂(1.86%~29.60%)。不同样线同粒级间含量存在差异。(2)研究区表层土壤颗粒总体较粗,分选较差,偏度为正偏度,峰度属尖窄。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北方向表层土壤平均粒径较其他方向偏细,分选性较差,偏度也更为正偏,峰值小于正东方向。正东、东南方向表层土壤平均粒径较为一致,明显偏粗,分选性分别属中等、较好,均为近于对称,峰度为尖窄、中等。(3)西北方向土壤粒度频率平均值分布曲线表现为双峰型,正东、东南方向为单峰型。粒度累计分布曲线反映出,东南方向风沙活动较正东、西北方向频繁、强烈。(4)通过沉积环境判别得出西北方向主要是湖相沉积,正东、东南主要是风成沉积。[结论]成土过程和干旱多风的环境条件影响青土湖土壤的基本特性,而通过生态输水形成水面改善了该区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度 粒度参数 粒配曲线 青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的景电灌区盐渍化土壤水、盐估算研究
13
作者 张晓娟 张忠 +3 位作者 杨雪梅 宋龙龙 王景瑞 王飞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60-66,共7页
高光谱定量遥感技术是大尺度盐渍化调查的理想手段之一,但现有研究大多为含盐量单因子的分析,野外水盐同时存在的状态下光谱响应特征尚未明确。本文以甘肃景电灌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野外实测光谱数据为信息... 高光谱定量遥感技术是大尺度盐渍化调查的理想手段之一,但现有研究大多为含盐量单因子的分析,野外水盐同时存在的状态下光谱响应特征尚未明确。本文以甘肃景电灌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野外实测光谱数据为信息源进行盐渍土壤的水分、盐分光谱响应特征提取。利用相关系数法筛选敏感波段,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水盐同时存在状态下,12种光谱变换与含水率的相关系数大多高于电导率,水分对盐渍土光谱的影响作用更强烈;(2)导数光谱可以增强光谱曲线的细微变化,本次研究中R′、SR′、logR′和CR′与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基于特征波段建立的回归模型中,通过反射率一阶导数R′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较好,光谱反射率对于盐渍土含水率、电导率均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可以用于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渍化 土壤含盐量 土壤含水率 光谱特征 景电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因子与叶功能性状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飞 郭树江 +5 位作者 纪永福 张莹花 韩福贵 张裕年 张卫星 宋达成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6-184,共9页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功能性状研究的重点,环境因子驱使植物功能性状发生变化,进而推动群落发生演替。本研究以民勤不同演替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严重衰退阶段)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功能性状研究的重点,环境因子驱使植物功能性状发生变化,进而推动群落发生演替。本研究以民勤不同演替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严重衰退阶段)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演替阶段白刺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旨在揭示白刺对干旱荒漠区土壤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白刺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叶全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的叶功能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白刺叶功能性状变异范围是0.39%~11.99%,均表现为弱变异,其中比叶面积最大(11.99%),叶全碳含量最小(0.39%)。(2)白刺叶功能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叶全氮含量可作为白刺叶功能性状变化的主要指标。(3)除pH外,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因子随退化程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小值出现在发育阶段,最大值出现在衰退阶段。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全氮含量是影响白刺叶功能性状变化的主要土壤因子。上述研究结果深化了对白刺灌丛沙堆演替的认识,为荒漠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叶功能性状 土壤因子 演替阶段 民勤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不同林龄胡杨根区土壤理化性质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飞 马剑平 +3 位作者 马俊梅 满多清 郭春秀 张裕年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28,54,共7页
以民勤不同林龄胡杨根区土壤为对象,采集0~200 cm土壤样品,并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胡杨林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中黏粒含量逐渐增加,粗砂粒含量减少,粉粒、细砂粒差异不明显。2)土壤... 以民勤不同林龄胡杨根区土壤为对象,采集0~200 cm土壤样品,并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胡杨林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中黏粒含量逐渐增加,粗砂粒含量减少,粉粒、细砂粒差异不明显。2)土壤有机质、全N、电导率变化均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且表层(0~20 c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表聚性明显。3个林龄胡杨根区土壤速效P含量、pH差异不显著(P>0.05)。3)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关系密切,土壤含水量与黏粒、粉粒、有机质、全N、速效P、电导率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粗砂粒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黏粒、粉粒含量与含水量、有机质、全N、速效P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林龄的增加改善了胡杨根区土壤理化性质,为干旱区胡杨的抚育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林龄 胡杨 土壤理化性质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和种子大小对梭梭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朱淑娟 王方琳 +4 位作者 刘有军 孙涛 柴成武 张剑挥 张红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21,共6页
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及种子大小对梭梭种子萌发和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土壤含水量2%的处理时小粒种子不能萌发外,其他水分条件下大、小粒种子均可萌发,并均出现随含水量增加萌发率逐渐增大的趋势,含水量为30%... 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及种子大小对梭梭种子萌发和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土壤含水量2%的处理时小粒种子不能萌发外,其他水分条件下大、小粒种子均可萌发,并均出现随含水量增加萌发率逐渐增大的趋势,含水量为30%时大、小粒种子均出现最大值。土壤水分含量>8%时,大、小粒梭梭种子均可实现快速萌发,萌发速率间无显著差异,但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大、小粒种子的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两者呈随含水量增加而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含水量为15%时达最大值。土壤含水量为2%和30%的处理中梭梭种子即使萌发但幼苗也难以存活。土壤含水量对大、小粒种子幼苗苗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与成活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土壤含水量 种子大小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代梭梭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飞 郭树江 +5 位作者 樊宝丽 张卫星 王方琳 韩福贵 张裕年 孙涛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2486-2496,共11页
本研究以民勤不同年代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叶功能性状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代梭梭叶功能性状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梭梭对干旱荒漠区土壤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除叶绿素含量、叶全碳含量与叶全磷... 本研究以民勤不同年代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叶功能性状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代梭梭叶功能性状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梭梭对干旱荒漠区土壤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除叶绿素含量、叶全碳含量与叶全磷含量外,不同年代梭梭叶功能性状指标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除叶全钾含量和比叶面积属中等变异外,其他叶功能性状均属弱变异。2)梭梭叶功能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叶片含水量、叶饱和含水量与叶绿素含量可作为梭梭叶功能性状随年代变化的主要指标。3)土壤含水量、电导率与pH是影响不同年代梭梭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土壤因子。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梭梭叶功能性状表现出不同的组合状况,且随着土壤因子变化表现出相应的适应策略,反映出梭梭叶片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有利于适应民勤干旱荒漠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叶功能性状 土壤因子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土湖干涸湖底2种典型固沙植物群落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与养分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易珺 杨自辉 +3 位作者 郭树江 王强强 王多泽 王飞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67,共6页
以石羊河流域下游青土湖干涸湖底人工梭梭林和白刺灌丛沙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种植物群落5种立地条件土壤粒径分布和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揭示了湖底2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粒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固沙植被0~10... 以石羊河流域下游青土湖干涸湖底人工梭梭林和白刺灌丛沙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种植物群落5种立地条件土壤粒径分布和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揭示了湖底2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粒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固沙植被0~10 cm土壤颗粒以细砂粒为主,没有粗砂粒,其中白刺灌丛沙包表层极细砂含量、土壤颗粒物分形维数较梭梭林和对照区高。2)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各粒级颗粒百分含量的关系差异较大,分形维数与黏粒、极细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细砂、中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是与粉粒含量关系不显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越大,土壤所含的细粒物质越多。3)土壤分形维数D值、黏粒、粉粒含量与有机质(SOM)、全N(TN)呈正相关性,土壤颗粒物的分形维数越大、土壤黏粒、粉粒含量越高,则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越高。综合分析,固定白刺灌丛表层土壤沙化程度相对较低,其他类型风蚀严重,因此,应积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开展生态修复防治风蚀和盐尘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土湖 固沙植物 土壤粒径 分形特征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白刺灌丛沙堆演替过程中土壤粒径分形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马剑平 王飞 +5 位作者 郭树江 纪永福 张莹花 张裕年 张卫星 宋达成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52,共7页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白刺灌丛沙堆在演替过程中土壤粒度与分形维数特征,分形维数与土壤粒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均以细砂(46.71%-64.06%)为主;土壤分形维数变化为1.665-2....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白刺灌丛沙堆在演替过程中土壤粒度与分形维数特征,分形维数与土壤粒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均以细砂(46.71%-64.06%)为主;土壤分形维数变化为1.665-2.242,在白刺灌丛沙堆演替过程中分形维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衰退阶段达到最大值。2)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极细砂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中砂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黏粉粒、极细砂含量越多,土壤分形维数越高。3)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分形维数可以用来评价土壤的养分状况。研究结果可为荒漠灌丛发挥防风固沙和土壤保育功能的定量化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灌丛沙堆 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理化性质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下游青土湖近地层风尘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5 位作者 王多泽 王强强 张剑挥 张大彪 詹科杰 李易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55-1262,共8页
青土湖属于极端干旱区典型的干涸盐湖,盐尘中含有密度很高、粒径极细的盐碱粉尘,严重污染空气,危害地表植被,威胁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利用建立在青土湖的近地层0~50 m沙尘观测系统近2 a监测的数据,对近地层0~50 m盐尘的分布规律及风速... 青土湖属于极端干旱区典型的干涸盐湖,盐尘中含有密度很高、粒径极细的盐碱粉尘,严重污染空气,危害地表植被,威胁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利用建立在青土湖的近地层0~50 m沙尘观测系统近2 a监测的数据,对近地层0~50 m盐尘的分布规律及风速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风速在0~50 m垂直梯度的分布符合经典的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基本特征,廓线方程遵循幂函数关系;年内月平均风速最大为5月,最小为11月,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季平均风速大于秋、冬季;近地层18~2 m内风切变指数较大,且春、夏季风切变指数相对较小;34~28 m、50~34 m内风切变指数变化较小,且四季变化不明显。(2)盐碱沙尘水平通量的空间分布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垂直高度上遵循幂函数变化规律;受下垫面梭梭林的影响,在6 m高度处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增加。(3)沙尘水平通量与风速之间呈现出幂函数关系,且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近地层 风尘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