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生”功能视角下甘肃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万远 赵锐锋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4,281,共14页
【目的】探究甘肃省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方法】基于“三生”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2010~2020年间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综合测度,并利用空间回归模型确定各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 【目的】探究甘肃省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方法】基于“三生”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2010~2020年间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综合测度,并利用空间回归模型确定各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布驱动因素。【结果】研究期间,甘肃省生产、生活功能持续改善,地域集聚趋势明显,生态功能保持动态稳定。生产和生活功能高值区均呈现围绕各中心城市分布、生态功能高值区沿青藏高原边缘及秦岭西延伸段分布的特征。甘肃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整体较高且呈现不断改善趋势。生产与生活功能表现为协同关系,生态与生产、生活功能表现为权衡关系,三对关系在研究时间段均呈现相对稳定态势。城镇化率等因素对生产和生活功能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植被覆盖率对生态功能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有较强的吻合性,“点带状”分布格局与甘肃省推动的“一核三带”发展格局相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功能 权衡与协同 影响因素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类”功能竞争力的绿洲国土空间冲突识别与作用机理
2
作者 李骞国 惠蕃艳 +2 位作者 王录仓 王旭科 孙龙凯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6-277,共12页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其自然空间的封闭性、孤立性、脆弱性和唯水性导致多功能相互竞争的冲突程度异常激烈,严重阻碍绿洲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准确识别冲突状况并探究冲突产生的作用机理对于优化...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其自然空间的封闭性、孤立性、脆弱性和唯水性导致多功能相互竞争的冲突程度异常激烈,严重阻碍绿洲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准确识别冲突状况并探究冲突产生的作用机理对于优化绿洲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功能竞争力的冲突诊断识别方法,对典型绿洲黑河中游甘州区国土空间冲突进行识别,并在探究冲突产生的作用机理基础上提出冲突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农业功能竞争力呈绿洲内部高、外围低的特征,高竞争力以片状形式分布在绿洲平原区和山前冲洪积扇区;城镇功能高竞争力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产业园区和新墩、梁家墩等一些重点集镇;生态功能竞争力呈绿洲东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高竞争力以团块状和碎斑状分布在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等区域。2)强冲突主要以城市边缘的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冲突和绿洲边缘的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冲突为主,中冲突以零散分布在绿洲平原的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冲突为主,弱冲突主要分布在绿洲外围的戈壁荒漠区,无冲突主要分布在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3)绿洲国土空间冲突的产生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内生动力、社会经济因素的外生动力和政策规划因素的调控力三者共同作用,未来应从控制城镇建设和农业开发规模、平衡多功能供需关系、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集约高效利用等方面实施分类调控。研究可为干旱区绿洲缓解和预防国土空间冲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力 冲突识别 作用机理 调控策略 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协同作用——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亮洁 秦丽双 +1 位作者 杨永春 潘竟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035-7046,共12页
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议题。选取成渝地区36个市县为研究单元,以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为主要研究时间节点。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理念构建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 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议题。选取成渝地区36个市县为研究单元,以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为主要研究时间节点。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理念构建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法测度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各因子交互作用类型及强度。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度高,交互影响作用显著;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以低水平耦合协调为主,呈现明显的双核心空间结构。(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系统间的因子交互作用强于各系统内部因子交互作用,系统间的因子交互作用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增强,系统内因子以双因子增强为主,系统间存在较强交互协同效应,各子系统交互作用存在明显的"涌现现象"和"蝴蝶效应"。(3)生态环境系统在与城镇系统的交互作用中发挥主导作用,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为关键交互因子;资源禀赋、生态保护、资源消耗、环境水平、创新力量、文化传承等为主要子因子。研究深刻解析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协同模式,以期为成渝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 耦合协调度 交互协同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2年兰州市中心城区大气环境容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山泉 瞿德业 +1 位作者 谌越 杨明月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33,共13页
本研究利用2015~2022年气象资料,对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A值法进行修正,计算出兰州市中心城区不同季节的A值为春季4.14×10^(4)km^(2)、夏季3.51×10^(4)km^(2)、秋季1.28×10^(4)km^(2)、冬季1.12×10^(4)km^(2)。... 本研究利用2015~2022年气象资料,对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A值法进行修正,计算出兰州市中心城区不同季节的A值为春季4.14×10^(4)km^(2)、夏季3.51×10^(4)km^(2)、秋季1.28×10^(4)km^(2)、冬季1.12×10^(4)km^(2)。运用修正A值法,考虑污染物的干、湿沉降清除量和化学转化清除量,计算兰州市中心城区6种大气污染物(O3、NO_(2)、CO、SO_(2)、PM2.5和PM10)在8年间四季变化量及大气环境容量,并对修正A值法的主要参数(风速、背景值浓度、干沉降速率和降水量)在±30%范围内进行调整,系统分析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各参数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8年间兰州市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不断改善。除O3外,其他污染物在春、夏季的大气环境容量高于秋、冬季。O3大气环境容量一直在无环境容量上波动;NO_(2)大气环境容量呈“M”型变化,2020年达到最大值(3.59×10^(4) t);PM2.5大气环境容量呈波动增长趋势,2022年达到最大值(2.04×10^(4) t);其他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容量逐年增加。在进行污染源控制时,首要任务是巩固CO和SO_(2)的防治成果,并以O3、PM10和PM2.5的污染防控为主要目标。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风速和污染物背景值浓度对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很大,污染物大气环境容量的变化范围为−40%~70%,CO、SO_(2)背景值浓度在±30%范围内变化,其大气环境容量变化分别为±13.71%和±4.52%。干沉降速率和降水量影响甚微,污染物环境容量变化仅在±4.16%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容量 修正A值法 干湿沉降 化学转化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信息网络与企业网络的耦合联动效应——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亮洁 罗亚玲 +1 位作者 张小鸿 杨永春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7-360,共14页
为探究城市企业网络与信息网络的耦合联动效应,提出相关性-多重耦合网络-耦合联动效应评价(CMC)的综合研究框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企业网络和信息网络耦合为例,在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企业网络与信息网络的耦合... 为探究城市企业网络与信息网络的耦合联动效应,提出相关性-多重耦合网络-耦合联动效应评价(CMC)的综合研究框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企业网络和信息网络耦合为例,在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企业网络与信息网络的耦合联动效应。研究表明:城市企业网络和信息网络存在复杂的非线性耦合关系;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呈现典型的双核心模式,“马太效应”和“富人俱乐部”现象显著,耦合网络受企业网络的影响更大,在继承单一网络双核心特征的基础上,网络拓扑结构逐渐复杂化,相较于企业网络,耦合网络的“马太效应”显著性略低;2011—2020年,节点耦合联动多为中低水平,链接耦合联动多为中高水平且呈现减弱趋势,核心链接优势减弱;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城市综合能力提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城市网络 信息网络 企业网络 耦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铅锌尾矿库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特定源风险评估 被引量:6
6
作者 马晓红 冯晓倩 +3 位作者 邵转玲 武颖颖 杨松 马利邦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9-961,共13页
为了探究某铅锌尾矿库及其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As、Cd、Cr、Cu、Ni、Pb、Zn和Hg的累积特征和特定源风险评估,污染评价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在源解析基础上进行特定源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尾矿库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相较于农田土壤显著偏高,污... 为了探究某铅锌尾矿库及其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As、Cd、Cr、Cu、Ni、Pb、Zn和Hg的累积特征和特定源风险评估,污染评价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在源解析基础上进行特定源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尾矿库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相较于农田土壤显著偏高,污染负荷指数法结果显示,尾矿库土壤总体属于中度污染,农田土壤总体属于轻度污染.PMF模型源解析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别受自然源及尾矿库源的混合源、工业降尘源、交通源、农业源和由多种类型活动组成的综合源的影响.特定源-综合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综合源为优先控制污染源,贡献率为38.37%,Hg为优先控制污染元素.特定源-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农业源是导致当地成人和儿童致癌风险的优先控制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25.87%和26.92%.As为优先控制污染元素,贡献率为51.79%%和54.70%;综合源是造成当地儿童非致癌风险的优先控制污染源,对儿童的贡献率为25.17%,As为优先控制污染元素,贡献率为43.57%.研究显示研究区土壤存在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情况,其中Hg污染最严重,重金属对农田及当地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今后应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三废”的管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尾矿库 重金属污染 源解析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两次沙尘暴对典型大城市的影响——以兰州市和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佳宸 巨天珍 +3 位作者 李丙南 邱玉梦 曹亚群 王佳琦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9-800,共12页
沙尘暴和气象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是颗粒物形成和分布的主导原因,也会对交通运输、农牧业及人群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基于HYSPLIT、小波相干和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中国北方地区2021年3月10—25日(SD1)和2023年3月16—28日(SD2)2次强沙尘... 沙尘暴和气象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是颗粒物形成和分布的主导原因,也会对交通运输、农牧业及人群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基于HYSPLIT、小波相干和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中国北方地区2021年3月10—25日(SD1)和2023年3月16—28日(SD2)2次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以及气象因素对城市PM_(10)影响。结果表明:(1)2次沙尘暴事件中,中国北方地区形成了一条覆盖新疆、甘肃、陕西和山东等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高值带,主要原因为蒙古气旋的南移和新疆的强西风环流。(2)气流传输方向整体为西北到东北,城市表现为兰州易受新疆气旋影响,北京则受蒙古气旋影响显著。SD1期间,兰州的气流主要来源为青海和新疆,北京53.64%的气团传输至中国东北地区,延伸至俄罗斯东北部;SD2期间,兰州气流的51.16%来源于内蒙古,北京49.41%的气流传输至山东和江苏等地区。(3)SD1的PM_(10)变化在长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更高的气象因素敏感性,而SD2则在短时间尺度上展现出更多气象因子的变化。(4)兰州是2个气旋的碰撞点,表现为气压和气温的不稳定变化,北京则为沙尘暴输入终点,主要受气温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形成机制,并有助于理解气象因素和颗粒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谷歌地球(GEE) 路径分析 小波相干性 气象归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主城区幼儿园入学可达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郭念发 王录仓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3-1054,共12页
幼儿园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低洼地带,其入学可达性的精准量化有助于评估学前教育资源的空间分配效率。以兰州市主城区为案例地,结合幼儿园POI、适龄儿童数量、学位数、道路等级等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多等级-多出行模式高斯可达性算法对... 幼儿园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低洼地带,其入学可达性的精准量化有助于评估学前教育资源的空间分配效率。以兰州市主城区为案例地,结合幼儿园POI、适龄儿童数量、学位数、道路等级等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多等级-多出行模式高斯可达性算法对不同等级幼儿园集聚特征、入学可达性进行量化,并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探讨入学可达性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幼儿园整体呈“一核”“四心”带状分布特征,密集度自东向西递减,省级标准园、市级标准园、区级标准园、一般园基本呈“单核心”空间分布特征。(2)幼儿园整体入学可达性等级呈“重心偏东”“南优北劣”的空间偏向性,不同等级品质幼儿园入学可达性均呈“多中心”结构特征,4类等级园中,一般园入学可达性高值区域最多,反映出其在承担幼儿就近入学方面起主要作用。(3)学龄人口、家庭经济状况、幼儿园招生名额对入学可达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路网密度、公交站、对入学可达性具有负向作用,但相关性不显著,此外幼儿园保教费对入学可达性也具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 空间分布 入学可达性 影响因素 兰州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不同灌木树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
9
作者 杨万敏 车存伟 +3 位作者 张明军 王志兰 孙美玲 强玉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012-6024,共13页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为揭示高原西部不同灌木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利用黄土高原西部3个样点的优势造林树种柽柳和柠条年轮样品进行分析。通过Pearson相关和climwin模型系统量化了两个灌木树种的...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为揭示高原西部不同灌木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利用黄土高原西部3个样点的优势造林树种柽柳和柠条年轮样品进行分析。通过Pearson相关和climwin模型系统量化了两个灌木树种的径向生长及其对气温、降水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气候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生长季4—5月的降水量不足是限制两个灌木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尤其是干旱对树木生长的负面影响较为显著。climwin气候响应模型结果显示柠条生长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小,CJS1和CJS2气候窗口分别为1—2月和4—6月,干旱模型对生长变化的解释量为10.4%和19.3%。而柽柳受生长季2—6月的干旱胁迫,干旱模型对生长变化的解释量为16.2%。综上,柠条和柽柳均表现出良好的干旱适应能力,柠条的干旱适应性随着树龄增长逐渐增强。基于此,建议在同一区域内根据环境条件和种植需求合理选择树种:在相对干旱地段优先种植柠条,并对幼龄柠条采取适当灌溉措施;在相对湿润地段可选择种植柽柳,同时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并在种植后期实施修枝或间伐等措施优化其生长环境。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树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适应性差异,提示在植被恢复和人工林管理中,应结合树种的气候适应性和干旱响应特征进行科学规划,从而提升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为黄土高原及类似生态脆弱区的人工林管理和生态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该地区的生态恢复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 干旱胁迫 climwin模型 柽柳 柠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企业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研究——基于黄河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10
作者 祝清 马利邦 +2 位作者 吴姗姗 李雅薇 赵守存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88-2201,共14页
涉农企业是乡村未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市级面板数据,在分析涉农企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基础上,探究涉农企业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结果表明:①2011—2020年黄河... 涉农企业是乡村未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市级面板数据,在分析涉农企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基础上,探究涉农企业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结果表明:①2011—2020年黄河流域涉农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由0.056增加至0.212,在空间上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②2011—2020年黄河流域乡村产业振兴水平逐年增加,由0.273增长至0.411,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③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人力资本,涉农企业发展显著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涉农企业发展水平每提高10%,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将提高0.067。涉农企业的规模化、多样性、创新性、市场化、规范化水平的增强不同程度地促进乡村生产水平、效率、结构与方式的优化。探究涉农企业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为理解其联系提供理论依据,为乡村产业转型与乡村现代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企业 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转型 产业振兴路径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效应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学煜 修丽娜 陆志翔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0-493,共14页
量化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探究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区域生态功能恢复。以陇东黄土高原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对产水量、粮食供给、土壤保持和固碳4种重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采用Sen+Mann-Kendall方法识别... 量化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探究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区域生态功能恢复。以陇东黄土高原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对产水量、粮食供给、土壤保持和固碳4种重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采用Sen+Mann-Kendall方法识别该地区2001—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趋势,运用相关系数和均方根偏差量化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效应,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20 a陇东黄土高原产水量、粮食供给和土壤保持整体表现为不显著增加,固碳呈现显著增加态势。(2)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效应在不同地区各有差异,产水量与粮食供给权衡关系主要集中在陇东黄土高原东南部,粮食供给与土壤保持权衡关系分布在陇东黄土高原南部,且权衡度有下降趋势,粮食供给与固碳权衡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3)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效应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年降水量是关键的驱动因素。研究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效应的角度为区域生态规划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势分析 权衡/协同 均方根偏差 地理探测器 陇东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变化下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曦 张丽华 +2 位作者 蒋小玉 任晓彤 包鹏斌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8,共9页
[目的]分析降水变化如何影响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稳定性,进而探讨其主要调控因素,以期为科学评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草原土壤碳库的变化和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进行了包含5个不同降水梯度(-40%,-2... [目的]分析降水变化如何影响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稳定性,进而探讨其主要调控因素,以期为科学评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草原土壤碳库的变化和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进行了包含5个不同降水梯度(-40%,-20%,0,+20%,+40%)的野外试验,通过监测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植物生长特征揭示了降水变化下荒漠草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1)降水增加显著增加了小团聚体(0.25~2 mm)数量,减少了微团聚体(0.053~0.25 mm)数量,且不同降水条件下均以微团聚体占比最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呈现出+40%>+20%>对照>-20%>-40%降水处理,且在极端增水下(+40%)MWD显著高于极端减水(-40%)及对照处理。(2)降水增加通过促进植物生长(凋落物、盖度、地上生物量均在+40%处理时最高)、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提高了4种土壤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显著高于对照及减水处理)的活性,推动了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结论]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荒漠草原降水增加有利于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发育及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植物、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共同调控着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土壤团聚体 植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半干旱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花渣活性炭纯化玫瑰花色苷的工艺优化及降解动力学研究
13
作者 于亚丽 瞿德业 +3 位作者 王波 董卫强 徐继雄 雷春妮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2-982,共11页
为探究玫瑰花渣活性炭(RP-AC)对玫瑰花色苷的吸附纯化性能,本研究以玫瑰鲜花为原料,利用玫瑰花渣活性炭(RP-AC)分离、纯化玫瑰鲜花中的玫瑰花色苷,通过静态、动态单因素试验探究玫瑰花色苷的最佳洗脱参数,并研究纯化所得玫瑰花色苷的抗... 为探究玫瑰花渣活性炭(RP-AC)对玫瑰花色苷的吸附纯化性能,本研究以玫瑰鲜花为原料,利用玫瑰花渣活性炭(RP-AC)分离、纯化玫瑰鲜花中的玫瑰花色苷,通过静态、动态单因素试验探究玫瑰花色苷的最佳洗脱参数,并研究纯化所得玫瑰花色苷的抗氧化能力和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静态最佳洗脱条件为乙醇浓度45%、pH值2、解吸时间6 h,对应花色苷解吸率达71.64%;动态最佳洗脱参数为流速1 mL·min^(-1)、乙醇浓度55%,对应花色苷解吸率为77.28%。由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试验可知,抗氧化能力顺序为纯化后花色苷>维生素C(VC)溶液>纯化前花色苷。热降解动力学研究表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pH值对花色苷分子稳定性的影响较大,pH值2、温度40℃时,花色苷的降解速率最低(0.0318 h^(-1))、半衰期最大(21.80 h);pH值6、温度80℃时,花色苷的降解速率最高(0.3792 h^(-1))、半衰期最小(1.83 h)。热力学研究表明,玫瑰花色苷的降解属于非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本研究可为天然花色苷的分离、纯化以及生产加工、保存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花渣活性炭 纯化 玫瑰花色苷 抗氧化活性 降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师自然地理学线上教学资源选择与实践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圣杰 张明军 张勃 《地理教学》 2022年第12期49-52,共4页
自然地理学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挖掘自然地理学线上教学资源、总结线上教学应用经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线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应遵循资源易获取性、主题对应性、选题时效性和内容可互动性等原则。目前自然地理学的线上教学资... 自然地理学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挖掘自然地理学线上教学资源、总结线上教学应用经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线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应遵循资源易获取性、主题对应性、选题时效性和内容可互动性等原则。目前自然地理学的线上教学资源类型多样,包括慕课产品、电子读物、教学视频、虚拟仿真实验等,为线上教学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提供了各类型自然地理学线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建议,并结合实践案例从学情分析、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巩固的角度对线上教学资源的应用进行了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线上教学 教学资源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15
作者 赵建文 李金麟 王圣杰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0-1491,共12页
土壤水分对植被生长和陆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干旱半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起着决定性作用。采用遥感土壤水分数据,基于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2017—2021年祁连山地区土壤水分的时间动态及其空... 土壤水分对植被生长和陆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干旱半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起着决定性作用。采用遥感土壤水分数据,基于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2017—2021年祁连山地区土壤水分的时间动态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围绕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坡度、坡向、海拔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7—2021年祁连山地区土壤水分变化相对稳定(趋势斜率为0.000018),但年际波动较大(变异系数为0.183)。(2)生长季(5—10月)土壤水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性(0.068~0.214),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土壤水分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3)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结果均表明,降水量和NDVI对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起主导作用,解释力(q)分别为0.761和0.722,均在70%以上,而地形因素影响较小,q值不足0.1。各环境因子对祁连山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具有交互作用,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变化 土壤水分 地理探测器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花渣活性炭吸附水体中12种混合有机染料的性能
16
作者 于亚丽 瞿德业 +5 位作者 雷春妮 王波 朱江畔 黄翰林 董卫强 徐继雄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686,共10页
以玫瑰花渣为原料,KOH为活化剂,高温煅烧制备玫瑰花渣活性炭(RP-AC),探究其对水体中混合有机合成染料(MD)的吸附性能.表征分析结果显示,RP-AC表面存在多种官能团,比表面积为285.112 m^(2)/g,平均孔径为4.2 nm,总孔容为0.1589 cm^(3)/g,... 以玫瑰花渣为原料,KOH为活化剂,高温煅烧制备玫瑰花渣活性炭(RP-AC),探究其对水体中混合有机合成染料(MD)的吸附性能.表征分析结果显示,RP-AC表面存在多种官能团,比表面积为285.112 m^(2)/g,平均孔径为4.2 nm,总孔容为0.1589 cm^(3)/g,中孔占比54.05%.以MD的去除率为指标,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最佳吸附参数为:RP-AC投加量0.6 g、初始质量浓度ρ(MD)=10 mg/L、吸附时间3 h.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RP-AC对MD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4);颗粒内扩散模型结果表明,RP-AC对MD的吸附过程包含3个阶段,即快速扩散、孔隙内的扩散、动态吸附平衡.吸附等温模型表明RP-AC对染料分子亚甲基蓝(MB)、罗丹明B(RHB)、甲基紫(MV)、甲基橙、结晶紫、酸性橙(AOG)、酸性蓝113(AB113)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对染料分子中性红(BL)、刚果红(CR)、孔雀石绿(MG)、阳离子桃红(FG)、胭脂红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RP-AC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对染料MB、CR、RHB、MG、BL、FG、MV、AOG、AB113的去除率>60%,证明RP-AC对去除印染废水中多种MD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花渣 活性炭 吸附 有机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诱导萃取/UPLC-MS/MS法高通量检测环境水体中12种除草剂
17
作者 陈静 王波 +4 位作者 王新潮 王娟 王玉新 谌越 瞿德业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88,共7页
以二氯甲烷为萃取剂,建立了测定环境水样中12种除草剂的溶剂诱导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提取剂乙腈的体积、萃取剂的种类和体积、离心时间,并结合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优的前处理方法;在仪器方法... 以二氯甲烷为萃取剂,建立了测定环境水样中12种除草剂的溶剂诱导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提取剂乙腈的体积、萃取剂的种类和体积、离心时间,并结合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优的前处理方法;在仪器方法建立过程中对质谱参数、色谱柱、流动相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12种除草剂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5,方法检出限为0.05~0.5μg/L,定量下限为0.2~5.0μg/L,平均回收率为83.0%~110%,相对标准偏差为0.30%~5.0%。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有机溶剂用量少,适用于环境水体中除草剂的高通量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溶剂诱导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环境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效应——以张掖市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姚礼堂 张学斌 +4 位作者 周亮 罗君 王梓洋 雷越 李意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138-8151,共14页
开展复合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效应研究可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强化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以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的典型区域张掖市为例,基于1987年、2000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以乡级行政区为... 开展复合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效应研究可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强化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以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的典型区域张掖市为例,基于1987年、2000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以乡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引入相对优势度指数划分山地、绿洲、荒漠子系统,研究复合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效应。结果表明:(1)张掖市复合系统呈现地域分异特征,由南部山地系统,中部绿洲系统和北部荒漠系统构成;山地系统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绿洲系统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荒漠系统以未利用地为主。(2)从时间上看,2000—2018年各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更强烈,其中,绿洲系统的耕地面积增加量最大,为363.08km^(2),荒漠系统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为78.23%。各系统土地利用转移模式为:山地系统以草地转耕地为主,绿洲系统和荒漠系统以未利用地转耕地为主。(3)张掖市复合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其中,荒漠系统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增幅最大,各子系统的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山地系统>绿洲系统>荒漠系统,耕地对各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贡献量最大。(4)张掖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协同效应大于权衡效应,其中荒漠系统的生态服务之间均为协同关系,山地系统中供给服务与其他服务呈现权衡关系,占比32.73%,绿洲系统中调节服务与其他服务呈现权衡关系,占比18.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系统 绿洲 未利用地 生态系统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黄土高原生态网络韧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亮洁 张玲玲 +2 位作者 张芳宁 杨永春 罗亚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471-10485,共15页
生态网络韧性是生态系统面对不确定性扰动的抵抗、恢复及适应能力,是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构建“水资源⁃水土保持⁃沙漠化⁃生态系统质量”生态安全格局评价体系,识别生态源地,应用MCR模型提取廊道,分析黄土高原生态安... 生态网络韧性是生态系统面对不确定性扰动的抵抗、恢复及适应能力,是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构建“水资源⁃水土保持⁃沙漠化⁃生态系统质量”生态安全格局评价体系,识别生态源地,应用MCR模型提取廊道,分析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格局特征;应用引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网络韧性特征和核心节点影响广度和强度;应用网络鲁棒性模型模拟不同情境下黄土高原生态网络韧性变化。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生态源地和廊道空间异质性显著,北部密集南部稀疏,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核心源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榆林市;(2)黄土高原生态网络呈组团模式,网络传输效率较高,网络联系呈现邻近效应和偏好依附效应;网络结构层级性显著,核心节点对网络的控制及辐射带动效应强;(3)蓄意攻击和随机故障情境下,黄土高原生态网络连通鲁棒性和脆弱鲁棒性均显著下降,但网络连通性下降更显著,网络易破碎,生态网络脆弱;蓄意攻击情景下网络韧性下降更显著,核心节点对生态网络控制及辐射带动效应强,影响范围广、强度大。保护核心源地,加强边缘源地间的联系,形成密集的多核心组团式生态网络,提升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韧性 MCR模型 引力模型 鲁棒性模型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时序数据的山地冰川表面消融变化研究--以老虎沟12号冰川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彦丽 陈刚 +3 位作者 马亚龙 胡嘉正 马宇鹏 张丽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9-1403,共15页
冰川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合成孔径雷达(SAR)不仅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极化等特点,而且对冰雪融化引起的介电常数变化较为敏感,已成为山地冰川表面消融变化监测的重要数据源。基于Sentinel-1时序数据,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多时相... 冰川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合成孔径雷达(SAR)不仅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极化等特点,而且对冰雪融化引起的介电常数变化较为敏感,已成为山地冰川表面消融变化监测的重要数据源。基于Sentinel-1时序数据,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多时相多极化SAR变化检测算法和Sigmoid函数的冰川表面消融监测方法。以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为研究区,利用“中心线-圆”方法获得的冰川东、西支64个样区,通过各点2019-2020年124个时相的SAR后向散射系数变化特征确定了7个典型样区及2019和2020年冰川消融期;基于同轨道参考影像与多时相融雪影像对比,分别获得变化监测影像VV和VH极化后向散射系数,对其进行权重组合后提取湿雪像元;通过Sigmoid函数并结合湿雪平均海拔高度提取干雪,从而得到2年冰川消融期内16个时相的冰川表面干湿雪分布。利用2019年09月01日无人机数字正射影像(DOM)以及与Sentinel-1邻近日期5景Sentinel-2影像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并结合冰川上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数据对误差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冰川表面干、湿雪分布,总体分类精度OA高达96%,Kappa系数高达0.84。老虎沟12号冰川消融期及覆盖各类型消融变化规律存在年际变化:2019年冰川的消融期为5月初至9月中下旬,2020年的消融期为6月中下旬至9月初;2019年从消融季开始,冰川表面干雪面积迅速减小,而湿雪与冰川冰面积在整个消融期均较大,但随着强降雪出现,干雪面积骤然上升,2020年冰川冰和湿雪面积变化明显,冰川冰面积持续增加,湿雪面积持续减小,而干雪面积在高海拔区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极化SAR 后向散射系数 多时相多极化变化检测 冰川消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