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玄武岩纤维及其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石旭东 汪金满 +1 位作者 柴旭晖 杨强斌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28,共6页
为了能够改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价格较为低廉的硅烷偶联剂正硅酸乙酯,对玄武岩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然后作为增强相引入混凝土中,以提高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纤维和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研究玄... 为了能够改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价格较为低廉的硅烷偶联剂正硅酸乙酯,对玄武岩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然后作为增强相引入混凝土中,以提高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纤维和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研究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的影响,并对混凝土的力学强度采用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3个力学强度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的添加使得拌合物流变性降低.玄武岩纤维经过改性后引入混凝土中,玄武岩纤维与混凝土胶凝材料形成更紧密的界面结合,在最佳添加量4 kg/m^(3)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提高了6.83%、21.46%、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混凝土 表面改性 力学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耦合冻融循环环境下玻璃粉对混凝土抗腐蚀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李鸿玮 汪金满 +2 位作者 王鑫 石旭东 杨艳华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1,共9页
设计了质量分数5%、10%及15%的Na_(2)SO_(4)溶液耦合冻融循环腐蚀试验.分析了玻璃粉对混凝土抗腐蚀性能的影响,揭示了Na_(2)SO_(4)溶液浓度对混凝土腐蚀速率的影响,并研究了玻璃粉对混凝土孔隙结构及界面过渡区(ITZ)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设计了质量分数5%、10%及15%的Na_(2)SO_(4)溶液耦合冻融循环腐蚀试验.分析了玻璃粉对混凝土抗腐蚀性能的影响,揭示了Na_(2)SO_(4)溶液浓度对混凝土腐蚀速率的影响,并研究了玻璃粉对混凝土孔隙结构及界面过渡区(ITZ)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量为0~10%时,玻璃粉对混凝土抗腐蚀性能存在显著的提升作用,而掺量大于15%时,玻璃粉对混凝土抗腐蚀性能存在劣化行为.Na_(2)SO_(4)溶液浓度大于7.5%时,C_(b)、i_(m)及S均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宏观表现为Na_(2)SO_(4)溶液对混凝土的腐蚀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相比于普通混凝土,掺加5%及10%的玻璃粉混凝土ITZ劈拉强度分别增大了13.17%、10.89%,ITZ宽度分别降低了15、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2)SO_(4)溶液 玻璃粉 结冰膨胀率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改性聚合物水泥砂浆力学性能及干缩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健 马强 +3 位作者 于剑桥 韦琪龙 魏智强 乔宏霞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1-135,共5页
研究了不同掺量的纳米SiO_(2)对改性聚合物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用掺量分别为0.5%、1.0%、1.5%、2.0%纳米SiO_(2)对改性聚合物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养护条件和干缩性能进行了评价。试验表明,与聚合物水泥砂... 研究了不同掺量的纳米SiO_(2)对改性聚合物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用掺量分别为0.5%、1.0%、1.5%、2.0%纳米SiO_(2)对改性聚合物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养护条件和干缩性能进行了评价。试验表明,与聚合物水泥砂浆相比,纳米SiO_(2)的加入有效改善了砂浆的力学性能,但增加了砂浆的干缩性。1.5%掺量下的纳米SiO_(2)可使聚合物水泥砂浆达到最佳的力学性能。对于养护条件的研究表明,早期干燥养护对砂浆力学影响较大,后期干湿循环更有利于砂浆的养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聚合物 水泥砂浆 力学性能 养护条件 干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浸泡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微观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遂军 汪金满 +3 位作者 王想想 杨强斌 李根峰 杨效田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878-3883,3894,共7页
以风积沙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观测不同风积沙掺量及不同浓度硫酸盐侵蚀作用下混凝土的微观孔隙结构、微观形貌及产物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风积沙掺量增加,风积沙混凝土抗压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孔... 以风积沙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观测不同风积沙掺量及不同浓度硫酸盐侵蚀作用下混凝土的微观孔隙结构、微观形貌及产物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风积沙掺量增加,风积沙混凝土抗压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孔隙率先降低后增加,风积沙掺量为40%(质量分数)时力学性能最好;随着硫酸镁浓度的增加以及侵蚀周期的延长,风积沙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先增加后降低;当硫酸镁浓度为3.5%、风积沙掺量为40%时,风积沙混凝土浸泡360 d时仍满足标准要求,此时风积沙混凝土孔隙率为2.553%,其中少害及有害孔占比达到63.8%,且产生较多针棒状钙矾石;当硫酸镁浓度为5.0%(质量分数)时,孔隙率增加至2.879%,少害及有害孔比例降低至57.3%,钙矾石富集程度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积沙混凝土 相对动弹性模量 风积沙掺量 硫酸镁浓度 孔隙率 钙矾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粉/硅粉复掺对混凝土腐蚀环境下耐久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吴多明 汪金满 +1 位作者 王鑫 石旭东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34,共8页
基于格尔木地区土壤中实测腐蚀性离子种类与含量,设计Na_(2)CO_(3)、NaCl、Na_(2)CO_(4)及MgSO_(4)复合溶液进行全浸泡试验,通过相对质量评价参数(ω_(1))与相对动弹性模量评价参数(ω_(2))变化规律研究玻璃粉/硅粉复掺对混凝土耐久性... 基于格尔木地区土壤中实测腐蚀性离子种类与含量,设计Na_(2)CO_(3)、NaCl、Na_(2)CO_(4)及MgSO_(4)复合溶液进行全浸泡试验,通过相对质量评价参数(ω_(1))与相对动弹性模量评价参数(ω_(2))变化规律研究玻璃粉/硅粉复掺对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分析标准养护下玻璃粉/硅粉复掺对胶凝材料水化反应的影响,以及玻璃粉/硅粉复掺混凝土受复合盐溶液侵蚀的微观机理.并依据Wiener理论预测了复合盐溶液腐蚀环境下混凝土的服役寿命.结果表明:复合盐溶液腐蚀环境下,混凝土劣化幅度因玻璃粉掺量的变化而不同;标准养护下玻璃粉/硅粉复掺对胶凝材料水化产物无影响,且养护至56~120 d时SiO_(2)仍进行着明显的火山灰效应;玻璃粉掺量10%、硅灰掺量6%时,玻璃粉/硅粉复掺对混凝土气孔结构有所改善,所以在复合盐溶液腐蚀前后混凝土内部平均气泡孔径均小于未掺玻璃粉与硅灰时的混凝土气泡孔径;玻璃粉/硅粉复掺制备混凝土时玻璃粉掺量不宜超过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盐溶液 玻璃粉 Wiener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硫酸盐干湿循环下掺玻璃粉混凝土的耐久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汪金满 王鑫 +1 位作者 吴多明 石旭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1-488,共8页
为研究掺玻璃粉及硅灰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设计硫酸盐干湿循环试验,通过耐腐蚀系数、相对动弹性模量评价参数及相对质量评价参数,对比分析不同掺量玻璃粉及硅灰对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为研究掺玻璃粉及硅灰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设计硫酸盐干湿循环试验,通过耐腐蚀系数、相对动弹性模量评价参数及相对质量评价参数,对比分析不同掺量玻璃粉及硅灰对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及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S)分析,对比研究基准组试件及掺玻璃粉试件经标准养护至不同龄期时水化产物的异同,深入探究硫酸盐干湿循环环境下玻璃粉对混凝土破坏机理的影响。并对新拌混凝土进行坍落度与扩展度试验,以此分析玻璃粉与硅灰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粉与硅灰复掺对混凝土耐久性能起优化作用,其中玻璃粉掺量不宜超过10%,适量范围内硅灰掺量越大越好;标准养护至56 d及120 d时,掺玻璃粉及硅灰试件相比于基准组试件水化产物中SiO2含量较高;掺玻璃粉及硅灰时,混凝土经硫酸盐干湿循环破坏后的生成物主要为棒状石膏,且存在大量硫酸钠晶体;玻璃粉复掺硅灰对混凝土和易性起优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粉 硅灰 混凝土耐久性 X射线衍射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CdS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马强 王健 +2 位作者 韦琪龙 路承功 魏智强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61,共8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碳包覆CdS纳米颗粒(CdS@C),利用X射线衍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谱仪研究了碳包覆层对CdS@C的微观结构与光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碳包覆CdS纳米颗粒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内核为六方纤锌矿结构CdS,外壳为...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碳包覆CdS纳米颗粒(CdS@C),利用X射线衍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谱仪研究了碳包覆层对CdS@C的微观结构与光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碳包覆CdS纳米颗粒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内核为六方纤锌矿结构CdS,外壳为碳层。颗粒形貌主要为球形或椭球形结构,粒度均匀,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在20~60 nm范围,平均粒径为35 nm,外壳碳层的厚度为5 nm。光致发光光谱显示碳包覆CdS的发光强度比纯CdS弱,Raman光谱表明碳包覆CdS样品中碳包覆层的石墨化程度较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纯CdS和碳包覆CdS样品的吸收峰位基本相近,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碳包覆CdS纳米晶提高了可见光吸收强度,能隙变窄,发生了红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包覆 CDS 核壳结构 微观结构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