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链非编码RNA介导细胞凋亡干预骨质疏松症机制分析
1
作者 袁可馨 谢兴文 +3 位作者 李鼎鹏 王薛涛 黄委委 闫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8,共7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可由过度饮酒、糖皮质激素滥用及雌激素缺乏等引起。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该病现已被视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研究发现成骨细胞介导的骨生成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破坏之间失衡是OP发生发展的关键机...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可由过度饮酒、糖皮质激素滥用及雌激素缺乏等引起。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该病现已被视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研究发现成骨细胞介导的骨生成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破坏之间失衡是OP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细胞凋亡作为经典的程序性死亡方式,极大地影响着OP的进展。有关代谢性骨病的最新研究表明,成人骨量的维持不仅受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的控制,还受细胞凋亡的调节。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在疾病中的研究逐渐深入,可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表明,lncRNAs可通过调节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凋亡过程来参与骨重建的动态平衡,可为OP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但目前尚未有该领域的系统性的研究,该文通过检索中英文相关文献,系统综述了凋亡、lncRNAs在OP中的研究概况,列举了lncRNAs通过调控细胞凋亡以恢复骨稳态而治疗OP,旨在为临床防治OP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凋亡 骨稳态 长链非编码RNA 治疗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多糖类成分干预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分析
2
作者 袁可馨 谢兴文 +3 位作者 李鼎鹏 王薛涛 黄委委 闫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59-1366,共8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研究发现,成骨细胞介导的骨生成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之间的失衡是OP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理机制,该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且高度调节的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针对骨骼稳态的各种调控机理...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研究发现,成骨细胞介导的骨生成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之间的失衡是OP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理机制,该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且高度调节的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针对骨骼稳态的各种调控机理,临床上主要采用降钙素、双膦酸盐等治疗OP。但是,很多药品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或不适宜长期服用。OP可由过度饮酒、糖皮质激素滥用及雌激素缺乏等引起。实验证实,中药可通过改善雌激素分泌、微量元素代谢以及调节免疫应激而治疗OP。多糖类成分作为中药内独特的大分子物质,具有抑癌、消炎及抗氧化损伤等生物活性,可通过抑制成骨细胞凋亡、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抗氧化应激及调节免疫炎症等途径调控骨稳态,有效遏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P)、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为OP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故本文通过检索相关中英文文献,系统综述了成骨-破骨细胞稳态失衡导致OP,中药多糖通过上述途径调衡骨组织稳态而治疗OP,旨在为中药多糖干预OP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稳态 中药多糖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代谢紊乱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姚乾宁 谢兴文 +5 位作者 王春晓 李鼎鹏 李宁 刘静 杨浩东 李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96-1502,共7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是造成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不同原因引起的OP涉及了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的紊乱,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在中医药治疗OP过程中的不断研究,发现脂代谢紊乱会抑制骨髓...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是造成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不同原因引起的OP涉及了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的紊乱,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在中医药治疗OP过程中的不断研究,发现脂代谢紊乱会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增殖分化,促进造血干细胞(stem cell,SC)向破骨细胞(osteoporosis,OC)的分化。其中,脂质异常聚集、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氧化脂质、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等因素对OB的增殖及分化具有负向调控作用,同时,脂代谢紊乱会使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上调,产生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导致OC分化及增殖和骨吸收加剧。近年来,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OP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其疗效也得到了普遍认可,有诸多研究发现中药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可以通过靶向信号分子调控脂代谢的过程来影响OB和OC的分化,在纠正骨代谢失衡方面潜力巨大。因此,通过调控脂代谢相关靶点通路来预防和治疗OP已成为了当下研究热点,现通过对中医药防治OP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靶点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总结了中医药通过调控脂代谢关键因子来治疗OP的部分机制,旨在为中医药防治OP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脂代谢紊乱 中医药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调控Notch信号通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浩东 谢兴文 +4 位作者 李宁 李鼎鹏 丁聚贤 姚乾宁 刘凯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267,共5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作为临床骨科方面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同介导的骨形成与骨吸收失去动态平衡关系所致,造成机体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以及骨微结构改变,从而导致OP的...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作为临床骨科方面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同介导的骨形成与骨吸收失去动态平衡关系所致,造成机体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以及骨微结构改变,从而导致OP的发生和发展。机体内的骨代谢过程受多条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Notch)信号通路作为重要的骨重建通路在调控与维持骨代谢稳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影响其通路蛋白的表达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控相关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从而维持“骨平衡”的动态关系。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手段防治OP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海内外学者对中药调控Notch信号通路防治OP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究,发现中药、Notch信号通路和OP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药单体及复方调控Notch信号通路防治OP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总结目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中药防治OP提供参考,为新药的研发和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法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信号通路 骨质疏松症 中药单体及复方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爽颗粒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芳芳 张文杰 +7 位作者 李静 田淑菊 屈延 王鹏 韩飞 李翻红 马蓉霞 杨晓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1-233,共3页
目的探讨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对Th17/Treg的影响。方法12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加用肝爽颗粒,24周为1个疗程。比较肝功能指标(ALT、AST、Alb、TBil),肝纤维化... 目的探讨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对Th17/Treg的影响。方法12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加用肝爽颗粒,24周为1个疗程。比较肝功能指标(ALT、AST、Alb、TBil),肝纤维化指标(HA、CⅣ、PCⅢ、LN),Th17/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含量。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T、TBil、HA、PCⅢ、LN、Th17、Treg、Th17/Treg、IL-17、IL-23、IL-10、IL-3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爽颗粒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7/Treg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爽颗粒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疗效 TH17/TR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在指导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高小平 邢瑞林 +1 位作者 许艳青 冯艳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58-1163,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改良小针刀疗法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并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建立列线图预测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复发风险。方法:搜集96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患者...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改良小针刀疗法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并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建立列线图预测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复发风险。方法:搜集96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细针改良小针刀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小针刀治疗。两组的治疗均为1周1次,连续治疗4周。每次治疗后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以及剪切波速度(SWV)。治疗结束后进行1年的随访,以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复发为随访终点。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CMS、SWV值差异。通过单因素Log-rank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筛选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用于预测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复发概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优良率(95.8%,46/48)高于对照组(72.9%,35/48)。治疗组VAS、SWV的下降程度以及CMS的上升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8.3%)低于对照组(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治疗结束后的VAS、CMS以及SWV均为患者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其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辨别力(AUC=0.921)和校准度(χ2=9.157,P=0.329),可以准确预测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复发概率。结论:超声引导下细针改良小针刀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刀治疗,基于SWE建立的列线图能够准确预测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钙化性肌腱炎 超声检查 小针刀疗法 剪切波弹性成像 列线图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