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是慢性肾脏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3439例40~75岁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许晓双 汤旭磊 +8 位作者 车红霞 关聪会 赵楠 傅松波 刘丽娟 叶月 郭梦然 闵行 甄东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00-1608,共9页
目的探讨兰州市中老年人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与慢性肾脏病(CKD)的相关性。方法于2011年5月~2011年9月选取兰州市3个社区非CKD人群3868人建立队列研究人群,于2014年6月~2015年8月进行了平均3.1年的随访,排除随访资料缺失的人群... 目的探讨兰州市中老年人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与慢性肾脏病(CKD)的相关性。方法于2011年5月~2011年9月选取兰州市3个社区非CKD人群3868人建立队列研究人群,于2014年6月~2015年8月进行了平均3.1年的随访,排除随访资料缺失的人群后,共纳入3439人。根据TyG指数四分位数分为Q1组(TyG≤8.47)、Q2组(TyG 8.48~8.84)、Q3组(TyG 8.85~9.20)和Q4组(TyG>9.20)。用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评价肾功能。结果高TyG指数的人CKD发生率较高(P<0.05)。随访后发生CKD的患者TyG指数高于非CKD人群(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yG指数是异常eGFR及CKD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高TyG指数是C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 慢性肾脏病 肾小球滤过率 尿白蛋白/肌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利伐沙班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抗凝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侯鹏 柳建红 +3 位作者 周兆欣 赵晨妍 詹秀娥 李春兰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5-331,共7页
目的观察低剂量利伐沙班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在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321例老年(年龄≥65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房颤出血风险评估(HAS-B... 目的观察低剂量利伐沙班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在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321例老年(年龄≥65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房颤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2分且年龄65~80岁者为对照组(123例),给予利伐沙班15 mg/d口服;HAS-BLED评分≥3分且年龄≥80岁者为观察组(198例),给予利伐沙班10 mg/d口服。平均随访1年,收集患者的血常规、尿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比较抗凝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包括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和外周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脑出血等);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9例和5例脑梗死、3例和2例下肢静脉栓塞,均未发生肺栓塞;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比5.7%,χ^(2)=0.896,P=0.344)。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3例和2例便潜血阳性、6例和4例皮肤黏膜出血,均未发生脑出血、咯血、血尿和呕血;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比4.9%,χ^(2)=0.019,P=0.89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均为P>0.05)。结论低剂量(10 mg/d)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高龄(年龄≥80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而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和肝肾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老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利伐沙班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线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无相关性:基于5044例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苏姗 汤旭磊 +11 位作者 车红霞 甄洁玉 刘丽娟 赵楠 刘进进 关聪会 傅松波 王丽婷 李红利 张迪 王强梅 甄东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1-819,共9页
目的探讨甘肃兰州城关区中老年人群基线血清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和血糖控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开展的"REACTION"研究兰州地区40~75岁居民的资料并于2014年开始随访,对2次调查资料完整的5044例对象进行研... 目的探讨甘肃兰州城关区中老年人群基线血清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和血糖控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开展的"REACTION"研究兰州地区40~75岁居民的资料并于2014年开始随访,对2次调查资料完整的5044例对象进行研究。根据25(OH)D四分位水平将基线人群分为Q1、Q2、Q3、Q4组,比较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各组的糖尿病发病情况和血糖控制情况及其相关性。结果 (1)基线25(OH)D水平与空腹血糖(FPG)、OGTT-2h后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无相关性(P>0.05);(2)平均随访3.4±0.6年后发现,无论在正常糖耐量人群中还是在糖调节受损患者中,与Q1组相比,Q2、Q3、Q4组的糖尿病前期亦或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均未见显著降低(P>0.05);(3)T2DM患者随访后血糖控制达标率高于随访前(63.4%vs 60.6%),且随访后的Hb A1c、FPG、2h-PG水平较随访前明显下降,但与Q1组比较,无论是血糖控制达标率还是Hb A1c、FPG、2h-PG水平,Q2、Q3、Q4组随访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尚未发现基线25(OH)D水平的高低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及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OH)D 正常糖耐量 糖尿病前期 2型糖尿病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殖因素与女性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郭梦然 汤旭磊 +8 位作者 车红霞 关聪会 赵楠 傅松波 刘丽娟 闵行 叶月 许晓双 甄东户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96-1204,共9页
目的探讨孕次、产次、流产、哺乳、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年限等生殖因素与女性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REACTION研究中兰州地区的资料,于2011年5月开始对兰州市天庆嘉园社区、张广社区和五泉山社区三... 目的探讨孕次、产次、流产、哺乳、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年限等生殖因素与女性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REACTION研究中兰州地区的资料,于2011年5月开始对兰州市天庆嘉园社区、张广社区和五泉山社区三个社区年龄为40~75岁的女性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确定生殖史、月经史。纳入调查资料完整的7094名女性,其中基线糖耐量正常2963名,随访5年内结局事件T2DM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风险回归模型探讨生殖因素与女性T2DM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较高孕次、产次女性T2DM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尤其是孕次、产次超过3次时,T2DM发病风险增加约1.6倍,且产次对女性T2DM的影响更明显(孕次2、3、≥4次的HR分别为1.08、1.26、1.60,95%CI分别为0.68~1.72、1.07~1.99、1.01~2.45,P=0.000;产次2、3、≥4次的HR分别为1.21、1.60、1.65,95%CI分别为1.08~1.69、1.09~2.78、1.11~2.43,P=0.000)。是否流产并不影响女性T2DM的发病情况,雌激素累积水平(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年限)与女性T2DM也无相关性。哺乳是女性T2DM较好的保护因素,母乳喂养女性T2DM的发病风险降低约30%(HR=0.70,95%CI 0.46~0.96,P=0.001)。结论孕次、产次是女性T2DM的危险因素,随着孕次、产次增加,T2DM发病风险明显增高;而哺乳是女性T2DM的保护因素,可降低女性T2DM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孕次 产次 流产 哺乳 女性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乙烯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杨青平 俞发荣 +4 位作者 车红霞 张梅 胡瑞萍 王擒虎 石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8期745-747,共3页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对2型糖尿病降血糖作用。方法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0)和对照组(n=10)。模型组大鼠口服脂肪乳20ml/kg,连续40d,分别在第4l、42天时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20mg/kg、100mg/kg,各1次。...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对2型糖尿病降血糖作用。方法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0)和对照组(n=10)。模型组大鼠口服脂肪乳20ml/kg,连续40d,分别在第4l、42天时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20mg/kg、100mg/kg,各1次。建立模型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给予二苯乙烯500mg/kg、200mg/kg、100mg/kg和二甲双胍100mg/kg。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血脂水平;分光光度计测肝糖元含量。结果建模后,大鼠的血糖(Glu)、甘油三酯f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分别升高140.89%、25.77%、275.52%、105.54%和31.25%(P〈0.01);给予模型组大鼠二苯乙烯20d后,血糖和血脂水平比给药前降低(P〈0.05),肝糖元含量比对照组增加8.06%~16.17%。结论二苯乙烯具有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增加肝糖元含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烯 2型糖尿病 血糖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