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通渭县土-岩接触面滑坡界面土体力学研究
1
作者 宿星 何雄伟 +4 位作者 张明礼 董耀刚 张满银 李霞 任皓晨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3-1037,共15页
土-岩接触面滑坡中界面土体的剪切力学特性是研究此类滑坡致灾机理的关键。2019年9月14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镇小庄村发生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局部复活,形成新滑坡(简称常河滑坡)。该滑坡灾害主要由前期持续强降雨作用引发,其致... 土-岩接触面滑坡中界面土体的剪切力学特性是研究此类滑坡致灾机理的关键。2019年9月14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镇小庄村发生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局部复活,形成新滑坡(简称常河滑坡)。该滑坡灾害主要由前期持续强降雨作用引发,其致灾机制为:降雨渗透导致老滑坡应力状态改变,致使土体抗剪强度劣化,最终触发滑坡失稳。为探究土-岩接触面滑坡中土体和土-岩接触面处应力-应变关系,阐明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土体内部剪切力学特性变化规律,选取常河滑坡中土体和全风化泥岩,开展不同含水率、渗透条件、剪切速率及地层岩性结构影响下的岩土体直剪试验;试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分析土体内部剪切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原状土、重塑土和土-岩接触面试样的剪切应力均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其峰值抗剪强度与含水率均呈负相关;原状土表现出应变软化特征,重塑土和土-岩接触面试样均表现出应变硬化特征。在渗透条件差异影响下,原状土、重塑土和土-岩接触面试样透水时的剪切应力高于隔水时,其中,原状土和重塑土的抗剪强度差值大于土-岩接触面试样,这与土-岩接触面结构的渗透性特征有关。随着剪切速率增大,重塑土和土-岩接触面试样的剪切应力逐步减小,其抗剪强度与剪切速率呈负相关。不同地层岩性结构影响下,土-岩接触面试样的抗剪强度在多数情况下大于土体试样,但当含水率接近液限时,两种试样的抗剪强度差值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接触面滑坡 直剪试验 渗透条件 剪切速率 通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灵台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估
2
作者 安亚鹏 汪霞 +4 位作者 张芮 刘兴荣 张国信 唐家凯 周自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0,98,共8页
以灵台县为例,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层岩性、归一化植被指数、多年平均降雨量、河流缓冲区、土地利用和道路缓冲区10个因素作为地质灾害评价因子,利用逻辑回归(LR)、决策树(DT)和随机森林(RF)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地质灾害... 以灵台县为例,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层岩性、归一化植被指数、多年平均降雨量、河流缓冲区、土地利用和道路缓冲区10个因素作为地质灾害评价因子,利用逻辑回归(LR)、决策树(DT)和随机森林(RF)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模型预测精度评价.结果表明,RF模型的地质灾害极高易发区包含57.32%的地质灾害点,高于LR和DT模型的54.88%和48.78%;RF模型的地质灾害点密度为0.47处/km^(2),高于LR和DT模型,表明RF模型在预测成功率上高于LR和DT模型.RF模型评价结果的曲线下面积为0.883,优于LR和DT模型,其中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9%和1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发性评价 逻辑回归模型 决策树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脱钩关系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宿星 王得楷 +3 位作者 张连科 董艳艳 杨涛 李霞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1期24-26,共3页
以脱钩理论为基础,将改进后的脱钩模型运用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对2004—2010年甘肃省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2005—2010年的6年间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 以脱钩理论为基础,将改进后的脱钩模型运用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对2004—2010年甘肃省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2005—2010年的6年间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8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两个"绝对脱钩—扩张耦合"周期,2009—2010年为"绝对脱钩—负向耦合"关系;2005—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之间为3个完整的"绝对脱钩—扩张耦合"周期。研究甘肃省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脱钩关系,对于更好地认识全省地质环境、改造和利用地质资源以及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促进作用和现实价值,为今后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社会经济 人口 GDP 发生次数 直接经济损失 脱钩关系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现状综合评价分区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念秦 王永锋 王得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5-228,232,共5页
根据甘肃矿山实地调查资料,从矿山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矿山恢复治理难易程度4方面确定影响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模型。利用M... 根据甘肃矿山实地调查资料,从矿山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矿山恢复治理难易程度4方面确定影响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模型。利用MAPGIS空间分析模块求取综合指数的突变点以确定矿山生态地质评价分区的阈值,综合分析综合指数的分布特征,编绘甘肃省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区图。分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矿山 生态地质环境 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MAPGIS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乡镇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念秦 姚勇 +1 位作者 周自强 杨秀妮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7-661,679,共6页
以甘肃乡镇地质灾害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比筛选合理的评价因子,依据对比法和权的最小平方法确定其权值,建立了一种农村乡镇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并对甘肃东部27个乡镇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和地质灾害分区,可用于指导城镇建设。
关键词 农村乡镇 地质灾害易发性 权的最小平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被引量:6
6
作者 冯学才 王家鼎 《灾害学》 CSCD 1991年第4期43-46,共4页
本文分析了甘肃省滑坡灾害成因的内在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外部触发因素,划分出了甘肃省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区。最后,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对策。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灾害 防灾 减灾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巴经济走廊地质灾害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7
作者 苏晓军 孟兴民 +3 位作者 张毅 岳东霞 周自强 郭富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4-710,共17页
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连接中国与南亚、西亚的重要通道.CPEC北部大部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山区,具有独特复杂的地质结构、活跃的构造运动、多样的地形地貌、多变的环境气候背景.CPEC内滑坡、泥石流及冰川跃动等相关灾害多发,影响着CPE... 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连接中国与南亚、西亚的重要通道.CPEC北部大部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山区,具有独特复杂的地质结构、活跃的构造运动、多样的地形地貌、多变的环境气候背景.CPEC内滑坡、泥石流及冰川跃动等相关灾害多发,影响着CPEC的安全建设和运营,面临巨大风险和挑战,地质灾害亦给当地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本研究系统总结了CPEC滑坡、泥石流及冰川相关灾害识别编目及成因、地质灾害评价、灾害防治与减轻等方面研究现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5点不足:孕灾背景研究较为薄弱、灾害早期识别有待进一步加强、灾害特征与机制揭示不够深入、灾害评价及方法有待发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有待提升等,提出相应建议.提出三方面展望:开展CPEC环境地质普查、地质灾害详查,建立完备的地质灾害本底数据;促进建立适于CPEC的地质灾害空天地联合监测识别技术体系,促进卫星数据共享体系升级;开展系统全面的地质灾害防治、风险评价、减灾与灾后恢复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冰川 地质灾害 灾害评价 防灾减灾 中巴经济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
8
作者 张晓明 宿星 +1 位作者 张军 贾静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0-1232,共13页
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对通渭县以及西北相似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对203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然后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对1985—2... 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对通渭县以及西北相似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对203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然后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对1985—2020年及2035年的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及其滑坡区生境退化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预测,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通渭县滑坡区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2020—2035年通渭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相互扩张转移,其中耕地向草地扩张最明显,通渭县土地利用类型仍然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较少。(2)空间尺度上,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由南向北呈上升趋势,均以低等级和较低等级为主。滑坡区生境退化以中度退化和高度退化为主,由南向北呈下降趋势。(3)时间尺度上,1985—2035年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通渭县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线性拟合呈下降趋势,但滑坡区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线性拟合呈上升趋势。生境退化指数平均值呈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线性拟合呈上升趋势。(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影响滑坡区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最关键因子。各因子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其中NDVI与年均降水量交互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区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通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RM模型的西北干旱区融雪径流模拟研究
9
作者 李斐 黄永庭 +2 位作者 朱彦儒 王亚楼 王水献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共6页
积雪融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模拟融雪径流过程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疆开都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通过设置径流判定阈值与径流放大函数对SRM模型进行改进,以补充考虑地下水对径流过程... 积雪融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模拟融雪径流过程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疆开都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通过设置径流判定阈值与径流放大函数对SRM模型进行改进,以补充考虑地下水对径流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拟定不同正积温、径流系数以及退水系数组合下的模型参数方案,使用2000—2009年实测径流数据进行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SRM模型对研究区冬季径流过程模拟精度明显提高,而基于最高气温分段函数的正积温估算方案以及基于降水量分段函数的径流系数确定方案均可明显提高模型模拟精度。研究成果可为西北干旱区的水文预报以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模型 融雪径流 开都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陇南市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及影响因子评价 被引量:21
10
作者 田丰 张军 +2 位作者 冉有华 刘金鹏 柳思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3期197-203,共7页
陇南市是中国四大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之一,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时段集中,泥石流灾害频发。选取岩性硬度、高程标准差、坡度、3-11月降水量、6-9月0~24 h累计最大降水量、表层0~30 cm砂粒含量、表层0~30 cm粘粒含量、植被覆盖度和河网密度9... 陇南市是中国四大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之一,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时段集中,泥石流灾害频发。选取岩性硬度、高程标准差、坡度、3-11月降水量、6-9月0~24 h累计最大降水量、表层0~30 cm砂粒含量、表层0~30 cm粘粒含量、植被覆盖度和河网密度9个影响因子,基于2009年甘肃省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数据构建陇南市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的Max Ent模型,模拟陇南市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布概率P,完成陇南市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制图,探索影响因子作用机理。结果表明:Max Ent模型能应用于陇南市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中,模拟效果表现良好。确定3-11月降水量、6-9月0~24 h累计最大降水量、河网密度、岩性硬度、坡度和表层0~30 cm粘粒含量6个主导因子,并以此为相关机构工程规划与设计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危险性 评价 尺度 MaxEnt模型 甘肃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重灾区陇南红土坡滑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穆鹏 吴玮江 折学森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4-212,共9页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陇南红土坡滑坡在地震期间局部发生崩塌并出现大量拉张裂缝,该滑坡一旦整体复活滑动,将堵塞北峪河形成堰塞湖,对北峪河下游陇南武都城区8万人以及红土坡上游村庄92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陇南红土坡滑坡在地震期间局部发生崩塌并出现大量拉张裂缝,该滑坡一旦整体复活滑动,将堵塞北峪河形成堰塞湖,对北峪河下游陇南武都城区8万人以及红土坡上游村庄92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准确判断该滑坡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滑坡区地质环境,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坡微地貌和变形破坏特征测量等手段,对红土坡滑坡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表明,该滑坡具有显著的分级分块滑动特性,地震、降雨、河流冲刷及不良的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是形成该滑坡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滑坡成因的基础上,采用传递系数法等手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该滑坡在天然、暴雨和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并提出了预应力锚索框架+拦挡坝+排水+护岸墙等综和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坡 稳定性分析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降水入渗方式与引发滑坡研究——以甘肃黄土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冯乐涛 吴玮江 +2 位作者 刘兴荣 宿星 万朝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937-5945,共9页
黄土高原是中国滑坡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降水是引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黄土包气带厚度大,降水入渗方式与引发黄土滑坡的过程和机理问题长期受到广泛关注。以甘肃黄土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综合研究认为,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入渗方... 黄土高原是中国滑坡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降水是引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黄土包气带厚度大,降水入渗方式与引发黄土滑坡的过程和机理问题长期受到广泛关注。以甘肃黄土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综合研究认为,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入渗方式多样,受地形地貌、气候和降水类型等因素影响,降水入渗方式与引发滑坡特征之间存在地域性差异。在降水量较小的黄土丘陵区,暴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主要通过落水洞和节理裂隙等宏观优势通道点状短期快速入渗,增大黄土含水率,软化黄土体,降低斜坡稳定性,引发黄土滑坡。在降水量较大的黄土塬、黄土台塬和黄土宽梁区,大气降水、灌溉水主要经由黄土包气带中的孔隙呈面状长期缓慢入渗补给黄土潜水,在丰水年连阴雨可引发群发性黄土滑坡。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降水引发滑坡预警阈值的科学设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节理裂隙 落水洞 降水入渗 包气带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中游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运兴 梁收运 周自强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8期418-423,共6页
依据汶川大地震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的排查资料,统计分析了甘肃省南部白龙江中游地区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了其分布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在较大程度受坡度、地层岩性和人类活动... 依据汶川大地震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的排查资料,统计分析了甘肃省南部白龙江中游地区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了其分布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在较大程度受坡度、地层岩性和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灾后重建场地选择和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白龙江中游地区 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工程锅盖效应病害调查与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明礼 张瑞玲 +4 位作者 冯德刚 严艳锋 周志雄 郝东苗 李广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863-7873,共11页
寒区大温差环境下封闭工程结构层覆盖于地基上,导致水分聚集在结构层底部形成“锅盖效应”,引起地基承载力降低,加剧工程冻融病害。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寒区高等级公路、油气站场、机场跑道建设涉及的锅盖效应病害亟需解决。调查了... 寒区大温差环境下封闭工程结构层覆盖于地基上,导致水分聚集在结构层底部形成“锅盖效应”,引起地基承载力降低,加剧工程冻融病害。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寒区高等级公路、油气站场、机场跑道建设涉及的锅盖效应病害亟需解决。调查了寒区公路路基、高铁无砟轨道基床、机场跑道、输油站场面临的锅盖效应病害,从病害特征、形成机理、理论模型、防控技术等四个方面,综述了寒区工程锅盖效应形成机理及病害防治的最新进展。同时,在总结当前锅盖效应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寒区工程锅盖效应理论研究和灾害控制措施的方向:①关注水汽含量的测试和多年冻土区锅盖效应形成条件研究;②构建考虑空气-水汽两相流和土体变形规律的水-汽-热-力耦合模型,以此来预测工程构筑物的稳定性;③开展基于“阻-通-截”理念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以期为寒区工程设计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工程 锅盖效应 病害调查 防治措施 水汽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滑坡泥石流灾害与防治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玮江 冯学才 +3 位作者 王志荣 王文朴 李炳龙 刘德明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43-50,共8页
本文在研究兰州市滑坡、泥石流类型、分布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滑坡、泥石流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了加强防治工作的紧迫性,提出了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对策,强调了开展系统防灾的重要性。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灾害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靖黑方台灌区台面沉陷灾害、水土流失及防治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瑾 韩庆宪 李保雄 《中国水土保持》 1999年第4期15-17,共3页
传统的灌溉方式,长年的大水漫灌、超灌,造成了黑方台灌区大面积的台面沉陷、水土流失等环境地质灾害。大量灌溉水渗入农田,是导致土体潜蚀加剧并造成灾害的直接原因。通过探讨灌区黄土沉陷与水土流失的机理,提出了从治水入手,采用... 传统的灌溉方式,长年的大水漫灌、超灌,造成了黑方台灌区大面积的台面沉陷、水土流失等环境地质灾害。大量灌溉水渗入农田,是导致土体潜蚀加剧并造成灾害的直接原因。通过探讨灌区黄土沉陷与水土流失的机理,提出了从治水入手,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配合工程措施及植物措施治理,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根治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环境地质条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陷灾害 黄土湿陷 水土流失 防治 黑方台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田丰 张军 +2 位作者 冉有华 刘金鹏 周翼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9-569,共11页
以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的多准则决策模型、最大熵模型、信息量模型三种常见模型为研究对象,选取河西走廊和张掖市为地理区划(大中)、市域(小)空间尺度研究区,构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完成基于三种模型的两种空间尺度的山洪灾害... 以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的多准则决策模型、最大熵模型、信息量模型三种常见模型为研究对象,选取河西走廊和张掖市为地理区划(大中)、市域(小)空间尺度研究区,构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完成基于三种模型的两种空间尺度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制图,基于甘肃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数据从模型验证、空间自相关、精度对比和尺度效应等角度对比分析三个模型应用于不同空间尺度的适应性,并给出优选模型。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是河西走廊(地理区划)空间尺度上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的优选模型;多准则决策模型不适用于张掖市(市域)空间尺度评价,且三个模型运行结果均没有河西走廊(地理区划)空间尺度上表现良好;三个模型的尺度效应明显,在地理区划空间尺度上应用较良好,缩小至市域空间尺度上模拟结果误差增大;不同空间尺度上,最大熵模型均优于多准则决策模型和信息量模型,适用于地理区划(大中)、市域(小)空间尺度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风险 空间尺度 模型适应性 模型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的滑坡灾损土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18
作者 朱牛 刘桦 +4 位作者 王金牛 宿星 石凝 罗栋梁 盖艾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6-1323,共18页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滑坡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陇中黄土丘陵区地处黄土高原西段的黄河流域上游,一直以来是滑坡事件的高发区,因其突发性造成的次生灾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近年来随着社会防治力度与投...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滑坡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陇中黄土丘陵区地处黄土高原西段的黄河流域上游,一直以来是滑坡事件的高发区,因其突发性造成的次生灾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近年来随着社会防治力度与投入加大,该区域有关滑坡的理论研究和技术修复手段有了较为全面的提升,特别在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该区域现有的针对性研究方法与灾损土地的修复手段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因此,本文就陇中黄土丘陵区滑坡的影响因素和现有修复模式进行综述,首先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图示研究区域的环境概况,进而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系统概括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内容,并就目前滑坡灾损土地修复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关解决办法,以期能够全面阐述滑坡灾损治理的必要性,为未来滑坡治理梳理潜在的研究方向,促进滑坡治理更好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地区 黄土丘陵 地质灾害 修复模式 人类活动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堆填黄土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之君 马彦杰 +1 位作者 张座雄 刘兴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03-2711,共9页
兰州地区开展平山造地工程产生了大量黄土堆填场,因其压实度低,缺乏必要防护,导致黄土洞穴、滑坡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具有较大安全隐患。通过扫描电镜和Image J软件对不同含水率原状堆填黄土的孔隙微观结构进行定量研究,结合分形理论,... 兰州地区开展平山造地工程产生了大量黄土堆填场,因其压实度低,缺乏必要防护,导致黄土洞穴、滑坡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具有较大安全隐患。通过扫描电镜和Image J软件对不同含水率原状堆填黄土的孔隙微观结构进行定量研究,结合分形理论,获取了不同含水率下堆填黄土的孔隙类型、数量、面积、分维数变化规律,并初步分析了孔隙结构与黄土湿陷、洞穴发育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堆填黄土随含水率增大,大、中架空孔隙数量、面积占比逐渐减小,而小架空孔隙数量占比虽有所下降,但面积占比呈增大趋势,大、中架空孔隙坍塌是其产生湿陷变形的主要原因;堆填黄土的孔隙分维数与含水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湿陷性呈正相关关系,原状堆填黄土平均孔隙分维数为1.251;基于黄土堆填场洞穴发育特点,提出应从修建排水沟渠、加固洞穴、边坡防护等3方面进行防护处理。研究成果可为兰州堆填黄土区工程建设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填黄土 孔隙结构 扫描电镜 黄土湿陷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改性水玻璃固化黄土机制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吕擎峰 吴朱敏 +1 位作者 王生新 孙志忠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93-1298,共6页
硅化法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主要化学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固化效果需要对水玻璃溶液进行改性。对温度改性水玻璃溶液固化黄土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通过化学组成和矿物成分分析、微观结构分析探讨了温度改性水玻璃固化黄土的机制。试验结果... 硅化法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主要化学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固化效果需要对水玻璃溶液进行改性。对温度改性水玻璃溶液固化黄土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通过化学组成和矿物成分分析、微观结构分析探讨了温度改性水玻璃固化黄土的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20~8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玻璃固化黄土的强度有明显提高;X射线衍射图谱中部分矿物衍射强度降低并出现密集低矮的非晶质物相峰群;SEM图像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凝胶薄膜增多;MIP(压汞试验)数据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孔隙表面积增大。水玻璃溶液固化黄土的强度随温度增加的机制在于:生成的非晶质物相和凝胶薄膜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促使最可几孔径的减小和小孔隙的增多,强化了骨架颗粒的连接强度,并将骨架颗粒黏结成为一个空间网状整体,从而改善了土体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水玻璃 温度 黄土 抗压强度 微观结构 化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