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东缘高寒草甸灌丛化对植被群落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包段红 孙小妹 +5 位作者 张志明 王文碧 杨婷 王艳 王静 苏军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208-6218,共11页
为明晰祁连山东缘高寒草甸灌丛化对其植被群落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选取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高寒草甸灌丛化区域,调查其植被,采集土壤测定理化性质,分析植被与土壤的互馈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植被的均匀度指数、高度、盖度、地上... 为明晰祁连山东缘高寒草甸灌丛化对其植被群落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选取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高寒草甸灌丛化区域,调查其植被,采集土壤测定理化性质,分析植被与土壤的互馈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植被的均匀度指数、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土壤含水率随灌丛化过程增加(P<0.05),而多样性指数和容重均降低;全磷含量在各土层以灌丛区最高,但C∶P和N∶P以草甸区最高;土壤N∶P<14表明土壤养分主要受限于氮;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草甸区各土层显著高于灌丛区(P<0.05);冗余分析显示前两个排序轴的累计解释量为54.88%,土壤过氧化氢酶与植被特征拟合的结果最好(Pr=0.010),表明高寒草甸灌丛化过程中土壤过氧化氢酶受植被特征的制约最大。可见,高寒草甸灌丛化显著影响了植被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特性,在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管理中应该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灌丛化 土壤酶活性 化学计量特征 植被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缘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种间差异 被引量:3
2
作者 蒲强胜 王志成 +2 位作者 侯齐琪 张志明 苏军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1231,共11页
祁连山东缘是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和高原鼢鼠(E.baileyi)的同域分布区,高密度种群形成的鼠丘显著影响着草地植被和土壤。为明确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调查了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两个活动高峰期(繁殖... 祁连山东缘是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和高原鼢鼠(E.baileyi)的同域分布区,高密度种群形成的鼠丘显著影响着草地植被和土壤。为明确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调查了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两个活动高峰期(繁殖期和储食期)的鼠丘形态特征,并分析其差异与土壤、植被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均存在季节性差异;两个时期中,甘肃鼢鼠鼠丘高度、半径、表面积和体积均显著大于高原鼢鼠鼠丘(P<0.01);高原鼢鼠鼠丘密度显著高于甘肃鼢鼠鼠丘(P<0.05),且高原鼢鼠单只平均造丘数显著大于甘肃鼢鼠(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繁殖期高原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与植被盖度、莎草科地下生物量、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总生物量高度相关,而杂类草地下生物量与甘肃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高度相关;储食期高原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与草丛高度、莎草科生物量及地下总生物量高度相关,而土壤容重与豆科牧草地上生物量与甘肃鼢鼠造丘特征高度相关。可见除自身生物学特性导致的造丘方式不同之外,环境因子也与鼢鼠的造丘方式相关,且存在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共存 鼢鼠亚科 鼠丘特征 甘肃鼢鼠 高原鼢鼠 高寒草甸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生殖抑制研究进展:理论模型、方式和机制
3
作者 姚宝辉 安康 苏军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761-7770,共10页
生殖抑制指原本具有生育能力的动物个体因特定外界环境或生理条件而减少或丧失生殖能力的现象,有时是受环境变化的主动调控,更多的是出现在其他个体影响下的被动抑制,极端情况发生在社会性动物的永久性抑制,即永久无法生殖或无法生殖成... 生殖抑制指原本具有生育能力的动物个体因特定外界环境或生理条件而减少或丧失生殖能力的现象,有时是受环境变化的主动调控,更多的是出现在其他个体影响下的被动抑制,极端情况发生在社会性动物的永久性抑制,即永久无法生殖或无法生殖成熟。研究发现非社会性动物也有生殖的推迟及可恢复性的生殖抑制,生殖抑制影响着动物种群数量动态、维持和进化。随着多学科的发展,生殖抑制机理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从阐述生殖抑制的概念出发,解析生殖抑制的形态、激素和分子生理特征,总结了生殖抑制的原因、作用,终述现有的理论模型以及不同物种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就生殖抑制在生物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旨在丰富生殖抑制的理论,扩展应用实践,为后续的生物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抑制 生理抑制 行为抑制 种群数量控制 濒危动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管理模式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鼠丘形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方青慧 杨晶 +2 位作者 张彩军 张倩 苏军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19-1628,共10页
为明晰放牧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造丘活动的影响,于2019年5月、8月和10月分别对禁牧(No grazing, NG)、生长季休牧(Rest grazing in growing season, RG)、传统放牧(Traditional grazing, TG)和连续放牧(Continuous grazing, C... 为明晰放牧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造丘活动的影响,于2019年5月、8月和10月分别对禁牧(No grazing, NG)、生长季休牧(Rest grazing in growing season, RG)、传统放牧(Traditional grazing, TG)和连续放牧(Continuous grazing, CG)4种放牧管理模式样地下高原鼢鼠的新鼠丘(2个月内形成)半径、高度、表面积和体积等进行测定,并分析其表面积、体积与土壤和植被生物量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放牧管理模式显著影响了高原鼢鼠鼠丘形态特征,且具有季节性差异。NG下鼠丘的半径、表面积和体积最大,而CG下鼠丘的体积和表面积显著变小(P<0.05),在8月和10月,鼠丘半径在CG样地显著小于其他3种放牧模式样地(P<0.05);8月TG下鼠丘高度最高,而5月和10月NG下鼠丘高度最高,鼠丘高度在CG样地显著小于NG样地(P<0.05)。冗余分析2个排序轴几乎全部解释了土壤因子及地下生物量与鼠丘特征之间的关系,但各放牧管理模式下影响因子不同,NG样地的土壤容重(P<0.05)、土壤紧实度(P<0.01)和莎草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1),RG样地的地下生物量(P<0.01)、土壤紧实度(P<0.01)和豆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1),TG样地的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1),CG样地的土壤水分、地下生生物量、土壤紧实度(P<0.05)和莎草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1)均显著影响了鼠丘的形态特征。可见,放牧会影响高原鼢鼠的鼠丘形态特征,进而对草地的演替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管理 高原鼢鼠 鼠丘体积 鼠丘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NR1a和MTNR1b基因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 雄性高原鼢鼠HPG轴上的表达 被引量:4
5
作者 安康 包明芳 +4 位作者 姚宝辉 康宇坤 谭宇尘 王艳莉 苏军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0-419,共10页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终年营地下生活,感光受洞道限制,但褪黑素(Melatonin)分泌水平仍存有季节差异,为探明褪黑素对高原鼢鼠季节性繁殖的调控作用,研究利用q‒PCR技术检测雄性高原鼢鼠繁殖期(5月)和非繁殖期(9月)下丘脑、垂体及睾...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终年营地下生活,感光受洞道限制,但褪黑素(Melatonin)分泌水平仍存有季节差异,为探明褪黑素对高原鼢鼠季节性繁殖的调控作用,研究利用q‒PCR技术检测雄性高原鼢鼠繁殖期(5月)和非繁殖期(9月)下丘脑、垂体及睾丸中褪黑素受体1a(Melatonin receptor 1a,MTNR1a)和褪黑素受体1b(Melatonin receptor 1b,MTNR1b)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MTNR1a和MTNR1b在睾丸中定位,并采用Image Pro Plus软件进行免疫组化阳性评价。结果发现,高原鼢鼠繁殖期下丘脑和垂体中MTNR1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繁殖期的相对表达量(P<0.05),MTNR1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时期无显著差异(P>0.05),但非繁殖期睾丸中MTNR1a和MTNR1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繁殖期(P<0.01);繁殖期除长形精子外的所有类型细胞以及非繁殖期的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中均观察到MTNR1a的阳性信号,繁殖期除精原细胞和长形精子细胞外的所有类型细胞,以及非繁殖期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中均观察到MTNR1b的阳性信号,且非繁殖期MTNR1a和MTNR1b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繁殖期(P<0.01)。MTNR1a和MTNR1b基因在雄性高原鼢鼠HPG轴上的表达模式,提示了褪黑素在其季节性繁殖调控中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MTNR1a基因 MTNR1b基因 季节性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发情周期阴道细胞变化特征及血清促性腺激素含量动态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艳莉 姚宝辉 +4 位作者 张彩军 谭宇尘 康宇坤 张德罡 苏军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1-740,共10页
野生动物繁殖调控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其目的是通过研究调控动物个体及种群繁殖因素,揭示物种繁殖调控和生存规律(孙儒泳等,1997;Zenuto et al.,2001)。一般而言,雌性生殖细胞生殖能力的获得需经历卵泡发育和卵子发生两个过... 野生动物繁殖调控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其目的是通过研究调控动物个体及种群繁殖因素,揭示物种繁殖调控和生存规律(孙儒泳等,1997;Zenuto et al.,2001)。一般而言,雌性生殖细胞生殖能力的获得需经历卵泡发育和卵子发生两个过程,而这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皆在发情周期完成。发情周期的启动为雌雄配子相互结合及下一代个体发育奠定基础(张嘉保和田见晖,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发情周期 阴道细胞涂片 卵泡刺激素 黄体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高原鼢鼠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筛选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倩倩 谭宇尘 +2 位作者 姚宝辉 康宇坤 苏军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81-2489,共9页
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大脑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微卫星标记,分析其组成与特征,并检验其多态性,为高原鼢鼠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后续研究等奠定基础。结果发现:在获得的29090个微卫星标记中单核苷酸重... 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大脑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微卫星标记,分析其组成与特征,并检验其多态性,为高原鼢鼠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后续研究等奠定基础。结果发现:在获得的29090个微卫星标记中单核苷酸重复A/T是重复次数最多的类型(54.31%),其次为二碱基重复CA/TG(10.46%),其他碱基重复类型仅占16.79%。随机选取104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引物设计,发现有43个位点扩增成功。12个多态性位点经毛细管电泳检测发现,等位基因数为3~12个,观测杂合度(Ho)为0.263~0.937,平均值为0.651,期望杂合度(He)为0.285~0.844,平均值为0.600。使用Bonferroni校正后,有2个微卫星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1),10个微卫星位点未观察到显著的连锁不平衡(P>0.01)。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251~0.816,全部为中度多态性(0.250<PIC<0.500)以上的位点,且有7个微卫星位点表现为高度多态性(PIC>0.500)。这些微卫星标记为高原鼢鼠的亲权关系鉴定、种群遗传学等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啮齿动物 转录组 微卫星 多态性 分子标记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荒漠区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分布格局的影响
8
作者 王志成 王艳 +3 位作者 康宇坤 张彩军 安康 苏军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364-3371,共8页
气候变化是影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 Pallas,1773)为对象,通过查阅文献报道和数据库资料的方法,确定了子午... 气候变化是影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 Pallas,1773)为对象,通过查阅文献报道和数据库资料的方法,确定了子午沙鼠在国内的51个分布记录区域,并从19个生物气候变量中选取8个生物气候变量,通过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其在1970—2000和未来(2050s)温室气体高浓度和低浓度两种排放路径下分布范围变化。结果表明: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值)均大于0.830,满足模型精度要求;影响子午沙鼠分布的主要生物气候变量为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其贡献率分别占65.5%和15.0%;与基准气候情景相比,未来气候情景下子午沙鼠的适宜生境范围总体呈现缩减趋势;年平均温度增高、年降水量增多会显著影响子午沙鼠的分布范围。未来很有必要对环境变化后子午沙鼠的防控策略和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做出相应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子午沙鼠 分布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