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化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百婷 李宗省 +3 位作者 冯起 陆志翔 张百娟 程文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87-4202,共16页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环节,而核算祁连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制定合理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力依据。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依旧突出,亟需对该地区生态系统服...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环节,而核算祁连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制定合理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力依据。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依旧突出,亟需对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开展研究以服务后期生态环境建设。基于此目的,使用1990—2020年祁连山地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揭示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并使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测算了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究了其动态变化过程,并明确了各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1990—2020年,草地和荒漠是祁连山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水域>湿地>耕地>荒漠>草地>林地。草地和耕地以及草地和荒漠相互转化成为该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2)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持续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7231.36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7836.07亿元,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变化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主体主要为水域、草地和林地,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为主,反映了调节服务是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3)水域、草地和湿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是近30年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贡献因子。1990—2020年,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的敏感性总体呈增加态势(1.48%—7.91%),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逐步增强。系统揭示了过去30年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联系,重点阐释了水域、草地、林地和湿地对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为祁连山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生态保护管理等提供基础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评估模型 祁连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黑河径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梁鹏飞 辛惠娟 +6 位作者 李宗省 张百娟 桂娟 段然 南富森 丁增扬平 杨盛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60-1471,共12页
基于黑河流域径流、气象和土地利用类型等资料,采用弹性系数等方法研究了黑河径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年后黑河流域径流量增加趋势明显加速,并且在黑河干流表现最为明显,1957—1990年莺落峡站径流量增加速率为0.75... 基于黑河流域径流、气象和土地利用类型等资料,采用弹性系数等方法研究了黑河径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年后黑河流域径流量增加趋势明显加速,并且在黑河干流表现最为明显,1957—1990年莺落峡站径流量增加速率为0.75×10^(8) m^(3)·(10a)^(-1),而1991—2020年其增加速率为2.60×10^(8) m^(3)·(10a)^(-1),后者是前者的3.47倍,并且黑河全流域1990年后径流量增加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较1990年前分别增加了7.07%和26.58%。(2)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夏季最为敏感,并且降水是导致径流增多的主要气候因素,夏季降水量增多1.000%,同期径流量平均增多0.741%(P<0.01)。(3)2020年较1980年黑河流域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相对增幅分别为24.20%和71.43%;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相对降幅分别为1.30%和5.28%。径流量与林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呈正相关,而径流量与草地面积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优化配置和后续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径流响应 气候变化 冰冻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效应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学煜 修丽娜 陆志翔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0-493,共14页
量化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探究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区域生态功能恢复。以陇东黄土高原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对产水量、粮食供给、土壤保持和固碳4种重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采用Sen+Mann-Kendall方法识别... 量化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探究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区域生态功能恢复。以陇东黄土高原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对产水量、粮食供给、土壤保持和固碳4种重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采用Sen+Mann-Kendall方法识别该地区2001—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趋势,运用相关系数和均方根偏差量化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效应,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20 a陇东黄土高原产水量、粮食供给和土壤保持整体表现为不显著增加,固碳呈现显著增加态势。(2)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效应在不同地区各有差异,产水量与粮食供给权衡关系主要集中在陇东黄土高原东南部,粮食供给与土壤保持权衡关系分布在陇东黄土高原南部,且权衡度有下降趋势,粮食供给与固碳权衡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3)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效应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年降水量是关键的驱动因素。研究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效应的角度为区域生态规划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势分析 权衡/协同 均方根偏差 地理探测器 陇东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风光热基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彭生江 薛远天 +3 位作者 孙亚璐 杨晨来 苏迎庆 朱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15-1624,共10页
沙漠地区风光热资源丰富,已建设的风光热基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开展区域风光热基地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对指导区域清洁能源开发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腾格里沙漠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云平... 沙漠地区风光热资源丰富,已建设的风光热基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开展区域风光热基地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对指导区域清洁能源开发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腾格里沙漠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云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GEE)并结合2000年、2022年研究区Landsat 8遥感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景观格局指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沙区风光热基地建设前后生态环境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沙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时空异质性显著,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沙地、低覆盖草地及戈壁。沙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10%~72.72%。2000-2022年,风光热基地建设前后沙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区主要分布在沙区东南及西南边缘等。(2)近22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的是工矿建设用地,达到0.11%。沙地转移为工矿建设用地,而工矿建设用地中80%为风光热基地面积,沙地成为风光热基地的重要转移源。(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dex,EEQI)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石羊河中下游区域及沙漠西南、东南边缘区。风光热基地集中区域EEQI由水平值提高到0.25~0.87。(4)风光热基地建设后区域内景观要素分散程度降低、破碎度提高,景观空间结构更复杂,区域景观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增强。此外,风光热基地建设后沙区回归系数总体高于2.5,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加强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性。因此,风光热基地的建设带来的土地利用的良性变化有利于促进沙区生态环境质量与景观格局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风光热基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肃南县大野口至小孤山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措施探索 被引量:4
5
作者 武龙庆 金铭 +5 位作者 敬文茂 马剑 赵维俊 王荣新 马雪娥 王婷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6期127-130,共4页
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影响,而公路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公路边坡的生物治理也逐渐成为政府关注的问题,对于公路边坡的防护,不但影响着公路设施安全,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也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影响,而公路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公路边坡的生物治理也逐渐成为政府关注的问题,对于公路边坡的防护,不但影响着公路设施安全,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也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工程项目实践,在现有边坡防护技术相关理论的整理和分析之上,结合祁连山肃南县大野口至小孤山公路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对该项目公路边坡各类植物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项目自投入实施以来,沿线水土稳定,未发生过土壤侵蚀的现象,且作为高海拔地区,路段沿线景观优美。通过对工程实践项目生态环境的研究,为今后公路边坡的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生态防护 植物防护 植被与工程 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中段高寒草甸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气象要素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倩 刘贤德 +2 位作者 王立 赵维俊 马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6-163,共8页
【目的】对祁连山中段高寒草甸土壤水热进行研究,深入探讨该区域内气象要素对土壤水热的影响过程,进而为植被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布在祁连山中段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结合降水量、气温、... 【目的】对祁连山中段高寒草甸土壤水热进行研究,深入探讨该区域内气象要素对土壤水热的影响过程,进而为植被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布在祁连山中段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结合降水量、气温、风速、空气湿度等气候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法探究土壤水热特征与气象要素的耦合关系。【结果】1)降水量与气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波动明显,空气湿度与风速无明显季节变化;2)各层土壤的温湿度变化在观测时间段内趋势较为一致,浅层土壤温度随季节变化波动明显,浅层土壤变化幅度大于深层土壤;3)各层土壤温湿度耦合关系良好,深层土壤温湿度耦合关系优于浅层土壤;4)土壤温度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与空气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与风速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湿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与土壤温度类似;5)10~30 cm土层土壤温度与气温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4、0.789、0.744;10~30 cm土层土壤湿度与降水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6、0.325、0.329,土壤温度与气温的相关性优于土壤湿度与降水的相关性。【结论】1)研究区域内土壤温度、湿度的年内变化均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两者的耦合关系良好;2)土壤温湿度均与气温及降水量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其他气象要素相关性不大;3)研究区内浅层土壤对气温的响应优于深层土壤,而深层土壤对降水量的响应优于浅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土壤水热特征 气象要素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5—2018年祁连山北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与降水变化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11
7
作者 敬文茂 任小凤 赵维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6-886,共11页
基于祁连山北麓及其附近地区12个气象站点54年(1965-2018年)的气温和降水的监测数据,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变换法等分析方法,对其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动态与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多年平均气温、最... 基于祁连山北麓及其附近地区12个气象站点54年(1965-2018年)的气温和降水的监测数据,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变换法等分析方法,对其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动态与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多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均为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0.33℃·(10a)^(-1)、0.44℃·(10a)^(-1)和0.21℃·(10a)^(-1),气温在1998年发生显著突变;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值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最小值呈下降趋势,变幅分别为4.28 mm·(10a)^(-1)、16.98 mm·(10a)^(-1)和-4.30 mm·(10a)^(-1),1971年和1994年降水量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气温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一致,均为持续上升,且以冬季显著上升为显著特征,二者的年代际演化在20世纪90年代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2)气温和降水整体上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形成了以张掖、高台为分界线,以东增温增湿速度较快,以西增温增湿速度较缓的空间格局,气候整体呈变暖变湿的趋势。(3)年平均气温在54年尺度内存在13年的强显著周期和6年、27年尺度变化周期;年均降水存在8年和20年的强显著周期和2年、27年的小尺度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气温和降水 时间序列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MM数据的祁连山大气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薛健 李宗省 +1 位作者 李宗杰 桂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4-210,共7页
根据TRMM3B43卫星检测的大气降水数据信息,同时结合祁连山地区气象站点实测数据信息,分析两者相关系数和误差等指标进行TRMM降水数据的精度检验,并结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祁连山大气降水的变化特征。最后检验结果表明:(1)TRMM3B4... 根据TRMM3B43卫星检测的大气降水数据信息,同时结合祁连山地区气象站点实测数据信息,分析两者相关系数和误差等指标进行TRMM降水数据的精度检验,并结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祁连山大气降水的变化特征。最后检验结果表明:(1)TRMM3B43数据在该地区整体上精度较高,适用性良好,其中TRMM降水数据同该地区气象站点的测量数据在年尺度下相关系数为0.79,在月尺度下的相关系数为0.74,季尺度下的整体精度略低,在冬季的相关系数仅为0.44,有明显的低值高估现象;(2)祁连山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大致上呈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且年内季节分配不均;(3)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发现近21年内研究区的年均降水量和季均降水量均变化复杂,并在近几年呈现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 时空变化 精度检验 降水量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4
9
作者 敬文茂 赵维俊 +5 位作者 马剑 冯宜明 武秀荣 赵晶忠 武龙庆 穆巧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11-117,共7页
【目的】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分布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青海云杉径向生长量日变化、月变化、累积生长量以及气象因子对径向生长量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青海云杉生长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带状DR... 【目的】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分布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青海云杉径向生长量日变化、月变化、累积生长量以及气象因子对径向生长量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青海云杉生长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带状DRL26树木径向生长监测仪记录数据,结合所在样地的气象监测数据,通过日平均值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气象因子对径向生长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结果】青海云杉径向生长量日变化呈抛物线型变化规律,将其划分为收缩(10∶00~21∶00)、膨胀(21∶00至翌日5∶00)和生长(翌日5∶00~11∶00)3个阶段;径向生长量月变化呈先快后慢的生长趋势,将其划分为启动生长阶段(5月)、快速生长阶段(6~7月)和缓慢生长阶段(8~10月);青海云杉累积月均径向生长量表现为:中树(836.6μm)>大树(443.3μm)>小树(220.7μm);青海云杉径向生长量与空气湿度、大气压强、40 cm深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饱和水气压差、风速、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40 cm深度的土壤湿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和大气压强对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径向生长 累积生长量 气象因子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和Landsat数据的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梅 赵健赟 +5 位作者 杨静 丁圆圆 刘文惠 李国荣 王祖顺 赵利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38,共8页
[目的]明确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为黄河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防治工作提供数据基础与决策依据。[方法]基于湟水河流域2000年和2018年的MODIS,Landsat,降雨、人口密度、经济等数据,利用低空无人机遥感、RUSLE模型和地... [目的]明确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为黄河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防治工作提供数据基础与决策依据。[方法]基于湟水河流域2000年和2018年的MODIS,Landsat,降雨、人口密度、经济等数据,利用低空无人机遥感、RUSLE模型和地统计等方法,开展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型计算、验证与时空变化分析。[结果](1)2000年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均值为477.81 t/(km^(2)·a),微度侵蚀面积比例为72.06%,中度、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比例合计为3.46%,轻度、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北部祁连山、中部达坂山及南部拉脊山海拔较高、植被覆盖少的山地、荒地;(2)2018年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均值为1 625.30 t/(km^(2)·a),微度侵蚀面积比例为55.38%,中度、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比例合计为21.26%。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城镇居民聚集地带与河流滩地;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零散分布于祁连山、达坂山等高山、秃岭裸地区域;(3)2000—2018年,微度侵蚀面积比例减少16.68%,中度侵蚀面积比例增加8.15%,强烈侵蚀面积比例增加5.60%,剧烈侵蚀面积比例增加4.05%,而侵蚀面积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山裸地和城镇地区。[结论]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有效地验证区域土壤侵蚀模型计算结果,湟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整体趋于严重且存在空间差异性。在祁连山、达坂山、沿湟水河干流等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存在从微度、轻度向中度侵蚀演变的趋势,而这种演变过程与气候暖湿化、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模型 土壤侵蚀 时空变化 无人机遥感 湟水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梁鹏飞 李宗杰 +4 位作者 辛惠娟 李宗省 段然 南富森 李玉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71,共8页
近年来,黄河源区水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探究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1961-2018年共58 a的径流和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径流量整体上呈现出不显著减少趋势... 近年来,黄河源区水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探究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1961-2018年共58 a的径流和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径流量整体上呈现出不显著减少趋势,递减速率为-0.63×10^(8)m^(3)/a,夏、秋季减少幅度大,冬、春季减少幅度较小;1990年前后径流量均呈现不显著增加趋势,且1990年后增加趋势明显加速,后者增幅是前者的3.09倍;1990年后,降水量和气温递增高值区高度重合,且降水量是影响径流量变化的最重要因素。说明暖湿化加速和空间迁移过程导致了黄河源区冰川的加速消融,这也是1990年后径流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特征 气温 降水量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2
作者 高向龙 冯起 +3 位作者 李宗省 邓晓红 薛健 张百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074-7086,共13页
水源涵养作为三江源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推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基于InVEST模型中的产水模块,结合影子工程法,分析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利用耦合度模型探究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与其影响要素... 水源涵养作为三江源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推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基于InVEST模型中的产水模块,结合影子工程法,分析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利用耦合度模型探究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与其影响要素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1981—2020年三江源的水源涵养价值呈整体上升趋势,平均值为1562.07亿元,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区域的单元水源涵养价值表现为:澜沧江源>黄河源>长江源。(2)降水量与水源涵养价值在各时段内均存在正相关性,2010年前,降水量与水源涵养价值的相关性显著,2010年后,相关性不显著,水源涵养价值对降水的响应降低。(3)林地和草地的单位水源涵养价值高于区域平均值,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水源涵养单位水源涵养价值较低。林草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是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上升的重要因素。(4)三江源人均水源涵养价值呈波动变化趋势,多年均值为25.02万元/人;三江源区域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速显著高于水源涵养价值增速,水源涵养价值与GDP的比值由15.48下降至2.89,水源涵养价值乘数显著下降,水源涵养稀缺性上升。(5)水源涵养价值与各要素间的耦合度由濒临失调转为初级耦合状态,相互作用逐渐变强。随着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尤其是气温升高,会成为限制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的主要因素;推动未利用地转化为生态地类,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稳固提升。此外,三江源区应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主,改变过去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拓展多产业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水源涵养价值 InVEST模型 驱动因素 耦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植被光合日内变化特征--融合OCO-3和Himawari-8的分析
13
作者 武晶晶 王旭峰 +1 位作者 张松林 李宗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884-9895,共12页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是植物在太阳光照射条件下发出的光谱信号,直接反映了植被光合作用的强度,对于陆地植被观测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全球SIF传感器的时空分辨率有限,难以捕捉光合作用的日内变化。利用搭载在国际空间站的轨道碳观测...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是植物在太阳光照射条件下发出的光谱信号,直接反映了植被光合作用的强度,对于陆地植被观测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全球SIF传感器的时空分辨率有限,难以捕捉光合作用的日内变化。利用搭载在国际空间站的轨道碳观测者三号卫星和静止卫星向日葵8号的数据,结合随机森林回归算法,重建了东亚地区2019—2022年生长季内7、8、9月时间分辨率为1h、空间分辨率为0.05°的SIF数据集。结果显示,东亚地区植被SIF值在上午逐渐增加,中午达到峰值,下午逐渐减小。不同月份的SIF日内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与夏季阳光充足和气温较高相关。不同植被类型间的SIF日内变化差异反映了它们在光合作用响应性上的特征。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东亚地区植被的时空动态,为生态系统管理、农业生产及气候变化响应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轨道碳观测者三号(OCO-3) 向日葵8号(Himawari-8) 随机森林模型 日变化 东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