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达赫玛”与纳骨器:琐罗亚斯德教考古遗迹在中亚的传播及影响
1
作者 李志鹏 《中国美术》 2025年第1期48-55,共8页
考古遗迹是诠释琐罗亚斯德教文化传播和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证据。随着丝绸之路中亚段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和学界研究的深入,除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伊朗等国家和地区发现了诸多“达... 考古遗迹是诠释琐罗亚斯德教文化传播和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证据。随着丝绸之路中亚段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和学界研究的深入,除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伊朗等国家和地区发现了诸多“达赫玛”和纳骨器文物遗迹和遗存,这是古代中亚各民族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历史佐证。此外,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断定由于受到琐罗亚斯德教丧葬文化的影响,这些地区多采取“曝尸达赫玛”和“藏骨纳骨器”的丧葬习俗。这是前伊斯兰时期古代中亚及周边地区考古发掘个体墓葬稀少的真正原因。可以说,琐罗亚斯德教丧葬文化的传播,影响了古代中亚各民族的文化与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赫玛” 纳骨器 琐罗亚斯德教 考古遗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简中的大宛和康居——丝绸之路与中西交往研究的新资料 被引量:9
2
作者 郝树声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2期59-69,共11页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西北的敦煌悬泉置遗址(北纬40°15'54.22",东经95°19'45.01")出土的悬泉汉简中记载了丝绸之路中西交往的盛况。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最先所到之地有大宛、康居、大...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西北的敦煌悬泉置遗址(北纬40°15'54.22",东经95°19'45.01")出土的悬泉汉简中记载了丝绸之路中西交往的盛况。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最先所到之地有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这些地区包括今天的中亚五国和西亚地区的阿富汗、伊朗等国以及南亚次大陆。这块土地曾经是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北方塞人的游牧文化以及贵霜文化的交汇之地。悬泉汉简中关于汉王朝与大宛、康居往来交往的记录为研究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 大宛 康居 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