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UCC的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1
作者 祁永锋 王潇 +1 位作者 文国璐 刘兴德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5年第2期42-48,共7页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准确估算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5—2020年的遥感数据,借助当量因子模型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时空综合...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准确估算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5—2020年的遥感数据,借助当量因子模型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时空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95—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9个市(州)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耕地和林地,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耕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9个市(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年增长态势,由2 268.37亿元增长至2 298.67亿元;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气体调节在生态服务类型中占主导地位,约占总量的78.06%;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差异性明显,甘南州、庆阳市、白银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LUCC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耦合分析 被引量:89
2
作者 任祁荣 于恩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44-2953,共10页
社会经济发展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构建甘肃省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甘肃省2007—2017年间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 社会经济发展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构建甘肃省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甘肃省2007—2017年间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甘肃省的自然环境质量指数在2007—2017年间呈先波动下降后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而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系统的综合水平在2007—2017年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2007—2017年,甘肃省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状态从失调阶段逐步过渡到协调阶段,说明这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过程正从磨合阶段向着高水平有序状态稳固发展,10年间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有明显改善。面向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动态讨论可以看出:(1)甘肃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变化速率的剪刀差的演变过程经过了差异较大但无明显制约—社会经济对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加重—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支撑能力同步回升的演变过程;(2)2007—2014年,甘肃省处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小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受生态环境的限制和约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几乎为零,但其相互胁迫程度不断增加,到2015—2017年,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大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2015—2017年自然生态环境的增速高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优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开始起效,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越来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 耦合协调度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评价及耦合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吴明艳 晋王强 +3 位作者 杨斌 赵晓冏 刘兴德 唐家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3-223,共11页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基本的物质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依据。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构建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甘肃省2004—2019年的综合承载力及3个子系统承载...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基本的物质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依据。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构建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甘肃省2004—2019年的综合承载力及3个子系统承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3个子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与分析,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9年,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由2004年的0.207增长到2019年的0.876,呈稳步上升态势,由不可承载阶段过渡为强承载阶段;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水平均呈现逐年提高趋势,资源承载力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协调度由2004年的0.355增长至2019年的0.935,呈稳步提高趋势,2019年处于高度耦合、优质协调阶段,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间处于良性耦合状态;资源准则层是制约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准则层,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污染物排放水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水平等是制约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和系统内部协调性目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在资源环境开发和保护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为此建议从加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熵权法 耦合协调性 障碍因素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生态服务供需关系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赵晓冏 苏军德 +4 位作者 王建 晋王强 陈锷 张娟 项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926-4941,共16页
以甘肃省为例分析,采用分区域生态服务供需评价矩阵,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研究基础上,基于地理探测器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指数的影响,揭示了供需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甘肃省中部和南部... 以甘肃省为例分析,采用分区域生态服务供需评价矩阵,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研究基础上,基于地理探测器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指数的影响,揭示了供需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甘肃省中部和南部,生态系统供给与需求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错位,呈现出高供给-低需求和低供给-高需求的状态,供需服务高度不平衡区域主要集中在甘肃中部区域.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供需指数之间权衡和协同关系并存,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强度和供需指数之间都为权衡关系.从地理探测结果看,年均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影响的解释力q值在50%以上,是导致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而人口数量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强度影响的解释力最高,q值超过40%,对供需指数的影响中,社会经济因子中的人口数量和自然因子中的降水量解释力最高,q值超过35%.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需求强度、供需指数)的影响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均为非线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甘肃省 聚类分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晋王强 吴明艳 +1 位作者 妙旭华 董战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16-222,共7页
基于主题框架法构建了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甘肃省2004-2019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甘肃省生... 基于主题框架法构建了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甘肃省2004-2019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9年间,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环境、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生态治理建设水平均呈现逐年提升趋势,生态环境和生态治理发展水平滞后于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耦合度高、中级协调阶段,整体仍处于发展水平欠佳局面;工业固废管理水平、农药化肥使用水平、能耗效率等是制约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绩效评价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军 陶华旸 +1 位作者 李文杰 任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6-1114,共9页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之一,对全球碳循环、碳储存和气候调节有着重要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00–2010年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监测资料,采用变化热点和变异系数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的空...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之一,对全球碳循环、碳储存和气候调节有着重要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00–2010年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监测资料,采用变化热点和变异系数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甘肃省草地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较大,河西走廊草地植被覆盖度较低,甘南高原草地覆盖度较高,说明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存在极重度和重度退化。研究结果表明,变化热点和变异系数可以用于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格局,为退化草地治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覆盖度 草地退化 变化热点分析 变异系数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废资源化利用风险评估框架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海媚 徐亚 +5 位作者 朱宏飞 刘玉强 钱璨 李淑 吉栋梁 高富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2-631,共10页
资源化作为固废治理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路径,其环境风险评估和管控是保障环境安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固废资源化领域存在的风险内涵界定模糊、风险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等瓶颈问题,本文通过跨学科系统分析与概念模... 资源化作为固废治理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路径,其环境风险评估和管控是保障环境安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固废资源化领域存在的风险内涵界定模糊、风险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等瓶颈问题,本文通过跨学科系统分析与概念模型构建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①界定了“固体废物资源化风险”核心概念,阐明其涵盖物质流再分配引发的跨介质污染扩散、全生命周期毒性传递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多维度内涵,确立以风险可接受阈值为目标的评估体系定位。②构建“双原则-五流程”结构化评估框架,集成“最不利”情景假设与层次化递进分析原则,建立涵盖暴露场景拓扑网络构建(涉及6类工业场景、13种生物地球化学受体)、多路径暴露剂量建模及多元风险归一量化表征的系统方法论。③基于有色金属冶金、油气田开发等典型行业7类高毒固废(含铝灰、油基钻屑等)的实证研究,识别6种资源化场景并揭示相关场景下有害物质迁移及暴露规律,建立具有普适性的“源-汇-暴露”动态耦合模型。面向未来固废治理的精细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等需求,提出了管控策略、制定技术规范及推动智能技术应用等研究建议,推动风险评估标准由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型。研究结果对于支撑完善固废资源化风险评估方法论体系,助力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的风险管控技术路径具有理论和与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风险评估框架 暴露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综合效益评估体系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陶伟 徐亚 +3 位作者 何乐萍 张军 魏婧 王鹏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3,I0006,共6页
人工湿地在中国当前的流域综合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缺乏科学且实用的效益评估方法。针对以往评估侧重于产出的局限性,基于投入—产出—效益框架,构建了一个涵盖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3方面效益的人工湿地综合效益评估体系,旨在全面... 人工湿地在中国当前的流域综合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缺乏科学且实用的效益评估方法。针对以往评估侧重于产出的局限性,基于投入—产出—效益框架,构建了一个涵盖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3方面效益的人工湿地综合效益评估体系,旨在全面揭示人工湿地在流域或区域内的实际效能,同时以泾河流域甘肃段典型人工湿地为例进行应用研究。评估结果显示,泾河流域甘肃段的人工湿地在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实际效益水平普遍较低。后续需在巩固流域污染减排成效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建设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挖掘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综合效益 评估体系 流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魏永强 田鸿业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9期104-106,120,共4页
重金属是一类具有高毒性、高稳定性和高累积性的元素,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基于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概念、来源和危害,介绍了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评估技术以及管理与政策,分析了当... 重金属是一类具有高毒性、高稳定性和高累积性的元素,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基于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概念、来源和危害,介绍了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评估技术以及管理与政策,分析了当前环境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从土壤、水体、大气等不同介质角度探讨了环境重金属污染,综合考虑了重金属的来源、形态、迁移、转化、富集、生物有效性等多方面因素以及重金属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和风险评估方法,为环境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科学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重金属污染 危害 现状 监测与评估技术 管理与政策 展望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存量危废治理现状与治理路径研究
10
作者 李世超 陈粉丽 +4 位作者 徐亚 张兴林 刘玉强 钱璨 刘景财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38-1847,共10页
存量危废治理是“无废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的核心挑战。针对其源谱系不清、空间分布不明及防控体系薄弱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多维数据融合与理论分析,系统解析其数量、赋存形式及治理瓶颈。结果表明:①2021-2024年我国存量危废估... 存量危废治理是“无废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的核心挑战。针对其源谱系不清、空间分布不明及防控体系薄弱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多维数据融合与理论分析,系统解析其数量、赋存形式及治理瓶颈。结果表明:①2021-2024年我国存量危废估算数量约2.85×10^(9)t,行业分布异质性显著,黄金冶炼氰渣(81%)、铅锌冶炼渣(5%)、垃圾焚烧飞灰(2%)和石棉废物(12%)为主要构成;空间处置形态呈“纺锤形格局”,其中以尾矿库贮存为主(80.9%),规范化贮存和填埋分别仅占3.5%和15.6%。②当前我国危废治理体系存在三重短板,包括存量危废底数不清,部分设施污染控制措施不健全、风险较高;设施隐蔽渗漏治理和管控挑战大,现有治理技术效能低;全寿命管理顶层制度不健全,配套技术待完善。鉴于此,建议实施专项治理,优先针对填埋场等高风险设施梯次推进消除环境风险;强化深层隐蔽渗漏无损检测和微创修复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破解隐患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以及健全建设、运行、封场等全过程管理制度,构建长效治理机制的全链条治理对策,为破解存量危废治理困境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国家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量危废 存量设施 治理现状 治理路径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效益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苏军德 蒲济林 +1 位作者 李国霞 赵晓冏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5期89-94,共6页
为了对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效益进行定量评估,分别运用替代工程法、历史比较法、碳税法、市场经济法对研究区内水源涵养、固土保肥、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等生态服务价值和森林直接经济价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甘肃祁连山... 为了对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效益进行定量评估,分别运用替代工程法、历史比较法、碳税法、市场经济法对研究区内水源涵养、固土保肥、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等生态服务价值和森林直接经济价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生态服务价值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草地最高,达426.80亿元,疏林地最低,为6.31亿元,但乔木林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最高;固土保肥和固碳释氧是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的生态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95.13%,净化大气贡献比例较低,占总价值的0.31%;总体来看,生态服务价值(789.28亿元)明显高于直接经济价值,二者之比约为16:1。研究成果将会为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生态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 经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2
作者 尚婷婷 张亚群 任衍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7-247,共11页
[目的]探究甘肃省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决策和水源涵养功能恢复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基于InVEST模型对甘肃省2001—2023年水源涵养量时空动态变化状况开展定量评估,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甘肃... [目的]探究甘肃省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决策和水源涵养功能恢复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基于InVEST模型对甘肃省2001—2023年水源涵养量时空动态变化状况开展定量评估,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甘肃省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①2001—2023年甘肃省平均水源涵养量9.24 mm,不同时期水源涵养量波动较小,与降水量和产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②2001—2023年甘肃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水源涵养能力排序为:耕地>草地>林地>城镇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水域。③降水量是影响甘肃省水源涵养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降水量与蒸散发量、降水量与土地利用类型,降水量与高程间交互作用对甘肃省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空间分异影响最为显著。[结论]甘肃省水源涵养量整体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格局,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和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功能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评价
13
作者 袁珍梅 王潇 刘兴德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0-832,共13页
为科学精准地量化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水平及内部机理及障碍因素,基于“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主题框架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和耦合协调模型量化2000~2022年黄河流域甘肃段9个市州地质灾害韧性时空演化过程及子系... 为科学精准地量化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水平及内部机理及障碍因素,基于“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主题框架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和耦合协调模型量化2000~2022年黄河流域甘肃段9个市州地质灾害韧性时空演化过程及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并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韧性提升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2年间,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随着时间变化呈明显增长态势,由2000年较低韧性状态转变为2022年中等韧性状态。9个市州的地质灾害韧性在空间上差异性明显,且不同市州间差距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其中兰州、天水、庆阳地质灾害韧性较强,其他市州滞后。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韧性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攀升态势,基础设施韧性系统发展水平滞后于环境、经济、社会韧性系统发展水平。9个市州地质灾害韧性系统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长趋势,由中度失调阶段过渡到优质协调阶段,且空间上表现为比较均衡局面。林草覆盖率、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6个指标是阻碍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灾害韧性逐年显著提升,但市州间差异加剧,流域在生态保护与恢复及经济社会韧性构建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韧性 熵权TOPSIS模型 耦合协调性 甘肃段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红线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
14
作者 赵晓冏 苏军德 +1 位作者 刘鹏 马啸宙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空间格局可为生态保护管理政策提供可视化的指导信息。由中国首次提出的生态保护红线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严格的政策遵循,但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影响研究还较少。该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空间格局可为生态保护管理政策提供可视化的指导信息。由中国首次提出的生态保护红线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严格的政策遵循,但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影响研究还较少。该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基于2000-2020年的生态系统格局数据,采用生态服务供需评价矩阵,引入相关供需指数指示生态服务匹配状况,定量评估了甘肃省生态保护红线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自2000年以来,人类活动较低的生态保护红线区供需盈余较多,而人类活动较高的甘肃中部和北部绿洲区,供需比较低,处于或接近赤字状态,出现空间上供需错配;(2)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服务赤字总体上均有加剧的趋势,而生态系统服务盈余略有增加,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生态系统服务赤字总体上比省域范围内的小,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盈余水平下降的区域集中在非生态保护红线区;(3)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属于H-L、L-L格局,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实施以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模式不平衡在逐渐缩小,但是甘肃省中部依然是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服务供需格局优化和构建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等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指数 梯度分析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和莫兰指数的甘肃省生境质量与退化度评估 被引量:60
15
作者 赵晓冏 王建 +2 位作者 苏军德 孙巍 晋王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301-308,共8页
生境质量的高低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为生物多样性提供的栖息地适宜性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农业开发活动、城市、道路等严重威胁生境质量,为了评估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境质量和退化程度,该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应用INVEST模型和莫兰指数对... 生境质量的高低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为生物多样性提供的栖息地适宜性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农业开发活动、城市、道路等严重威胁生境质量,为了评估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境质量和退化程度,该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应用INVEST模型和莫兰指数对甘肃省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其热点区域,并探讨了生境质量与退化度及其热点与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生境质量从南到北逐渐下降,而生境退化度从北到南逐渐升高,自然生态条件好的区域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的位置和强度;甘肃省生境质量热点区面积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25.59%,高于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形成了保护空缺,甘肃省生境退化热点地区面积虽然不高,但多为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区域;各类保护地中,国家公园是各类保护地类型中生境退化度最低的类型,保护水平相对较低的其他保护地类型在生境质量和退化程度上表现出相反的结果。研究结果对精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生态系统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土地利用 聚类分析 生境质量 热点分析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尾菜资源化利用模式探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谢计平 郑智韬 王立光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第9期77-80,共4页
阐述了尾菜的来源、尾菜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资源化利用的意义,重点对近年来甘肃省尾菜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利用模式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从提高认识,加强监管;加大尾菜处理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做好尾菜资源化... 阐述了尾菜的来源、尾菜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资源化利用的意义,重点对近年来甘肃省尾菜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利用模式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从提高认识,加强监管;加大尾菜处理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做好尾菜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尾菜 资源化利用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强制混合藻华控制研究进展:理论、技术与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温成成 董志龙 +5 位作者 李凯 李楠 王宝山 文刚 黄廷林 肖彩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01-5817,共17页
人工强制混合技术通过调控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长和结构产生影响,已在全球湖库应用多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然而,缺少综述性整理,尤其是对不同技术应用前提、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等认识不够,导致技术错用而没有发挥其优势,出现了控藻效果差... 人工强制混合技术通过调控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长和结构产生影响,已在全球湖库应用多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然而,缺少综述性整理,尤其是对不同技术应用前提、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等认识不够,导致技术错用而没有发挥其优势,出现了控藻效果差,甚至无效等现象.本文主要结论如下:①该类技术通过调控混合层深度(Z_(mix))控制藻类生物量与结构变化,其应用效果主要与湖库水深、混合器平面布设、系统运行方式和混合效率有关;②该类技术控藻周期(藻密度削减95%以上)约为2周,控藻推荐的Z_(mix)阈值>15m;③该类技术主要适用于深水型水体,遴选控藻技术时应考虑适用条件、成本效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和水库 季节性藻华 人工强制混合 藻类控制 适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干流甘肃段生态足迹与承载力评价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温飞 邵月花 谈存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83-991,共9页
渭河作为黄河第一大支流,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用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法核算渭河干流甘肃段2009—2019年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结果显示:2009—2019年渭河干... 渭河作为黄河第一大支流,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用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法核算渭河干流甘肃段2009—2019年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结果显示:2009—2019年渭河干流甘肃段化石能源用地和耕地是流域生态足迹的主要组分,分别为36498.64和12869.88 hm^(2)(以省公顷为面积当量);流域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整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生态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占区域消费能力的比例从13.92%升至15.16%,人均生态赤字以每年2.95%的速率持续下降,生态足迹广度和深度增加趋势明显,表明流域自然资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局面得到缓和,但生态环境压力缓解趋势不明显。未来应采取增加生态用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消费结构等措施缓解区域生态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干流甘肃段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均衡因子 产量因子 省公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评分指数法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以甘肃省嘉峪关市的平原区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潇 马宝强 +3 位作者 汤超 张伟涛 宋蓉 王彩彩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55-1561,1584,共8页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是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研究的关键工作,也是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技术依据。目前,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仍然以定性为主,因此基于评分指数法提出了定量化方法,对甘肃省嘉峪关市的平原区进行评价,并采用地下...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是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研究的关键工作,也是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技术依据。目前,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仍然以定性为主,因此基于评分指数法提出了定量化方法,对甘肃省嘉峪关市的平原区进行评价,并采用地下水硝酸盐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甘肃省嘉峪关市的平原区地下水脆弱性有较低、中等、较高3级,其中较高区主要分布在嘉峪关断裂附近和北大河沿岸地段;地下水污染源荷载等级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都有分布,等级中等至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北部的工业园区;地下水利用价值总体为中。综合地下水脆弱性、地下水污染源荷载和地下水利用价值进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低、中、高风险区分布面积分别为325、393、212 km^(2),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新城镇横沟村至泥沟村一带的地下水溢出带和北大河沿岸地段。用地下水硝酸盐数据验证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脆弱性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 地下水利用价值 地下水污染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苏军德 赵晓冏 李国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0-459,共10页
植物群落分布格局是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海拔梯度被认为是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子,为探求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该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量分类和除... 植物群落分布格局是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海拔梯度被认为是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子,为探求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该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量分类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排序等方法,探讨了研究区内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88个样方共记录物种85种,隶属30科56属,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其分为9个植物群落。(2)9个植物群落在DCCA排序图上聚集分布,呈现出较好的环境梯度,其中海拔对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影响最大,其次为降水、温度、坡度、坡向和土壤腐殖质。(3)影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变量中,环境因子占25.24%,空间因子占13.21%,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交叉作用占9.03%,群落分布格局未被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解释部分占52.52%,这部分主要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对区域内植被的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分布格局 DCCA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