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先争优树标杆 生态文明谱新篇——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领导班子建设纪实
1
《甘肃林业》 2010年第6期16-17,共2页
一、主要做法1、抓理论学习,提升领导班子的思想水平。一是认真落实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制度、支部学习制度等,理论学习实现制度化,常态化。二是班子成员严以律己、行动在先,主要领导亲自为全体党员上专题党课,全局呈现出书记带头... 一、主要做法1、抓理论学习,提升领导班子的思想水平。一是认真落实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制度、支部学习制度等,理论学习实现制度化,常态化。二是班子成员严以律己、行动在先,主要领导亲自为全体党员上专题党课,全局呈现出书记带头抓学习,成员分工抓落实,党员带头创佳绩的良好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班子建设 监测监督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 管理局 理论学习 标杆 优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监督 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
作者 《甘肃林业》 2008年第1期9-10,共2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依法治林方略,经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甘机编办通字[2007]112号文件批准,将“甘肃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更名,成立“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与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依法治林方略,经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甘机编办通字[2007]112号文件批准,将“甘肃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更名,成立“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与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管理。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我省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监测监督力度将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管理将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科学发展观将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文明建设 监测监督 强化 机构编制 甘肃省 科学发展观 管理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化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以甘肃省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新源 杨小鹏 +3 位作者 陈翔舜 李玉霖 曲浩 彭雯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4-177,182,共5页
荒漠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土壤退化过程,严重威胁区域内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因此,针对甘肃省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现状,结合现有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条件,提出了荒漠化监测的重要前提,并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入手,... 荒漠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土壤退化过程,严重威胁区域内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因此,针对甘肃省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现状,结合现有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条件,提出了荒漠化监测的重要前提,并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入手,设计了科学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其中科学技术体系描述了荒漠化监测所需的信息要素和生态地理指标;社会经济体系主要评价了影响荒漠化过程的人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监测体系 科学技术指标 社会经济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16年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晓庆 赵万奎 +4 位作者 陈智平 赵方圆 李晓兵 闫月娥 李珍存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6期38-43,共6页
以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2006年)、第六次复查(2011年)、第七次复查(2016年)数据为研究对象,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对2006—2016年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 以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2006年)、第六次复查(2011年)、第七次复查(2016年)数据为研究对象,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对2006—2016年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呈增长态势,10年功能价值共增加了246.92亿元,增长了13.52%,年均增加24.6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2%。在8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中,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4项功能发挥作用均较大,占有主体地位,其价值量之和的占比接近总价值的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价值评估 动态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土地荒漠化监测结果及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赵洪民 张龙生 +4 位作者 魏金平 陈翔舜 尚立照 王小军 高斌斌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6期51-53,共3页
应用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多因子数量化评价法"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于2009年对甘肃省荒漠化土地进行了第四次调查监测,并对2004年和2009年两期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甘肃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 921.28万hm2,... 应用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多因子数量化评价法"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于2009年对甘肃省荒漠化土地进行了第四次调查监测,并对2004年和2009年两期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甘肃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 921.28万hm2,其中风蚀土地面积1 549.83万hm2、水蚀284.91万hm2、盐渍化70.26万hm2、冻融16.29万hm2,与2004年监测结果相比,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3.49万hm2,年逆转率为0.14%。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总体呈相持递减趋势,荒漠化有所逆转,荒漠化程度总体在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荒漠化 监测结果 对比分析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顺利 刘贤德 +2 位作者 王建宏 李小兵 赵志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39,共5页
为更加直观地认识森林的重要生态和经济地位,并为甘肃省生态经济建设的综合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重点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量地评价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功... 为更加直观地认识森林的重要生态和经济地位,并为甘肃省生态经济建设的综合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重点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量地评价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功能和经济价值。结果显示:(1)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年固土总量为16 620.53万t,年固土总价值为22.10亿元;年保肥总量为988.56万t,年保肥总价值为356.71亿元,森林生态系统年保肥价值占到总固土保肥总价值的94.2%,森林生态系统保肥所产生的价值远远大于固土所产生的价值,占据了主导地位;森林生态系统固土保肥总价值为380.80亿元/年,占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1 825.92亿元/年)的20.86%。(2)所选取的19种林分类型中,灌木林(222.10亿元/年)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固土保肥总价值中占据支配地位,占到总价值的58.32%;乔木林中,其他硬阔类(30.27亿元/年)、栎类(24.25亿元/年)、阔叶混交林(22.22亿元/年)三者固土保肥功能和产生价值较大。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功能及其价值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灌木林、其他硬阔类、栎类以及阔叶混交林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占据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育土壤功能 价值评估 森林生态系统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森林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陈道军 瞿王龙 +2 位作者 李育才 吴小舟 苟树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8-193,共6页
为掌握甘肃森林生态安全状况,查找影响森林安全的主要原因和突出问题,针对性开展改善森林经营措施,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发挥森林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本文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压力-状态-响... 为掌握甘肃森林生态安全状况,查找影响森林安全的主要原因和突出问题,针对性开展改善森林经营措施,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发挥森林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本文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根据甘肃省年度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及历年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熵权法和生态安全指数法对甘肃省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定量评价,得出了甘肃2006-2015年森林压力、森林状态、森林响应和综合评估指标趋势。结果显示,甘肃省2006-2015年期间内森林资源自身健康水平得到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安全状况的综合评估值呈逐年上升趋势,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PSR模型 熵值法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榆林地区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峰 李珍存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6-150,共5页
榆林地区地处典型的风沙草滩区和丘陵沟壑区的交错过渡地带,水蚀和风蚀都十分严重,区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多变。基于RS和GIS软件环境,采用榆林地区1980,1995和2000年3期Landsat TM4,3,2波段合成卫星影像数据为主信息源,在人机交互作业方... 榆林地区地处典型的风沙草滩区和丘陵沟壑区的交错过渡地带,水蚀和风蚀都十分严重,区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多变。基于RS和GIS软件环境,采用榆林地区1980,1995和2000年3期Landsat TM4,3,2波段合成卫星影像数据为主信息源,在人机交互作业方式下进行信息提取,并结合区内各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因子,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经对研究区20 a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和各类型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认为榆林地区的生态环境虽有明显改善,但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水平不高,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影像 生态环境 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龙生 程小云 +4 位作者 李萍 张旭华 曹容 车启龙 赵方圆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3期73-79,共7页
文章以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统计数据为数据基础,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40年来甘肃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75年到2016年,全省林地面积由630.87万hm2增加到1046.35万hm2,增长65.9%;有林地面积由186.83万hm2... 文章以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统计数据为数据基础,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40年来甘肃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75年到2016年,全省林地面积由630.87万hm2增加到1046.35万hm2,增长65.9%;有林地面积由186.83万hm2增加到263.89万hm2,增长41.2%;森林面积(含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由2006年的470.67万hm2增加到2016年的509.73万hm2,增长8.3%;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由1.96亿m3增长到2.84亿m3,增长45.1%。森林面积蓄积“双增”幅度较大。全省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由1975年的99.31m3/hm2微降到2016年的95.45 m3/hm2,下降4.1%,森林质量较低。同时乔木林树种、林龄结构不够合理。采用回归分析预估,到2035年和2050年,森林面积分别达到639.15万hm2和742.68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14.21%和16.52%,乔木林蓄积量达到3.2亿m3和4.1亿m3,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6亿m3和4.5亿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森林资源 动态变化 预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因—结果”指标的甘肃各县区生态脆弱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7
10
作者 尚立照 张龙生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3,23,共4页
以甘肃省14个市(州)的81个县(市、区)为评价单元,建立了生态脆弱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确定的各指标权重值,计算了各县(市、区)的生态脆弱度,其中:强度脆弱县8个,高度脆弱县17个,中度脆弱县31个,轻度脆弱县22个,微度脆弱县3个。该... 以甘肃省14个市(州)的81个县(市、区)为评价单元,建立了生态脆弱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确定的各指标权重值,计算了各县(市、区)的生态脆弱度,其中:强度脆弱县8个,高度脆弱县17个,中度脆弱县31个,轻度脆弱县22个,微度脆弱县3个。该研究对甘肃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指标体系 主要成因指标 结果表现指标 定量评价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天然林碳汇现状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程小云 张龙生 +3 位作者 李源 张黎敏 李萍 赵方圆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2-90,共9页
基于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5次复查以来的3期调查数据,利用不同森林类型蓄积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来估算甘肃省天然乔木林的生物量,分析甘肃省天然林总体及分龄组、树种(组)和林种的面积、碳储量、碳密度现状和动态变化。结果表... 基于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5次复查以来的3期调查数据,利用不同森林类型蓄积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来估算甘肃省天然乔木林的生物量,分析甘肃省天然林总体及分龄组、树种(组)和林种的面积、碳储量、碳密度现状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甘肃省天然林面积为383.2×104 hm^2,主要分布在甘肃南部、东部和祁连山;全省天然林碳储量由2006年的63.59TgC增加到2016年的74.57TgC,碳储量呈线性均匀增加,10年间累计增加10.99TgC,年均增长率为1.06%;(2)林龄结构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龄林、过熟林面积依次占比为21.85%、31.18%、20.69%、17.57%和8.71%,中龄林比例较高,呈单峰左偏山状曲线,林龄结构较差,需人工促进更新;(3)防护林和特用林的碳储量相差不明显,但防护林幼龄林面积增加的趋势明显,较符合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省需要;(4)天然乔木林碳储量主要集中在栎类、阔叶混交林、冷杉、云杉和其他硬阔类。其中阔叶混的面积和碳储量增长量最大并远大于其他树种(组),且加速增长的趋势明显,使得甘肃省天然林树种组成在向混交林演变,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质量等都在提高。同时,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较大,其中,栎类碳密度最大,华山松碳密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天然林 碳储量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以甘肃省党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9
12
作者 赵方圆 杨宇翔 +3 位作者 张华堂 赵万奎 李珍存 王琼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5-241,共7页
为了分析甘肃省党河流域2012—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建设规划趋势,通过判读遥感影像得到了党河流域6年内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从土地利用类型时间、空间以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3个角度分析了以上趋势。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6年... 为了分析甘肃省党河流域2012—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建设规划趋势,通过判读遥感影像得到了党河流域6年内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从土地利用类型时间、空间以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3个角度分析了以上趋势。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6年间林地总占比减少量最大,为0.47%(82.13 km^(2)),建设用地总占比增加量最大,为0.20%(35.10 km^(2))。林地下属分类中的宜林地减少量最大,为12.55%(86.36 km^(2))。宜林地的大幅减少是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贡献源。(2)从空间变化角度,未利用土地6年间的转入量最大,为107.76 km^(2),转入面积中林地为主要贡献源,转入总面积88.72 km^(2),林地转出量最大的时间段为2012—2014年的72.68 km^(2),后续2016—2018年未利用土地转出为林地50.45 km^(2)。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贡献量最大的为未利用土地,转入量13.15 km^(2)。2012—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呈现林地退化转变为未利用土地,生态建设加强后未利用土地回转为林地和向建设用地转变的大趋势。(3)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角度,6年间各地类的景观破碎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度最大,建设用地景观形状指数较大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说明人类活动较多的建设用地区域破碎度高且形状更复杂。上述研究结果对摸清并保护恢复党河流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和实施土地保护利用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河流域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时间与空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2009—2014年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小鹏 王小军 +2 位作者 陈翔舜 马仲武 高斌斌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1期50-54,共5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是沙化土地分布大省,处于全国防沙治沙的前沿地带。土地沙化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全面、准确地掌握甘肃省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采用2009、2014年两期卫星遥感数据判读与...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是沙化土地分布大省,处于全国防沙治沙的前沿地带。土地沙化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全面、准确地掌握甘肃省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采用2009、2014年两期卫星遥感数据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对2009—2014年研究区沙化土地面积、类型、程度、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4年,研究区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74 243.3 hm2,5年变化率为-0.61%,沙化土地面积进一步减少,沙化程度进一步减轻。这主要是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等自然因素,以及植被建设、人口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土地 动态变化 监测 5年变化率 2009—2014年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水蚀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3
14
作者 丁乾平 王小军 尚立照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第8期29-31,共3页
甘肃省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8 490.83 km2,是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面积广的大省,荒漠化危害十分严重。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2004年和2009年两次水蚀荒漠化监测土地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 甘肃省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8 490.83 km2,是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面积广的大省,荒漠化危害十分严重。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2004年和2009年两次水蚀荒漠化监测土地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2009年比2004年水蚀荒漠化面积减少了420.27 km2,年变化率为-0.29%,全省水蚀荒漠化面积总体上在减少、程度在减弱,水蚀程度向好的方向发展。针对水蚀荒漠化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荒漠化 动态变化 防治对策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荒漠化阶段植被生态特征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以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为例 被引量:36
15
作者 王新源 陈翔舜 +4 位作者 丁乾平 赵学勇 王小军 马仲武 连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69-1580,共12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荒漠化和绿洲化两种地理过程共同影响的生态交错区,是恢复生态学重点关注的区域。利用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了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不同荒漠化发展阶段的植被生态特征和土壤环...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荒漠化和绿洲化两种地理过程共同影响的生态交错区,是恢复生态学重点关注的区域。利用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了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不同荒漠化发展阶段的植被生态特征和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荒漠化的发展,土壤环境因子中,除有效土层厚度逐渐变浅外,风蚀痕迹占地率、表土砾石含量、盐碱斑占地率和坡度均呈现增加的动态趋势;植被因子中,除优势种盖度与植被总盖度的比值逐步增加,物种丰富度、优势种多度等其他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特征;(2)土壤环境因子中,有效土层厚度在4种荒漠化阶段对植被生态特征的影响程度达显著水平(P<0.05),风蚀痕迹占地率在轻度、中度和重度阶段是植被生态特征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其他因子在多数荒漠化阶段与植被生态特征相关性不显著;(3)相比其他荒漠化阶段,中度阶段中植被生态特征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更加敏感,应是荒漠化防治重点关注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荒漠化发展阶段 植被因子 土壤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文冠果产业发展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申登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7-160,共4页
甘肃省中部、东部及东南部大多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降水多集中在7-9月,30%-50%的降水以暴雨形式出现,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通过分析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的适生习性,确立该地区为文冠果的最佳... 甘肃省中部、东部及东南部大多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降水多集中在7-9月,30%-50%的降水以暴雨形式出现,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通过分析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的适生习性,确立该地区为文冠果的最佳适生区之一。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适宜种植文冠果的宜林荒山面积达39万hm^2,具有规模发展文冠果的条件。并通过调研分析,指出了该地区文冠果发展的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产业发展 制约因素 核心发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雒剑波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10期39-42,共4页
科学制定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对环境容量测算及监管方面的研究还较欠缺,存在方法不科学、指标不明确、管理不完善、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基于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 科学制定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对环境容量测算及监管方面的研究还较欠缺,存在方法不科学、指标不明确、管理不完善、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基于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从类型选择、可游览面积确定、指标体系确定、监测数据库构建、监管机制形成等方面,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环境容量测算提出了合理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和理论,对于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公共安全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测算方法 指标确定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森林资源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谈克平 魏发林 李晓兵 《甘肃林业科技》 2010年第4期20-22,共3页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国家级的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其成果是国家最权威的林业基础数据。根据2006年甘肃省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从权属构成、起源构成和乔木林结构特征、竹林及特灌林等方面对甘肃省森林资源结构特征进...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国家级的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其成果是国家最权威的林业基础数据。根据2006年甘肃省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从权属构成、起源构成和乔木林结构特征、竹林及特灌林等方面对甘肃省森林资源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森林资源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林地落界数据库建立方法探讨
19
作者 杨昊 郑明清 《甘肃林业科技》 2014年第4期70-72,共3页
通过建立甘肃省林地落界数据库,反映全省林地资源现状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文中介绍了以甘肃省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结合数据统计软件,建立林地落界数据库的方法及其改进、数据库应用前... 通过建立甘肃省林地落界数据库,反映全省林地资源现状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文中介绍了以甘肃省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结合数据统计软件,建立林地落界数据库的方法及其改进、数据库应用前景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落界 GIS 数据库 O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林草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指标提取
20
作者 张琴 王新源 +2 位作者 程小云 曲浩 唐霞 《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27-33,共7页
以甘肃省为例,通过分析林草大数据指标的基本特征,将其从空间尺度和服务对象2个方面进行分类。之后,依照地理景观与植被分布,将甘肃省分为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祁连山森林草地、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陇南—陇东南山地森林和甘南高寒草地灌... 以甘肃省为例,通过分析林草大数据指标的基本特征,将其从空间尺度和服务对象2个方面进行分类。之后,依照地理景观与植被分布,将甘肃省分为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祁连山森林草地、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陇南—陇东南山地森林和甘南高寒草地灌丛5个生境区,并在阐述了各生境区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明确和提取出适宜于相应生境区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大数据 空间尺度 服务对象 生境区 指标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