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羌活治疗目疾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耿蓓蕊 其乐木格 +6 位作者 高洁 辜晓英 段海婧 陈红刚 晋玲 张金保 赵文龙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9-1384,共6页
目的 研究含羌活治疗目疾方剂的配伍规律。方法 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筛选相关方剂,建立临证方药数据库,分别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0、Origin Pro2021、Tableau 2022.2软件从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用量... 目的 研究含羌活治疗目疾方剂的配伍规律。方法 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筛选相关方剂,建立临证方药数据库,分别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0、Origin Pro2021、Tableau 2022.2软件从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用量规律等方面分析用药特点。结果 共得到344首方剂,主要出自唐、宋、明、清代,其中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共138味,常与防风、甘草、川芎、当归、菊花、荆芥配伍,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归经频次依次为肝经、肺经、脾经、肾经,功效以清热、解表、补虚为主。通过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组合,涉及主治病症256种,包括目翳、目赤、目痛等54种眼部疾病;羌活治疗目翳的用药剂量比治疗目赤和目痛的更高,而川芎、当归的更低,并且均主要分布在3~15 g内。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含羌活治疗目疾方剂的用药特点,可为相关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活 目疾 方剂 配伍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官评价和化学计量学的兰州百合品质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徐丽 朱田田 +3 位作者 晋玲 黄钰芳 马晓辉 康舒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19-227,共9页
通过探究不同产地、不同规格兰州百合间的品质差异,初步建立兰州百合综合评价体系,为兰州百合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以6份兰州百合样品为材料,对其感官指标进行打分,测定可溶性固形物、水分、蔗糖等化学成分指标的含量,再通过Pearson... 通过探究不同产地、不同规格兰州百合间的品质差异,初步建立兰州百合综合评价体系,为兰州百合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以6份兰州百合样品为材料,对其感官指标进行打分,测定可溶性固形物、水分、蔗糖等化学成分指标的含量,再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不同产地、不同规格兰州百合感官评价及化学成分指标数据进行处理。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员的总体喜好度和甜味、清香味关系密切(P<0.05),七里河区规格大的兰州百合的甜味、清香味和总体喜好度得分高于其余样品,更受评价员喜爱。化学成分分析发现,不同产地及不同规格的兰州百合之间化学成分含量均存在一定显著差异(P<0.05);因子分析筛选出7个核心指标;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涩味和苦味与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相关性较大(P<0.05),脆度和甜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性较大(P<0.05),异味、清香味和总体喜好度与蔗糖和多酚含量相关性较大(P<0.05)。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兰州百合的感官指标与化学成分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6份兰州百合品质排序结果表明,七里河区大小两种规格和榆中县规格大的兰州百合品质较好。该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兰州百合感官指标与化学成分指标的关系,可为后续不同产地及不同规格兰州百合品质进一步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百合 感官评价 化学成分 综合评价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治疗咳痰喘方剂用药规律分析
3
作者 高洁 张金保 +4 位作者 其乐木格 段海婧 陈红刚 晋玲 赵文龙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6-311,共6页
目的分析百合治疗咳痰喘方剂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相关方剂,采用数据挖掘软件研究用药规律,并对配伍中药用量、配比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相关方剂大多来源于宋代,出现频次大于3次的有5种;与百合配伍频率较高的中药有... 目的分析百合治疗咳痰喘方剂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相关方剂,采用数据挖掘软件研究用药规律,并对配伍中药用量、配比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相关方剂大多来源于宋代,出现频次大于3次的有5种;与百合配伍频率较高的中药有甘草、茯苓、浙贝母、苦杏仁、麦冬、桑白皮等,药性、药味以寒温、苦甘为主,大多归肺经、脾经和心经。治咳方重用苦杏仁,治痰方重用浙贝母,治喘方重用桑白皮。药性、百合常用量为6~12 g,与其他中药配比以1∶1为主,剂量均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要求。结论本研究初步阐释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百合治疗咳痰喘方剂用药规律,可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方剂 咳症 痰症 喘症 《中医方剂大辞典》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枯萎病拮抗菌的鉴定及促生防病效果
4
作者 李铮 王允瑶 +5 位作者 郭增祥 栾涵钰 付瑶 王伟 晋玲 王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1-570,共10页
明确当归枯萎病拮抗菌DST27、HQT43的分类地位,并评价其生防效果,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通过盆栽试验验证生防菌对当归的促生能力,对当归枯萎病的防效及对当归根际土... 明确当归枯萎病拮抗菌DST27、HQT43的分类地位,并评价其生防效果,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通过盆栽试验验证生防菌对当归的促生能力,对当归枯萎病的防效及对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前期分别从党参和黄芪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具有溶磷、固氮和抑菌功能菌株DST27和HQT43,基于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初步鉴定菌株DST27为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HQT43为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DST27及复合菌剂(DST27:HQT43=1:1)对当归茎粗、地上部分鲜重、干重、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均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盆栽试验表明,生防菌剂对当归枯萎病的预防作用强于防治作用:预防组处理中,DST27、HQT43和DST27+HQT43(1:1)对当归枯萎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1.88%、43.75%和73.53%;防治组处理中,防治效果分别为65.62%、34.38%和43.75%。生防菌处理后,当归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相对于对照显著增多,而真菌数量明显减少。DST27+HQT43以1:1比例混合施用对当归根际土壤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最显著。DST27与HQT43以1:1比例混合施用能明显改变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促进作物生长,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枯萎病 短小芽胞杆菌DST27 微白黄链霉菌HQT43 菌种鉴定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图谱视角下的当归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胡慧芳 席少阳 +3 位作者 曹后康 郭延秀 马晓辉 晋玲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339,共6页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借助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2000年至2020年关于当归研究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探明其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分析各热点前沿主题在中英文文献中...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借助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2000年至2020年关于当归研究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探明其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分析各热点前沿主题在中英文文献中的分布特征与差异,理清当归研究现状,为当归后续研究创新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视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研究热点 前沿动态 可视化分析 知识图谱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因素处理对川贝母和暗紫贝母种苗建成的影响动态及比较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马艳珠 张文广 +7 位作者 李冉 成春亚 吴海旭 晋玲 崔治家 马毅 王振恒 王圆圆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6-95,共10页
以川贝母和暗紫贝母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播种方式、不同覆盖物、不同拌种方式、不同施肥量等栽培因素对川贝母及暗紫贝母种子萌发和种苗建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种处理下,两种贝母种子出苗率大多随播后天数的增加呈“S型”变化,规... 以川贝母和暗紫贝母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播种方式、不同覆盖物、不同拌种方式、不同施肥量等栽培因素对川贝母及暗紫贝母种子萌发和种苗建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种处理下,两种贝母种子出苗率大多随播后天数的增加呈“S型”变化,规律性显著,暗紫贝母部分施肥处理的出苗率与播后天数呈幂函数正相关关系。在播后(30±3)d,两种贝母种子基本完全出苗,且同种处理下川贝母种子的萌发出苗生长整体上优于暗紫贝母。不同处理结果表明,条播优于撒播或垄播;覆盖麦草优于覆盖松针或草木灰或羊粪;不拌种处理优于草木灰拌种或羊粪拌种;川贝母和暗紫贝母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氮2.00 g·m^(-2)、磷4.90 g·m^(-2)、钾1.25 g·m^(-2)及氮0.00 g·m^(-2)、磷9.80 g·m^(-2)、钾2.50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贝母 暗紫贝母 种苗建成 影响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活种子发育过程中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耿蓓蕊 高洁 +3 位作者 辜晓英 晋玲 陈红刚 赵文龙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39-1548,共10页
【目的】探讨羌活种子发育过程中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为羌活引种驯化、优质种质资源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定期观测采样及冷冻切片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羌活种子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羌活种子发育过程... 【目的】探讨羌活种子发育过程中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为羌活引种驯化、优质种质资源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定期观测采样及冷冻切片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羌活种子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羌活种子发育过程中,种子大小、果翅厚度先升后降,果翅宽度升高,外种皮颜色由明亮的蓝绿色转为黄褐色;贮藏物质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淀粉酶活性小范围波动,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升高,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交替升降,丙酮酸激酶活性呈“M”形变化,POD活性降低,而SOD活性先降后升;GA3、IAA和ZR含量降低,ABA含量升高;种子形态指标与SOD活性极显著负相关,贮藏物质含量与种子厚度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果翅宽度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羌活种胚发育至心形胚前期过程中,外种皮由蓝绿色转为黄褐色,贮藏物质含量升高,关键酶活性波动变化,促生长激素含量波动降低,而胁迫激素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活 种子发育 外观形态 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解除的生理生化响应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红刚 赵文龙 +2 位作者 晋玲 高素芳 杜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97-3705,共9页
为了探究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种子休眠解除对胚发育及生理生化变化的响应,本研究对红花绿绒蒿种子进行变温层积处理,观测不同层积处理下种子的胚形态、胚率、发芽率,测定种子营养物质及内源激素含量、呼吸途径关键酶... 为了探究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种子休眠解除对胚发育及生理生化变化的响应,本研究对红花绿绒蒿种子进行变温层积处理,观测不同层积处理下种子的胚形态、胚率、发芽率,测定种子营养物质及内源激素含量、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层积后,红花绿绒蒿种胚完成形态后熟,发芽率显著提高(P<0.05);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活性显著降低(P<0.05),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H)活性显著升高(P<0.05);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含量无显著变化,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含量及ABA/GA 3,ABA/GA 1比值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低温层积能够解除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种子内营养物质积累,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PP)途径活化,ABA,IAA含量及ABA/GA 3,ABA/GA 1比值下降是解除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种子休眠解除 营养物质 酶活性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大黄-柴胡药对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金保 张晶晶 +5 位作者 夏鹏飞 段海婧 陈红刚 王倩 赵文龙 康生福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844-3851,共8页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大黄-柴胡药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采用Excel、GraphPad Prism软件分析相关方剂基本信息,IBM SPSS Modeler、VOSviewer、Cytoscape软件对配伍中药性能、功效、关联规则、方剂主治等进行数据挖掘,并...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大黄-柴胡药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采用Excel、GraphPad Prism软件分析相关方剂基本信息,IBM SPSS Modeler、VOSviewer、Cytoscape软件对配伍中药性能、功效、关联规则、方剂主治等进行数据挖掘,并从高频的方剂、高频归经、药物用量及比例3个维度考察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得到646首方剂,甘草、黄芩、赤芍、当归、栀子等99味中药的配伍频次≥20次,性味以寒性,苦、辛、甘味为主,大多归肺、肝、胃经,功效以清热、解表、补虚为主,主治应用包括虚劳、目赤肿痛、骨蒸、黄疸等。黄芩-栀子-赤芍-甘草关联度最高,是组方核心药物。归肺经中药以柴胡主药,配伍甘草、黄芩等;归肝经中药以大黄、柴胡为主药,配伍赤芍、当归、鳖甲等;归胃经中药以大黄为主药,配伍甘草、枳壳、黄连等。大黄、柴胡用量均主要在3~15 g范围内,比例以1∶1最多,相关方剂组成以黄芩、栀子、赤芍等中药为主,主要治疗目赤肿痛、闭经等。相关方剂在防治肝系疾病方面的应用最多。结论本研究阐明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大黄-柴胡药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可为科学指导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剂 大黄-柴胡药对 《中医方剂大辞典》 组方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积过程中羌活种子种胚形态及生理生化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娟 其乐木格 +4 位作者 段海婧 张金保 晋玲 陈红刚 赵文龙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8,共8页
对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种子进行层积处理,观测层积过程中种子种胚形态及胚率,研究种子中营养物质和内源激素含量以及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并对层积后的种子进行氟啶酮处理,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对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种子进行层积处理,观测层积过程中种子种胚形态及胚率,研究种子中营养物质和内源激素含量以及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并对层积后的种子进行氟啶酮处理,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显示:与未层积(层积0 d)相比,层积后羌活种子种胚由球形发育为子叶型,胚率增长至67.30%,发芽率增长至50.67%;种子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著降低;赤霉素(GA_(3))和吲哚乙酸(IAA)含量分别在59.15~81.06和14.06~22.08 ng·g-1范围内波动变化,脱落酸(ABA)含量在层积150和180 d时显著降低,GA_(3)/ABA比和(GA_(3)+IAA)/ABA比在层积120~180 d显著升高。在层积0~60 d,羌活种子的丙酮酸激酶(PK)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明显升高,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先降低后略有升高,该时期以三羧酸循环途径(TCA)为主;在层积60~150 d,PK活性呈波动升高的趋势,SDH和G-6-PDH活性总体呈波动降低的趋势,该期间以糖酵解途径(EMP)为主;在层积180 d时,PK、SDH和G-6-PDH活性均显著高于层积120 d。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BA含量分别与胚率和发芽率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和-0.875。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羌活种子具有胚后熟特性,层积处理结合氟啶酮处理可打破羌活种子休眠,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营养物质含量的降低,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的波动变化,ABA含量的降低以及GA_(3)/ABA比和(GA_(3)+IAA)/ABA比的升高对羌活种子休眠解除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活 种子休眠 层积 种胚形态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