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芍药品种在甘肃省河西灌区的表现分析与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1
作者 吴芳 魏玉杰 杨宪忠 《中国农村科技》 2024年第8期52-54,共3页
芍药在中国园艺栽培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主要分布在江苏、东北、华北、陕西以及甘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且大部分品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国内对芍药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种苗繁殖、栽培管理、切花采后保鲜处理等方面。然而,在栽... 芍药在中国园艺栽培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主要分布在江苏、东北、华北、陕西以及甘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且大部分品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国内对芍药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种苗繁殖、栽培管理、切花采后保鲜处理等方面。然而,在栽培实践方面,多数地区尚处于品种引种初级阶段。河西灌区芍药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武威市古浪县古丰镇和黄羊川镇,已推广种植面积超3000亩。因河西灌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该地区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建成了千亩安徽亳芍种植基地,产量高于主产地安徽亳州,且品质符合2020中国药典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艺栽培 河西灌区 种植区域 药典标准 种植基地 栽培实践 种苗繁殖 芍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罂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
2
作者 王玉红 王笑 +3 位作者 张兆萍 魏玉杰 苏毓杰 杨振华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5期33-38,共6页
探明罂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罂粟遗传育种研究和种质指纹图谱奠定工作基础。利用形态标记和SRAP分子标记两种方法对25份罂粟资源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从12对SRAP引物中共筛选出11对多态性明显、条带清... 探明罂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罂粟遗传育种研究和种质指纹图谱奠定工作基础。利用形态标记和SRAP分子标记两种方法对25份罂粟资源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从12对SRAP引物中共筛选出11对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的引物组合,对25份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分子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10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1条,多态性比率为38.57%。SRA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5份罂粟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907~0.992,当相似系数在0.936处作切割线,可将25份供试材料分为5个大类和若干亚类。对供试罂粟材料的花色、叶形等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当欧式距离为5.0时,可将所有罂粟材料可以分为12个大类和若干亚类。综上分析表明25份罂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形态标记和SRAP分子聚类可以用于研究罂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研究结果可为罂粟遗传育种研究和种质指纹图谱奠定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罂粟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SRA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中药红花农艺性状与花丝产量关联分析
3
作者 龚永福 张兆萍 +4 位作者 毋玲玲 陈芳 常瑜 魏玉杰 苏毓杰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5期45-49,共5页
该研究以河西走廊地区11份中药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系统测定其物候期及13项农艺性状指标,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CA)方法,探究农艺性状与花丝产量的关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 该研究以河西走廊地区11份中药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系统测定其物候期及13项农艺性状指标,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CA)方法,探究农艺性状与花丝产量的关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生育期存在显著差异,变幅95~114 d,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5.70%~34.81%,其中有效分枝数(34.81%)和单株花丝产量(34.10%)变异程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花丝产量与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其受多个农艺性状协同调控。主成分分析提取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615%),分别被定义为分枝控制因子(总分枝数、分枝长度、单株有效果球数)、株高控制因子(株高、节间长度、成熟期)和花丝产量控制因子(单株花丝产量、顶果球直径及着粒数)。该研究为河西走廊红花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花丝产量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及其缓解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高正睿 臧广鹏 +4 位作者 宿翠翠 王振龙 施志国 龚永福 魏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2期21-25,29,共6页
随着药用植物种植年限的增长,病害的发生随之多样化,从而导致药源植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影响了药用植物产业的发展。药用植物连续种植导致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累积,土传病害发生严重。从药用植物连作的危害、连作障碍形成机制和连作障碍缓解... 随着药用植物种植年限的增长,病害的发生随之多样化,从而导致药源植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影响了药用植物产业的发展。药用植物连续种植导致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累积,土传病害发生严重。从药用植物连作的危害、连作障碍形成机制和连作障碍缓解措施3个方面分析了连作障碍的形成和缓解方法,对连作障碍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药用植物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连作障碍 形成机制 缓解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连作障碍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张英英 魏玉杰 +1 位作者 杨宪忠 龚永福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3期87-91,共5页
连作导致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受阻,病虫害加剧,抗逆能力下降,药材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本文基于近年来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研究工作,对药用植物连作发生机理及土壤障碍效应、药用植物根系化感自毒作用、药用植物连作中土壤微生态特征、药用... 连作导致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受阻,病虫害加剧,抗逆能力下降,药材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本文基于近年来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研究工作,对药用植物连作发生机理及土壤障碍效应、药用植物根系化感自毒作用、药用植物连作中土壤微生态特征、药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互作效应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深入分析药用植物产生连作障碍的机理、消减药用植物连作障碍、提升中药材品质和实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连作障碍 土壤微生态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消毒方式对特殊药材连作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正睿 宿翠翠 +3 位作者 王玉红 张兆萍 施志国 魏玉杰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4,共9页
为探讨特殊药材连作土壤对不同消毒方式的响应,试验设置T1(棉隆)、T2(棉隆+微生物菌剂)、T3(石灰氮)、T4(石灰氮+微生物菌剂)、T5(微生物菌剂)、CK(清水)6个处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养分、酶活、... 为探讨特殊药材连作土壤对不同消毒方式的响应,试验设置T1(棉隆)、T2(棉隆+微生物菌剂)、T3(石灰氮)、T4(石灰氮+微生物菌剂)、T5(微生物菌剂)、CK(清水)6个处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养分、酶活、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T4和T5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提高土壤细菌丰富度与多样性,T2、T4和T5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真菌丰富度与多样性;土壤细菌群落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T3和T4处理显著提高有益菌群鞘氨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所有处理均提高了有益菌群马赛菌属的相对丰度;土壤真菌群落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所有处理均降低了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T1和T2处理显著降低了致病菌群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pH值、全氮、水解性氮等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影响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综上,不同消毒方式处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连作土壤养分供应,影响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特殊药材连作障碍的发生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消毒 连作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 特殊药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在中药材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常瑜 陈芳 +6 位作者 魏廷邦 龚永福 张兆萍 臧广鹏 魏玉杰 苏毓杰 杨振华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4期62-65,69,共5页
中药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连作障碍严重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绿肥作为天然优质肥料,具有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等优势。因此,绿肥可作为中药材种植中缓解... 中药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连作障碍严重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绿肥作为天然优质肥料,具有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等优势。因此,绿肥可作为中药材种植中缓解连作障碍的重要举措。研究表明,绿肥作物应用于中药材可以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能改善中药材种植的土壤条件,减少化肥的使用,为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和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中药材 连作障碍 应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特种药材中的研究与应用
8
作者 陈芳 魏玉杰 +4 位作者 张兆萍 常瑜 龚永福 苏毓杰 杨振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3期82-86,91,共6页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继锌指核酸酶(ZFNs)和TALEN核酸酶(TALENs)之后、可高效定点编辑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是目前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疾病治疗等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现代生物技术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特别...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继锌指核酸酶(ZFNs)和TALEN核酸酶(TALENs)之后、可高效定点编辑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是目前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疾病治疗等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现代生物技术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作物遗传改良方面。作为作物遗传改良育种的有效技术手段,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创制特种药材新种质资源特别是专用型品种资源带来了新契机,对于特种药材种质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特种药材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特种药材的基因功能研究以及种质创新工作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系统 特种药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党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龚永福 王国龙 +2 位作者 陈芳 常瑜 魏玉杰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6期31-36,共6页
以连作障碍的党参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空白对照(CK)、单施复合肥(DS1)、复合肥+微生物菌剂1(DS2)、复合肥+微生物菌剂2(DS3)4个处理,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党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以连作障碍的党参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空白对照(CK)、单施复合肥(DS1)、复合肥+微生物菌剂1(DS2)、复合肥+微生物菌剂2(DS3)4个处理,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党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肥与微生物菌剂联合处理(DS2、DS3)可显著提升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促进酸杆菌门、疣微菌门等与碳氮循环相关的功能类群,以及芽单胞菌属、候选乌达埃菌属等固氮解磷细菌的富集,重塑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单施复合肥(DS1)短期促进真菌群落扩张,其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联合处理对真菌多样性影响较小。真菌门水平上,子囊菌门在DS1、DS3中相对丰度升高,担子菌门显著降低;属水平上,被孢霉属等有益类群在联合处理中富集,但镰刀菌属等病原菌丰度亦有上升,需关注长期生态风险。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联合处理通过引入外源功能菌增加细菌群落离散度,而单施复合肥可能抑制部分土著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复合肥 微生物菌剂 连作障碍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对特殊药材土壤化学 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英英 魏玉杰 +1 位作者 吴之涛 杨宪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0-159,共10页
以不同种植年限特殊药材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IlluminaNovaSeq高通量测序法和常规分析方法,分析了种植年限(0 a, 1 a, 4 a, 24 a)对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24 a后,土壤电导率、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 以不同种植年限特殊药材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IlluminaNovaSeq高通量测序法和常规分析方法,分析了种植年限(0 a, 1 a, 4 a, 24 a)对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24 a后,土壤电导率、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年限。特殊药材连作对土壤细菌α-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但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减少;连续种植24 a真菌α-多样性指数中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高于种植1 a,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细菌群落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为优势菌门,Sphing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Xanthomonadaceae(黄单胞菌科)相对丰度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未知菌属RB41、Lysobacter(溶杆菌属)相对丰度呈下降趋势。土壤真菌群落Mortierellomycota(被孢霉门)、Ascomycota(子囊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为优势菌门,Mortierella(被孢霉属)相对丰度随种植年限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Fusarium(镰刀菌属)、Cladosporium(枝孢属)、Aspergillus(曲霉属)相对丰度均随种植年限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连续种植24 a土壤Fusarium相对丰度高于种植1 a、4 a,Fusarium相对丰度增加是导致特殊药材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Ascomycota(子囊菌门)、Chytridiomycota(壶菌门)、Mucoromycota(毛霉门)相对丰度与土壤电导率、硝态氮呈正相关,pH、硝态氮、电导率等理化性质改变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 连作 高通量测序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组培苗生根研究综述 被引量:8
11
作者 龚永福 陈芳 +7 位作者 张兆萍 张梅秀 苏毓杰 杨振华 魏廷邦 张英英 高正睿 魏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7期5-8,共4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在花卉、中药材、木本植物中广泛应用,但植物组织培养受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组培苗不定根的发生,造成一些植物组培苗存在生根难,生根质量差,移栽不易成活等问题。从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培养条件、培养方式4...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在花卉、中药材、木本植物中广泛应用,但植物组织培养受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组培苗不定根的发生,造成一些植物组培苗存在生根难,生根质量差,移栽不易成活等问题。从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培养条件、培养方式4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植物组培苗生根的研究结果,总结提高组培苗生根率和生根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今后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培苗生根 基本培养基 植物生长调节剂 培养条件 培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小茴香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之涛 高正睿 +5 位作者 张英英 王兴宏 杨克泽 马金慧 任宝仓 魏玉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88-1594,共7页
为筛选有效防治小茴香根腐病的药剂并制订防治方法,选择5种药剂,采用药剂拌种和拌种+喷雾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25%精甲·咯菌腈和18%吡唑醚菌酯拌种处理对小茴香出苗安全,均能有效防治小茴香根腐病的发生,其中18%吡唑醚菌... 为筛选有效防治小茴香根腐病的药剂并制订防治方法,选择5种药剂,采用药剂拌种和拌种+喷雾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25%精甲·咯菌腈和18%吡唑醚菌酯拌种处理对小茴香出苗安全,均能有效防治小茴香根腐病的发生,其中18%吡唑醚菌酯的防治效果优于6.25%精甲·咯菌腈。此外,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结合分枝抽薹期和开花期田间喷施杀菌剂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更好,其中喷施20%氟酰羟·苯甲唑的防效优于32.5%苯甲·嘧菌酯和80%代森锰锌。由此可见,小茴香根腐病的防治宜采取药剂拌种结合早期田间喷雾的防治方式,选用18%吡唑醚菌酯拌种+20%氟酰羟·苯甲唑喷施对小茴香根腐病的综合防效较好,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茴香 根腐病 防治效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干旱区白芍养分吸收规律及其与药效成分积累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英英 吴之涛 +3 位作者 杨宪忠 魏玉杰 杜雷超 吴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00-2109,共10页
为揭示河西干旱区白芍干物质积累及营养元素吸收特征和药效成分累积规律,明确影响药效成分积累的营养元素种类,科学制定白芍施肥方案和规范化种植,以甘肃省古浪县古丰镇芍药产业基地4年生白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测定白芍不同生长... 为揭示河西干旱区白芍干物质积累及营养元素吸收特征和药效成分累积规律,明确影响药效成分积累的营养元素种类,科学制定白芍施肥方案和规范化种植,以甘肃省古浪县古丰镇芍药产业基地4年生白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测定白芍不同生长期干物质积累特征以及根中9个营养元素含量和3类药效成分含量,并分析白芍根中有效成分含量与营养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延续,白芍根部干物质积累先下降后上升,全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出苗后90~130 d是白芍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占总积累量的79.29%,是白芍生长的关键时期。(2)白芍地上部氮、钾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磷素含量总体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根部氮、磷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地上部和根氮累积总量分别在出苗后130 d和150 d达到最高,地上部磷积累量在出苗后150 d达到最大,根部磷积累量分别在出苗后30 d、150 d达到高峰,地上部和根部钾积累量分别在出苗后70 d和150 d达到高峰。地上部氮、钾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均高于根部,其磷含量则在出苗后90 d前低于根部,在出苗后110 d后高于根部。(3)白芍根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积累量均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多糖积累量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4)芍药苷含量与氮、钙、铜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芍药内脂苷含量与氮、钾、钙、铜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芍药多糖与各营养元素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可见,白芍氮、磷、钾营养最大效率期在出苗后110~150 d,适时追加氮、钾肥有利于根部生物量的积累,施肥中添加Ca、Cu元素能有效促进白芍药效成分的积累;河西冷凉山区白芍宜在9月中下旬(9月16日以后)采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干旱区 白芍 干物质积累特征 养分吸收 中微量元素 药效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威地区中药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被引量:3
14
作者 魏廷邦 魏玉杰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第7期13-18,共6页
武威地区开展中药生态农业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为促进武威地区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开展中药生态农业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武威市现有中药材种质资源、生态栽培技术以及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 武威地区开展中药生态农业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为促进武威地区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开展中药生态农业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武威市现有中药材种质资源、生态栽培技术以及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把中药生态产业作为武威市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聚焦产业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开启“中药景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生态栽培基地建设、强化GAP规范化生产管理和中药材种植生态化等适宜武威市中药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生态栽培 发展现状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草地贪夜蛾的防控策略及措施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文学 常浩 +4 位作者 吴之涛 马金慧 赵旭 杨克泽 任宝仓 《甘肃农业科技》 2020年第9期80-85,共6页
分析了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在甘肃省的危害及防控策略,提出了诱杀成虫、杀灭卵和低龄幼虫、击倒高龄幼虫、人工捡拾蛹、保护天敌等化学和生物防控措施,分别针对陇南地区、陇东地区、中部干旱区及高寒阴湿山区、... 分析了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在甘肃省的危害及防控策略,提出了诱杀成虫、杀灭卵和低龄幼虫、击倒高龄幼虫、人工捡拾蛹、保护天敌等化学和生物防控措施,分别针对陇南地区、陇东地区、中部干旱区及高寒阴湿山区、沿黄灌区及河西地区等不同生态区提出了生态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入侵害虫 防控措施 科学用药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材小粒种子丸粒化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芳 魏玉杰 +7 位作者 臧广鹏 张兆萍 龚永福 苏毓杰 杨振华 张梅秀 张延浩 冯吉昌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4期216-216,219,共2页
种子丸粒化技术是一项新型种子处理技术,现已成为现代农业种子处理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对中药材小粒种子丸粒化加工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材小粒种子丸粒化加工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种子丸粒化加工技术 中药材 小粒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玉米种子细菌性病原菌的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17
作者 吴之涛 常浩 +5 位作者 李文学 杨克泽 马金慧 徐志鹏 汪亮芳 任宝仓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3-671,共9页
为明确一种玉米种子细菌性病原菌,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对玉米种子胚芽组织和玉米幼苗心叶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5种杀菌剂... 为明确一种玉米种子细菌性病原菌,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对玉米种子胚芽组织和玉米幼苗心叶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种子胚芽组织和幼苗心叶生长点组织中分离纯化获得2株培养性状一致的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2株菌株是引起玉米矮化皱缩、生长点组织坏死、心叶缺失等症状的病原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2株菌株与分散泛菌(Pantoea dispersa)的同源性达到100%,结合菌落形态特性和生理生化特征,将菌株鉴定为Pantoea dispersa。皿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0.3%四霉素水剂和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对菌株YM-001的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670.84μg/mL和920.99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子 病原菌鉴定 分散泛菌 杀菌剂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芍根腐病病株与健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英英 吴之涛 +3 位作者 杨宪忠 魏玉杰 吴芳 杜雷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目的】研究白芍根腐病病株和健株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土壤环境因子、微生物群落与白芍根腐病之间的关系,为白芍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研究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白芍健株和病... 【目的】研究白芍根腐病病株和健株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土壤环境因子、微生物群落与白芍根腐病之间的关系,为白芍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研究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白芍健株和病株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序,并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白芍健株相比,病株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显著增加。病株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减少,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病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Sumerlaeot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株,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Ethylomirabil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下降。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Chthoniobacter、Subgroup7、Saccharimonadales在病株根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高于健康植株。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增加,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减少,接合菌门(Zygomycot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株。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性盐、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脲酶、蔗糖酶是影响白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子,主要与细菌优势菌门Chloroflexi、Methylomirabilota、Actinobacteriota,真菌优势菌门Chytridiomycota、Basidiomycota、Ascomycota的变化密切相关。【结论】芍药根际土壤中土赤壳属(Ilyonectria)、白粉属(Erysiphe)、镰刀菌属(Fusarium)等有害真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养分失衡、酶活性变化是导致白芍根腐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土壤微生物群落 根腐病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红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毋玲玲 魏玉杰 +3 位作者 宿翠翠 张兆萍 陈芳 王玉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15,共12页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m×60 cm、25 cm×60 cm、25 cm×50 cm、27 cm×40 cm),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氮素积累量随着两者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干花产量对种植密度反应敏感。其中,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50 cm条件下,HSYA含量最高,其余指标在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60 cm条件下趋于最大。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协同提高,在引黄灌区红花种植最佳施氮量为90 kg·hm^(-2),种植密度以株行距25 cm×50 cm或25 cm×60 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农艺形状 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率 株行距 羟基红花黄色素A 种子含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处理对野罂粟丸粒化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0
作者 王笑 王士军 +2 位作者 王玉红 张兆萍 常瑛 《耕作与栽培》 2024年第1期13-16,32,共5页
罂粟种子体积小、质量小,导致其在农业生产中存在播种效率低、种子浪费严重等问题。种子丸粒化技术能够改变种子形状、扩大种子体积,使得小粒种子能够实现机械化精量播种;同时,实现种子带肥、带药下田,提高种子的抗性等。为此,本试验通... 罂粟种子体积小、质量小,导致其在农业生产中存在播种效率低、种子浪费严重等问题。种子丸粒化技术能够改变种子形状、扩大种子体积,使得小粒种子能够实现机械化精量播种;同时,实现种子带肥、带药下田,提高种子的抗性等。为此,本试验通过对不同倍数的罂粟丸粒化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的测定和大田种植,从而筛选出最适的罂粟种子丸粒化倍数为3倍处理。同时,探讨了工厂化烘烤车间野罂粟丸粒化种子适宜的安全操作温度,进行了不同温度处理对野罂粟丸粒化种子的影响试验,试验得出,要保证野罂粟丸粒化种子发芽率不受影响,野罂粟丸粒化种工厂化烘烤车间在加热50 min以内时,加热温度应控制在5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罂粟 温度 发芽率 丸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