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与碳足迹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银科 王耀琳 +3 位作者 刘开琳 孙涛 李硕 杨彦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98,共10页
【目的】探明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投入和碳足迹构成,识别主要的碳排放贡献因子,为温室葡萄清洁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温室葡萄为研究对象,将温室葡萄栽培区分为兰州市永登县及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华藏寺镇和天祝县... 【目的】探明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投入和碳足迹构成,识别主要的碳排放贡献因子,为温室葡萄清洁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温室葡萄为研究对象,将温室葡萄栽培区分为兰州市永登县及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华藏寺镇和天祝县哈溪镇5个不同海拔区域,通过农户调查获得2019年葡萄生产数据,核算温室葡萄生产各环节的能量输入、能量输出和碳排放,对比分析不同海拔区域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能量生产率、净能量、比能和碳足迹。【结果】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输入为273862~434421 MJ/hm^(2),能量输出为170723~327962 MJ/hm^(2),葡萄产量为14460~27793 kg/hm^(2),属于高投入高产出型。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为0.45~1.13,能量生产率为0.038~0.096 kg/MJ,净能量为-263798~2496 MJ/hm^(2),比能为13.51~44.85 MJ/kg;直接能量投入和可再生能量投入占比低,间接能量投入和不可再生能量投入占比高。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分别为32959~55075 kg/hm^(2)和1.59~5.70 kg/kg,碳足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氮肥的投入,其占比达45.5%~62.4%。不同区域相比,天祝县哈溪镇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输入低,能量输出和产量较高,能量利用效率和能量生产率也较高,净能量最大且为正值,比能最小,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均最小;天祝县华藏寺镇能量利用指标最差,碳足迹最大。【结论】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较低,碳足迹较高,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碳足迹的降低空间均较大。因此应采取降低氮肥使用量、优化氮肥与有机肥配比等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甘肃温室葡萄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降低碳足迹,改善其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葡萄 能量利用效率 碳足迹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西地区鲜食葡萄经济收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方青春 孙涛 +5 位作者 王耀琳 刘开琳 李银科 闫沛迎 秦森 李硕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以甘肃省河西地区种植的鲜食葡萄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户基线调查方法对不同种植区鲜食葡萄的生产投入和各项农资支出等要素进行实地调查,并对不同种植区、不同栽培方式的葡萄林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收益等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度... 以甘肃省河西地区种植的鲜食葡萄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户基线调查方法对不同种植区鲜食葡萄的生产投入和各项农资支出等要素进行实地调查,并对不同种植区、不同栽培方式的葡萄林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收益等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度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葡萄每667 m^(2)年均产量为1360 kg,总收入为9180.26元,其中,葡萄种植过程中劳动力投入占比最高,为57.21%;其次为农资支出费用,占比近40%;燃动费用占比仅为3.66%。鲜食葡萄每667 m^(2)年均净收益为2953.19元,投入产出比为2.11∶1,平均利润率为47.42%。不同栽培方式的鲜食葡萄经济收益不同:温室葡萄每667 m^(2)总收入为12060.5元,净收益为3309.99元,投入产出比2.72∶1;露地葡萄每667 m^(2)总收入5339.75元,净收益为2862.30元,投入产出比1.25∶1。全省每667 m^(2)平均葡萄产量为1360 kg,净收益为2953.00元。甘肃河西地区葡萄种植产业经济效益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西 鲜食葡萄 投入产出 经济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景电灌区次生盐碱地枸杞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涛 马全林 +4 位作者 贾志清 李银科 王耀琳 张晓娟 马俊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57-1766,共10页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Lycium barbarum)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枸杞生长过程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倒"V...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Lycium barbarum)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枸杞生长过程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倒"V"型变化趋势。枸杞林土壤有机碳在幼苗生长阶段(1-4年)快速增加,呈"碳汇"趋势,在成熟阶段土壤总有机碳逐渐降低,随着枸杞生长衰老(8-12年),土壤有机碳降低到开垦前土地的水平。2)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表明次生盐碱地种植枸杞在生长初期可提高土壤肥力,但是随着枸杞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性质呈恶化的趋势,这种变化过程与当前大量灌水、施化肥有极大的关系。如果不改变当前的农田管理措施,在未来20-30年内枸杞林地极有可能转变为一个弱的碳排放源。因此,改变当前的农田耕作方式,增加有机肥投入,采用科学灌水设备等对提高枸杞林土壤质量,增加固碳效益和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盐碱地 枸杞林 土壤有机碳 CENTURY模型 土壤碳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区药用植物黑果枸杞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方琳 王祺 +7 位作者 李爱德 尉秋实 柴成武 胡小柯 王昱淇 汪媛艳 杨晓寒 靳承东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5期57-60,共4页
黑果枸杞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兼具耐盐碱和抗旱特性的野生灌木,可正常生长于大多植物无法生长的高盐渍化环境中,并发挥其生态效益;此外,黑果枸杞同时具备药用、食用功效,已被应用于饮料、保健品、药品等诸多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 黑果枸杞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兼具耐盐碱和抗旱特性的野生灌木,可正常生长于大多植物无法生长的高盐渍化环境中,并发挥其生态效益;此外,黑果枸杞同时具备药用、食用功效,已被应用于饮料、保健品、药品等诸多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丰富的营养价值、良好的经济价值及潜在的药用价值,使黑果枸杞野生资源受到大规模掠夺性开采,天然分布区环境日益恶劣,植被严重退化甚至死亡,其他伴生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很大的威胁,野生居群的规模及分布区域呈迅速减小的趋势,其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荒漠区黑果枸杞现阶段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枸杞 研究现状 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流对梭梭冠型特征影响的风洞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涛 马剑平 +5 位作者 师生波 韩福贵 张裕年 王方琳 万翔 张红媛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4期7-15,共9页
为了研究风沙流胁迫环境对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植株冠型特征的影响和适应机制,以2 a生梭梭为研究对象,在风沙环境风洞中分别模拟5、8、10、13、16和18 m·s^(-1)风沙流胁迫环境,定量分析风沙流胁迫对梭梭的生长和冠型特征的... 为了研究风沙流胁迫环境对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植株冠型特征的影响和适应机制,以2 a生梭梭为研究对象,在风沙环境风洞中分别模拟5、8、10、13、16和18 m·s^(-1)风沙流胁迫环境,定量分析风沙流胁迫对梭梭的生长和冠型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强度风沙流胁迫后,梭梭枝条外表产生的伤害特征表现不一,植株恢复正常生长所需的时间也不同。18 m·s^(-1)风沙流胁迫20 min已达到致死风速,梭梭枝条恢复困难,永久死亡。(2)梭梭冠幅和植株体积大小随风沙流胁迫强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梭梭冠幅和植株体积累计增加量大小排序分别为:轻度风沙流胁迫>中度风沙流胁迫>重度风沙流胁迫。(3)梭梭枝条长度、分枝数量和枝条直径大小随风沙流胁迫强度的增加呈二项式曲线变化,新生枝长度累加量呈直线方程快速减少,表明梭梭具有较强的形态可塑性与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模拟 风沙流 胁迫 梭梭 冠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防风固沙功能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孙涛 贾志清 +2 位作者 钱雅玲 刘虎俊 唐进年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3-724,共12页
【目的】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从沙漠边缘到绿洲外围依次形成了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4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白刺灌丛沙堆,各发育阶段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和综合功能如何变化并不清楚。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它们的研... 【目的】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从沙漠边缘到绿洲外围依次形成了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4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白刺灌丛沙堆,各发育阶段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和综合功能如何变化并不清楚。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为中国干旱区荒漠化防治和绿洲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对各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植被特征、形态特征、分布特征野外调查和观测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和数值计算,对各发育阶段灌丛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以及综合功能值进行了分析阐述。【结果】(1)白刺灌丛沙堆的整体生长状况和植被覆盖度均随发育过程的进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发育阶段植被生长状况最好,而活化阶段生长状况最差(P<0.01);稳定阶段植被覆盖度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1),而雏形阶段最低(P<0.01);沙堆体积大小随底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增加;(2)不同发育阶段单株白刺灌丛的防风、固沙功能值变化趋势相似,大小排序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而样地内纵断面单位面积上防风功能为稳定阶段>活化阶段>发育阶段>雏形阶段,固沙功能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因此,其防风固沙综合功能发生了变化,功能值大小分别为稳定阶段>活化阶段>发育阶段>雏形阶段。【结论】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沙堆防风固沙综合功能值总体上随发育过程的进行而呈增加的趋势,表明从雏形阶段到活化阶段防风固沙功能逐渐增强。虽然活化阶段沙堆表现出退化现象,但是仍旧具有很好的防风固沙功效,对维护绿洲边缘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防护作用,应进一步加强退化沙堆的保护和抚育更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灌丛沙堆 发育 防风功能 固沙功能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植物K^+吸收及转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段慧荣 周学辉 +5 位作者 胡静 段潇蓉 田福平 崔光欣 王春梅 杨红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4-191,共18页
K^+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K^+被植物根系吸收后,有效地向地上部转运,在跨膜转运的过程中主要由次级K^+转运蛋白和K^+通道介导。KT/HAK/KUP和HKT家族是参与植物体内K+吸收及转运的两类主要K+转运蛋白,其中HKT家族参与K^+转运的成员... K^+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K^+被植物根系吸收后,有效地向地上部转运,在跨膜转运的过程中主要由次级K^+转运蛋白和K^+通道介导。KT/HAK/KUP和HKT家族是参与植物体内K+吸收及转运的两类主要K+转运蛋白,其中HKT家族参与K^+转运的成员仅存在于单子叶植物中,它们在植物生长发育、渗透调节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Shaker家族是K^+通道中最早发现且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类电压门控型通道,是植物K^+吸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从结构特征、定位和组织表达、功能调控等方面对植物KT/HAK/KUP家族、HKT家族和Shaker通道进行综述,最后对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吸收及转运 KT/HAK/KUP HKT SHAK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植被和沙堆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孙涛 贾志清 +1 位作者 刘虎俊 钱雅玲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6-403,411,共9页
在实地调查和形态测量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植被、形态和尺度特征,分析各演替阶段主要特征间的相关关系,阐明演替过程中沙堆主要特征间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白刺灌丛的整... 在实地调查和形态测量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植被、形态和尺度特征,分析各演替阶段主要特征间的相关关系,阐明演替过程中沙堆主要特征间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白刺灌丛的整体生长状况和植被盖度均随演替的进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发育阶段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稳定阶段植被覆盖度最高,而活化阶段两者均显著最低(P<0.01);沙堆底面积和体积大小均随着水平尺度的增加而增加, 4个演替阶段沙堆体积大小排序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灌丛植被和沙堆形态特征间的相关性在不同演替阶段均不同:沙堆盖度与高度、生长状态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枯枝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沙堆尺度大小、迎风坡长与沙堆高度的相关性随演替逐渐增强.不同演替阶段主要指标间的回归拟合曲线均不相同,主要以直线方程、二项式和乘幂3种曲线变化为主:雏形和发育阶段沙堆水平尺度和高度之间为二项式关系,稳定和活化阶段为幂函数关系,而沙堆体积与高度之间均为幂函数关系;灌丛沙堆土壤质地的变化随沙堆的演替而逐渐退化,发育、稳定阶段沙堆土质总体良好,而活化阶段土质退化明显.各演替阶段沙堆土质的变化与地上植被的退化表观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白刺 演替阶段 沙堆 形态特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研究次生盐碱地枸杞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孙涛 马全林 +3 位作者 李银科 张莹花 王耀琳 郭春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202-206,共5页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枸杞生长过程中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结果表明,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倒“V”型变化趋势。枸杞林土壤...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枸杞生长过程中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结果表明,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倒“V”型变化趋势。枸杞林土壤有机碳在幼苗生长阶段(1—4a)快速增加,呈“碳汇”趋势,在成熟阶段土壤总有机碳逐渐降低,随着枸杞生长衰老(8~12a),土壤有机碳降至开垦前的水平。农田耕作措施、方法决定了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在当前的农田管理措施下,枸杞林地在未来20—30a内极有可能转变为一个弱的碳排放源。因此,改变农田管理方式、增加有机肥的投入、采用科学灌水设备、及时更新苗木等,对提高枸杞林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碳储量和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盐碱地 枸杞 模拟 土壤有机碳 CENTURY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土湖水面形成过程的荒漠植物群落演替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淑娟 袁宏波 +1 位作者 刘世增 马剑平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4期64-72,共9页
人工输水来恢复已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对阻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联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经过人工输水后3年的定位观测,分析青土湖的人工水域区群落组成、结构变化和环境关系,得出以下结论:植物群落空间分布依水源呈现草甸-盐化... 人工输水来恢复已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对阻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联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经过人工输水后3年的定位观测,分析青土湖的人工水域区群落组成、结构变化和环境关系,得出以下结论:植物群落空间分布依水源呈现草甸-盐化草甸-荒漠三个梯度层,近水区为白刺群丛和芦苇群丛,向外是戟叶鹅绒藤群丛,再向外是沙蒿和一年生植物群丛。植物群落结构表现为密度增加和不同空间区的植物生活型变化。在距水面0-50m的地下芽植物芦苇数量激增,而距水面250-300 m之间,则是地面芽和一年生植物所占比例较大。青土湖输水引起植物群落演替不仅决定于原生群落类型,而且受地下水位和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化影响,在短期内形成依水的空间隐域植被梯度,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配置的多向演替。植物群落的时间演替序列为荒漠→草甸,而空间演替序列为荒漠→盐化草甸→草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土湖 输水 植物群落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机械沙障防风固沙功能的时效性 被引量:51
11
作者 孙涛 刘虎俊 +3 位作者 朱国庆 张莹花 马瑞 满多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16,22,共6页
对设置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固定沙丘地带的3种机械沙障(麦草沙障、粘土沙障、塑料网格沙障)在不同时期进行破损率、输沙率、风速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经过不同时间后各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各类沙障设置初期(2002-2004年)... 对设置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固定沙丘地带的3种机械沙障(麦草沙障、粘土沙障、塑料网格沙障)在不同时期进行破损率、输沙率、风速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经过不同时间后各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各类沙障设置初期(2002-2004年)均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沙障破损率均有所增加,6年后麦草沙障的破损率最大,平均为53%,塑料沙障最小,为11%,粘土沙障介于二者之间;沙障破损导致地表粗糙度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麦草沙障由设置初期粗糙度最大降到了最低,其近地表层0~20cm处的输沙率由2003年占裸地(CK)的0.11%上升为2009年的44.47%;粘土沙障顶部掏蚀严重,其输沙率也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由19.32%上升为30.87%,这两类沙障表面由固定向流动沙丘发展的趋势明显。塑料沙障中下部沙面稳定而顶部很少被掩埋,平均粗糙度最大,其输沙率随时间的延长呈减少趋势,由2003年占裸地(CK)的2.73%下降为2009年的0.64%,表明沙障内沙面稳定,沙丘基本固定住,沙障仍具有固沙效应。从设置成本和实际的防护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塑料沙障相比其他机械沙障具有长期、稳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沙障 防风固沙 输沙率 时效性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输水对石羊河下游青土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石万里 刘淑娟 +4 位作者 刘世增 袁宏波 马剑平 刘虎俊 安富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5951-5960,共10页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青土湖人工输水后水面形成区环境要素变化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水面形成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大气温湿度、风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输水方式、输水时间集中等因素影响,区域水面形成快速;且每个输水周期完成6个月...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青土湖人工输水后水面形成区环境要素变化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水面形成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大气温湿度、风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输水方式、输水时间集中等因素影响,区域水面形成快速;且每个输水周期完成6个月后的区域保留水面积持续增大,4a间水面积增加4.52倍,面积扩大的叠加效应明显。(2)输水作用和水面的形成,促使输水区域地下水埋深由>6m,提升到0.6—3.2m。(3)水面形成促进了区域以白刺为代表的单一荒漠植被群落向芦苇草甸、盐化草甸等多样化群落演替。(4)水面形成的"冷岛效应"明显,促进了区域小气候环境的改善;输水区500m范围平均温度降低55.67%,湿度增加3倍。人工输水对青土湖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输水政策的持续性、输水策略调整等不确定性影响,以及水面形成对局部范围风沙活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输水 生态影响 环境要素 青土湖 石羊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电灌区次生盐碱地枸杞林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涛 王耀琳 +6 位作者 马全林 李银科 靳虎甲 张莹花 郭春秀 朱国庆 王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54-1461,共8页
以甘肃省景电灌区次生盐碱滩地种植枸杞(Lycium barbarum)的典型村落红跃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户基线调查方法对枸杞种植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和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投入进行了调查,并对成熟稳产枸杞林地的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以及不同... 以甘肃省景电灌区次生盐碱滩地种植枸杞(Lycium barbarum)的典型村落红跃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户基线调查方法对枸杞种植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和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投入进行了调查,并对成熟稳产枸杞林地的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以及不同生长年限枸杞经济效益动态变化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枸杞林地年均生产成本4962.44元·667m^-2,其中,果实采摘和后期处理费用所占成本比例最高,为54%,其次为农田各项管理费用(施肥、浇水、修剪等劳动力投入),占总成本的22%;年均总收入为8500元·667m^-2,纯收入为3538.36元·667m^-2,投入产出比为1:1.72;不同生长年限构杞经济效益不同,3年龄枸杞开始产生经济效益,4~6年达到收益最大,8~9年以后收益逐渐稳定在2000~3000元·667m^-2,经济效益可观。本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节本增效的方法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效益 枸杞林地 投入产出比 农田管理 景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7种沙生灌木的构型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春秀 袁宏波 +4 位作者 徐先英 刘虎俊 王多泽 李学敏 刘开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31-1036,共6页
为了明确比较相同环境下不同灌木的构型特征,揭示其防风固沙机理,也为仿真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该研究对石羊河下游的相同环境下,高度相似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蒿(A.arenaria)、花棒(Hedisarum... 为了明确比较相同环境下不同灌木的构型特征,揭示其防风固沙机理,也为仿真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该研究对石羊河下游的相同环境下,高度相似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蒿(A.arenaria)、花棒(Hedisarum scoparium)、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红砂(Reaumuria kaschgarica)7种灌木的分枝角度、枝长和分枝数等构型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7种灌木中有6种的平均分枝角度自冠层内部向外逐渐变大,枝序级可分为四级,除油蒿外,其余灌木的冠层外枝均较长。(2)分枝分维数以红砂最大,其次为梭梭和白刺,沙拐枣和花棒最小;除梭梭外,其余灌木的总体分枝率都小于1。(3)除沙拐枣外,其余灌木的侧影面积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少。研究认为,生长在相似环境的灌木形成了不同构型,红砂、白刺、油蒿和花棒可归为密生枝型灌木,梭梭、沙拐枣和沙蒿则可定为疏生枝型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生灌木 植物构型 枝系结构 侧影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及优化模式 被引量:5
15
作者 丁峰 李亚 +4 位作者 苏万红 魏怀东 纪永福 陈芳 胡小柯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0-346,共7页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是景电灌区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现状,分析退化原因,提出优化改造模式,为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从而发挥可持续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以杨树为主要树种的景电灌...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是景电灌区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现状,分析退化原因,提出优化改造模式,为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从而发挥可持续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以杨树为主要树种的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目前呈严重衰败状态,尤其在个人管护的区域,残缺断代现象严重,部分地方甚至基本消失;2)病虫危害,耗水、胁地严重而被砍伐,耕地次生盐渍化导致树木生长不良、枯死,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是造成农田防护林衰败的主要原因;3)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廊坊(P.langfangg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鸣山大枣(Jujube minshan)等树种为该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适宜树种,可采用农田防护林杨树优势树种轮换、针叶常绿树种优化改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营造等模式对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进行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网的改造,将对完善防护林体系,保障景泰绿洲的安全产生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电灌区 农田防护林 衰败 优化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沙土施用牛粪有机肥的土壤生物特性响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学敏 刘淑娟 +3 位作者 刘光武 赵鹏 刘开琳 刘虎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3期140-143,共4页
[目的]比较牛粪有机肥对土壤生物特性的效应,确定适宜的风沙土壤改良肥料。[方法]通过大田对比试验,分析施用牛粪沼液、牛粪堆肥和化肥对种植甜高粱的沙土的微生物、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变化。[结果]施牛粪沼液、堆肥和化肥处理的土壤真菌... [目的]比较牛粪有机肥对土壤生物特性的效应,确定适宜的风沙土壤改良肥料。[方法]通过大田对比试验,分析施用牛粪沼液、牛粪堆肥和化肥对种植甜高粱的沙土的微生物、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变化。[结果]施牛粪沼液、堆肥和化肥处理的土壤真菌均增加;牛粪堆肥对细菌和放线菌增加率大于沼液,真菌增加率的2种有机肥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深度的土壤微生物增加率不同,0~5 cm土层的牛粪堆肥微生物增加率相对较大,10~20 cm则是化肥较大。与施化肥和对照处理相比,施牛粪堆肥处理的0~5 cm土层的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率均较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率相对较小,脲酶活性则降低。沙土施用沼液、牛粪堆肥和化肥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差异显著(P<0.05),其中沼液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最大。[结论]综合土壤微生物增加率、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施牛粪堆肥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相对较大,改良沙土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土 牛粪有机肥 微生物 土壤酶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黑果枸杞“格尔木”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小柯 尉秋实 +3 位作者 王祺 王方琳 胡静 姜生秀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3期47-51,共5页
以我国青海地区黑果枸杞"格尔木"为材料,运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①"格尔木"叶片、茎段两种外植体均是在75%乙醇处理10 s、HgCl2处理3 min时灭菌效果最佳;②最适宜"格尔木"的愈伤组... 以我国青海地区黑果枸杞"格尔木"为材料,运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①"格尔木"叶片、茎段两种外植体均是在75%乙醇处理10 s、HgCl2处理3 min时灭菌效果最佳;②最适宜"格尔木"的愈伤组织培养基配方为:MS+6-BA 1.5 mg/L+2,4-D 0.05 mg/L+蔗糖30 g/L+琼脂5 g/L;③MS+NAA 0.5 mg/L+6-BA 0.1 mg/L+蔗糖30 g/L+琼脂5 g/L是"格尔木"最适的不定芽诱导与增殖培养基配方;④"格尔木"在1/2MS+IBA 1.0 mg/L+蔗糖30 g/L+琼脂5 g/L培养基中生根与生长效果最佳。因此,黑果枸杞"格尔木"可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快速繁殖,在以上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下,"格尔木"外植体可在80 d内再生出健壮的试管苗,完全可进行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枸杞 格尔木 组织培养 激素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陆沙区丘间地土壤紧实度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银科 袁宏波 +2 位作者 刘虎俊 刘淑娟 张进虎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2期52-55,共4页
通过对流动沙丘区、固定沙丘区和退耕区的迎风坡、背风坡和丘间地土壤紧实度和植物群落的调查测定,分析了土壤紧实度和植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沙区土壤紧实度与植物种数、植物个体数、丰富度指数、草本植物种数和草本植物个体数之间... 通过对流动沙丘区、固定沙丘区和退耕区的迎风坡、背风坡和丘间地土壤紧实度和植物群落的调查测定,分析了土壤紧实度和植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沙区土壤紧实度与植物种数、植物个体数、丰富度指数、草本植物种数和草本植物个体数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紧实度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灌木种数和灌木个体数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紧实度 植被 沙丘 丘间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电灌区次生盐碱地枸杞林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情景模拟
19
作者 孙涛 贾志清 +3 位作者 马全林 李银科 张莹花 王耀林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9期59-63,共5页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成熟枸杞林在实际田间管理条件和优化灌溉模式条件两种情景下生长过程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成熟枸杞林在实际田间管理条件和优化灌溉模式条件两种情景下生长过程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当前的田间管理水平情景模拟条件下,成熟枸杞林地土壤总有机碳逐渐降低,随着枸杞生长年限的增加,在未来20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将降低到土地开垦前的水平,未来将会变成一个弱的碳排放源;而在优化灌溉模式情景模拟条件中,成熟枸杞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呈先缓慢下降后逐渐回升的状态,在未来20年后土壤有机碳库趋于稳定,稳定状态下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相比次生盐碱地增加约7.57%。因此,改变田间管理方式、优化灌水模式对提高枸杞林土壤质量、增强碳汇能力和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盐碱地 枸杞 土壤有机碳 CENTURY模型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花白麻和罗布麻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6
20
作者 韩福贵 徐先英 +3 位作者 马全林 满多清 郑庆钟 魏林源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9-143,256,共6页
以大花白麻和罗布麻为对象,在不同浓度的PEG溶液(0%、5%、10%、15%、20%、25%、30%、35%)、对应的渗透势(-0.05、-0.15、-0.30、-0.49、-0.73、-1.03、-1.37 MPa)作为干旱胁迫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 以大花白麻和罗布麻为对象,在不同浓度的PEG溶液(0%、5%、10%、15%、20%、25%、30%、35%)、对应的渗透势(-0.05、-0.15、-0.30、-0.49、-0.73、-1.03、-1.37 MPa)作为干旱胁迫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不断增加,使种子萌发期含水率减少,大花白麻和罗布麻种子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推迟了发芽日进程,也抑制了胚芽长、胚根长和幼苗鲜重,各项指标在25%~30%时受抑制程度最明显,罗布麻受抑制程度<大花白麻。在PEG溶液浸种处理的种子复水后仍具有较高的萌发率,发芽高峰期在2~3 d。大花白麻和罗布麻胚芽长、胚根长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浓度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罗布麻种子抗旱性>大花白麻,大花白麻和罗布麻最适宜萌发的PEG浓度范围分别为0%~20%、0%~25%。该研究结果可为干旱荒漠区盐碱地人工辅助改良草本植物的选择提供参考,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优良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白麻 罗布麻 干旱胁迫 种子萌发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