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河西地区鲜食葡萄经济收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方青春 孙涛 +5 位作者 王耀琳 刘开琳 李银科 闫沛迎 秦森 李硕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以甘肃省河西地区种植的鲜食葡萄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户基线调查方法对不同种植区鲜食葡萄的生产投入和各项农资支出等要素进行实地调查,并对不同种植区、不同栽培方式的葡萄林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收益等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度... 以甘肃省河西地区种植的鲜食葡萄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户基线调查方法对不同种植区鲜食葡萄的生产投入和各项农资支出等要素进行实地调查,并对不同种植区、不同栽培方式的葡萄林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收益等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度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葡萄每667 m^(2)年均产量为1360 kg,总收入为9180.26元,其中,葡萄种植过程中劳动力投入占比最高,为57.21%;其次为农资支出费用,占比近40%;燃动费用占比仅为3.66%。鲜食葡萄每667 m^(2)年均净收益为2953.19元,投入产出比为2.11∶1,平均利润率为47.42%。不同栽培方式的鲜食葡萄经济收益不同:温室葡萄每667 m^(2)总收入为12060.5元,净收益为3309.99元,投入产出比2.72∶1;露地葡萄每667 m^(2)总收入5339.75元,净收益为2862.30元,投入产出比1.25∶1。全省每667 m^(2)平均葡萄产量为1360 kg,净收益为2953.00元。甘肃河西地区葡萄种植产业经济效益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西 鲜食葡萄 投入产出 经济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景电灌区次生盐碱地枸杞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涛 马全林 +4 位作者 贾志清 李银科 王耀琳 张晓娟 马俊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57-1766,共10页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Lycium barbarum)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枸杞生长过程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倒"V...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Lycium barbarum)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枸杞生长过程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倒"V"型变化趋势。枸杞林土壤有机碳在幼苗生长阶段(1-4年)快速增加,呈"碳汇"趋势,在成熟阶段土壤总有机碳逐渐降低,随着枸杞生长衰老(8-12年),土壤有机碳降低到开垦前土地的水平。2)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表明次生盐碱地种植枸杞在生长初期可提高土壤肥力,但是随着枸杞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性质呈恶化的趋势,这种变化过程与当前大量灌水、施化肥有极大的关系。如果不改变当前的农田管理措施,在未来20-30年内枸杞林地极有可能转变为一个弱的碳排放源。因此,改变当前的农田耕作方式,增加有机肥投入,采用科学灌水设备等对提高枸杞林土壤质量,增加固碳效益和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盐碱地 枸杞林 土壤有机碳 CENTURY模型 土壤碳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流对梭梭冠型特征影响的风洞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涛 马剑平 +5 位作者 师生波 韩福贵 张裕年 王方琳 万翔 张红媛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4期7-15,共9页
为了研究风沙流胁迫环境对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植株冠型特征的影响和适应机制,以2 a生梭梭为研究对象,在风沙环境风洞中分别模拟5、8、10、13、16和18 m·s^(-1)风沙流胁迫环境,定量分析风沙流胁迫对梭梭的生长和冠型特征的... 为了研究风沙流胁迫环境对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植株冠型特征的影响和适应机制,以2 a生梭梭为研究对象,在风沙环境风洞中分别模拟5、8、10、13、16和18 m·s^(-1)风沙流胁迫环境,定量分析风沙流胁迫对梭梭的生长和冠型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强度风沙流胁迫后,梭梭枝条外表产生的伤害特征表现不一,植株恢复正常生长所需的时间也不同。18 m·s^(-1)风沙流胁迫20 min已达到致死风速,梭梭枝条恢复困难,永久死亡。(2)梭梭冠幅和植株体积大小随风沙流胁迫强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梭梭冠幅和植株体积累计增加量大小排序分别为:轻度风沙流胁迫>中度风沙流胁迫>重度风沙流胁迫。(3)梭梭枝条长度、分枝数量和枝条直径大小随风沙流胁迫强度的增加呈二项式曲线变化,新生枝长度累加量呈直线方程快速减少,表明梭梭具有较强的形态可塑性与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模拟 风沙流 胁迫 梭梭 冠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电引黄灌区植被变化过程与恢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亚 魏怀东 +3 位作者 纪永福 苏万红 周兰萍 张晓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4-299,共6页
以景电引黄灌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生长现状调查,退化沙生灌木封育保护和平茬人工干预恢复试验,衰败农田防护林优化改造模式研究,开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景电引黄灌区植被变化过程与恢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绿洲... 以景电引黄灌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生长现状调查,退化沙生灌木封育保护和平茬人工干预恢复试验,衰败农田防护林优化改造模式研究,开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景电引黄灌区植被变化过程与恢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绿洲外围大面积建设人工固沙灌木林,植被覆盖度增加,沙丘慢慢固定,天然植被的类型由白刺为主的群从逐渐转变为以油蒿为主的群从,油蒿在当地具有极强的适应性。2)绿洲内部,地势较低的集水积盐区,白刺大面积退化,红砂、红柳已基本消失,芦苇大量增加,目前植被以芦苇和盐爪爪为主。地势较高的沙砾质草地,植被基本没有变化,以盐爪爪和珍珠猪毛菜为主;石质山坡等不适宜耕作的荒滩,红砂、沙生针茅等物种逐渐成为优势种。3)封育保护和平茬人工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植物自然更新能力、分枝能力,增加植物生长量、物种丰富度和植株密度,对退化固沙灌木林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选择三倍体毛白杨、沙枣、刺槐、樟子松、枣树等树种,配置合理模式改造农田防护林,建成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电引黄灌区 植被 变化过程 封育保护 恢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研究次生盐碱地枸杞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涛 马全林 +3 位作者 李银科 张莹花 王耀琳 郭春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202-206,共5页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枸杞生长过程中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结果表明,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倒“V”型变化趋势。枸杞林土壤...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枸杞生长过程中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结果表明,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倒“V”型变化趋势。枸杞林土壤有机碳在幼苗生长阶段(1—4a)快速增加,呈“碳汇”趋势,在成熟阶段土壤总有机碳逐渐降低,随着枸杞生长衰老(8~12a),土壤有机碳降至开垦前的水平。农田耕作措施、方法决定了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在当前的农田管理措施下,枸杞林地在未来20—30a内极有可能转变为一个弱的碳排放源。因此,改变农田管理方式、增加有机肥的投入、采用科学灌水设备、及时更新苗木等,对提高枸杞林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碳储量和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盐碱地 枸杞 模拟 土壤有机碳 CENTURY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机械沙障防风固沙功能的时效性 被引量:51
6
作者 孙涛 刘虎俊 +3 位作者 朱国庆 张莹花 马瑞 满多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16,22,共6页
对设置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固定沙丘地带的3种机械沙障(麦草沙障、粘土沙障、塑料网格沙障)在不同时期进行破损率、输沙率、风速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经过不同时间后各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各类沙障设置初期(2002-2004年)... 对设置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固定沙丘地带的3种机械沙障(麦草沙障、粘土沙障、塑料网格沙障)在不同时期进行破损率、输沙率、风速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经过不同时间后各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各类沙障设置初期(2002-2004年)均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沙障破损率均有所增加,6年后麦草沙障的破损率最大,平均为53%,塑料沙障最小,为11%,粘土沙障介于二者之间;沙障破损导致地表粗糙度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麦草沙障由设置初期粗糙度最大降到了最低,其近地表层0~20cm处的输沙率由2003年占裸地(CK)的0.11%上升为2009年的44.47%;粘土沙障顶部掏蚀严重,其输沙率也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由19.32%上升为30.87%,这两类沙障表面由固定向流动沙丘发展的趋势明显。塑料沙障中下部沙面稳定而顶部很少被掩埋,平均粗糙度最大,其输沙率随时间的延长呈减少趋势,由2003年占裸地(CK)的2.73%下降为2009年的0.64%,表明沙障内沙面稳定,沙丘基本固定住,沙障仍具有固沙效应。从设置成本和实际的防护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塑料沙障相比其他机械沙障具有长期、稳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沙障 防风固沙 输沙率 时效性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及优化模式 被引量:5
7
作者 丁峰 李亚 +4 位作者 苏万红 魏怀东 纪永福 陈芳 胡小柯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0-346,共7页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是景电灌区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现状,分析退化原因,提出优化改造模式,为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从而发挥可持续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以杨树为主要树种的景电灌...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是景电灌区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现状,分析退化原因,提出优化改造模式,为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从而发挥可持续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以杨树为主要树种的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目前呈严重衰败状态,尤其在个人管护的区域,残缺断代现象严重,部分地方甚至基本消失;2)病虫危害,耗水、胁地严重而被砍伐,耕地次生盐渍化导致树木生长不良、枯死,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是造成农田防护林衰败的主要原因;3)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廊坊(P.langfangg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鸣山大枣(Jujube minshan)等树种为该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适宜树种,可采用农田防护林杨树优势树种轮换、针叶常绿树种优化改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营造等模式对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进行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网的改造,将对完善防护林体系,保障景泰绿洲的安全产生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电灌区 农田防护林 衰败 优化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端猫头刺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亚 李菁菁 +2 位作者 苏万红 胡小柯 丁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0-258,共9页
猫头刺是河西走廊东端重要的固沙植物,以河西走廊东端景泰县大咀子滩和白墩子滩猫头刺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其龄级结构、平均密度及变化、平均冠幅、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掌握了猫头刺种群的结构及数量动... 猫头刺是河西走廊东端重要的固沙植物,以河西走廊东端景泰县大咀子滩和白墩子滩猫头刺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其龄级结构、平均密度及变化、平均冠幅、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掌握了猫头刺种群的结构及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大咀子滩长势较好的种群更新状况好,为增长型,但低龄级植株的存活处于严重限制状态;大咀子滩长势一般、长势差及白墩子滩种群均为衰退型,尤其是长势差的种群,更新已基本停止,大龄级植株多数已死亡,种群面临消失。2)总体年龄结构相对完整,呈正态分布,幼苗数量少,年龄中等偏小,龄级主要在2~6级;平均密度4级之后明显下降,平均冠幅7~8级出现最高峰,8~9级是高生长的旺盛期;存活曲线呈Deevey-Ⅲ型“凹”曲线,龄级与相对年龄存活数之间为显著线性关系;对环境变化敏感,尤其是长势差种群;总体呈衰退趋势。3)导致河西走廊东端猫头刺种群更新状况差的主要原因,除结实率、萌发率低之外,外界环境的改变也是一个方面,即立地条件由流动沙地向固定沙地转变,流沙减少,猫头刺植株尤其是幼苗得不到沙埋,进而存活率低,死亡严重。因此,需采取措施对研究区猫头刺种群,尤其是长势差种群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恢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头刺 年龄结构 生命表 存活曲线 数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电灌区次生盐碱地枸杞林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情景模拟
9
作者 孙涛 贾志清 +3 位作者 马全林 李银科 张莹花 王耀林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9期59-63,共5页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成熟枸杞林在实际田间管理条件和优化灌溉模式条件两种情景下生长过程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成熟枸杞林在实际田间管理条件和优化灌溉模式条件两种情景下生长过程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当前的田间管理水平情景模拟条件下,成熟枸杞林地土壤总有机碳逐渐降低,随着枸杞生长年限的增加,在未来20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将降低到土地开垦前的水平,未来将会变成一个弱的碳排放源;而在优化灌溉模式情景模拟条件中,成熟枸杞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呈先缓慢下降后逐渐回升的状态,在未来20年后土壤有机碳库趋于稳定,稳定状态下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相比次生盐碱地增加约7.57%。因此,改变田间管理方式、优化灌水模式对提高枸杞林土壤质量、增强碳汇能力和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盐碱地 枸杞 土壤有机碳 CENTURY模型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