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富有机质页岩纹层组合特征与页岩油差异富集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为例
1
作者 牛小兵 吕成福 +5 位作者 冯胜斌 周钱山 辛红刚 肖月也 李成 淡卫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9-291,共13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3亚段(简称长7_(3)亚段)富有机质页岩的纹层(组合)类型、储集特征和页岩油赋存状态等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不同纹层组合约束下页岩油赋存的主控因素;并结合页岩油微运移表征及评价方法,从接力式供烃、阶...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3亚段(简称长7_(3)亚段)富有机质页岩的纹层(组合)类型、储集特征和页岩油赋存状态等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不同纹层组合约束下页岩油赋存的主控因素;并结合页岩油微运移表征及评价方法,从接力式供烃、阶梯式运移、多级分异的角度深入探讨页岩油差异富集机理和富集模式。研究表明:①长7_(3)亚段页岩主要发育无纹层型(泥岩)、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混合纹层和富有机质纹层等5类主要纹层组合。②不同纹层组合页岩储集空间存在明显差异,砂质纹层和凝灰质纹层页岩中大量发育的粒间孔、溶蚀孔及生烃增压缝等多尺度孔缝系统构成液态烃赋存的主要场所。③各类纹层组合页岩中页岩油的赋存和分布受有机质丰度、储集性、热演化程度、矿物组成及纹层规模共同控制,砂质、凝灰质纹层等刚性纹层组合页岩的微纳米孔缝中以游离态的轻质组分为主,而有机质、黏土矿物及骨架矿物颗粒表面则以吸附态的重质组分为主。④长7_(3)亚段不同纹层组合页岩间发生了明显的页岩油微运移,整体呈现出富有机质纹层页岩→凝灰质纹层页岩→混合纹层页岩→砂质纹层页岩→泥岩的阶梯式运移特点。⑤多种类型纹层页岩空间叠置关系控制下有机质的“接力式”供烃、多尺度孔缝网络的“阶梯式运移”及不同纹层组合页岩中“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控制下的“多级分异”是导致页岩油在不同纹层组合页岩间油组分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纹层组合特征 差异富集机理 页岩油 长73亚段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3+)掺杂g-C_(3)N_(4)光催化还原U(Ⅵ) 被引量:1
2
作者 卢转红 何腾 +2 位作者 李平 梁建军 范桥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8-386,I0003,共10页
光催化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溶液中铀的技术方法。氮化碳(CN)作为一种无金属聚合物半导体,其成本低、制备简单,并具有优异的理化和光电特性,在光催化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氮化碳活性位点少、载流子分离效率低,其在U(Ⅵ)光催化... 光催化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溶液中铀的技术方法。氮化碳(CN)作为一种无金属聚合物半导体,其成本低、制备简单,并具有优异的理化和光电特性,在光催化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氮化碳活性位点少、载流子分离效率低,其在U(Ⅵ)光催化还原领域的应用受限。本工作通过原位掺杂的方法在氮化碳中引入Y^(3+)构建了Y掺杂氮化碳(YCN),改善氮化碳光催化活性。结果显示,Y^(3+)的引入影响了3-s-三嗪单元的周期性拓扑结构和层间堆积结构,使3-s-三嗪单元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不完全聚合,显著增加了催化剂活性位点,有效改善了能带结构。与CN相比,YCN_(2)表现出更强的可见光吸收和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且伴随着载流子密度增加,活性氧物种(·O_(2)^(-))数量明显增多,其在20 min内可以去除约95%的U(Ⅵ)。YCN_(2)对U(Ⅵ)的光催化还原速率(0.112 min^(-1))是原始CN(0.021 min^(-1))的5.3倍。光催化反应中,水溶性U(Ⅵ)主要被·O_(2)^(-)还原为难溶的UO_(2+x)沉积于催化剂表面,可实现U(Ⅵ)的高效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氮化碳 U(Ⅵ)还原 Y^(3+)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及其对5α胆甾烷吸附性能研究
3
作者 原陇苗 马荣 +2 位作者 陈建珍 邵媛媛 吴应琴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8-1109,共12页
采用沉淀聚合法,以胆固醇、去氧胆酸、β-谷固醇为虚拟模板,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制备甾烷类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和空白分子印迹聚合物(NIP)。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 采用沉淀聚合法,以胆固醇、去氧胆酸、β-谷固醇为虚拟模板,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制备甾烷类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和空白分子印迹聚合物(NIP)。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谱(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比表面积(BET)表征聚合物形貌和结构,并考察其对甾烷类物质的吸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甾烷类分子印迹聚合物尺寸均一、分散性好,是表面密布孔穴的球形纳米颗粒。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MIPs对5α-胆甾烷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NIP,且三种MIPs相比,去氧胆酸、β-谷固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对5α-胆甾烷的吸附强于胆固醇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MIPs对5α-胆甾烷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受化学吸附控制;MIPs和NIP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Scatchard模型,表明MIPs对5α-胆甾烷具有特异选择性吸附能力,且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量为0.735 mg/g。表明胆固醇、去氧胆酸、β-谷固醇三种虚拟分子印迹聚合物均对5α-胆甾烷具有较高的分子识别能力及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烷类化合物 分子印迹聚合物 吸附性能 模板分子 功能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