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羊河中下游不同退耕年限次生草地土壤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柴晓虹 王理德 +4 位作者 姚拓 韩福贵 魏林源 郭春秀 张莹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34,共11页
测定并分析了石羊河中下游不同退耕年限次生草地土壤理化(含水量、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及生物学(微生物量碳、氮、磷及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特性。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各土层... 测定并分析了石羊河中下游不同退耕年限次生草地土壤理化(含水量、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及生物学(微生物量碳、氮、磷及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特性。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各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壤铵态氮及全磷呈下降趋势;土壤含水量、有机碳、硝态氮、有效磷、有效钾及缓效钾呈上升趋势;全钾与速效钾随退耕年限的变化不显著;除30~40 cm 土层外,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在退耕较短年限内(从1 a 到5 a)呈下降的趋势,在退耕较长年限内(从8 a 到31 a)呈上升趋势;土壤微生物量氮呈先上升(从1 a 到4 a)再下降(从4 a 到8 a)最后趋于稳定(从8 a 到31 a)的趋势;除0~10 cm 土层外,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磷呈先下降(从1 a 到2 a)再上升(从2 a 到8 a)最后下降(从8 a 到31 a)的趋势;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中下游 退耕年限 理化特性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特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宋达成 王理德 +4 位作者 吴昊 吴春荣 赵赫然 韩生慧 胥宝一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9-68,共10页
为探讨不同年限对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理化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以民勤绿洲退耕区不同退耕年限次生草地(1、2、8、13、20年)为研究对象,并将耕地作为对照,采用时空互代法测定和分析土壤理化性质(pH、含水率、砂粒含量、全氮、速效钾... 为探讨不同年限对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理化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以民勤绿洲退耕区不同退耕年限次生草地(1、2、8、13、20年)为研究对象,并将耕地作为对照,采用时空互代法测定和分析土壤理化性质(pH、含水率、砂粒含量、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变化特征及其三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最高,放线菌次之,真菌最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砂粒含量、全氮、速效钾、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微生物量磷等指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含水率、速效磷、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不同退耕年限对土壤pH值及真菌含量影响不显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退耕8年之前是民勤退耕区次生草地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土壤理化特性 土壤微生物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退耕区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昊 王理德 +4 位作者 宋达成 郭春秀 王芳琳 何芳兰 赵赫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1-199,共9页
以民勤不同年限(1、2、4、8、13 a)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当年耕地作为对照,采用时空替代法及通径分析法研究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缓慢... 以民勤不同年限(1、2、4、8、13 a)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当年耕地作为对照,采用时空替代法及通径分析法研究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缓慢上升趋势,在退耕13 a达到峰值(411 mg·kg^-1);其余理化指标均在退耕13 a时降至最低,分别为砂粒含量59%、土壤容重1.285 g·cm^-3、土壤有机质含量7.9 g·kg^-1土壤全氮含量0.1 g·kg^-1、速效磷含量0.329 mg·kg^-1。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均表现为深层(20~40 cm)土壤高于表层(0~20 cm)土壤,土壤砂粒含量、有机质、速效钾、全氮、速效磷均表现为表层高于深层。(2)4种土壤酶活性随退耕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的波动趋势,除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表现为较高水平外,其余土壤酶活性均为表层土壤大于深层土壤,且差异性显著(P<0.05),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值最高达到了0.828 mL·g^-1·20 min^-1,磷酸酶活性值最低为0.0036 mg·g^-1·d^-1。(3)退耕地磷酸酶、脲酶活性与速效钾含量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49、-0.966,呈极显著负相关。(4)经通径分析可知,表层(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是影响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的直接主要因子,有机质含量间接影响4种土壤酶活性;深层(2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影响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直接主要因子,全氮含量间接影响4种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退耕年限 理化特性 土壤酶活性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龙沟废弃矿区不同造林年限人工沙棘林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对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宋达成 吴昊 +3 位作者 王理德 王飞 张裕凯 赵学成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1-70,共10页
以哈溪双龙沟废弃矿区周边3种不同造林年限人工沙棘林(造林2年、造林10年、对照荒地)为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了废弃矿区周边不同恢复年限样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以及4种酶活性(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同时分析了重金属... 以哈溪双龙沟废弃矿区周边3种不同造林年限人工沙棘林(造林2年、造林10年、对照荒地)为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了废弃矿区周边不同恢复年限样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以及4种酶活性(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同时分析了重金属元素与4种土壤酶活性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年限样地间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总体保持一致,V、Mn、Ni、Cu、Sr、Ba等重金属含量下降了4.21%~26.84%,其中V、Mn、Sr、Ba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而Cu、Ni则在表层土壤含量较多;随着植物生长过程的推进,土壤蔗糖酶(SA)、碱性磷酸酶(APA)、过氧化氢酶(CA)和脲酶(UA)活性均值涨幅达到12.89%~255.29%,且呈明显的表聚现象;区域主要重金属含量和土壤酶活性之间表现出较强的负相关性,Sr是影响区域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重金属驱动因子。该研究结果对于祁连山及其相似山区废弃矿区土壤修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 重金属 酶活性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矸石山不同人工沙棘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演变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宋达成 王理德 +3 位作者 吴昊 王飞 王梓璇 赵赫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168,174,共8页
[目的]揭示哈溪双龙沟废弃矿区矸石山不同造林时期人工沙棘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演变特征,阐明影响区域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祁连山及其相似山区矸石治理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区域4个造林时... [目的]揭示哈溪双龙沟废弃矿区矸石山不同造林时期人工沙棘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演变特征,阐明影响区域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祁连山及其相似山区矸石治理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区域4个造林时期以及3个土层剖面土壤试验数据,采用多因素相关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开展矸石山人工沙棘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演变特征研究。[结果]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造林10 a>造林5 a>造林2 a>对照荒地。伴随人工沙棘林的恢复,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涨幅达到7.93%~238.73%,且表聚现象明显(0—5 cm);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不断升高,土壤速效磷波动性下降,土壤全磷变化不明显;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脲酶活性与全氮、速效磷、铵态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为影响区域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人工栽植沙棘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物种多样性,促进植物群落构建,增加土壤养分累积及土壤酶活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矸石山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酶活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