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作区立式深旋耕作下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垄沟比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尹嘉德 侯慧芝 +3 位作者 方彦杰 马明生 柳燕兰 雷康宁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44-249,共6页
优化垄沟比是挖掘旱地作物光温水气资源利用潜力和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全膜垄上微沟种植技术与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下垄沟比变化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商品率和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今后标准化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种植栽培参数和最佳... 优化垄沟比是挖掘旱地作物光温水气资源利用潜力和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全膜垄上微沟种植技术与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下垄沟比变化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商品率和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今后标准化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种植栽培参数和最佳空间配置提供理论支撑。于2021—2023年在定西市安定区采用全膜覆盖垄上微沟和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种植模式下设置3个垄沟比处理(50 cm∶50 cm、60 cm∶40 cm、70 cm∶30 cm)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垄沟比变化对水分利用效率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与降水年份相关,在降水较好的年份,增加垄沟比有利于增加马铃薯产量,而降水较少的干旱年份增加垄沟比则降低了马铃薯产量。从马铃薯块茎折合产量、商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稳定性方面综合来看,垄沟比为60 cm∶40 cm的种植模式是全膜覆盖垄上微沟和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种植模式的最适规格。但单一从商品率和商品产量来看,垄沟比为70 cm∶30 cm的种植模式则可以有效地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和商品产量,建议在未来降水多的年份适当提高垄沟比,可兼顾提高马铃薯产量与商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立式深旋耕作 垄沟比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柳燕兰 雷康宁 +6 位作者 马明生 李世成 侯慧芝 尹嘉德 张建稳 杨富位 张建荣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707-712,共6页
为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提升筛选适宜的耕作方式,选取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2个区域的新修梯田作为试验点布设3 a定位试验,研究普通旋耕、深松耕和立式深旋耕3种耕作方式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及... 为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提升筛选适宜的耕作方式,选取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2个区域的新修梯田作为试验点布设3 a定位试验,研究普通旋耕、深松耕和立式深旋耕3种耕作方式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深松耕和立式深旋耕均不同程度降低了新修梯田挖方和填方部位的土壤容重,立式深旋耕的降低效果更显著。与普通旋耕相比,挖方部位0~20、20~40 cm土层立式深旋耕的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了5.26%~6.72%、6.52%~7.25%;填方部位的分别显著降低了5.38%~6.11%、6.72%~7.46%。立式深旋耕较深松耕不同程度增加了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新修梯田挖方和填方部位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尤其对10~20、20~40 cm土层的效果更显著。挖方部位立式深旋耕的马铃薯产量较普通旋耕显著增加了22.17%~24.28%,填方部位显著增加了20.49%~31.10%。因此,立式深旋耕作是适合旱作区新修梯田前期快速熟化培肥的高效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区 新修梯田 耕作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马铃薯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马铃薯复合式耕作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1
3
作者 方彦杰 罗峰 +4 位作者 刘培旺 董博 朱永永 韩儆仁 谭伟军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83-286,共4页
为提高甘肃省旱作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结合多年试验和示范,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选地、整地施肥、机具要求、机械作业要求、种子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 为提高甘肃省旱作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结合多年试验和示范,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选地、整地施肥、机具要求、机械作业要求、种子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清除废膜等方面总结制定了旱作马铃薯复合式耕作栽培技术规程,为旱作马铃薯复合式耕作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马铃薯 复合式耕作 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膜下秸秆还田减氮的响应
4
作者 党翼 张建军 +5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周刚 樊廷录 胡靖宇 米文博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79,共8页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旱塬玉米可持续生产的重要目标。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膜下秸秆还田的氮肥-水分-产量变化关系,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不施氮...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旱塬玉米可持续生产的重要目标。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膜下秸秆还田的氮肥-水分-产量变化关系,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不施氮(CK)、常量施N+秸秆还田(N 225 kg·hm^(-2)+9000 kg·hm^(-2),F+TS),80%N+秸秆还田(N180 kg·hm^(-2)+9000 kg·hm^(-2),80%F+TS),60%N+秸秆还田(N 135 kg·hm^(-2)+9000 kg·hm^(-2),60%F+TS)共4个处理。测定播前、抽雄-吐丝期和收获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调查玉米产量,计算农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显示:春玉米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发生在0~100 cm土层,干旱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平水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丰水年土壤含水量无明显变化。不同降水年型均以80%F+TS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2801.4 kg·hm^(-2),较正常施氮与秸秆还田配施平均增产7.4%,较不施肥(CK)增产51.4%。耗水量变化为丰水年>干旱年>平水年,干旱年各施肥处理耗水量显著低于CK(P<0.05);平水年F+TS和80%F+TS处理耗水量显著高于60%F+TS和CK处理(P<0.05),丰水年各施肥处理耗水量无显著差异(P>0.05)。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和丰水年均以80%F+TS最高,平水年以60%F+TS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西北黄土旱塬旱作玉米田土壤含水量变化主要发生在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及耗水量因降水年型而异,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降水年型均以80%F+TS处理最高。因此,西北黄土旱塬区在9000 kg·hm^(-2)秸秆还田条件下,在常量施氮225 kg·hm^(-2)基础上减N 20%优化了玉米耗水结构,提高了不同降水年型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为西北黄土旱塬及其类似生态区提供新的施氮与秸秆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黄土旱塬 秸秆还田减氮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模式对黄土旱塬区春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5
作者 王磊 樊廷录 +5 位作者 赵刚 党翼 李尚中 张建军 周刚 徐静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7-485,共9页
为了研究黄土旱塬雨养旱作区不同覆盖模式对春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寻求雨养旱作区聚水保墒地膜减量覆盖优化覆盖模式。于2021年起设置了3种覆盖模式的定位试验,聚乙烯地膜宽膜覆盖(PM)、生物降解地膜宽膜覆盖(BM)、聚乙烯地膜与... 为了研究黄土旱塬雨养旱作区不同覆盖模式对春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寻求雨养旱作区聚水保墒地膜减量覆盖优化覆盖模式。于2021年起设置了3种覆盖模式的定位试验,聚乙烯地膜宽膜覆盖(PM)、生物降解地膜宽膜覆盖(BM)、聚乙烯地膜与生物降解地膜减量条带覆盖(FH),研究了不同覆盖模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绿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FH处理对土壤水分恢复效果优于PM和BM处理,至第二个种植季结束,FH处理较PM处理显著提高了深层土壤的水分含量,较PM处理提高7个百分点,较BM处理提高2.5个百分点。FH处理显著延缓了干旱胁迫对绿叶面积的不利影响,干旱期FH处理扬花期绿叶面积指数较PM和BM增加了11.9%~15.7%,而收获期FH处理较PM和BM处理均能增加春玉米绿叶面积指数4.3%~113.8%。FH处理较PM、BM处理增加百粒重3.9%~11.3%。2年平均产量FH处理较PM增产4.7%,较BM增产7.6%,减少平均耗水量9.2%~11.5%,降水利用效率与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M、BM处理增加5.5%和22.2%、7.7%和19.2%。综上所述,FH覆盖减少了生物降解地膜投入量,同时具有与PM相似保墒能力,降水较多时聚水保墒性能优于PM和BM,可以作为旱作雨养区地膜减量覆盖优化覆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区 春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生物降解地膜 地膜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6
作者 焦子健 张平良 +2 位作者 刘晓伟 付强 谭雪莲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0,共7页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8年的肥料定位试验,施肥显著影响马...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8年的肥料定位试验,施肥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效果最好,单施有机肥(OM)处理次之;与单施化肥(NP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NPKM、OM)处理马铃薯产量分别增加了24.4%和17.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2.2%和22.0%。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随着粒径减小呈阶梯式递增的态势,以<0.25 mm的微团聚体占据优势级别,其比例达41.9%~75.8%。与不施肥对照(CK)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团聚化程度增加明显,其中以NPKM处理效果最好,>2、1~2、0.5~1和0.25~0.5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69.4%、49.5%、206.4%、28.8%,<0.25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减少了31%。与NPK处理相比,NPKM和OM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NPK较CK处理显著增加了0.25~0.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黄绵土条件下,极度干旱年份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NPKM处理增加效果最明显,较NPK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0.25~2 mm)粒径含量和团聚体MWD和GMD,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团聚体稳定性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耕深度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水分特性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绪成 马一凡 +5 位作者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方彦杰 张国平 雷康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深耕对打破犁底层、优化土壤水分特性有积极作用,但对旱作农田旋耕深度的土壤水分效应及其对马铃薯水分耗散过程和产量的影响缺乏研究分析。本研究设15(TT)、40(VRT)、60 cm(VRT6)3个旋耕深度,测定土壤容重和水分特性、马铃薯叶片SPAD... 深耕对打破犁底层、优化土壤水分特性有积极作用,但对旱作农田旋耕深度的土壤水分效应及其对马铃薯水分耗散过程和产量的影响缺乏研究分析。本研究设15(TT)、40(VRT)、60 cm(VRT6)3个旋耕深度,测定土壤容重和水分特性、马铃薯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和产量等,研究旋耕深度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VRT和TT相比,VRT6分别在40~60 cm和0~60 cm土层降低土壤容重,提高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VRT6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现蕾前的耗水量,导致盛花期的土壤贮水量在2016年较VRT和TT下降了22.3 mm、49.0 mm,2017年下降了43.9 mm、56.6 mm;VRT6显著提高2017年花后耗水,分别较VRT和TT增加了42.2 mm和38.3 mm。旺盛的花前耗水促进了地上部发育,VRT6的LAI在全生育期高于TT,在现蕾期至收获期高于VRT,并使SPAD值在2017年的块茎膨大期显著高于VRT和TT,呈现明显的地上部旺长特征。基于以上原因,VRT6的块茎产量虽然高于TT,但在2017年显著低于VRT,而且水分利用效率(WUE)较VRT和TT下降了61.2%~67.5%和41.0%~53.5%。因此,在半干旱旱作区马铃薯种植的立式深旋耕作的适宜深度是40 cm,可在优化土壤水分特性和耗水过程的基础上,有效抵御季节性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耕深度 土壤水分特性 阶段耗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旱地农业技术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郭贤仕 柳燕兰 +1 位作者 候慧芝 郭天文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69,共5页
甘肃省地理跨度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旱地农业类型齐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把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与农田微集雨保墒工程、旱农耕作栽培技术、农业机械有机结合,创造了很多有区域特色的旱地农业技术。本文对甘肃省传统的砂田... 甘肃省地理跨度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旱地农业类型齐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把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与农田微集雨保墒工程、旱农耕作栽培技术、农业机械有机结合,创造了很多有区域特色的旱地农业技术。本文对甘肃省传统的砂田种植技术和旱地地膜小麦穴播技术、集雨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简单回顾,对现阶段正在应用的主体创新旱农技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膜上覆土小麦种植技术体系的基本特点、抗旱增产机理及应用情况进行较详细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旱农技术创新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膜上覆土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柳燕兰 马明生 +4 位作者 张绪成 李世成 雷康宁 李继明 张强 《寒旱农业科学》 2022年第11期115-118,共4页
探究施肥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对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年设置在定西市安定区新修梯田的定位试验,分析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NPKM)、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再增施... 探究施肥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对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年设置在定西市安定区新修梯田的定位试验,分析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NPKM)、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再增施土壤调理剂(NPKMF)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以评价施肥对新修梯田土壤的培肥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降低了新修梯田挖方部位和填方部位的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挖方部部位和填方部位马铃薯产量分别提高21.79%~66.13%和24.91%~32.28%。与施氮磷钾肥相比,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再增施土壤调理剂降低了挖方部位和填方部位的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且对挖方部位的改善效果更显著;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挖方部部位和填方部位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9.98%和10.00%,马铃薯产量分别提高了36.40%和5.90%。综上可知,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再增施土壤调理剂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增加马铃薯产量,是旱作区新修梯田地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旱作区 新修梯田 土壤物理性质 养分含量 马铃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 被引量:7
10
作者 方彦杰 张绪成 +3 位作者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马一凡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第3期87-90,共4页
从材料与设备、选地与整地、品种选择、种薯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阐述了甘肃省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
关键词 马铃薯 水肥一体化 种植技术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陇中旱作区麦后复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系)筛选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晓伟 郭天文 +3 位作者 张平良 董博 谭雪莲 曾骏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第7期66-68,共3页
在陇中旱作区对7个麦后复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系)生物量及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饲油1号、饲油2号生物产量较高,适应性好,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可作为甘肃省中部旱作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的首选品种。
关键词 饲用油菜 新品种(系) 复种 引选 陇中旱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旱作区夏收复种饲料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晓伟 郭天文 +4 位作者 张平良 曾骏 董博 谭雪莲 姜小凤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第10期58-59,共2页
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适宜甘肃旱作区夏收作物复种饲料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陇中旱作区 饲料油菜 复种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平良 郭天文 +1 位作者 刘晓伟 曾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试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7年春小麦,施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试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7年春小麦,施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效果最好,较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处理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7.18%和7.82%、5.91%和3.83%;在定位施肥初期(前3年),NPKM和NPK处理的效果优于OM,在第4年三者无差异,而第5年及之后,NPKM和OM处理的效果明显好于NPK处理。长期NPKM和OM处理较NPK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6.88%和31.98%,有机碳储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1.17%~41.94%和27.80%~35.81%,表层0~10 cm的增加效果显著好于10~20 cm土层。不同施肥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表现为NPKM>OM>NPK>CK,且差异显著,长期NPKM和OM处理较NPK处理土壤MBC分别显著增加了46.4%和28.7%,长期单施NPK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MBC含量,但对有机碳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长期NPKM或OM处理可显著增加黄绵土小麦地土壤有机碳和MBC含量,增加有机碳储量,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有机肥 春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立式深旋松耕马铃薯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显枫 张绪成 +6 位作者 黄伟 雷康宁 缪平贵 方彦杰 马一凡 王红丽 侯慧芝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72-1882,共11页
旨在研究立式深旋松耕作条件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马铃薯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为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生产提供依据。设置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不施肥(VP),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施化肥(VPF),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有机肥替代60... 旨在研究立式深旋松耕作条件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马铃薯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为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生产提供依据。设置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不施肥(VP),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施化肥(VPF),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有机肥替代60%化肥(VPO)3个处理。测定土壤含水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块茎产量,计算贮水量、阶段耗水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等。结果表明:与VP相比,VPO和VPF均提高了马铃薯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片SPAD值,二者均减慢了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后的LAI和叶片SPAD值降低幅度,延长了光合期。2018-2020年,VPO和VPF均降低了土壤贮水量,尤其是收获期较VP降低了6.45%~18.33%;VPO降低了花前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增加了花后耗水量,花后耗水量较VPF和VP增加了20.61~92.74 mm。VPO降低了肥料贡献率,提高了肥料的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较VPF分别提高了37.66%~201.22%和117.94%~165.29%;VPO和VPF都增加了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和商品率,块茎产量较VP增加了10.66%~68.39%和19.35%~93.16%。因此,立式深旋松条件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改变了马铃薯的耗水进程,没有降低块茎产量,同时还提高了商品率和肥料的农学效率,是资源高效和作物增产的养分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有机肥替代 阶段耗水量 化肥偏生产力 水肥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区秸秆覆盖量对不同降雨年型土壤水温效应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赵刚 张建军 +10 位作者 党翼 樊廷录 王磊 周刚 王淑英 李兴茂 倪胜利 米文博 周旭姣 程万莉 李尚中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43-1653,共11页
为了明确黄土旱塬区不同降雨年型下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温效应和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机理,本研究连续7年研究了秸秆覆盖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对土壤水分、温度及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升越冬期地温,覆盖量越大,增温... 为了明确黄土旱塬区不同降雨年型下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温效应和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机理,本研究连续7年研究了秸秆覆盖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对土壤水分、温度及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升越冬期地温,覆盖量越大,增温效果逐渐减弱。在干旱年和平水年,返青期1500 kg hm^(-2)处理呈增温趋势,而丰水年则表现为降温;不同年型下,覆盖量越大降温效果越显著。秸秆覆盖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均增加了0~2 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且覆盖量越大贮水量越高;干旱年和平水年,耗水量随覆盖量增加而减少,而丰水年则相反。干旱年返青—灌浆期,1500 kg hm^(-2)处理较露地贮水量增加11.8 mm,且全生育期耗水量在各年型下均高于露地6.9~14.8 mm,其中返青—拔节期和灌浆—成熟期的耗水量增加尤为显著。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1500 kg hm^(-2)处理分别较露地增加17.6%和14.8%,增产主要源于穗数增加;3000 kg hm^(-2)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露地接近,而覆盖量进一步增加则导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当1500 kg hm^(-2)覆盖条件下,可有效提高干旱年和平水年返青期土壤温度,达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3000 kg hm^(-2)为临界值,过高覆盖量虽显著增强保水效果,但因降温过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冬小麦 秸秆覆盖量 土壤水温效应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区地膜覆盖模式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与产量影响
16
作者 王磊 周刚 +4 位作者 张建军 赵刚 党翼 李尚中 樊廷录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3-223,共11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地膜覆盖模式对旱作农业区春玉米土壤水分、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效果,探索能够减少农田地膜残留污染、提高水分资源利用效率的种植方式。[方法]于2021年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聚乙烯地膜宽膜覆盖平...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地膜覆盖模式对旱作农业区春玉米土壤水分、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效果,探索能够减少农田地膜残留污染、提高水分资源利用效率的种植方式。[方法]于2021年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聚乙烯地膜宽膜覆盖平作(PM)、生物降解地膜宽膜覆盖平作(BM)、聚乙烯地膜+生物降解地膜复合条带覆盖(FH)3个处理,分析不同覆盖模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时空变化、水分亏缺变化、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FH处理的春玉米耗水量最低,平均为390.0 mm,PM处理的耗水量最高,平均为430.5 mm;FH处理的降水/耗水比例最高,达96.5%。FH处理在促进玉米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2021年,FH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籽粒产量达到了17160.9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40.9 kg/(hm^(2)·mm),显著高于PM和BM处理;2022年FH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PM和BM分别提高34.2%和20.7%;2023年FH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3473.5 kg/hm^(2),30.0 kg/(hm^(2)·mm)。[结论]FH处理在改善土壤水分环境、促进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提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产量形成,可作为黄土旱塬区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春玉米 生物降解地膜 产量 水分亏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材料对黄土旱塬粮饲兼用玉米生产性能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17
作者 王磊 李尚中 +5 位作者 刘丛乐 张建军 樊廷录 周刚 党翼 赵刚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31-135,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覆盖材料对黄土旱塬不同熟期粮饲兼用玉米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选用中晚熟玉米品种MC703和早熟玉米品种科沃028为试验材料,分别使用生物降解地膜(BM)和普通聚乙烯地膜(PE)为覆盖材料,设置4个处理。结果显示,与PE覆盖...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覆盖材料对黄土旱塬不同熟期粮饲兼用玉米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选用中晚熟玉米品种MC703和早熟玉米品种科沃028为试验材料,分别使用生物降解地膜(BM)和普通聚乙烯地膜(PE)为覆盖材料,设置4个处理。结果显示,与PE覆盖相比,BM覆盖显著降低了MC703的株高和科沃028的穗位高(P<0.05),对穗长、秃顶、穗粒数、穗粗无显著影响(P>0.05)。BM覆盖的MC703和科沃028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秆干重均显著高于PE覆盖(P<0.05)。BM覆盖的MC703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秆干重分别为47.83、26.28和6.78 t/hm^(2),科沃028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秆干重分别为30.93、17.93和5.08 t/hm^(2)。BM覆盖显著提高了MC703鲜草和干草水分利用效率(P<0.05),对科沃028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无显著影响(P>0.05)。BM覆盖显著提高了MC703和科沃028的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研究表明,黄土旱塬BM地膜覆盖粮饲兼用玉米可获得与PE地膜相近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可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营养品质,但饲用价值还需要通过适期收获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地膜 玉米 产量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18
作者 张平良 付强 +1 位作者 刘晓伟 杨思存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5,共7页
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探索该地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及其效果,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设置5个不同施肥处理:(1)100%化肥氮(CK);(2)25%... 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探索该地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及其效果,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设置5个不同施肥处理:(1)100%化肥氮(CK);(2)25%有机肥氮+75%化肥氮(M25);(3)50%有机肥氮+50%化肥氮(M50);(4)75%有机肥氮+25%化肥氮(M75);(5)100%有机肥氮(M100)。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模式有利于降低0~20 cm土层土壤<0.25 mm粒级微团聚体占比,提高>2 mm粒级大团聚体占比,显著增加了>0.25 mm土壤团聚体所占比重(R_(0.25))、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增加了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M50处理效果最明显,较CK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7.32%~8.28%、18.2%~20.3%。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黄绵土条件下,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有利于促进土壤微团聚体(<0.25 mm)向大团聚体转化,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促进有机碳(氮)在团聚体中富集,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库,以有机肥等氮量替代50%化肥氮的模式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 马铃薯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宁半干旱区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下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19
作者 周刚 李尚中 +4 位作者 樊廷录 赵刚 张建军 党翼 王磊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
研究筛选会宁半干旱地区抗旱高产优质玉米品种,为促进会宁半干旱地区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种植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的11个抗旱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全生物降解黑色地膜及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技术,测定和分析玉... 研究筛选会宁半干旱地区抗旱高产优质玉米品种,为促进会宁半干旱地区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种植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的11个抗旱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全生物降解黑色地膜及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技术,测定和分析玉米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SPAD值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时,先玉1483折合产量最高,为9584.1 kg/hm^(2);MC703、迪卡C1563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9147.8、8987.2 kg/hm^(2)。先玉1483、MC703、迪卡C1563生育期均为127 d,灌浆时期叶片SPAD值分别为55.7、56.5、52.3,后期的光合能力较强,且综合籽粒营养品质较好。以上3个玉米品种可作为会宁半干旱区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进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的示范推广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全生物降解地膜 筛选试验 会宁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丘陵区早熟马铃薯-粮饲兼用玉米一年两茬种植技术
20
作者 侯慧芝 马明生 +7 位作者 尹嘉德 刘晓伟 柳燕兰 张平良 雷康宁 姚小凤 孙叶 曹瑞红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775-778,共4页
为突破陇东黄土丘陵区传统种植模式的生产瓶颈,充分发挥区域水热资源优势,提高农田产能,经过连续3 a试验研究和示范验证,早熟马铃薯-粮饲兼用玉米一年两茬生产体系周年产量突破“吨粮”。从整地施肥、起垄覆膜、品种选择、合理密植、田... 为突破陇东黄土丘陵区传统种植模式的生产瓶颈,充分发挥区域水热资源优势,提高农田产能,经过连续3 a试验研究和示范验证,早熟马铃薯-粮饲兼用玉米一年两茬生产体系周年产量突破“吨粮”。从整地施肥、起垄覆膜、品种选择、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等环节总结了早熟马铃薯-粮饲兼用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技术,以期为陇东黄土丘陵区及同类型地区周年高产栽培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丘陵区 早熟马铃薯 粮饲兼用玉米 一年两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