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明清时期庄浪卫鲁部土人的族群理论分析——以鲁氏历代家谱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勇锋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8-172,共15页
自明洪武九年以来,庄浪卫鲁氏家族及所辖土人部众在土官、土司体制下,形成地域稳定、文化介于番汉之间的新族群,直至民国废除土司、改土归流。在族群演进过程中,以权力尊崇为核心,基于众多历史史实和人物原型,形成了众多祖先传说和历史... 自明洪武九年以来,庄浪卫鲁氏家族及所辖土人部众在土官、土司体制下,形成地域稳定、文化介于番汉之间的新族群,直至民国废除土司、改土归流。在族群演进过程中,以权力尊崇为核心,基于众多历史史实和人物原型,形成了众多祖先传说和历史记忆。受强势主流文化的影响,按照帕克的同化理论,该族群与当时主流社会的互动可分为接触期、不稳定合作期及彻底同化三个时期,但最终没有同化于周边汉藏文化而是统一归化于现代社会。共同利益基础的丧失和族群内部生产关系的改变是族群消解的关键因素,鲁氏家族对权力的固守和对土民大众的疏离是族群崩解的重要原因,改土归流既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族群崩解的最后推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浪卫 土人 土司 鲁氏家谱 族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榆中隋代刘义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2
作者 陈国科 薛林(执笔/摄影/绘图) +3 位作者 宋添力(摄影/绘图) 沈磊(摄影) 董文斌(摄影/绘图) 卢斐斐(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63,共12页
2021年7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榆中县夏官营镇红柳村1座隋代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斜坡墓道土洞墓,盗扰严重,出土石像生2对、墓碑1通、墓志2合,以及青铜饰件、陶动物、金珠、玉珠等器物。该墓为北周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彭阳伯... 2021年7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榆中县夏官营镇红柳村1座隋代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斜坡墓道土洞墓,盗扰严重,出土石像生2对、墓碑1通、墓志2合,以及青铜饰件、陶动物、金珠、玉珠等器物。该墓为北周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彭阳伯刘义夫妇合葬墓,葬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刘义跟随宇文泰起家,因军功授衔职事临洮防御并多次升迁。其神道碑是陕西以西迄今发现的唯一隋代碑石,碑刻内容是研究西魏北周职官制度、陇右豪强等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代 刘义 合葬墓 沙苑之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新发现石窟寺调查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薛林 张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33,共15页
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甘肃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境内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经国家文物局复核,认定甘肃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9处(236个文物点),其中新发现22处。本文公布了甘肃22处新发现石窟寺的地理位置、石窟朝向、营建时代、... 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甘肃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境内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经国家文物局复核,认定甘肃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9处(236个文物点),其中新发现22处。本文公布了甘肃22处新发现石窟寺的地理位置、石窟朝向、营建时代、洞窟数量、造像、壁画情况及碑刻题记等基本信息,对6处保存相对完整、内容比较丰富的重点石窟寺分别进行介绍,对新发现石窟的价值开展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石窟寺 专项调查 新发现 初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河洮岷地区防御体系研究——兼论与“九边”军镇长城防御体系的关系
4
作者 薛林 魏文斌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7-172,共16页
本文从国家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河洮岷地区在明初国家统一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对生番和西海蒙古等外患演变进行梳理,就明军相应调整防御部署进行探讨,提出河洮岷地区通过设卫置所构建组织架构,利用有利地形构筑以卫城为军事指挥中心、以... 本文从国家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河洮岷地区在明初国家统一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对生番和西海蒙古等外患演变进行梳理,就明军相应调整防御部署进行探讨,提出河洮岷地区通过设卫置所构建组织架构,利用有利地形构筑以卫城为军事指挥中心、以堡寨为屯军驻守和防御重点、以关隘边墙(壕堑)为防御线,辅以烽火台警情传递系统建立了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立体互动的军事防御体系。通过多角度与“九边”军镇长城防御体系比较分析,提出河洮岷军事防御体系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洮岷地区 军事设施 长城防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