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藏文写卷10556《苯教祝祷仪轨书》释录与研究
1
作者 张福慧 陈于柱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1,共5页
甘肃省博物馆庋藏10556号敦煌藏文写卷系吐蕃时期文书,保留了诸多藏文厘定之前的语法痕迹,内容主要是为吐蕃政权与百姓祈福祝祷,其仪轨与神祇均属原始苯教,应定名为《苯教祝祷仪轨书》。具有苯教信仰背景或支持苯教的吐蕃重臣与官宦,随... 甘肃省博物馆庋藏10556号敦煌藏文写卷系吐蕃时期文书,保留了诸多藏文厘定之前的语法痕迹,内容主要是为吐蕃政权与百姓祈福祝祷,其仪轨与神祇均属原始苯教,应定名为《苯教祝祷仪轨书》。具有苯教信仰背景或支持苯教的吐蕃重臣与官宦,随着吐蕃的征战曾普遍任职于敦煌乃至河西陇右地区,是藏经洞出现苯教文献的深层次原因。对此件写卷首次完整释录与刊布,为深入研究吐蕃苯教历史以及对敦煌等地区的历史影响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藏文文献 苯教仪轨书 吐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慕容忠墓出土陶质文物彩绘工艺及材质分析研究
2
作者 陈彦榕 魏彦飞 +5 位作者 顾文婷 陈国科 刘兵兵 马军霞 景娅娅 李明珂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8,共11页
慕容忠墓是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中目前发掘等级最高的墓葬。墓葬出土了彩绘立人俑、骑马俑等一批造型精美、色彩鲜艳的彩绘陶质文物。本工作运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慕容忠墓是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中目前发掘等级最高的墓葬。墓葬出土了彩绘立人俑、骑马俑等一批造型精美、色彩鲜艳的彩绘陶质文物。本工作运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探究了这些文物的结构、颜料和胶结材料。结果表明:绘制工艺有胎体—颜料层、胎体—打底层—颜料层两种;颜料种类包括铅丹、石绿、靛蓝、朱砂、方解石等;有机胶结材料为动物胶。分析结果为古代彩绘陶质文物制作材料和工艺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同时也为相关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材料信息,对彩绘陶质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忠墓 彩绘陶 工艺 颜料 胶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边滤波石质文物逆向建模及其稳定性分析
3
作者 张理想 邹红宇 +5 位作者 黄蕾 张景科 刘建辉 李黎 陈卉丽 韩秀兰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60,共15页
石质文物的长期稳定性问题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点。以大足石刻卧佛前的目犍连菩萨像为研究对象,基于双边滤波算法,将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的点云数据导入PCL平台,实现文物表面噪声点的去除,建立包含裂隙结构面在内的菩萨像三维精细化实... 石质文物的长期稳定性问题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点。以大足石刻卧佛前的目犍连菩萨像为研究对象,基于双边滤波算法,将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的点云数据导入PCL平台,实现文物表面噪声点的去除,建立包含裂隙结构面在内的菩萨像三维精细化实体模型。基于强度折减原理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菩萨像现存状态展开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双边滤波法去噪后的菩萨像模型平均偏差为-5.0~4.0 mm,标准值为1.1 mm,在去除噪声的同时完整保留了文物表面特征;2)重力荷载下,菩萨像颈部受压,项部受拉;头部裂隙的出现导致内部应力发生重分布,峰值拉应力由项部移动至裂隙端;3)菩萨像头部位移变化与折减系数呈正相关,当折减系数为1.28时,头部位移敏感度急剧增大,向临空面倾倒;4)菩萨像破坏面沿裂隙端、颈部向内部延伸,塑性区体积、最大剪应变增量逐步增大,在两区域形成抛物线贯通破坏面。该研究方法为小型、具有复杂几何特征的石质文物稳定性分析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石质文物 双边滤波 强度折减法 HOEK-BROWN准则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荷载激励下夯土遗址的振动响应特性研究
4
作者 徐杨 白东明 +2 位作者 王南 张景科 尹行多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铁路列车运行引起的场地振动为铁路周边建筑遗址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为研究列车荷载激励下夯土遗址不同高度处的振动响应以及列车类型、速度、编组等因素对其的作用规律,以夏官营古城城墙为研究对象,基于多种工况开展现场原位监测与地... 铁路列车运行引起的场地振动为铁路周边建筑遗址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为研究列车荷载激励下夯土遗址不同高度处的振动响应以及列车类型、速度、编组等因素对其的作用规律,以夏官营古城城墙为研究对象,基于多种工况开展现场原位监测与地质调查,从时域、频域等多方面分析城墙旁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响应并对比现有标准,确定振动强度及对城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行驶引起的城墙振动速度峰值和有效值随墙高增大呈波动性衰减,货车引起的城墙振动速度响应大于客车,在城墙中部区域均出现了振动速度放大的现象并且达到振动最大值;城墙振动速度与车速、编组及载重成正比,各测点振动优势频率范围为40~70 Hz,城墙中部区域频率放大效应明显,振动放大区域受到列车车速和编组长度影响;城墙Z振级衰减特性与速度响应变化规律相同,货车Z振级最大值为80.29 dB,客车为76.65 dB,相比40 Hz以上的振动频率,10~40 Hz的振动频率衰减慢,对墙体造成的损伤更大。结合已有振动标准及土遗址基本性质,列车运行将对夏官营古城城墙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土遗址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振动 夯土城墙 现场监测 动力响应 传播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汉、藏文乌鸣占书的比较历史学研究
5
作者 张福慧 陈于柱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敦煌乌鸣占书因兼具汉、藏两种语言形式,成为学界关注度较高的一类敦煌术数文献,其中藏文乌鸣占书的文化来源问题,已困扰学界百年。敦煌汉、藏文乌鸣占书中乌鸦的神使身份与可致寿考的信仰功能,实均源于中原汉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北... 敦煌乌鸣占书因兼具汉、藏两种语言形式,成为学界关注度较高的一类敦煌术数文献,其中藏文乌鸣占书的文化来源问题,已困扰学界百年。敦煌汉、藏文乌鸣占书中乌鸦的神使身份与可致寿考的信仰功能,实均源于中原汉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北斗信仰;两者不仅内容结构近同,彼此卜辞与文义的对应性亦清晰可循。因此,敦煌藏文乌鸣占书并非为吐蕃文士所自创,亦非来自古印度文化,而是根据唐宋时代流行的汉文本乌鸣占书为底本编译而成。汉、藏、西夏文乌鸣占书的出土,表明该类文献不仅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长期流行,同时对唐宋时代的吐蕃、西夏社会也有深刻影响,是重构中古中国汉、吐蕃、西夏紧密文化联系与民族融合的别样而重要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乌鸣占书 吐蕃 北斗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大佛寺及其佛教文物 被引量:6
6
作者 董彦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1-33,共3页
本文介绍了张掖大佛寺的历史、建筑及所藏佛教文物。
关键词 张掖大佛寺 卧佛 藏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新发现石窟寺调查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薛林 张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33,共15页
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甘肃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境内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经国家文物局复核,认定甘肃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9处(236个文物点),其中新发现22处。本文公布了甘肃22处新发现石窟寺的地理位置、石窟朝向、营建时代、... 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甘肃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境内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经国家文物局复核,认定甘肃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9处(236个文物点),其中新发现22处。本文公布了甘肃22处新发现石窟寺的地理位置、石窟朝向、营建时代、洞窟数量、造像、壁画情况及碑刻题记等基本信息,对6处保存相对完整、内容比较丰富的重点石窟寺分别进行介绍,对新发现石窟的价值开展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石窟寺 专项调查 新发现 初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足石刻卧佛佛手精细化建模及稳定性分析
8
作者 黄蕾 马雨君 +3 位作者 王南 张景科 刘建辉 陈卉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17-2029,共13页
石质文物模型的建立与稳定性研究,对于古代文物的社会文化、民族特色等历史信息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足石刻卧佛佛手为例,基于文物三维空间结构信息,利用Geomagic内置算法实现高精度佛手数字化模型重构,通过Rhino平台实现NURBS曲面与... 石质文物模型的建立与稳定性研究,对于古代文物的社会文化、民族特色等历史信息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足石刻卧佛佛手为例,基于文物三维空间结构信息,利用Geomagic内置算法实现高精度佛手数字化模型重构,通过Rhino平台实现NURBS曲面与基岩、结构面更好的融合;结合有限元非线性分析方法,对大足石刻佛手模型在静力及动力作用下的位移、应力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精细化构建的佛手模型偏差值介于-3~3 cm之间,平均偏差为-2~1.5 mm,满足工程设计允许误差±5%。(2)自重荷载下佛手垂向位移沿五指方向(指尖指向手腕)各手指位移呈线性减小趋势,各指尖最大位移分别为0.46 mm、0.57 mm、0.48 mm、0.46 mm、0.44 mm。(3)地震荷载下佛手位移变化规律与输入的地震波波动有关,地震波输入前20 s内佛手位移、应力变化剧烈,分别于8.6 s、13.3 s达到其最大值,经波动后趋于稳定,应着重关注于食指前端潜在的破坏风险。研究方法为小尺度、悬臂式的石质文物建模及稳定性分析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精细化建模 稳定性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河洮岷地区防御体系研究——兼论与“九边”军镇长城防御体系的关系
9
作者 薛林 魏文斌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7-172,共16页
本文从国家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河洮岷地区在明初国家统一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对生番和西海蒙古等外患演变进行梳理,就明军相应调整防御部署进行探讨,提出河洮岷地区通过设卫置所构建组织架构,利用有利地形构筑以卫城为军事指挥中心、以... 本文从国家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河洮岷地区在明初国家统一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对生番和西海蒙古等外患演变进行梳理,就明军相应调整防御部署进行探讨,提出河洮岷地区通过设卫置所构建组织架构,利用有利地形构筑以卫城为军事指挥中心、以堡寨为屯军驻守和防御重点、以关隘边墙(壕堑)为防御线,辅以烽火台警情传递系统建立了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立体互动的军事防御体系。通过多角度与“九边”军镇长城防御体系比较分析,提出河洮岷军事防御体系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洮岷地区 军事设施 长城防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丝绸之路 被引量:14
10
作者 田澍 李勇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2,共4页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沟通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从形成、发展到衰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其保留或延续至今的各类遗产形成一条无与伦比的文化线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作为世界遗产,丝绸...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沟通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从形成、发展到衰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其保留或延续至今的各类遗产形成一条无与伦比的文化线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作为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的构成要素包括现存遗址、文化成果以及它赖以产生的独特生态环境和得以存在的物质与精神动力。丝绸之路的世界遗产项目提名工作将是根据其价值内涵确定其典型遗址实物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 文化线路 遗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知识界视域中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下) 被引量:2
11
作者 史勇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41,共4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既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同时也迎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契机;在民国学界看来,抗战救亡和民族复兴都需要民众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博物馆的科学教育功能如同民众教育功能一样,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 知识界 视域 民国 民族复兴 科学素养 全面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知识界视域中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上) 被引量:3
12
作者 史勇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63,共5页
博物馆是开展社会教育的天然场所。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础上,民国知识界形成了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主体,社会教育是博物馆主要功能的共识,认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民众教育、科学教育和美育教育三个方面并进行了阐释。这种... 博物馆是开展社会教育的天然场所。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础上,民国知识界形成了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主体,社会教育是博物馆主要功能的共识,认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民众教育、科学教育和美育教育三个方面并进行了阐释。这种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丰富和研究近代中国博物馆思想史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史 社会教育 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峪关黑山岩画中的塔形图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惠福 许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95,共5页
关键词 嘉峪关 岩画 黑山 塔形 宗教理念 查阅资料 佛教 喇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