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积沙改良硫酸盐渍土微细观结构及渗流机制研究
1
作者 刘润豪 王英 +3 位作者 张永志 刘吉林 史智伟 孙小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36,共7页
为探明风积沙改良硫酸盐渍土孔隙结构与渗透性的关系,基于CT扫描分析改良前后盐渍土的孔隙分布演化特征,提取孔隙网络模型开展渗流分析,基于孔隙分布表征参数拟合建立渗透率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原状样的稳定分布,掺沙样沿高... 为探明风积沙改良硫酸盐渍土孔隙结构与渗透性的关系,基于CT扫描分析改良前后盐渍土的孔隙分布演化特征,提取孔隙网络模型开展渗流分析,基于孔隙分布表征参数拟合建立渗透率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原状样的稳定分布,掺沙样沿高度方向分布的总孔隙率及连通率较原状样有显著降低,总孔隙率分布呈现“倒V字型”对称分布;改良硫酸盐渍土的渗透率随孔隙率及分形维数呈幂函数关系递增,连通孔隙率预测渗透率较于总孔隙率与渗透率的拟合精度更高,总孔隙率次之,分形维数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掺沙改良 数字岩心 孔隙网络模型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像法检测建筑外墙饰面层内部缺陷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冯力强 王欢祥 +1 位作者 晏大玮 刘吉林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56,共6页
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建筑外墙饰面砖饰面层内部缺陷进行检测试验,研究饰面层在太阳辐射下的表面温度随时间、空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分析内部缺陷的厚度、大小、饰面砖颜色以及红外热像仪的竖向拍摄角度和发射率等因素对红外热成像效果的影... 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建筑外墙饰面砖饰面层内部缺陷进行检测试验,研究饰面层在太阳辐射下的表面温度随时间、空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分析内部缺陷的厚度、大小、饰面砖颜色以及红外热像仪的竖向拍摄角度和发射率等因素对红外热成像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厚度越大、面积越大的内部缺陷越容易被检测出;存在内部缺陷的深色饰面砖缺陷部位与完好部位间的表面温差较浅色的明显偏高;沿内部缺陷宽度方向的饰面层表面温度关于其中心最大温度点呈近似对称关系;饰面层表面温度随着红外热像仪竖向拍摄角度和发射率的增大而减小,但不同拍摄角度下同一路径上的表面温度-位置曲线近似平行。基于试验结果,提出红外热像法检测饰面砖饰面层内部缺陷大小的估算方法,并建立了缺陷面积的估算公式,可供后续相关研究及实际工程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外墙饰面层 红外热成像技术 表面温度 变化规律 估算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外墙饰面层内部缺陷红外热像法检测试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冯力强 王欢祥 +1 位作者 晏大伟 刘吉林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61,共5页
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建筑外墙饰面层(包括砂浆饰面层和饰面砖饰面层)内部缺陷进行检测试验,研究饰面层内部缺陷在外部热源辐射下的表面温度变化特征,得出饰面层表面温度随时间、空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并分析内部缺陷的厚度、面积大小、埋... 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建筑外墙饰面层(包括砂浆饰面层和饰面砖饰面层)内部缺陷进行检测试验,研究饰面层内部缺陷在外部热源辐射下的表面温度变化特征,得出饰面层表面温度随时间、空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并分析内部缺陷的厚度、面积大小、埋置深度等因素对红外热成像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厚度越大、面积越大、深度越浅的内部缺陷越容易被检测出来;缺陷沿其宽度方向的表面温度关于其最大温度点呈近似对称关系。基于试验结果,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缺陷面积大小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饰面层 红外热成像 表面温度 预测模型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甘肃省3个样本县调研数据的乡村建设总体评价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
4
作者 于伯和 李俊杰 +1 位作者 王公胜 刘奔腾 《南方农业》 2023年第2期158-160,共3页
为进一步提高甘肃省乡村建设水平,基于甘肃省徽县、庄浪县、高台县3个样本县开展的乡村建设评价数据,从发展水平、农房建设、村庄建设、县城建设4个维度,深入查找甘肃省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提出包括提高农房设计水平,提... 为进一步提高甘肃省乡村建设水平,基于甘肃省徽县、庄浪县、高台县3个样本县开展的乡村建设评价数据,从发展水平、农房建设、村庄建设、县城建设4个维度,深入查找甘肃省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提出包括提高农房设计水平,提升农房建设品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完善农房配套设施及专业建设,提升农房安全宜居性;推广垃圾分类,探索本地资源化利用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评价 发展水平 农房建设 农村建设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变形特征的大型现场浸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115
5
作者 黄雪峰 陈正汉 +5 位作者 哈双 薛塞光 孙树勋 徐毅明 金学菊 朱元青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2-389,共8页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1号泵站地基的预浸水处理,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m的场地上做了面积为110×70m2的浸水试验,试验历时251d,揭示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具有与中小厚度(小于15m)自...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1号泵站地基的预浸水处理,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m的场地上做了面积为110×70m2的浸水试验,试验历时251d,揭示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具有与中小厚度(小于15m)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不同的3个显著特征:①湿陷量随浸水历时的发展过程包含5个阶段,即初期平缓段、浸水陡降段、中期平缓段、停水后的陡降段和后期平缓段;②湿陷速率在浸水期间呈显“小→大→小→稳定”的变化规律,在停水后则呈显“大→小→稳定”的变化规律;③湿陷量、试坑周边裂缝的宽度和裂缝两侧地面的高差远远大于既往同类研究记录。通过分析,建议把连续5d的平均湿陷量不大于2m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试验的停止注水标准;采用建议的停水标准,缩短了该建设项目的工期、节省了费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今后类似的地基处理工程及修订黄土规范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大型现场浸水试验 稳定标准 湿陷变形特征 湿陷量 湿陷速率 预浸水地基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中灌注桩承载性状与负摩阻力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4
6
作者 黄雪峰 陈正汉 +2 位作者 哈双 薛塞光 孙树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8-346,共9页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 m的场地上进行了挖孔灌注桩(桩径为0.8 m,桩长为40 m,浸水坑直径为30 m)的大型现场载荷–浸水试验。设置了4种类型的试桩(无摩擦桩、空底桩、摩擦端承桩和悬...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 m的场地上进行了挖孔灌注桩(桩径为0.8 m,桩长为40 m,浸水坑直径为30 m)的大型现场载荷–浸水试验。设置了4种类型的试桩(无摩擦桩、空底桩、摩擦端承桩和悬吊桩),采用了多种测试方法(钢筋应力计、滑动测微计等)。研究结果表明:空底桩和悬吊桩在长度比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小许多时,所测得的正、负摩阻力数值偏小,穿透整个湿陷性黄土层的摩擦端承试桩所得结果比较符和实际;实测负摩阻力远高于黄土规范建议的负摩阻力值,且负摩阻力的数值与场地的湿陷类型、湿陷量的大小无明确对应关系;桩土相互作用能减小场地的湿陷变形量。对黄土中几个大型工程的现场灌注桩试验资料分析发现,中性点位置超出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提供的参考值范围。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今后类似场地的灌注桩的设计及修订黄土规范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灌注桩 桩的现场浸水试验 桩的承载性状 负摩阻力 中性点 黄土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基湿陷时桩的负摩阻力最大值出现深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孙军杰 王兰民 黄雪峰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20-25,共6页
负摩阻力及中性点的定义表明,负摩阻力沿桩身(从桩顶两侧到中性点位置)的变化并不均匀,其间应存在一个最大值,最近的黄土地基浸水湿陷试验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利用该试验的资料,从理论上对桩的负摩阻力最大值出现深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负摩阻力及中性点的定义表明,负摩阻力沿桩身(从桩顶两侧到中性点位置)的变化并不均匀,其间应存在一个最大值,最近的黄土地基浸水湿陷试验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利用该试验的资料,从理论上对桩的负摩阻力最大值出现深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负摩阻力随深度的变化受到某一深度(如负摩阻力最大值处)以上土体有效重量和该深度桩周土体的有效沉降量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制约,并由此推导出不同沉降性能土体湿陷时桩的负摩阻力最大值出现的深度。通过与实测资料的对比可见,本文提出的确定桩的负摩阻力最大值出现深度的理论是可信的,由此得到的计算黄土地基湿陷时桩身总的负摩阻力的方法更具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摩阻力 黄土地基 浸水湿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黄土场地液化的工程初判和详判指标与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兰民 袁中夏 汪国烈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黄土液化的判别是工程界长期存疑的问题。本文基于不同黄土场地的现场标贯试验、波速测试和试样的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以及《兰州市区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37-2006)使用反馈情况,提出了饱和黄土场地液化的工程初判和详判指标... 黄土液化的判别是工程界长期存疑的问题。本文基于不同黄土场地的现场标贯试验、波速测试和试样的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以及《兰州市区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37-2006)使用反馈情况,提出了饱和黄土场地液化的工程初判和详判指标与方法:(1)地层年代、粘粒含量、塑性指数、剪切波速、土层埋深条件等可作为饱和黄土场地液化初判的指标;(2)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中基于标贯击数的液化判别公式和液化指数计算公式适用于饱和黄土地基的液化判别和液化程度评价,但黄土液化判别的标贯击数基准值需要修正;(3)对应于设防加速度0.1g、0.15g、0.2g、0.3g、0.4g下饱和黄土液化判别的标贯击数基准值应分别为7、8、9、11、13,显著小于砂土液化判别的相应值。目前该判别方法已被纳入《甘肃省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55-20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液化 标贯试验 剪切波速 判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抱箍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党育 刘晨旭 +2 位作者 谢鹏飞 杨硕 王宗年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0-126,共7页
抱箍作为施工过程中主要的承重构件,目前的研究对其分析和设计仍不充分.针对最常用的2个半圆形拼装而成的圆形抱箍,采用有限元分析和实验验证,对抱箍的应力分布、破坏形式和极限承载力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抱箍的理论计算公式较为合理,据... 抱箍作为施工过程中主要的承重构件,目前的研究对其分析和设计仍不充分.针对最常用的2个半圆形拼装而成的圆形抱箍,采用有限元分析和实验验证,对抱箍的应力分布、破坏形式和极限承载力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抱箍的理论计算公式较为合理,据此设计的抱箍强度满足要求,但可能会发生抱箍与柱之间的橡胶垫层破坏、抱箍与柱发生较大相对位移而失去承载力.因此,为保证抱箍安全,建议在实际工程设计时,外荷载乘以1.5的安全系数,或者取抱箍与钢柱的摩擦系数为0.2,并在施工过程中检测抱箍与柱的相对位移,容许相对位移量为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应力分布 抱箍计算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综合预控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减灾能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豫川 李德荣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4-56,共3页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和历次震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建设规划、工程设计、施工措施、检测监控、使用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预控的几点建议,以达到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建筑(构)物整体抵御地...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和历次震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建设规划、工程设计、施工措施、检测监控、使用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预控的几点建议,以达到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建筑(构)物整体抵御地震的性能,增强抗(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控措施 抗(防)震减灾 概念设计 多道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超滤膜用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平元 王磊 +1 位作者 王旭东 马晓菊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0-82,共3页
采用混凝沉淀-超滤组合工艺进行了城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超滤膜对浊度、UV254、COD、PO43--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00%、21.2%、28.36%、31.5%,超滤膜分离系统的产水率为84.6%。超滤前加混凝沉淀预处理,可以提高水中有机... 采用混凝沉淀-超滤组合工艺进行了城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超滤膜对浊度、UV254、COD、PO43--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00%、21.2%、28.36%、31.5%,超滤膜分离系统的产水率为84.6%。超滤前加混凝沉淀预处理,可以提高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同时减轻了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混凝沉淀 PVDF超滤膜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能减震技术在某公共建筑改造加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舒蓉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4-163,共10页
本文以某公共建筑改造工程为背景,针对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大量梁、柱承载力不足,且主控参数超限等问题,提出了在框架结构中适当位置增设黏滞阻尼器的加固方案,使改造后的结构形成消能减震体系,减小地震作用。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加固方... 本文以某公共建筑改造工程为背景,针对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大量梁、柱承载力不足,且主控参数超限等问题,提出了在框架结构中适当位置增设黏滞阻尼器的加固方案,使改造后的结构形成消能减震体系,减小地震作用。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加固方案下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反应,研究了消能减震效果。结果表明,经加固改造后,各主控参数均可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大幅度提高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通过合理设置黏滞阻尼器,减小了地震作用,大幅度缩小了梁、柱加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能减震 公共建筑 改造 加固 黏滞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的变形机理与本构关系 被引量:123
13
作者 苗天德 刘忠玉 任九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83-387,共5页
基于微结构突变失稳假说,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的变形机理,将体积湿陷与剪切湿陷统一到同一个突变模式,给出了黄土湿陷变形的一个完整的本构关系。计算和实验结果都表明:湿陷变形与应力状态及应力路径有很大关系,且体应变与八面体剪应变... 基于微结构突变失稳假说,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的变形机理,将体积湿陷与剪切湿陷统一到同一个突变模式,给出了黄土湿陷变形的一个完整的本构关系。计算和实验结果都表明:湿陷变形与应力状态及应力路径有很大关系,且体应变与八面体剪应变受球应力与八面体剪应力的交叉影响。发现不同应力比对应的剪切曲线上的交叉现象是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征之一。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本构关系 变形机理 微结构失稳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冻土50年来的气温环境变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魏智 金会军 +4 位作者 罗崇旭 张建明 吕兰芝 杨思忠 吉延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42,共4页
对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建站以来50年气温资料的分析发现:1976~2000年的平均气温比1950~1976年的上升了约1℃,年变化率为0.04℃/a,且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率为0.039~0.043℃/a,大于南北方向上的(0.032~0.036℃/a),方差分析也标明气温... 对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建站以来50年气温资料的分析发现:1976~2000年的平均气温比1950~1976年的上升了约1℃,年变化率为0.04℃/a,且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率为0.039~0.043℃/a,大于南北方向上的(0.032~0.036℃/a),方差分析也标明气温变化在两个方向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环境 变化特征 冻土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仰坡坡度对隧道洞口段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丽丽 吴志坚 +2 位作者 梁庆国 孙文 王会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9-524,共6页
采用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设置四种不同仰坡坡度的模型,沿隧道轴向方向输入地震波,探究隧道洞口段及仰坡在不同仰坡坡度影响下的动力响应,并通过对无隧道通过的纯边坡模型与相同条件下有隧道通过的边坡模型的动力响应进行对比分析... 采用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设置四种不同仰坡坡度的模型,沿隧道轴向方向输入地震波,探究隧道洞口段及仰坡在不同仰坡坡度影响下的动力响应,并通过对无隧道通过的纯边坡模型与相同条件下有隧道通过的边坡模型的动力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隧道的存在对坡面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临空面的存在,隧道洞口段的位移与加速度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不同坡度模型的位移峰值皆位于y=0m断面的拱顶处,在距洞口y=40m后的各控制点位移差值迅速减小。(2)随着仰坡坡度的增加,同一断面处隧道的位移值随之增加,洞口段的截面变形也随之增大。(3)当坡度α≥60°时,坡面位移随着坡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大;当坡度α〈60°时,坡面位移随着坡面高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0.4~0.6倍坡高处达到最大,即随着坡度的增加,坡面的位移峰值也就越靠近坡顶。(4)隧道的存在对于坡面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洞口附近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隧道 洞口段 仰坡坡度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震加固用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的墙梁效应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杜永峰 梅东明 +1 位作者 党育 舒蓉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3-119,共7页
提出一种用于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的钢-砌体组合托换梁.针对托换梁的特殊支撑形式和梁构造形式,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支撑形式和托梁构造形式对托梁及墙体受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一般固定支座的钢筋混凝土墙梁相比,采用隔震支座作... 提出一种用于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的钢-砌体组合托换梁.针对托换梁的特殊支撑形式和梁构造形式,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支撑形式和托梁构造形式对托梁及墙体受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一般固定支座的钢筋混凝土墙梁相比,采用隔震支座作为支撑的钢-砌体组合墙梁,上部墙体除可能发生局部受压破坏外,还可能发生斜拉破坏;托梁与上部墙体的共同工作的效应会有明显减弱;托梁的构造形式对墙梁效应的影响比支座形式更显著.同样的墙体荷载作用下,隔震支座上的钢-砖砌体组合托换梁的弯矩增加约30%~35%,轴力减小约20%~25%.因此,此类梁不能直接按一般钢筋混凝土墙梁进行内力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砌体组合梁 托换梁 隔震支座 墙梁效应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洞高程对黄土隧道洞口段动力响应特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丽丽 梁庆国 +1 位作者 孙文 管延志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3-858,869,共7页
针对桥隧耦接过程中隧道面临的入洞高程及仰坡坡度的问题,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设置不同坡度与不同入洞高程的模型,探究隧道及仰坡在这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振动荷载作用下,隧道拱顶的位移随着距洞... 针对桥隧耦接过程中隧道面临的入洞高程及仰坡坡度的问题,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设置不同坡度与不同入洞高程的模型,探究隧道及仰坡在这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振动荷载作用下,隧道拱顶的位移随着距洞口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位移峰值位于距洞口y=0m断面处,不同坡度、不同入洞高程模型均符合这一特征。(2)随着仰坡坡度的增加,隧道入洞高程的选择也应趋于增大,文中定义的隧道截面最大位移差Δ_(max)可尝试为衡量地震动力响应提供一种新的判断思路。(3)隧道的存在对坡面的动力响应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在洞口1~1.5倍跨径范围内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隧道 洞口段 仰坡坡度 入洞高程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场自重湿陷量实测值与计算值差异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爽 高玉广 +1 位作者 赵权利 梁潇丹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3-269,共7页
在兰州和平镇做了一大型现场浸水试验,测定了场地自重湿陷量,并利用实验数据计算了其湿陷量。现场浸水试验时,必须考虑浸水时间和入渗深度的影响,当湿润峰未到达湿陷性土层底面时,则存在很大一部分剩余湿陷量,由此低估了实际湿陷量。该... 在兰州和平镇做了一大型现场浸水试验,测定了场地自重湿陷量,并利用实验数据计算了其湿陷量。现场浸水试验时,必须考虑浸水时间和入渗深度的影响,当湿润峰未到达湿陷性土层底面时,则存在很大一部分剩余湿陷量,由此低估了实际湿陷量。该现场浸水试验湿陷土层深度24 m,浸水61天,湿润峰深度达到12 m左右。按平均下渗速率估算,达到湿陷土层底面,需要120天以上。在湿陷性土层完全浸水的情况下,兰州地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的实测值远大于计算值,二者的比值为2.0左右,大于规范给出的修正系数1.5。综上所述,在现场试验时,除确定试验场地地貌单元、湿陷土层厚度外,必须给定合理的浸水时间,以便使湿陷性土层充分湿陷,或浸水后,及时测定湿润峰深度,计算实际湿陷土层的湿陷量,以便得出更合理的修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砂质黄土 湿陷性 现场浸水 含水率 和平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M模型的商业综合体节能方案能耗分析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5
19
作者 晏路曼 舒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模型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优化设计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了西安某商业综合体BIM模型,结合其功能特点,从建筑节能各方面进行考虑,以建筑全生命周期为轨迹,对建筑朝向、构件优化...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模型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优化设计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了西安某商业综合体BIM模型,结合其功能特点,从建筑节能各方面进行考虑,以建筑全生命周期为轨迹,对建筑朝向、构件优化、管线优化、运维管理等方面进行模拟分析从而制定节能方案;最后,将节能方案应用于实际项目进行验证分析。通过实际项目运用,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利用被动式节能技术,本项目仅裙楼二层每年就将节省约7万元。由此对比分析体现了BIM技术应用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的显著效果,不仅能达到更有效的节能效果,同时使建筑业能够进一步向信息化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模型 建筑节能 模拟分析 能效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工现场疫情防控风险评价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建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814-3821,共8页
为准确科学地评估施工现场的疫情防控风险水平,通过文献查询、现场调研及专家咨询,构建了包含4个1级指标、17个2级指标的施工现场疫情防控风险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与可靠度区间法(Reliability Inte... 为准确科学地评估施工现场的疫情防控风险水平,通过文献查询、现场调研及专家咨询,构建了包含4个1级指标、17个2级指标的施工现场疫情防控风险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与可靠度区间法(Reliability Interval Method,RIM)综合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施工现场疫情防控风险评估模型,最后以某施工项目为例,验证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项目现场整体风险指数为2.42,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其中防控体系风险等级为中风险,现场管理风险为较低风险,人员管理风险为较高风险,物资设备风险为中风险,与施工现场实际相吻合,该评估模型能较为准确、客观地反映施工现场疫情防控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施工现场 疫情防控 风险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