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1
作者 虎淑妍 邢洁 +1 位作者 李娟 张成宪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8-372,共5页
目的调查分析2014年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特征,为医院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E试验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根据CLSI 2014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 目的调查分析2014年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特征,为医院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E试验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根据CLSI 2014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4年1—12月该院共分离出非重复菌2 12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 565株,占73.8%;革兰阳性菌556株,占26.2%。前5位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44.6%和15.4%。大肠埃希菌和金葡菌分别居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菌株数的首位。万古霉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仍然是革兰阳性球菌和肠杆菌科细菌最敏感的药物。结论 2014年1—12月该院住院患者分离的细菌以大肠埃希菌居首位,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分离率较高,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微生物室及感染管理科应继续加强细菌耐药监测,为临床合理选择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 药敏试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感染患者抑郁、焦虑现状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晓宏 李琰 +2 位作者 李志东 张军红 刘晓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37,共3页
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探讨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后产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抑郁 焦虑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俊松 刘翔龙 +6 位作者 仇广林 张正良 樊林 赵伟 贺仕才 常帅 车向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34-1238,共5页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周期分布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β-榄香烯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影响,同时评价β-榄香烯对正常胃黏膜上...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周期分布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β-榄香烯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影响,同时评价β-榄香烯对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的毒性作用;通过Western blots检测β-榄香烯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蛋白表达影响。结果β-榄香烯显著抑制SGC7901胃癌细胞的活性并诱导细胞凋亡,两种作用在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中明显减弱。β-榄香烯降低SGC7901胃癌细胞克隆形成率,诱导SGC7901细胞发生G2/M期阻滞。β-榄香烯降低了SGC7901胃癌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了Bax和活化的Caspase-3(17Kd)表达水平。β-榄香烯对SGC7901胃癌细胞Pak1(p21-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的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但降低了Pak1(Thr423)和ERK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的磷酸化水平。结论β-榄香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抑制Pak1/ERK信号通路的活化、调控Bcl-2和Bax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胃癌 增殖 凋亡 PAK1 E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辉 台会平 +4 位作者 王和平 郭士方 王芳 王仁济 陈根元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98-1299,共2页
目的:通过构建股骨头坏死的一般模型,找出与此病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及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进而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骨组织基因工程学方法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新西兰兔分两组,每组20只。模型组注射内毒素和甲基强的松龙... 目的:通过构建股骨头坏死的一般模型,找出与此病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及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进而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骨组织基因工程学方法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新西兰兔分两组,每组20只。模型组注射内毒素和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第8周将两组兔同时处死,取兔后腿关节软骨电镜观察,破碎抽提DNA然后PCR扩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将部分骨组织破碎抽提DNA后电泳检测。结果:模型组电镜观察发现细胞粗面内质网膨大,线粒体空泡化,附着核糖体减少说明模型建立成功可以进行相关实验。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软骨细胞DNA电泳结果出现DNA ladder。结论:骨细胞病变可能由于内外因共同作用产生凋亡信号致使部分细胞凋亡引起骨组织大部分细胞坏死,进而导致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降低,内质网附着核糖体减少等细胞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信号转导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本益肾胶囊对肾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马骏 傅毓 +2 位作者 刘兴国 贾小翠 刘艳春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7-769,共3页
目的研究固本益肾胶囊(人参、三七、紫河车、水蛭、车前子等)对肾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采用夹闭左右肾动静脉1h,再灌注24h的方法复制肾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24h股动脉取... 目的研究固本益肾胶囊(人参、三七、紫河车、水蛭、车前子等)对肾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采用夹闭左右肾动静脉1h,再灌注24h的方法复制肾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24h股动脉取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肌酐(Scr)和尿素氮(BUN)的含量及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固本益肾胶囊能显著升高由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血清SOD水平下降,减少MDA、Scr、BUN的生成,肾组织病理改变减轻。结论固本益肾胶囊对肾脏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自由基损伤、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Scr和BUN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本益肾胶囊 肾缺血再灌注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C11A1基因多态性与宁夏南部人群肺结核易感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圭娜 侯怀哲 +9 位作者 尹媛婕 陈丹丹 Ellis K. Magda 关光玉 杨书鲲 杨延辉 Donald P. McManus 景永峰 王平 杨玉荣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080-1087,共8页
目的 探索SLC11A1基因rs17235409、rs17235416、rs3731865等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人群肺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于2010年7-11月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西吉、海原、泾原、彭阳、原州、同心、中卫、隆德等8个地区,并在... 目的 探索SLC11A1基因rs17235409、rs17235416、rs3731865等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人群肺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于2010年7-11月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西吉、海原、泾原、彭阳、原州、同心、中卫、隆德等8个地区,并在该地区居住10年以上,且经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共965例.同期选取上述地区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共897名.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5 ml,应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80℃保存,用于提取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SLC11A1基因rs17235409、rs17235416、rs3731865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结核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rs17235409位点AA、AG、GG基因型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1.4%(13/950)、23.5%(223/950)、75.1%(714/950)和2.7% (23/842)、25.1%(211/842)、72.2%(608/8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12,P=0.077);rs17235416位点TGTG(-)/(-)、TGTG(+)/(-)、TGTG(+)/(+)基因型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8%(17/939)、22.7%(213/939)、75.5%(709/939)和3.4%(28/824)、23.8%(196/824)、72.8%(600/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99,P=0.082);rs3731865位点CC、GC、GG基因型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2.3%(22/951)、26.1%(248/951)、71.6%(681/951)和2.4%(20/843)、24.9%(210/843)、72.7%(613/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32,P=0.852).在隐性模型中,rs17235409位点AA、AG+ GG-基因型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1.4%(13/950)、98.6%(937/950)和2.7%(23/842)、97.3%(819/842),两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P=0.040);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单因素结果不-致,说明条件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民族等不同对结果有一定影响,所以不能说明rs17235409位点与肺结核发病相关(OR=0.51,95%CI=0.25~1.03,P=0.060).rs17235416位点TGTG(-)/(-)、TGTG(+)/(-)+TGTG(+)/(+)基因型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1.8%(17/939)、98.2%(922/939)和3.4%(28/824)、96.6%(796/824),两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5,P=0.038,OR=0.52、1.91,95%CI=0.23~0.97、1.04~3.5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性别、年龄和民族等条件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多因素结果与单因素结果相似,发现条件因素对结果无影响,结果仍有意义,说明携带rs17235416位点TGTG(+)/(-)和(或)TGTG(+)/(+)基因型的个体较携带TGTG(-)/(-)基因型的个体患肺结核的风险增加(OR=0.54,95%CI:0.29~1.00,P=0.049).结论 SLC11A1基因rs17235409和rs3731865位点多态性与宁夏南部地区人群肺结核易感性不相关.而rs17235416位点在隐性模型中,即携带TGTG(+)/(-)与TGTG(+)/(+)基因型的个体发病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易感性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刘静 王红星 +7 位作者 刘爱华 李莉萍 侯月 王斌 郭江 叶静 杨延辉 王玉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1-382,共2页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由于HIV具有亲淋巴性和神经性双重特征,HIV不仅破坏免疫系统,而且也...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由于HIV具有亲淋巴性和神经性双重特征,HIV不仅破坏免疫系统,而且也损害神经系统。文献报道70%~80%的AIDS患者有神经系统病变,其中7%~20%患者表现为以神经症状首发[1-2],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是以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的仅见个别报道[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神经系统 共济失调 首发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压膜式活动矫治器压入下颌第一、第二磨牙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青 黄鑫琪 +4 位作者 姜丹 迟豪军 王凌洁 孙闻天 刘钧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6-228,共3页
本文报道1例左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缺失较长时间后对第一、第二磨牙伸长,因修复间隙不足而采用压膜式活动矫治器配合正畸橡皮圈持续施轻力进行左下颌第一、第二磨牙的压低,从而获得足够的间隙完成种植牙修复,建立良好稳定的咬合关系。
关键词 磨牙压入 活动矫治器 种植牙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毒性化学成分及解毒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文喜艳 周鹏发 +3 位作者 魏秀娟 秦志福 王炯 路亚峰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34-38,共5页
随着中药和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对其毒性及不良反应现象更加重视。通过查阅中药毒性的化学成分、中药的中毒表现及解毒方法等相关文献,可知毒性中药主要有生马钱子、生半夏、生川乌、斑蝥、雪上一枝蒿、砒霜和水银等,毒性中药的... 随着中药和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对其毒性及不良反应现象更加重视。通过查阅中药毒性的化学成分、中药的中毒表现及解毒方法等相关文献,可知毒性中药主要有生马钱子、生半夏、生川乌、斑蝥、雪上一枝蒿、砒霜和水银等,毒性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萜类、内酯类、毒性蛋白类、毒苷类、动物类和矿物类等,主要毒性反应有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胚胎毒性、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等。中药材炮制和中药材配伍可降低中药毒性,洗胃、导泻和催吐等方法为中药中毒后主要的排毒措施。本文对中药的毒性成分及解毒方法进行总结,为中药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毒性 化学成分 中毒 解毒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10
作者 缪延栋 全无瑕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107-2110,共4页
目的探讨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根据疼痛评分按照癌痛三阶梯原则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洛芬待因缓释片、硫酸吗啡缓释片等药物;实验... 目的探讨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根据疼痛评分按照癌痛三阶梯原则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洛芬待因缓释片、硫酸吗啡缓释片等药物;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华蟾素胶囊治疗0.5 g/次,3次/d,饭后口服,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率、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卡氏评分(KPS评分)、简明疼痛问卷表(BPQ)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PQ评分及各单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厌食、便秘、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蟾素胶囊联合三阶梯止痛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癌性疼痛,提高生存质量,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蟾素胶囊 癌性疼痛 恶性肿瘤 三阶梯止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血清IL-31和腰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晓越 王小红 王长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目的探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血清白介素31(IL-31)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对80例OP患者(50~75岁)和90例健康对照者(50~75岁)进行腰椎和股骨颈BMD检... 目的探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血清白介素31(IL-31)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对80例OP患者(50~75岁)和90例健康对照者(50~75岁)进行腰椎和股骨颈BMD检测。血清IL-31、BAP、BGP和TRACP-5b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使用自动电化学发光系统测量血清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1)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结果OP妇女的IL-3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5.12±6.65)μg/L vs(27.58±5.09)μg/L,P=0.002]。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IL-31水平与年龄、BMI、BAP、BGP、TRACP-5b、NTX和25(OH)D呈正相关。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与年龄、IL-31、BAP、TRACP-5b和NTX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在偏相关分析中调整年龄和BMI后,IL-31和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IL-31水平升高,与BMD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转换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萘普生配伍芬太尼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兀效儒 左文君 路晓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7-358,共2页
关键词 术后镇痛 萘普生 芬太尼 注射用 临床观察 配伍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术后自控静脉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基因突变谱的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生梅 郑红军 +2 位作者 田莹 张建梅 姚金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7-801,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29种融合基因及51种肿瘤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第二代DNA测序技术检测49种靶基因;采用DNA-PCR检测FLT3-ITD、NPM1基因12号外显子、CALR基因9号外显子及CEBPA的TAD、BZIP 2个功能区的突变发生情...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29种融合基因及51种肿瘤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第二代DNA测序技术检测49种靶基因;采用DNA-PCR检测FLT3-ITD、NPM1基因12号外显子、CALR基因9号外显子及CEBPA的TAD、BZIP 2个功能区的突变发生情况;采用多重PCR法检测29种白血病融合基因。结果:121例患者中,基因突变总发生率为90.1%(109/121),每例患者平均发生2.1个基因突变,34.7%的患者同时携带≥3个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最高的基因为NRAS(23.96%,n=29),其他基因依次为:NPM1(14.04%,n=17)、CEBPA双突变(14.04%,n=17)、KRAS(11.57%,n=14)、FLT3-ITD(10.74%,n=13)、CSF3R(10.74%,n=13)、TET2(9.92%,n=12)和IDH1(9.1%,n=11)。共47例患者检出融合基因,包括AML/ETO 12例,CBFβ/MYH1111例,PML/RARa 12例,涉及MLL重排的MLL-X融合基因10例,TLS/ERG 1例及DEK/CAN 1例。CEBPA、NPM1、TET2、RUNX1及IDH1突变在正常核型中的检出率均高于异常核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AS突变在异常核型中的发生率高于正常核型,差异显著(P=0.014)。复杂核型患者的TP53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核型及其他异常核型(P=0.199)。KRAS突变在核心结合因子白血病及伴有11q23/MLL重排的M5患者中的阳性率均高于正常核型(P=0.006,P=0.003)。KIT基因突变主要见于核心结合因子白血病,两者有相关性(P=0.006)。共检测到2例JAK2V617F突变,均与t(8;21)/AML1/ETO伴随出现。结论:大于90%的AML患者至少携带1个基因突变,每例患者平均发生2个以上白血病常见致病基因突变,部分基因突变与基因重排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突变 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豆根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鹏发 李万志 文喜艳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89-92,共4页
通过查阅近10年国内外关于山豆根研究的文献,山豆根主要化学成分有生物碱、多糖、皂苷类、黄酮类和多糖类等,具有抗肿瘤、保肝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当处方中山豆根的用量超过一定量时,临床上会出现中枢神经毒性和全身中毒反应。从山豆... 通过查阅近10年国内外关于山豆根研究的文献,山豆根主要化学成分有生物碱、多糖、皂苷类、黄酮类和多糖类等,具有抗肿瘤、保肝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当处方中山豆根的用量超过一定量时,临床上会出现中枢神经毒性和全身中毒反应。从山豆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山豆根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豆根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毒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反位合并胆结石、肾结石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志峰 王振运 +1 位作者 王磊 王伟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81-181,184,共2页
关键词 内脏反位 胆结石 肾结石 心肌功能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D2 TaqIA不同基因型海洛因成瘾者抑制性控制网络的fMRI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小怀 朱国平 +6 位作者 蔡关科 敬甲兵 王帆 刘为 时宏 胡风 王玮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9期661-666,共6页
目的探讨DRD2 TaqIA不同基因型海洛因成瘾者抑制控制网络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收集57例海洛因成瘾者,根据DRD2 TaqIA基因类型分为A+型组(35例)与A-型组(22例),匹配46名健康者。首先评估三组冲动性量表,然后以右侧额下回为种子点作全脑功... 目的探讨DRD2 TaqIA不同基因型海洛因成瘾者抑制控制网络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收集57例海洛因成瘾者,根据DRD2 TaqIA基因类型分为A+型组(35例)与A-型组(22例),匹配46名健康者。首先评估三组冲动性量表,然后以右侧额下回为种子点作全脑功能连接,统计分析海洛因组与健康对照组及A+型组与A-型组脑网络差异。结果海洛因组冲动总分、行为冲动及无计划冲动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而A+型组与A-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相比,海洛因成瘾组右侧额下回与双侧后扣带、楔前叶、舌回及距状回功能连接增强,与双侧顶叶功能连接降低;与A-型组相比,A+型组右侧额下回与小脑功能连接增强,与双侧前扣带、内侧前额叶及左侧岛叶功能连接降低。结论海洛因成瘾者心理冲动性较高且抑制控制网络存在异常;与A-基因型相比,A+基因型海洛因成瘾者抑制控制能力更差,可能更易觅药或复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依赖 受体 多巴胺d2 等位基因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重叠双囊气管导管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17
作者 兀效儒 左文君 路晓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3-544,共2页
多功能重叠双囊气管导管是一种能够随时进行气管内给药治疗的新型气管导管,我们对其防止和抑制全麻苏醒期气管导管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双囊气管导管 多功能 临床应用 气管内给药治疗 研制 全麻苏醒期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