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旱作区10个炸片马铃薯品系品质表现分析
1
作者 余斌 刘娟 +3 位作者 黄锐 袁剑龙 叶夕苗 段惠敏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第8期53-59,共7页
炸片是马铃薯重要的加工产品。对10个马铃薯品系进行田间农艺性状评价,并分析4℃低温储藏60d后块茎中蔗糖、葡萄糖、果糖、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鲜薯块茎和炸片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储藏(4℃)60d,不同品系还原糖含量显著不同。品系07... 炸片是马铃薯重要的加工产品。对10个马铃薯品系进行田间农艺性状评价,并分析4℃低温储藏60d后块茎中蔗糖、葡萄糖、果糖、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鲜薯块茎和炸片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储藏(4℃)60d,不同品系还原糖含量显著不同。品系0724-11、0722-46、0724-8油炸后薯片表面色泽鲜亮均匀,ΔE值变化小且块茎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低,炸片加工性状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旱作区 炸片加工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麻间作模式对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韩静 王一帆 +5 位作者 高玉红 王瑛泽 剡斌 文明 王海娣 刘宏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7-1008,共12页
为明确不同胡麻间作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贡献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种间作类型:胡麻||玉米间作(F||M)、胡麻||大豆间作(F||S), 3种带型配置[4∶2 (S1)、6∶3 (S2)和8∶4(S3)],以单作为对照,共计... 为明确不同胡麻间作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贡献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种间作类型:胡麻||玉米间作(F||M)、胡麻||大豆间作(F||S), 3种带型配置[4∶2 (S1)、6∶3 (S2)和8∶4(S3)],以单作为对照,共计9组处理,比较分析了两种间作系统中不同带型配置的间作优势以及成熟期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对间作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作物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胡麻||玉米间作系统显著高于胡麻||大豆间作,且在8∶4行比配置下达到最大值;两种间作系统中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间作产量优势。胡麻||玉米间作系统中,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12.15%~50.38%、44.79%~67.29%和3.90%~25.75%,氮素利用效率高出单作73.20%~78.36%;氮、磷和钾吸收因子对LER的贡献分别为1.33~2.10、1.76~2.08和1.11~1.53,利用因子的贡献分别为-0.30~-0.12、-0.42~-0.25和-0.10~0.07。胡麻||大豆间作系统中,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6.86%~60.06%、11.97%~59.21%和7.34%~65.30%,氮素利用效率高出单作48.77%~71.74%;氮、磷和钾吸收因子对LER的贡献分别为1.17~2.13、1.20~2.10和1.15~2.15,利用因子的贡献分别为-0.53~-0.30、-0.46~-0.15和-0.52~-0.03。综合分析认为,本研究中8行胡麻4行玉米间作带型能提高作物养分吸收利用能力,增加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其间作优势主要来源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而非利用效率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带型配置 养分吸收 养分利用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在干旱半干旱区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41
3
作者 余斌 杨宏羽 +4 位作者 王丽 刘玉汇 白江平 王蒂 张俊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74,共12页
马铃薯种质资源缺乏,适宜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生长的品种更为紧缺,引进马铃薯种质是丰富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及综合得分(F值)对119份从秘鲁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马铃薯材料的表型性状(出苗率、株高、... 马铃薯种质资源缺乏,适宜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生长的品种更为紧缺,引进马铃薯种质是丰富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及综合得分(F值)对119份从秘鲁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马铃薯材料的表型性状(出苗率、株高、茎粗、叶面积、生育期、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商品率、干物质含量和块茎长宽比)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10个表型性状中生育期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茎粗、叶面积、生育期、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商品率、干物质含量、块茎长宽比对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综合值具有显著影响,这些指标可用于旱作条件下对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综合得分F值与所测经济性状(单株产量、商品率、干物质)具显著相关性,可作为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主要评价指标;引进材料中CIP393228.67和CIP 385561.124在干旱区,CIP304350.95、CIP392797.22、CIP388615.22在半干旱区分别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特性。这些材料综合评价较好,可有效补充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引进种质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高产中筋春小麦新品种——甘春33号
4
作者 马小乐 孟亚雄 +6 位作者 汪军成 姚立蓉 司二静 张宏 李葆春 杨轲 王化俊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75,共1页
甘春33号是甘肃农业大学以多个优良亲本进行聚合杂交(甘春24号/甘春20号//34th-163/张春11号)选育而成,并在2023年被甘肃省种子推广总站确定为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的主推品种和绿色高效节水型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2022年通过甘肃农作物... 甘春33号是甘肃农业大学以多个优良亲本进行聚合杂交(甘春24号/甘春20号//34th-163/张春11号)选育而成,并在2023年被甘肃省种子推广总站确定为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的主推品种和绿色高效节水型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2022年通过甘肃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甘审麦20220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农业大学 优良亲本 沿黄灌区 聚合杂交 主推品种 春小麦新品种 推广总站 优质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5
作者 杨长刚 柴守玺 常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76-2685,共10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于2008—2009、2009—2010两个年度,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度覆膜平均较CK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9.4%和53...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于2008—2009、2009—2010两个年度,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度覆膜平均较CK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9.4%和53.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1.8%和14.3%。覆膜的高产建立在高生长量、高耗水基础上,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显著正相关(r=0.952*—0.958*),两年度覆膜分别平均较CK多耗水33.5%和34.1%。覆膜处理中以全膜穴播较CK的增产幅度和WUE提高幅度最大,耗水量也最大。由于覆膜耗水量大,覆膜各处理收获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显著低于CK,但通过全年连续覆膜和夏闲期降水补充,在下茬秋播时,覆膜各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超过CK,夏闲期覆膜的水分休闲效率两年度分别平均高出CK 41.8和86.4个百分点,覆膜有利于土壤水分恢复和下茬作物的可持续生产。覆膜方式中,以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效益最高,两个年度纯收益平均达5531.6元/hm2,较CK增收2542.2元/hm2。综合考虑,全膜覆土穴播是一种高产高效兼顾、操作简单、适宜于半干旱雨养区推广应用的冬小麦覆膜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产量 雨养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硅量和播种方式对胡麻养分积累及分配规律的影响
6
作者 王瑞珺 吴兵 +6 位作者 高玉红 郭丽琢 卢培娜 李玥 薛文芳 马幸康 范鑫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8-487,共10页
为探索适合黄土高原陇中地区旱作胡麻的高产栽培措施,了解施用硅肥对常规条播和宽幅匀播技术下旱地胡麻养分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田间试验,以硅肥施用量0(Si0)、75(Si1)、150(Si2)kg·hm^(-2)为主区,常规条播(R0)和宽幅匀播(R1)两种... 为探索适合黄土高原陇中地区旱作胡麻的高产栽培措施,了解施用硅肥对常规条播和宽幅匀播技术下旱地胡麻养分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田间试验,以硅肥施用量0(Si0)、75(Si1)、150(Si2)kg·hm^(-2)为主区,常规条播(R0)和宽幅匀播(R1)两种播种方式为副区,分析了施硅量对不同播种方式下胡麻全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氮、磷、钾素积累及分配规律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条播,宽幅匀播条件下胡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平均增加8.41%,籽粒产量提高9.31%。与此同时,宽幅匀播促进了胡麻整个生育期氮、磷、钾素积累,增幅分别达到7.61%~22.24%、7.14%~44.06%、9.27%~25.80%,进而提升各养分在成熟期生殖器官中的分配。随着施硅量的增加,胡麻植株地上部干物质、养分积累量和产量均表现为Si1>Si2>Si0,其中Si1水平下胡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较Si0处理显著增加9.29%~25.81%;氮磷钾积累量呈相似变化,施硅肥对各养分积累的促进作用表现为:钾>氮>磷;籽粒产量提高12.31%。干物质积累量对养分积累量贡献率为13.5%~36.0%,养分含量贡献率为63.6%~87.6%。Si1R1处理显著提高胡麻养分收获指数、硅肥偏生产力和产量。综上表明,施75 kg·hm^(-2)硅肥结合宽幅匀播的播种方式可显著促进胡麻干物质量及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提升氮磷素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进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硅肥 宽幅匀播 氮磷钾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降水和水土保持措施强度-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彦婷 张富 +4 位作者 罗珠珠 靳峰 周蕊 赵秀兰 包炳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26-1434,共9页
为研究不同时期及水土保持措施条件下,降水量、水土保持措施强度与径流的演变规律,运用泰森多边形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构建多元功效函数,进行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近60 a年降水量、措施强度与径流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957—... 为研究不同时期及水土保持措施条件下,降水量、水土保持措施强度与径流的演变规律,运用泰森多边形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构建多元功效函数,进行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近60 a年降水量、措施强度与径流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957—2016年年径流量呈递减趋势,达极显著水平(P<0.001);在22~24 a、8 a、4 a时间尺度上,年降水量和径流具有明显的震荡周期,平均周期为15 a、5 a、3 a左右。梯田、造林、种草及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强度逐年递增,分别达36.14 hm^2·km^-2、25.26 hm^2·km^-2、11.56 hm^2·km^-2和3.22 hm^2·km^-2。随周期(3 a、5 a、15 a)的变长,同等降水量对产流量影响有所增大;同等水土保持措施强度对产流量影响有所减小;降水量和措施强度组合解释了径流模数总方差的57.46%~85.80%;降水量对径流模数的影响约低于40%,措施强度的影响约高于60%,说明措施强度对径流的影响较降水量更大。近60 a径流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水土保持措施的递增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变规律 降水量 水土保持措施强度 径流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褪黑素、吲哚丁酸钾、γ-氨基丁酸引发对老化玉米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焦芳菊 郝晓佳 +5 位作者 王晶艺 边建文 王子铭 陈明飞 文钧民 王芳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94-2501,共8页
为研究褪黑素、吲哚丁酸钾和γ-氨基丁酸对老化玉米(Zea mays L.)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最优引发剂及其浓度。本试验以‘登海618’老化种子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褪黑素(11.6141,23.2282,46.4564,69.6846和116.141 mg·L^(-1)... 为研究褪黑素、吲哚丁酸钾和γ-氨基丁酸对老化玉米(Zea mays L.)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最优引发剂及其浓度。本试验以‘登海618’老化种子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褪黑素(11.6141,23.2282,46.4564,69.6846和116.141 mg·L^(-1))、吲哚丁酸钾(0.25,0.5,1.0,2.0和4.0 mg·L^(-1))和γ-氨基丁酸(10,20,30,40和50 mg·L^(-1))引发处理。结果表明:46.4564 mg·L^(-1)褪黑素(MT_(3))、0.5 mg·L^(-1)吲哚丁酸钾(IBAK2)和50 mg·L^(-1)γ-氨基丁酸(GABA5)均能显著提高老化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指标(P<0.05)。其中,褪黑素处理组效果最为显著,种子活力指数较对照提高了133.62%(P<0.05)。此外,3种引发剂处理均增强了幼苗抗氧化酶活性,促进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积累,修复了膜系统损伤,并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综合引发效果表现为褪黑素>γ-氨基丁酸>吲哚丁酸钾,46.4564 mg·L^(-1)褪黑素(MT_(3))引发可最有效恢复老化玉米种子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种子 种子引发 褪黑素 吲哚丁酸钾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与种养废弃物堆肥配施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9
作者 李进宝 王珏 +5 位作者 岳志斌 陈同炎 戴豪杰 汪洁 刘泽慈 郁继华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37,共11页
为了减少化肥用量,筛选适合甘肃榆中温室番茄优质高产的适宜施肥组合。设置不施肥(NF)、当地化肥用量+种养废弃物堆肥0(C0)、6000(C4)、9000(C6)、12000(C8)kg·hm^(-2),当地化肥用量减量30%+种养废弃物堆肥0(R0)、6000(R4)、9000(... 为了减少化肥用量,筛选适合甘肃榆中温室番茄优质高产的适宜施肥组合。设置不施肥(NF)、当地化肥用量+种养废弃物堆肥0(C0)、6000(C4)、9000(C6)、12000(C8)kg·hm^(-2),当地化肥用量减量30%+种养废弃物堆肥0(R0)、6000(R4)、9000(R6)、12000(R8)kg·hm^(-2)共9个处理,研究化肥减量与种养废弃物堆肥配施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R6处理最佳,不仅显著增加番茄产量和品质,还有效提高了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与R0处理相比,R6处理产量提高了15.33%,果实中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8.75%、6.57%、7.42%、14.29%,且有机酸含量降低了4.14%。各处理的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幅度不明显。蔗糖含量明显低于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草酸含量在R6处理最低,各处理下的其他酸含量较NF处理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R6处理的氮、磷、钾积累量较NF处理分别增加94.71%、80.95%、89.09%,其利用率分别增加68.48%、141.85%、104.11%。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R6处理综合得分最高。因此,可将R6的施肥组合模式作为榆中地区的最佳施肥方案并在周边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化肥减量 种养废弃物堆肥 产量与品质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苜蓿及后茬作物土壤水分恢复效应及蒸散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宋丽萍 牛伊宁 +3 位作者 罗珠珠 聂军 李腾飞 李玲玲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231-1239,共9页
黄土高原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多年后会形成土壤干层,严重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建植9年的苜蓿地布设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苜蓿连作(L–L),苜蓿移除后休闲(L–F)或分别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W)、玉... 黄土高原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多年后会形成土壤干层,严重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建植9年的苜蓿地布设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苜蓿连作(L–L),苜蓿移除后休闲(L–F)或分别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W)、玉米(Zea mays, L–C)、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P)和谷子(Setaria italica, L–M)6种苜蓿-作物种植模式对田间水分蒸散特性的影响及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苜蓿与作物的轮作中,3年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均是苜蓿-马铃薯最高,苜蓿-玉米次之,苜蓿-小麦最低,种植马铃薯和玉米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苜蓿-玉米处理在高耗水的同时,抑制了土壤棵间蒸发量,显著降低了蒸发与作物耗水量的比率(17.0%),促进了作物的蒸腾作用。经过轮作倒茬后,苜蓿-作物轮作处理下0–300 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较苜蓿连作增加了18.4%~34.9%,苜蓿-休闲处理对于土壤干层水分的恢复效果最佳,其次为苜蓿-马铃薯。综合水分利用效率和农田水分变化特征,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种植苜蓿多年后选择休闲或轮作其他作物,以苜蓿-马铃薯和苜蓿-玉米轮作的效果较好。该研究结果也表明,合理的利用土地可以减轻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草田轮作 水分利用效率 棵间蒸发 土壤干层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旱地春小麦新品系性状比较试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艳春 刘宏胜 +5 位作者 吴兵 李映 高玉红 牛俊义 杨建红 武江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2期26-29,共4页
在半干旱区的会宁旱地春麦种植区,对新选育出的9个旱地春小麦新品系进行了丰产性、抗旱性、抗病性等性状鉴定。结果显示,06004-3-1、1105-7-1-8和1102-1-5-3共3个品系抗逆性强、籽粒饱满、产量高,较对照西旱2号增产2.94%以上,差异达极... 在半干旱区的会宁旱地春麦种植区,对新选育出的9个旱地春小麦新品系进行了丰产性、抗旱性、抗病性等性状鉴定。结果显示,06004-3-1、1105-7-1-8和1102-1-5-3共3个品系抗逆性强、籽粒饱满、产量高,较对照西旱2号增产2.94%以上,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06004-3-1保苗、成穗率高,抗病性强,丰产性好,较对照西旱2号增产6.40%,居参试材料1位;1105-7-1-8和1102-1-5-3分别较对照西旱2号增产5.66%、2.94%,分别居参试材料2、3位。综合分析了新选育出的9个参试材料的生育期、产量、抗逆性及田间长势等,06004-3-1、1105-7-1-8共2个品系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建议推荐进入区域试验,1102-1-5-3等材料继续参加品系比较试验进一步鉴定相关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春小麦 品比试验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旱地胡麻氮代谢及氮肥利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景娜 高玉红 +5 位作者 张巧霞 文明 崔政军 吴兵 剡斌 王一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为进一步提高西北旱区胡麻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化肥投入量,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不施氮为对照,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N1:60 kg·hm^(-2);N2:120 kg·hm^(-2);N3:180 kg·hm^(-2))和3个施肥时期(T1:全部基施;T2:2/3基施+... 为进一步提高西北旱区胡麻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化肥投入量,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不施氮为对照,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N1:60 kg·hm^(-2);N2:120 kg·hm^(-2);N3:180 kg·hm^(-2))和3个施肥时期(T1:全部基施;T2:2/3基施+1/3现蕾初期追施;T3:1/3基施+1/3分茎初期追施+1/3现蕾初期追施)互作对旱地胡麻氮代谢及氮肥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胡麻叶片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氮素转运及籽粒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胡麻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则呈降低的趋势。从同一氮肥水平不同施肥时期来看,上述指标均表现为T2处理最高。氮肥综合运筹表现为N2T2处理的胡麻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氮素积累量分别较传统模式(N3T1)显著提高。其中,硝酸还原酶提高14.21%~34.93%,亚硝酸还原酶提高18.66%~29.27%,谷氨酰胺合成酶提高14.92%~55.82%,氮素积累量提高10.63%~36.74%;较不施氮对照分别显著提高22.75%~54.84%、23.62%~69.81%、43.61%~78.09%和23.33%~57.88%。籽粒产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在N2T2处理较高,分别较其它处理平均提高14.35%、4.20%%、28.45%和17.37%。相关分析表明,胡麻氮素积累量与氮代谢酶活性、氮素转运、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120 kg·hm^(-2)氮肥按2/3基施+1/3现蕾初期追施可显著提高胡麻氮代谢酶活性和氮肥利用效率,可作为实现旱地胡麻高效生产的氮肥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氮肥运筹 氮代谢酶活性 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良剂对河西灌区盐碱地土壤肥力状况的改良效应 被引量:7
13
作者 姜雪 郭丽琢 +8 位作者 牛济军 高玉红 剡斌 陈震 卢培娜 李晓瑾 马敬 陈文涛 何振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6-1098,共13页
【目的】旨在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的生产能力,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探索不同类型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肥力改良效果。【方法】通过田间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不施改良剂为对照(CK),有机肥(T_(1))、粉煤灰(T_(2))、生物炭(T_(3))、糠醛渣... 【目的】旨在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的生产能力,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探索不同类型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肥力改良效果。【方法】通过田间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不施改良剂为对照(CK),有机肥(T_(1))、粉煤灰(T_(2))、生物炭(T_(3))、糠醛渣(T_(4))、蚯蚓粪(T_(5))、腐殖酸(T_(6))、克碱王(T_(7))、粉煤灰+有机肥(T_(8))、粉煤灰+糠醛渣(T_(9))、生物炭+糠醛渣(T_(10))、蚯蚓粪+腐殖酸(T_(11))研究了11种土壤改良剂对河西走廊盐碱地土壤肥力的改良效果。【结果】不同方案改良剂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含量。与CK相比,各改良剂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盐碱地0~30 cm和3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分别达4.09%~26.44%和14.67%~28.38%,而生物炭+糠醛渣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其次为生物炭和有机肥处理;与CK相比,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各土层土壤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0~3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591.15%、111.91%和242.01%,30~6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148.16%、154.60%和93.08%。【结论】单施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糠醛渣均可有效提升盐碱地土壤养分含量,对该地区综合改良利用盐碱地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灌区 盐碱地 改良剂 有机质 氮磷钾养分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量与密度对胡麻木质素合成积累及抗倒伏特性的调控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喜强 高玉红 +6 位作者 贾玲玲 麻丽娟 剡斌 王一帆 赵永伟 李瑛 吴兵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0-641,共12页
为探索胡麻木质素代谢与抗倒伏性能对钾肥和密度的响应规律,以‘陇亚11号’胡麻为供试材料,设置施钾(K_(2)O)量(0 kg·hm^(-2)、60 kg·hm^(-2)、90 kg·hm^(-2)分别记作K0、K1、K2)和种植密度(6.0×106株·hm^(-2)... 为探索胡麻木质素代谢与抗倒伏性能对钾肥和密度的响应规律,以‘陇亚11号’胡麻为供试材料,设置施钾(K_(2)O)量(0 kg·hm^(-2)、60 kg·hm^(-2)、90 kg·hm^(-2)分别记作K0、K1、K2)和种植密度(6.0×106株·hm^(-2)、7.5×106株·hm^(-2)、9.0×106株·hm^(-2)分别记作D1、D2、D3)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施钾和密度对胡麻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木质素代谢关键酶活性、木质素含量及分布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胡麻生育时期的推进,PAL、TAL活性迅速增加,在青果期达到最大值;青果期,各钾肥水平PAL、TAL活性较K0水平显著升高2.90%~16.78%、12.39%~33.72%,中密度D2水平下木质素含量较其他密度水平显著增加1.32%~14.01%,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均达到最大值,与其他密度水平差异显著;密度/钾肥互作条件下,生育后期,D2K1处理显著提高了木质素生物合成酶活性(TAL和PAL)和茎秆横截面积,促进了胡麻茎秆中木质素的合成积累,显著提高了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籽粒产量显著增加15.67%~67.48%。相关性分析表明,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茎秆抗折力和木质素含量以及抗倒伏指数和木质素含量在青果期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钾肥 密度 抗倒伏特性 木质素代谢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密扩行对宽幅匀播胡麻抗倒伏能力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薛文芳 高玉红 +4 位作者 胡亚朋 崔政军 王一帆 剡斌 晁长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为进一步提高旱作农业区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抗倒伏能力和籽粒产量,本研究以胡麻品种定亚26为试验材料,于2021年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宽幅(10 cm)播种技术下增密(750、850和950粒·m^(-2))扩行(15、20和25 cm行距)对胡... 为进一步提高旱作农业区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抗倒伏能力和籽粒产量,本研究以胡麻品种定亚26为试验材料,于2021年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宽幅(10 cm)播种技术下增密(750、850和950粒·m^(-2))扩行(15、20和25 cm行距)对胡麻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胡麻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株高和重心高度均增大,850和950粒·m^(2)分别较常规播种密度(750粒·m^(2))平均增加8.96%和9.13%,茎粗、单株鲜重、茎秆强度、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分别降低9.58%、18.08%、11.11%、34.30%和22.46%,差异达显著水平。在950粒·m^(-2)密度水平下,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匀播有利于缓解胡麻株高的快速增长,增大茎粗,增强茎秆抗倒伏能力,其中10 cm幅宽处理下15和20 cm行距青果期茎秆强度、抗折力、抗倒伏指数分别提高1.71%和10.67%、6.58%和19.30%、13.62%和20.71%,且差异达显著水平;籽粒产量显著高出19.85%~30.46%,其中,20 cm行距处理下籽粒产量最高,达1884.44kg·hm^(-2)。综上,10 cm幅宽和20 cm行距配合950粒·m^(-2)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陇中旱作农业区胡麻的抗倒伏能力和籽粒产量。本研究结果为旱作农业区胡麻抗逆高产栽培模式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宽幅匀播 密度 抗倒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对NaHCO_(3)胁迫下黄芪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红玲 陈垣 +3 位作者 郭凤霞 梁伟 董鹏斌 王红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9,共10页
【目的】探究外源水杨酸(SA)缓解盐碱胁迫黄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特性的效应。【方法】以蒙古黄芪为供试材料,利用100 mmol/L的NaHCO_(3)溶液模拟盐碱胁迫,分别设置0.1,0.2,0.3,0.4,0.5 mmol/L外源SA对黄芪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进行调... 【目的】探究外源水杨酸(SA)缓解盐碱胁迫黄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特性的效应。【方法】以蒙古黄芪为供试材料,利用100 mmol/L的NaHCO_(3)溶液模拟盐碱胁迫,分别设置0.1,0.2,0.3,0.4,0.5 mmol/L外源SA对黄芪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进行调节,并以未加SA无NaHCO_(3)胁迫处理为对照1(CK1),未加SA及NaHCO_(3)胁迫为对照2(CK_(2)),测定蒙古黄芪种子萌发指标、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结果】NaHCO_(3)胁迫下(CK_(2))黄芪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受到明显抑制,与CK1相比,黄芪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降低93.96%、93.45%、97.26%、97.50%,幼苗株高、单株鲜重、根系活力分别降低35.97%、37.61%、72.6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脯氨酸(Pro)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叶片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与CK_(2)相比,添加不同浓度外源SA后蒙古黄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显著提高(P<0.05),叶片质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分别降低了40.21%~56.56%、20.09%~46.39%,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及根系活力得到不同程度增强,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积累量显著提高了7.63%~86.95%、5.51%~41.75%。【结论】外源SA可以有效调节NaHCO_(3)胁迫对黄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缓解渗透压并降低膜脂过氧化对黄芪幼苗带来的损伤,增强黄芪种子及幼苗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性及抗盐碱能力,其以0.3 mmol/L缓解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蒙古黄芪 NaHCO_(3)胁迫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密扩幅对胡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规律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晁长艳 高玉红 +4 位作者 胡亚朋 崔政军 王一帆 剡斌 薛文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0-1099,共10页
为进一步挖掘胡麻密植潜力,提高胡麻籽粒产量,于2021年采用田间裂区试验,开展了增密(750×10^(4)粒/hm^(2)、850×10^(4)粒/hm^(2)和950×10^(4)粒/hm^(2))扩幅(10 cm)对胡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为进一步挖掘胡麻密植潜力,提高胡麻籽粒产量,于2021年采用田间裂区试验,开展了增密(750×10^(4)粒/hm^(2)、850×10^(4)粒/hm^(2)和950×10^(4)粒/hm^(2))扩幅(10 cm)对胡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技术下胡麻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分别显著提升34.52%~38.66%、35.60%~36.23%和20.17%~21.60%,其中以行距20 cm时增幅最大。增加幅宽显著增加了胡麻现蕾期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生殖器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且不同行距水平下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通过提高单株有效蒴果数显著提高了胡麻籽粒产量,平均增产幅度达13.85%~17.38%。其中,行距20 cm搭配密度950×10^(4)粒/hm^(2)籽粒产量最高,达1884.44 kg/hm^(2)。综上,在西北旱区,宽幅播种行距20 cm与种植密度950×10^(4)粒/hm^(2)搭配可有效提高胡麻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量,进而实现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增密扩幅 光合特性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种子航天诱变二代(SP_(2))性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瑞霞 郭凤霞 +4 位作者 陈垣 徐波 崔林刚 李红玲 吴迪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06-1912,共7页
当归为我国大宗中药材品种之一,但种性退化导致药材产量与质量下降,因此亟待加强当归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研究。为探究创造优良变异群体的途径,本研究通过航天器搭载当归种子(搭载22 h,命名为航归22 h;搭载33 d,命名为航归33 d),获得SP... 当归为我国大宗中药材品种之一,但种性退化导致药材产量与质量下降,因此亟待加强当归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研究。为探究创造优良变异群体的途径,本研究通过航天器搭载当归种子(搭载22 h,命名为航归22 h;搭载33 d,命名为航归33 d),获得SP0代当归诱变群体,以岷县当地栽培品种为对照(岷归CK),与经SP1代育苗栽培获得的SP2代种子繁殖期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种子繁殖期,航归植株株高均大于岷归CK,航归22 h植株株幅大于航归33 d。在植株采挖期,航归植株株高和根粗均大于岷归CK,株幅均小于岷归CK;航归22 h根长和根重分别较岷归CK提高5.06%和200.41%,航归33 d根长和根重分别较岷归CK降低15.00%和27.41%。航归22 h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较岷归CK提高5.46个百分点,航归33 d较岷归CK降低7.39个百分点;航归22 h和航归33 d阿魏酸含量分别较岷归CK提高0.2100和0.0527个百分点。航归植株伞数均大于岷归CK,航归22 h和航归33 d种宽分别较岷归CK降低1.67%和8.57%;航归22 h种长、百粒重和种果重分别较岷归CK提高5.81%、36.16%和75.15%;航归33 d种长、百粒重和种果重分别较岷归CK降低2.64%、9.30%和91.22%。航归22 h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较岷归CK提高16.00、16.00和5.11个百分点,航归33 d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较岷归CK提高5.00和1.86个百分点,发芽势较岷归CK降低8.00个百分点。综上,经航天搭载当归种子选育获得的植株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变异趋势。本研究为当归优良性状的定向选育积累了宝贵的优异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航天诱变 品种 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密互作对旱作马铃薯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春艳 孟浩峰 +5 位作者 李玲玲 谢军红 王林林 刘秉鑫 田鑫 包小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7,138,共11页
为筛选陇中旱农区马铃薯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陇薯16号’为供试品种,设置2个施氮量:200 kg·hm^(-2)(N1)和300 kg·hm^(-2)(N2),3个种植密度:3.75(D1)、5.25(D2)、6.75(D3)万株·hm^(-2),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 为筛选陇中旱农区马铃薯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陇薯16号’为供试品种,设置2个施氮量:200 kg·hm^(-2)(N1)和300 kg·hm^(-2)(N2),3个种植密度:3.75(D1)、5.25(D2)、6.75(D3)万株·hm^(-2),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淀粉积累期,N1D2处理叶面积指数较N1D1处理提高11.91%;在块茎膨大期,N1D2处理Rubisco活性较N1D3处理提高9.05%;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N1D2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最大,两个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5.29%~31.12%和8.82%~27.49%;N1D2处理下产量和净收益最高,2022年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6.14%~36.21%和5.13%~169.16%,2023年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4.11%~29.46%和21.56%~76.55%。在陇中旱农区,‘陇薯16号’生产中推荐施氮量为200 kg·hm^(-2),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能够保证马铃薯产量,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马铃薯 氮密互作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黄土高原春小麦耕层土壤磷组分及植株磷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殷小东 齐鹏 +4 位作者 焦亚鹏 王晓娇 张燕江 薛江龙 李华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9,共9页
以旱作农田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梯度,分别为0(CK)、75、115、190 kg·hm^(-2),利用顾益初-蒋柏藩法和Bowman-Cole法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测定收获后0~20 cm耕层土壤的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综合分析氮添加对土壤磷组... 以旱作农田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梯度,分别为0(CK)、75、115、190 kg·hm^(-2),利用顾益初-蒋柏藩法和Bowman-Cole法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测定收获后0~20 cm耕层土壤的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综合分析氮添加对土壤磷组分、植株器官磷含量的影响和驱动土壤磷转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氮添加增大了土壤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2019年增幅为1.02%~4.93%、2020年增幅为1.31%~4.92%;同时也降低了土壤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降幅分别为0.74%~4.92%(2019年)和2.50%~4.92%(2020年)。与对照处理相比,N115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缓效和难以吸收利用的磷源,其中在2019年和2020年无机磷组分Ca_(8)-P分别降低了8.55%和19.53%,Al-P分别降低了9.26%和12.88%,Fe-P分别降低了10.34%和39.21%,Ca_(10)-P分别降低了2.87%和16.27%;有机磷组分MROP分别降低了18.18%和16.53%,MLOP分别降低了23.29%和14.59%。氮添加导致土壤有机碳显著提高了2.85%~5.54%(2019年)和8.54%~15.35%(2020年),但土壤pH值显著降低了0.47%~0.83%和1.85%~2.42%。随着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890.26~1961.91、1886.19~2263.42 kg·hm^(-2)(2019年),4726.41~5905.79、5283.62~5755.19 kg·hm^(-2)(2020年),均在N0处理最小,N115处理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磷与无机磷Ca_(2)-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机磷MLO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无机磷O-P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氮添加可能通过增加碱性磷酸酶和微生物量碳、氮、磷的有效性,降低土壤中缓效和难以吸收利用的磷源—无机磷Al-P、Fe-P、Ca _(8)-P、Ca_(10)-P的含量,促进有机磷MLOP、MROP的矿化,进而促进黄土高原春小麦耕层土壤有效磷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春小麦 耕层土壤磷组分 植株磷分布 黄绵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