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部地区高标准梯田建设与多维度目标均衡发展模式——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
1
作者 李祯 滕海峰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3期18-22,共5页
高标准梯田建设与改造是高标准农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将国家战略部署与自身实际有机结合,推进地方农业集约化、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举措和抓手。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开展了长期的追踪式调查,结果表明:高... 高标准梯田建设与改造是高标准农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将国家战略部署与自身实际有机结合,推进地方农业集约化、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举措和抓手。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开展了长期的追踪式调查,结果表明:高标准梯田建设与改造不仅使黄土丘陵地区农业实现了扩面、提质、增效,还完善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方式、保护和提升了耕地地力、深化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等;通渭县的农业呈现出一体多元的协同化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可以总结提炼为多维度目标均衡发展模式,即在推进单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协同推进与之紧密相关的多元目标的初步实现,而多元目标的初步实现又反向推动单一目标的改进和优化,从而形成一体与多元双向促进和双向优化的均衡发展模式,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梯田 发展模式 多维度目标 均衡发展 通渭县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心化现象调查分析——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为调查样本
2
作者 李祯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4期41-45,共5页
随着农村人口的收入增加、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的大幅度改进,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城镇流动和转移,部分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现象,对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村为样本... 随着农村人口的收入增加、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的大幅度改进,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城镇流动和转移,部分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现象,对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村为样本,对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加快农业结构优化步伐、完善农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民职业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德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村治理体系等缓解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乡村振兴 空心化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甘肃农村基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
3
作者 吴晓军 蔡霞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18,共2页
基于现实维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任务目标,也是一种行动范式。作为任务目标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科学技术、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现代化水平,展现出相对于“历史时期”的显著进步性、优越性及发展性特征。作为行动范... 基于现实维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任务目标,也是一种行动范式。作为任务目标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科学技术、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现代化水平,展现出相对于“历史时期”的显著进步性、优越性及发展性特征。作为行动范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覆盖了多种实践场域、提出多种发展要求,如经济场域中强调的“共同富裕”、政治场域中主张的“和平发展”、生态场域中倡导的“和谐共生”等。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之下,无论从任务目标或行动范式出发,农村基层空间、要素、聚落等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场域,而生态文明是这一场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同时,在宏观视域下,不同地域格局和资源禀赋的农村基层、农村生态又存在显著差异性。故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既要遵循普遍规律、一般原则,又要因地而异、精准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农村基层 生态文明建设 政治场域 地域格局 和谐共生 实践场域 资源禀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梯田改造升级与产业联动开发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源 李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0期252-254,共3页
对甘肃省梯田建设历程进行梳理,概括总结出梯田建设的3个历史阶段和梯田建设的成效。梯田在甘肃省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梯田建设进入改造升级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具体实现路径。最后对目前较为典型的... 对甘肃省梯田建设历程进行梳理,概括总结出梯田建设的3个历史阶段和梯田建设的成效。梯田在甘肃省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梯田建设进入改造升级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具体实现路径。最后对目前较为典型的梯田产业联动模式进行梳理概括,并提出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建设 梯田升级改造 梯田产业联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山宁 《南方农业》 2019年第17期106-107,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就进一步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发出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动员令,为甘肃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指明了方向。基于此,就目前甘肃脱贫攻坚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就进一步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发出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动员令,为甘肃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指明了方向。基于此,就目前甘肃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对策建议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现实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谭静 《现代畜牧科技》 2023年第12期183-186,共4页
农民工是乡村振兴依靠的关键人才,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甘肃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一定影响。目前,甘肃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创业政策制定不完备、创业资金供给不充足、创业培训作用发挥不明显、创业能... 农民工是乡村振兴依靠的关键人才,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甘肃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一定影响。目前,甘肃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创业政策制定不完备、创业资金供给不充足、创业培训作用发挥不明显、创业能力水平欠缺等问题。通过调研及对比借鉴发达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验和启示,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创业环境;发挥行业协会纽带作用,激活企业用工效能;突出培育主体地位,强化社会广泛参与;明晰自身发展路径,实现创业能力提升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返乡创业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学研究若干命题的辨析与匡正
7
作者 宋圭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0,共7页
由于经济学研究既涉及实证问题,也涉及规范问题,许多命题或主张囿于研究者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分析工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既是研究问题的前提之一,也是研究问题的目的之一。在一般情况下... 由于经济学研究既涉及实证问题,也涉及规范问题,许多命题或主张囿于研究者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分析工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既是研究问题的前提之一,也是研究问题的目的之一。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的每一次重新配置都应尽可能确保最弱势群体利益不受损这个底线。坚持底线标准的好处是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容易取得社会认同、能够有效推进社会公平和效率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不仅要考虑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也要考虑提高非劳动资源要素的生产效率,尤其对于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人口密集型国家而言,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基于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来确定政府行为的边界,高度关注共同富裕问题。从学科建设的视角看,需要树立大学科观,匡正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不合理假设或自主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方法论 政府与市场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被引量:12
8
作者 马桔红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2-18,共7页
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促使农村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 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促使农村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探讨数字化转型在其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且这一推动作用可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数字化转型可在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此外,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特大城市与高收入城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正向赋能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城乡收入差距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 被引量:2
9
作者 丁越峰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3期85-88,共4页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乡村发展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乡村发展的基石,其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成效。因此,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基层组织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迫切需...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乡村发展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乡村发展的基石,其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成效。因此,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基层组织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该文介绍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义,提出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现代化 乡村振兴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内需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
10
作者 丁越峰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49,共4页
目前国内需求稳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回升明显,消费持续稳定恢复。而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一般难以直接作用于消费,往往需... 目前国内需求稳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回升明显,消费持续稳定恢复。而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一般难以直接作用于消费,往往需要通过各种传导机制,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收入。基于此,本文实证分析扩大内需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机制,旨在为各地方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居民收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村居民消费 收入结构 生存型消费 发展型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项目中如何统筹公平与效率
11
作者 任怀玉 《村委主任》 2024年第17期210-212,共3页
统筹公平与效率是我国处理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原则,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这一关系。基于Q乡的案例分析发现,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统筹公平与效率,项目选址要选择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对较好且实际居... 统筹公平与效率是我国处理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原则,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这一关系。基于Q乡的案例分析发现,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统筹公平与效率,项目选址要选择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对较好且实际居住人口较多的村庄,项目运作中要建立开放的参与机制,明确产权归属并采用市场化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党政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收入分配问题 欠发达地区 产权归属 项目选址 市场化管理 资源禀赋 参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12
作者 赵昕 《江西农业》 2024年第12期169-171,共3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大力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并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该战略的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政策环境的不稳定性导致政策执行的不连贯性,限制了现代农业产业体...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大力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并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该战略的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政策环境的不稳定性导致政策执行的不连贯性,限制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中的瓶颈问题,如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环节的不畅、农业供应链的薄弱等不利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资金与投资的不足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阻碍。为了有效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对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进行探索以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河”国家战略联动促进中国南北方共同富裕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前前 范巧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38,共12页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其在区域尺度上的传统界定更侧重于东中西和东北板块,中国南北方差距扩大化及相对地位前凸的发展现实,使得在区域尺度上实现中国南北方的共同富裕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解析中国南北方共同富裕的衍生逻辑...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其在区域尺度上的传统界定更侧重于东中西和东北板块,中国南北方差距扩大化及相对地位前凸的发展现实,使得在区域尺度上实现中国南北方的共同富裕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解析中国南北方共同富裕的衍生逻辑、发展维度和评价尺度,以及阐释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江""河"战略)的理论研究孤立性、现实推进割裂与联动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江""河"战略联动的发展维度与中国南北方共同富裕评价尺度的精准匹配,探讨了以"江""河"战略联动促进中国南北方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路径。建议围绕"江""河"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生态保护和"江""河"文化建设的协同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建设和产城融合协同推进、国际国内开放合作的深度协同、协同打好民生发展系统补丁、科学架构联动发展的保障体制机制等六个方面,充分发挥"江""河"战略联动在促进中国南北方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国家战略联动 长江经济带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 a祁连山极端降水变化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温煜华 吕越敏 李宗省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99-1212,共14页
利用祁连山24个气象台站1961—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选用12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等,分析了祁连山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海拔、大气环流指数对祁连山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 利用祁连山24个气象台站1961—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选用12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等,分析了祁连山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海拔、大气环流指数对祁连山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祁连山、河西内陆河流域、柴达木内陆河流域、黄河流域(外流)连续干旱日数(CDD)呈显著减少趋势,连续湿润日数(CWD)呈增加趋势,空间分布表现出东西差异;其他极端降水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现出祁连山中部增加幅度较大,向外围呈环状递减的趋势。(2)降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雨日天数显著增加,中雨日数的天数也显著增大,这种降水分配模式将增大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进一步证实祁连山降水活动增强,极端降水频度更高,持续时间更短,降水向降雨日数更多、时间更集中的方向发展。极端降水空间分异表现在极端降水强度的降低幅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高海拔区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增加更为明显,CDD的减少主要发生在高海拔区。(3)在所选的11个大气环流异常因子中,祁连山极端降水受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指数影响最大,北极涛动(AO)指数与祁连山极端降水的关系最为复杂,大西洋海平面表面温度指数越大、南海夏季风(SCSSMI)指数、南美夏季风(SAMSMI)指数越低则流域发生多雨、洪涝现象的概率越大,反之发生少雨现象的概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气候变化 极端降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工技能转型“非同步性”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动因弹性”和“相对成本”差异性变动的视角 被引量:6
15
作者 邓晰隆 宋丹 陈娟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78,共6页
在对'民工荒'现象进行探究后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工技能转型不能同步发展是造成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于是,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工技能转型的因果逻辑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它们不能同步性... 在对'民工荒'现象进行探究后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工技能转型不能同步发展是造成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于是,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工技能转型的因果逻辑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它们不能同步性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发现:农民工技能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弹性'及'相对成本'在改革开放的40年来经历了从'相对同步'到'背道而驰'的发展历程。基于此,文章围绕如何增强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用工粘性'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希望以此降低农民工技能转型的'动因弹性'和'相对成本',使之尽可能缩小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发展的'非同步性'程度,以减轻劳动力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农民工技能转型 非同步性发展 动因弹性 相对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审视发展中大国的三农问题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圭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58,共7页
对发展中大国而言,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问题,一定要立足自身的国情实际选择发展模式和道路,不能盲目照搬别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模式和做法。那种更多地把农业作为经济产业来发展,强调利润最大化的做法不太符合农业的产业特... 对发展中大国而言,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问题,一定要立足自身的国情实际选择发展模式和道路,不能盲目照搬别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模式和做法。那种更多地把农业作为经济产业来发展,强调利润最大化的做法不太符合农业的产业特性,而追求农业综合效益的做法更符合农业的本质,也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现代化的灵魂是生态化、自然化,并不是技术主导下的人工化,用人工主导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来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必然是有缺陷的。农业产业的体制基础是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的有机结合,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消除城乡二元特性是一个长期过程,首先要尽可能防止城乡二元差距过大,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一个适度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二元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界限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再逐步向城乡一元模式过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农村集体化和合作化实经验践,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建立适度二元经济社会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中大国 三农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 发展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心理健康发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于建嵘 何军民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72-74,共3页
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差别性政策设置、工作与家庭长期分离的生活模式、工作内容与待遇之间的差距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困境,是引发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有... 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差别性政策设置、工作与家庭长期分离的生活模式、工作内容与待遇之间的差距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困境,是引发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效解决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方的积极配合、通力协作,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心理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心理健康 户籍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转换与我国城乡适度二元发展模式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宋圭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0-66,共7页
对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要克服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失衡、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诸多弊端,单纯依靠城市化这样的传统动力是有局限性的。由于城市工业发展水平总体有限,要完全依靠城市化来吸纳农村人口,促进城乡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提档升... 对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要克服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失衡、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诸多弊端,单纯依靠城市化这样的传统动力是有局限性的。由于城市工业发展水平总体有限,要完全依靠城市化来吸纳农村人口,促进城乡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提档升级,最终有可能导致“农村病”与“城市病”并存。要立足我国国情,逐步探索城乡适度二元发展模式。从长远来看,促进城乡适度二元发展的出发点在于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在农村微观基层组织管理层面,逐步探索半自治半行政治理模式;在农村宏观管理体制方面,积极探索半计划半市场模式;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努力探索半统购半统销模式,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互养互促而不是互害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在助推城乡适度二元发展过程中,动力转换的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探索建立农业适度保护模式,着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以乡镇所在地为重点推进农村医疗、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广大西部乡村要大力培育发展庭院经济,为补齐农村发展短板释放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化 相对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政策执行异化和地方政府行为纠偏——基于复杂经济战略背景的研究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邓晰隆 宋丹 陈娟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5-112,共8页
本文通过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行全面解读,整理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地方政府行政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逻辑,发现地方政府对行政收益最大化和行政成本最小化的天然动机构成了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自... 本文通过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行全面解读,整理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地方政府行政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逻辑,发现地方政府对行政收益最大化和行政成本最小化的天然动机构成了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自利决策机制,只要触动自利决策机制就会诱发地方政府对新型城镇化政策执行异化的现象。基于此,笔者认为,要对地方政府执行异化现象进行有效的行为纠偏,就必须从制度设计上杜绝触动地方政府自利决策机制的所有可能,即从改善地方政府行为驱动力的角度重新定位地方政府职能和绩效考核办法。如果地方政府职能能够从行政管理逐渐向规划引导过渡;又或者,如果政府能够建立起一套多周期考核体系重视地方政府长效的行政成果等,都将有助于抑制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异化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地方政府 政策执行异化 政府行为纠偏 自利决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条件下经济主要矛盾问题研究三大理论评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含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2-89,共8页
从1750年前后英国的产业革命到现在,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经过了约270年。这270年,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270年,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矛盾演变的270年,也是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270年。经济发展实质上就各种经济矛盾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1750年前后英国的产业革命到现在,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经过了约270年。这270年,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270年,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矛盾演变的270年,也是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270年。经济发展实质上就各种经济矛盾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磨擦和相互磨合的过程,不同性质的经济矛盾所能够产生的影响力也有很大的差异。经济矛盾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性和现实性的社会基础,也是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从西方古典经济学到现代各种经济学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和中国传统主流经济学三大著名的经济学流派,他们都是从什么政治立场、理论角度和现实价值上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经济矛盾问题的,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观点与政府的核心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我们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经济矛盾 经济学流派 理论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