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胡晓燕 贺锐 +3 位作者 米乐园 尹姣姣 金斐斐 朱生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8-213,共6页
目的:探讨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96例ITP患儿,按照病程的不同将其分为新诊断组(病程<3个月,40例)、持续性组(病程3-12个月,30例)、慢性组(病程>12个月,26... 目的:探讨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96例ITP患儿,按照病程的不同将其分为新诊断组(病程<3个月,40例)、持续性组(病程3-12个月,30例)、慢性组(病程>12个月,26例),同期选择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离并培养ITP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PBMNC中IL-17、IL-23、IL-10、TGF-β的含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microRNA-3162-3p与血小板计数、IL-17、IL-23、IL-10、TGF-β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儿的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IL-10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显著升高(P<0.05);随着病程的延长,microRNA-3162-3p、IL-10在PBMNC中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与血小板数、IL-10呈正相关(r=0.716、0.667),与IL-17、IL-23、TGF-β呈负相关(r=-0.540、-0.641、-0.560)。结论: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参与调控Th17/Treg的失衡,可作为ITP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3162-3p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h17/Treg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miR-146a、miR-223水平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
作者 胡晓燕 尹姣姣 +3 位作者 晁荣 朱生东 邓伟 潘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7-1732,共6页
目的:观察血浆微小RNA(miR)-146a、miR-223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儿童ALL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儿童ALL患儿100例,患儿均根据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ALL-2008方... 目的:观察血浆微小RNA(miR)-146a、miR-223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儿童ALL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儿童ALL患儿100例,患儿均根据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ALL-2008方案中的标准依据不同危险度在本院进行规范化治疗,并获得随访结果,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以患儿复发及死亡作为预后观察指标;入院时调查员询问并记录患儿基线资料,检测入院时血浆miR-146a、miR-223水平,并分析二者与儿童ALL预后的关系。结果:随访期间,4例患儿死亡,18例患儿复发,即预后不良组患儿22例(22.00%);预后不良组患儿入院时血浆miR-146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浆miR-223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浆miR-146a过表达、miR-223低表达可能与儿童ALL患儿预后不良有关,可能作为患儿预后不良的风险因子(P<0.05);绘制ROC曲线,入院时血浆miR-146a、miR-223单独及联合预测儿童ALL患儿预后不良风险的AUC>0.80,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浆miR-146a、miR-223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239,P=0.016)。结论:血浆miR-146a在儿童ALL中过表达,miR-223在儿童ALL中低表达,二者异常表达与儿童ALL患儿预后存在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微小RNA-146a 微小RNA-223 预后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头碱联合聚肌胞苷酸免疫抑瘤机制及减毒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韦志荣 王文佳 +4 位作者 王苏杰 魏勤 杨凤鸽 张蕊 李青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8-255,共8页
拟筛选出与聚肌胞苷酸(PolyIC)联合应用的附子有效剂型及给药方式,用于抗肿瘤治疗,初探其抑瘤免疫机制及PolyIC对附子有效成分的减毒效应.应用附子不同层次剂型,水煎剂、总生物碱及乌头碱纯品,分别联合PolyIC灌胃或腹腔给药移植瘤小鼠,... 拟筛选出与聚肌胞苷酸(PolyIC)联合应用的附子有效剂型及给药方式,用于抗肿瘤治疗,初探其抑瘤免疫机制及PolyIC对附子有效成分的减毒效应.应用附子不同层次剂型,水煎剂、总生物碱及乌头碱纯品,分别联合PolyIC灌胃或腹腔给药移植瘤小鼠,测抑瘤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分析坏死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干扰素,噻唑蓝、流式细胞术分别测脾脏淋巴细胞相对活性、T细胞亚型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表达;再选抑瘤最佳的药物测其毒性,乌头碱单倍剂量每日给药联合PolyIC隔日给药(非同步)、或乌头碱双倍剂量联合PolyIC均隔日给药(同步),测体重、血清酶、器官指数及存活率.结果显示,单独用药组、乌头碱灌胃联合组抑瘤率低于阳性对照,其余4个联合组与其无差异,其中乌头碱腹腔联合组抑瘤率最高为59.12%±19.64%,且仅该组肿瘤坏死面积大于阳性对照;其血清干扰素α(IFN-α)、干扰素(IFN-),脾脏淋巴细胞活性、分化决定簇抗原3、分化决定簇抗原4、分化决定簇抗原8(CD8*)T细胞百分比高于未治疗组,CD8^(+)T细胞CTLA4表达降低.乌头碱与PolyIC同步给药组体重高于非同步组,其存活率与未治疗及PolyIC组无差异,乌头碱组小鼠均死亡,提示乌头碱腹腔注射联合PolyIC抑瘤效果最佳,机制与IFN-α、IFN-分泌及T细胞抗肿瘤免疫有关;PolyIC可减毒乌头碱,两者同步给药减毒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生物碱 乌头碱 聚肌胞苷酸 肿瘤 TOLL样受体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