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伟 张蕊萍 +1 位作者 董海鹰 薛仰全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93-1795,1815,共4页
针对抛物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光学及几何特性随季节和时间不断变化,需要实时反映单位聚光集热量和集热效率使换热系统精确地蓄、放热,以提高太阳能热发电效率,建立了集热系统数学模型,利用酒泉地区春分、夏至、冬至的实测气象数据对... 针对抛物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光学及几何特性随季节和时间不断变化,需要实时反映单位聚光集热量和集热效率使换热系统精确地蓄、放热,以提高太阳能热发电效率,建立了集热系统数学模型,利用酒泉地区春分、夏至、冬至的实测气象数据对抛物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太阳直射辐照度相同的情况下,太阳入射角越小,集热效率越高。模拟结果将为槽式太阳能电站换热储热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物槽式太阳能 聚光集热效率 太阳直射辐照度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非线性对大型风力机变桨距电液伺服动态加载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甄亮 方占萍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25,共7页
建立了大型风力机电液变桨距加载系统的半物理仿真模型,将其等效为一个单摆负载,介绍了单摆负载电液伺服动态加载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单摆负载的运动规律,建立了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考虑到单摆负载支撑处的非线性因素,详... 建立了大型风力机电液变桨距加载系统的半物理仿真模型,将其等效为一个单摆负载,介绍了单摆负载电液伺服动态加载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单摆负载的运动规律,建立了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考虑到单摆负载支撑处的非线性因素,详细分析了单摆负载中的摩擦非线性对加载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非线性 大型风力机 变桨距 动态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交通-电力融合能源系统的建模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6
3
作者 何克成 贾宏杰 +3 位作者 穆云飞 余晓丹 徐宪东 邓友均 《全球能源互联网》 CSCD 2023年第5期473-489,共17页
随着交通电气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网和配电网在信息-物理层面呈现强耦合态势,交通-电力融合能源系统发展受到广泛关注。首先分析了城市交通-电力融合能源系统的相互影响关系和耦合机理,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典型交通-电力融合能源系... 随着交通电气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网和配电网在信息-物理层面呈现强耦合态势,交通-电力融合能源系统发展受到广泛关注。首先分析了城市交通-电力融合能源系统的相互影响关系和耦合机理,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典型交通-电力融合能源系统的优化建模方法,比较了不同模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从交通-电力融合能源系统设施规划和运行优化两个应用层面对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最后,分析了交通-电力融合能源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该领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网 配电网 耦合系统 建模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温度和来流双重作用下的风力机性环境温度和来流双重作用下的风力机性能能
4
作者 任小勇 李玉军 刘艳峰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98-1204,共7页
文章以现有风力机变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变来流和环境温度的风轮性能试验,流固耦合计算选用workbench2021平台中的Fluent模块和Transient Structural模块来完成。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模型和试验的功率、升力系数的最大误差... 文章以现有风力机变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变来流和环境温度的风轮性能试验,流固耦合计算选用workbench2021平台中的Fluent模块和Transient Structural模块来完成。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模型和试验的功率、升力系数的最大误差分别为3.7%,5.8%,平均误差分别为2.2%,3.4%;在额定风速10 m/s位置风轮达到最大功率2.5 kW,攻角为14°时,升力系数最大为1.05。来流风速对尾流区旋涡强度影响较为明显,来流风速越高,同一位置坐标叶片表面压力越大,叶轮尾部速度衰减越小,叶片所受最大应力和变形量与来流风速成正比关系;环境温度越低,同一位置坐标叶片表面压力越大,叶片所受最大应力和变形量与环境温度成反比关系,环境温度为-20~20℃时,由温度引起的最大应力、变形量波动分别为1.45%和2.37%,该结果对风力机在恶劣环境中的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环境温度 振动 试验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作博弈的需求侧响应下光储微电网优化配置 被引量:45
5
作者 王树东 杜巍 +3 位作者 林莉 李建华 陈维铅 高翔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考虑需求侧响应和储能系统对微电网的影响,通过合作博弈的方式进行系统联合优化配置。提出一种在需求侧用户适当转移负荷的情况下实行分时电价的微电网运行策略,用于实现微电网收益最大化和最优可靠性。首先,建立了转...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考虑需求侧响应和储能系统对微电网的影响,通过合作博弈的方式进行系统联合优化配置。提出一种在需求侧用户适当转移负荷的情况下实行分时电价的微电网运行策略,用于实现微电网收益最大化和最优可靠性。首先,建立了转移负荷的用户、分时电价下进行负荷响应的用户和储能系统的目标函数和模型。其次,利用合作博弈的方式将三方进行联合优化配置,采用迭代算法求出了三方联合优化纳什(Nash)均衡点(最优配置方案)。基于此提出系统联合优化运行策略。将该模型和算法应用于甘肃某一实际光伏微网系统,验证了其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储微电网 合作博弈 可转移负荷 分时电价 NASH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与模式搜索法组合的MPPT技术 被引量:6
6
作者 缑新科 马士伟 +2 位作者 陈维铅 李琪飞 许世鹏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94,共4页
针对传统单一MPPT算法无法兼顾动态性和稳态性的问题,尝试将传统遗传算法与模式搜索法进行组合应用于光伏发电MPPT控制,技术原理是当系统靠近功率曲线两端时采用遗传算法跟踪,当系统位于最大功率点附近采用模式搜索法跟踪.通过MATLAB/Si... 针对传统单一MPPT算法无法兼顾动态性和稳态性的问题,尝试将传统遗传算法与模式搜索法进行组合应用于光伏发电MPPT控制,技术原理是当系统靠近功率曲线两端时采用遗传算法跟踪,当系统位于最大功率点附近采用模式搜索法跟踪.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分别对比研究了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模糊控制法与组合算法跟踪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的输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和模式搜索法的组合算法与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和模糊控制法等传统最大功率跟踪方法相比,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稳定性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功率跟踪 遗传算法 模式搜索法 光伏发电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非线性下垂控制的微电网并/离网切换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树东 杜巍 +2 位作者 王焕宇 林莉 陈维铅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12-118,共7页
双模式并/离网切换过程中由于控制指令突变产生电压、电流畸变现象,对电网造成不良影响。而传统的下垂控制虽然避免了双模式出现的问题,但它是一种有差调节,也会产生一定的功率波动,影响电网的稳定。因此本文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 双模式并/离网切换过程中由于控制指令突变产生电压、电流畸变现象,对电网造成不良影响。而传统的下垂控制虽然避免了双模式出现的问题,但它是一种有差调节,也会产生一定的功率波动,影响电网的稳定。因此本文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并/离网下垂单模式切换控制策略,即在切换前对逆变器输出电压幅值、频率和功率进行预同步,在切换过程中利用改进的非线性下垂曲线进行控制。实现了并/离网平滑无缝切换。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策略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式切换 单模式切换 预同步 暂态自适应下垂控制 非线性下垂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四面体非晶碳膜光学常数的精确测定 被引量:2
8
作者 许世鹏 李玉宏 +3 位作者 陈维铅 林莉 李江 薛仰全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联合使用光谱型椭偏仪(SE)和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超薄四面体非晶碳薄膜(ta-C)的光学常数。方法由于该薄膜的厚度对折射率、消光系数有很大的影响,仅采用椭偏参数拟合,难以准确得到该薄膜的光学常数,椭偏法测定的未知参数数量大于方... 目的联合使用光谱型椭偏仪(SE)和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超薄四面体非晶碳薄膜(ta-C)的光学常数。方法由于该薄膜的厚度对折射率、消光系数有很大的影响,仅采用椭偏参数拟合,难以准确得到该薄膜的光学常数,椭偏法测定的未知参数数量大于方程数,椭偏方程无唯一解。因此,加入透过率与椭偏参数同时进行拟合(以下简称SE+T法),以简单、快速、准确地得到该薄膜的光学常数。结果薄膜具有典型的非晶碳膜特征,SE和SE+T两种拟合方法得到的光学常数具有明显的差异,消光系数k在可见以及红外区最大差值可达0.020,紫外区最大的偏差约为0.005;折射率n在500 nm波长以上最大差值为0.04,在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两种方法得到的n趋于一致。联用时的拟合结果具有更好的唯一性,而且拟合得到的光学常数变得平滑。结论椭偏与分光光度计联用适合精确测定测量范围内的超薄四面体非晶薄膜的光学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C 薄膜 光学常数 椭偏仪 分光光度计 色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同步导叶在不同布置方式下对机组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琪飞 陈祥玉 +2 位作者 蔡婷 郭英 魏显著 《太阳能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31,共9页
以中国某抽水蓄能电站水泵水轮机为研究对象,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对非同步导叶在不同布置方式下的全流道进行非定常数值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探讨非同步导叶在不同布置方式下转轮和活动导叶区域的内流特性,定量分析非同步... 以中国某抽水蓄能电站水泵水轮机为研究对象,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对非同步导叶在不同布置方式下的全流道进行非定常数值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探讨非同步导叶在不同布置方式下转轮和活动导叶区域的内流特性,定量分析非同步导叶在不同布置方式下转轮的受力情况和尾水管的压力脉动。结果表明:非同步导叶在不同布置方式下,无叶区的高速水环都有一定的破坏,其破坏程度和非同步导叶的数量和布置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转轮径向力合力的峰谷差在不断增大,径向力合力的曲线闭合度也随着预开数量的增加在变大;其尾水管压力脉动的振幅相对值明显变小,改善了尾水管断面压力,减小了尾水管涡带偏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 水泵水轮机 非同步导叶 压力脉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阶可微型线对涡旋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方占萍 许世鹏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2-128,共7页
针对传统变截面涡旋型线在构造形式上采用一阶可微连接方式时存在型线不光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阶可微的涡旋型线连接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了吸气腔、压缩腔和排气腔的容积模型,并对作用在动涡旋上的轴向、切向和径向气体力在实际工... 针对传统变截面涡旋型线在构造形式上采用一阶可微连接方式时存在型线不光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阶可微的涡旋型线连接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了吸气腔、压缩腔和排气腔的容积模型,并对作用在动涡旋上的轴向、切向和径向气体力在实际工况参数下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涡旋型线的连接方式对涡旋压缩机容积性能和动力性能的影响比较显著;相比于一阶可微,采用二阶可微连接方式,行程容积和压缩比分别提高了19.20%,17.13%,轴向力、切向力和径向力均明显减小。可见,采用二阶可微连接方式的变截面型线涡旋压缩机,容积性能较高,动力学优势会更加突出,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为涡旋压缩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压缩机 变截面型线 一阶可微 二阶可微 动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套筒生物质热风炉换热器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玉宏 任慧刚 +3 位作者 李琪飞 陈维铅 黄腾 李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89-195,共7页
以西北地区某温室增温设备为研究对象,为了提高该增温设备的换热效率,对换热器部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此次模拟采用realizable-湍流模型,速度和压力的耦合采用SIMPLEC算法,分别对直形、蛇形绕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即对壳程空气的加热情况... 以西北地区某温室增温设备为研究对象,为了提高该增温设备的换热效率,对换热器部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此次模拟采用realizable-湍流模型,速度和压力的耦合采用SIMPLEC算法,分别对直形、蛇形绕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即对壳程空气的加热情况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直行绕管换热器壳程气体平均出口温度为358.89 K,将壳程空气加热了354.04 K;蛇形绕管换热器壳程气体平均出口温度为368.89 K,将壳程空气加热了364.04 K。说明蛇形绕管换热性能较好,其管程中烟气温度降低幅度较大,壳程气体加热情况较好,流动速度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热风炉 管壳式换热器 流体流动 数值换热 fluent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Cr超纯铁素体不锈钢TiN析出的热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盛捷 魏佳富 +3 位作者 孟亚惠 李玉峰 马国财 喇培清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非金属夹杂的数量和尺寸控制对钢铁的加工性能与使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基本凝固理论对21Cr超纯铁素体不锈钢中TiN的析出条件进行数值求解,从理论上研究了TiN的热力学、动力学形成条件与析出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钢钢液中无TiN析出,凝固过... 非金属夹杂的数量和尺寸控制对钢铁的加工性能与使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基本凝固理论对21Cr超纯铁素体不锈钢中TiN的析出条件进行数值求解,从理论上研究了TiN的热力学、动力学形成条件与析出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钢钢液中无TiN析出,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前沿发生溶质偏析富集,促使TiN在固相率f_(s)为0.15时开始析出.析出的TiN尺寸受钢液中Ti、N元素初始含量与凝固冷却速率的影响,降低Ti、N初始含量,提升凝固冷却速率均可减小TiN半径,Ti,N元素含量对TiN尺寸影响更加敏感,可通过降低钢液中N元素初始含量延迟凝固过程中TiN夹杂物的析出.实际生产中可调控钢液中Ti的添加量,使得TiN的数量与尺寸分布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纯铁素体不锈钢 TiN析出 固相率 冷却速率 钛氮浓度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集成微电网储能配置与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玉宏 林莉 +2 位作者 许大有 陈维铅 甘生萍 《新能源进展》 2020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与建筑集成的微电网,能最大程度消纳分布式发电源能量,同时解决分布式发电源直接接入配电网所带来的功率波动性及电能质量问题。本文基于分布式电源类型、储能类型和用户经济,阐述建筑微电网在储能配置与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展望建筑... 与建筑集成的微电网,能最大程度消纳分布式发电源能量,同时解决分布式发电源直接接入配电网所带来的功率波动性及电能质量问题。本文基于分布式电源类型、储能类型和用户经济,阐述建筑微电网在储能配置与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展望建筑集成微电网的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集成微电网 储能系统 优化配置 储能系统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生物质热风炉的设计及其在戈壁日光温室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维铅 李玉宏 +2 位作者 薛仰全 李涛 陈翔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期142-145,共4页
为解决戈壁生态农业冬季冻害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设计制备了专门应用于戈壁日光温室增温防冻的热风炉,以生物质颗粒为燃料,同轴心双套筒炉膛,分布式双循环散热系统。分别介绍了该新型热风炉的燃烧室、换热装置、自动点火及给料装置... 为解决戈壁生态农业冬季冻害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设计制备了专门应用于戈壁日光温室增温防冻的热风炉,以生物质颗粒为燃料,同轴心双套筒炉膛,分布式双循环散热系统。分别介绍了该新型热风炉的燃烧室、换热装置、自动点火及给料装置的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通过实践证明,该热风炉运行稳定、增温效果明显,能有效预防戈壁日光温室冬季冻害问题,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风炉 生物质颗粒燃料 双循环散热 戈壁温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过渡层对共掺杂类金刚石薄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周永 孔翠翠 +7 位作者 李晓伟 孙丽丽 郭鹏 周佳 李玉宏 李文献 汪爱英 柯培玲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8-275,共8页
目的研究Ti/Al过渡层对不同溅射电流下的Ti/Al共掺杂DLC薄膜的成分、结构、机械性能和结合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性离子束复合磁控溅射技术在316L基底上沉积含有Ti/Al过渡层的Ti/Al共掺杂DLC薄膜,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 目的研究Ti/Al过渡层对不同溅射电流下的Ti/Al共掺杂DLC薄膜的成分、结构、机械性能和结合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性离子束复合磁控溅射技术在316L基底上沉积含有Ti/Al过渡层的Ti/Al共掺杂DLC薄膜,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及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了薄膜的界面形貌及键态结构。采用辉光放电光谱仪对样品成分进行深度分析,纳米压痕仪测量薄膜硬度及弹性模量,划痕测试系统测量膜基结合力,残余应力仪测量薄膜内应力。结果与未添加过渡层相比,添加Ti/Al过渡层对薄膜的结构和机械性能影响较小,且均在溅射电流为2.5 A时有最优的机械性能;然而,溅射电流为2.5 A时,添加过渡层使结合力从54.5 N提高到了67.2 N,提高了19%,残余应力从1.28 GPa降低到了0.25 GPa,降低了80%。结论 Ti/Al过渡层可缓解因DLC薄膜和基体的晶格匹配差异和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的高界面应力。在薄膜与基底界面,过渡层呈现典型柱状晶结构,可促进膜基界面间的机械互锁,显著改善薄膜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而不损伤其机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薄膜 Ti-Al共掺杂 过渡层 结合力 残余应力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FeO_(3)多铁材料形貌与磁光性能调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增鹏 戴剑锋 +1 位作者 成晨 冯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7-53,共7页
铋铁氧体(BiFeO_(3))是在室温下同时具有铁电和铁磁性质的多铁性材料,在微电子、自旋电子学及光降解污染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了研究不同形貌和尺寸对BiFeO_(3)纳米材料磁光性能的影响,本工作采用静电纺丝法和水热法制备了BiFeO_(... 铋铁氧体(BiFeO_(3))是在室温下同时具有铁电和铁磁性质的多铁性材料,在微电子、自旋电子学及光降解污染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了研究不同形貌和尺寸对BiFeO_(3)纳米材料磁光性能的影响,本工作采用静电纺丝法和水热法制备了BiFeO_(3)(BFO)纳米纤维和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物性测量系统、紫外-可见光谱仪以及多功能控温光化学反应仪对不同形貌、不同尺寸样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BiFeO_(3)纳米颗粒相比,BiFeO_(3)纳米纤维具有更小的晶粒尺寸(82~98 nm)和更大的比表面积,能够适度地增强剩余磁化强度(0.042 emu/g),使得BiFeO_(3)纳米纤维的长周期自旋调制的螺旋反铁磁有序结构被破坏,表面未饱和的自旋对纳米纤维总磁矩的贡献变大,且较小的纳米尺度间接提升非补偿表面自旋效应,增强了晶粒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光催化结果显示:具有棒状结构的纳米纤维具有更小的带隙(1.98 eV)、更大的甲基橙(MO)降解率(约63%)以及更高的光催化速率常数(k=0.01161 min^(-1)),能够有效地阻碍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增强了电荷分离效率;同时,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纳米纤维使得光催化剂表面的羟基增加,加快了BiFeO_(3)纳米纤维羟基自由基的有效扩散,从而使染色剂分子更易接触催化剂表面区域,更易发生降解,从而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貌 水热法 静电纺丝法 光催化 磁化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掺杂非晶碳膜结构、力学与电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仁德 郭鹏 +3 位作者 左潇 许世鹏 柯培玲 汪爱英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7-393,共7页
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技术,通过改变溅射靶电流实现了不同Ag掺杂含量0.7at%~41.4at%非晶碳膜(a-C:Ag)的可控制备,并系统研究了Ag含量对薄膜组分、结构、机械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及薄膜的电学特性。结果表明:当Ag含量在0.7at%~1.2at%时, Ag... 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技术,通过改变溅射靶电流实现了不同Ag掺杂含量0.7at%~41.4at%非晶碳膜(a-C:Ag)的可控制备,并系统研究了Ag含量对薄膜组分、结构、机械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及薄膜的电学特性。结果表明:当Ag含量在0.7at%~1.2at%时, Ag原子固溶于非晶碳基质;当Ag含量在13.0at%~41.4at%范围,薄膜中出现尺寸约为6nm的Ag纳米晶。随着Ag含量增加,碳网络结构的sp2团簇尺寸增大,结构无序度降低。应力测试表明,在低Ag含量范围, Ag原子固溶于碳膜网络结构中,起到枢纽作用,促进碳网络结构键长、键角畸变弛豫,从而降低薄膜应力。随着Ag含量增加,部分Ag原子将形成Ag纳米晶粒,薄膜通过Ag纳米晶与非晶碳界面处的滑移以及扩散作用释放过高的畸变能降低应力。Ag含量为37.8at%时,在11.6K附近,薄膜出现金属?半导体特性转变。而Ag含量为41.4at%的薄膜,在2~400 K测试温度范围内,均表现为半导体特性,其中在164~400 K范围内,薄膜表现出典型的热激活导电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碳 银掺杂 结构表征 机械特性 电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对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裴秀 李亚明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6-111,共6页
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二维的共价有机框架(DMTP-TAPB COF)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分析仪(TGA)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然后研究了制备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对于靛蓝胭脂红染料(... 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二维的共价有机框架(DMTP-TAPB COF)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分析仪(TGA)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然后研究了制备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对于靛蓝胭脂红染料(IC)的吸附能力,考察了不同吸附时间、不同p H和不同靛蓝胭脂红的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和均匀的形貌。同时,DMTP-TAPB COF对靛蓝胭脂红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330.5 mg/g)和移除效率(84.5%),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模型。该研究表明共价有机框架材料作为污染物的吸附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 靛蓝胭脂红 吸附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辉 陈维铅 +1 位作者 许世鹏 李增鹏 《农村科学实验》 2020年第17期15-16,共2页
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系统不完善,垃圾常采用就地掩埋和露天焚烧等并不科学的处理方法,会造成环境的再次污染,长此以往对农村地区的居民危害极大。本文研究科学的方法处理农村垃圾,实现垃圾的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减少垃圾的污染。有效解... 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系统不完善,垃圾常采用就地掩埋和露天焚烧等并不科学的处理方法,会造成环境的再次污染,长此以往对农村地区的居民危害极大。本文研究科学的方法处理农村垃圾,实现垃圾的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减少垃圾的污染。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处理 环境污染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粒径对盐助燃烧合成纳米ZrC微观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占发琦 许世鹏 +4 位作者 张华 刘枭 朱敏 郑月红 喇培清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32-4541,共10页
采用盐助燃烧合成工艺制备了纳米碳化锆(ZrC)粉体,研究了原料氧化锆(ZrO_(2))粒径对纳米ZrC粉体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ZrO_(2)-Mg-C体系中,随着ZrO_(2)原始粒径减小(200→10 nm),碳锆体系反应活性增强,ZrC中的游离... 采用盐助燃烧合成工艺制备了纳米碳化锆(ZrC)粉体,研究了原料氧化锆(ZrO_(2))粒径对纳米ZrC粉体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ZrO_(2)-Mg-C体系中,随着ZrO_(2)原始粒径减小(200→10 nm),碳锆体系反应活性增强,ZrC中的游离碳含量逐渐减少,ZrC粉体的平均粒径随ZrO_(2)粒径的减小而减小,当加入粒径为10 nm的ZrO_(2)时,ZrC粉体的平均粒径为48 nm,且类球形形貌更加均匀。原料ZrO_(2)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提高了反应活性和渗碳速度,从而减小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晶粒生长的影响,获得了分布均匀的高纯纳米ZrC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ZrC ZrO_(2)粒径 燃烧合成 盐助 反应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