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黑河干流细土平原区灌溉水入渗运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曹建廷 谢悦波 +1 位作者 陈志辉 张光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4,共4页
西北干旱地带农业区的灌溉水入渗是地下水补给的重要途径。在甘肃省黑河干流细土平原区 ,利用中子仪和负压计观测了灌溉水入渗时包气带的含水率和土水势的变化 ,初步分析了灌溉水入渗运移规律 ,确定了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 西北干旱地带农业区的灌溉水入渗是地下水补给的重要途径。在甘肃省黑河干流细土平原区 ,利用中子仪和负压计观测了灌溉水入渗时包气带的含水率和土水势的变化 ,初步分析了灌溉水入渗运移规律 ,确定了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为本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包气带 灌溉水 入渗 含水库 黑河干流平原区 地下水 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环境同位素方法研究黑河源区水文循环特征 被引量:31
2
作者 聂振龙 陈宗宇 +2 位作者 申建梅 张光辉 程旭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维持黑河流域中、下游绿洲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主要形成于祁连山区。该文在野外采样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分析不同地段、不同水体中的环境同位素(δD、δ18O和3H)和水化学组成特征,利用同位素混合模型,识别黑河源区地表水和地下水... 维持黑河流域中、下游绿洲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主要形成于祁连山区。该文在野外采样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分析不同地段、不同水体中的环境同位素(δD、δ18O和3H)和水化学组成特征,利用同位素混合模型,识别黑河源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来源、组成和径流过程,揭示源区的水文循环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源区水文循环模式。结果表明:1)黑河源区存在两类地下径流系统:局部径流系统接受局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入渗补给,就近向河流排泄,水循环交替积极,据同位素估算结果,降水补给占76%,冰雪融水补给占24%;区域径流系统接受中高山带的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补给高程大于3600m),在出山口附近的断裂带以泉的形式排泄,水循环交替缓慢。2)山区地表水由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组成,出山河水的构成为:降水占69%~72%,冰雪融水占23%~24%,深部地下水占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融水 同位素 补给 河源区 水文循环 降水 黑河 地下径流 地表水 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走廊平原地下水补给源组成及其变化 被引量:29
3
作者 张光辉 聂振龙 +6 位作者 刘少玉 陈宗宇 张翠云 申建梅 王金哲 程旭学 张荷生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3-678,共6页
通过环境同位素、水文分割法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祁连山区降水、冰川雪融水和基岩裂隙水通过出山口地表径流补给构成黑河流域走廊平原地下水主要补给源,具有年际和年内丰枯动态变化规律,与祁连山区降水量和气温的关联度分别为0.97和0.79... 通过环境同位素、水文分割法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祁连山区降水、冰川雪融水和基岩裂隙水通过出山口地表径流补给构成黑河流域走廊平原地下水主要补给源,具有年际和年内丰枯动态变化规律,与祁连山区降水量和气温的关联度分别为0.97和0.79,与平原张掖站降水量和气温的关联度分别为0.43和0.60。在自然径流条件下,祁连山区降水量变化是改变走廊平原地下水补给的主导因素,约占91%权重;气温变化是重要影响因素,约占9%权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祁连山区各补给源处于偏丰期。因此,近年来走廊平原地下水补给量相对50年代减少27.1%,人类活动是重要影响因素,急需加强科学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祁连山区 地下水补给源 多源补给 组成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光辉 陈宗宇 +6 位作者 聂振龙 刘少玉 张翠云 申建梅 王金哲 程旭学 张荷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1-348,共8页
通过环境同位素及其Tamers、IAEA模型应用研究表明,黑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补给及更新与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8000~5000 a BP、3500~2500 a BP和近1000年以来的多雨期是主要补给期;潜水较年轻又更新快,承压水较老又更新慢;东部地下水更... 通过环境同位素及其Tamers、IAEA模型应用研究表明,黑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补给及更新与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8000~5000 a BP、3500~2500 a BP和近1000年以来的多雨期是主要补给期;潜水较年轻又更新快,承压水较老又更新慢;东部地下水更新较快,西部更新较慢;祁连山前戈壁带地下水更新较快,细土平原更新较慢;近河道带地下水更新速率大,远离河道则小.东部以山区降水通过出山地表径流补给为主,西部冰川雪融水和山区基岩裂隙水是主要补给源.因此,遵循地下水补给与更新的自然规律,与地表水联合优化调控,有利于该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及下游区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地下水 同位素特征 古气候 更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干流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的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61
5
作者 聂振龙 陈宗宇 +2 位作者 程旭学 郝明林 张光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3,共6页
通过分析黑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识别沿黑河干流不同地带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祁连山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转化以地下水向河流排泄为主。(2)南部盆地,在山前戈壁带,出山河水入渗转化为地下水;... 通过分析黑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识别沿黑河干流不同地带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祁连山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转化以地下水向河流排泄为主。(2)南部盆地,在山前戈壁带,出山河水入渗转化为地下水;溢出带地下水以泉的形式转化为地表水;进入细土平原后,汛期河水补给地下水,非汛期地下水补给河水;在农灌区引河水通过田间入渗补给地下水。(3)北部盆地,在金塔灌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引水灌溉入渗补给;在金塔灌区到额济纳旗,河流入渗转化为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 水化学信息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内陆平原地下水持续下降及引起的环境问题——以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17
6
作者 丁宏伟 张举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71-75,共5页
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例 ,依据该地区多年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 ,在定量分析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基础上 ,全面阐述了因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关键词 干旱区 内祟平原 甘肃 河西走廊 地下水位 下降 环境问题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品采集方法与水质评价——以化学指标铁为例
7
作者 樊有俊 喻生波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15-116,共2页
本文以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的化学指标铁为例,就样品采集方法上的差异与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强调只有国家标准检验方法才是唯一、标准、法定的检验方法,只有国标检验的结果才是水质评价的唯一依据。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样品采集 国家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灌溉水田间入渗补给地下水机理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志辉 程旭学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33-38,共6页
通过对灌溉水田间入渗机理的研究 ,确定灌溉水田间入渗系数 ,制定合理的灌溉定额与灌溉时间 ,对地下水资源评价以及节约用水 ,发展高效农业非常重要。 1985~ 1996年间 ,在河西走廊的张掖平原堡进行了针对包气带水分运移的专门研究试验... 通过对灌溉水田间入渗机理的研究 ,确定灌溉水田间入渗系数 ,制定合理的灌溉定额与灌溉时间 ,对地下水资源评价以及节约用水 ,发展高效农业非常重要。 1985~ 1996年间 ,在河西走廊的张掖平原堡进行了针对包气带水分运移的专门研究试验工作 ,以此为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水入渗 补给地下水 机理 河西走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