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玉米轮作制长期定位施肥的增产效果 被引量:41
1
作者 樊廷录 周广业 +3 位作者 王勇 丁宁平 高育锋 王淑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7-131,136,共6页
在黄土高原冬小麦—玉米轮作制中通过连续24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长期定位施肥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各肥料处理的产量大小及其增产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干旱年和正常年为MNP>SNP>NP>M>N>CK;丰水年为NP>MNP>SNP>... 在黄土高原冬小麦—玉米轮作制中通过连续24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长期定位施肥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各肥料处理的产量大小及其增产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干旱年和正常年为MNP>SNP>NP>M>N>CK;丰水年为NP>MNP>SNP>M>N>CK。干旱年产量降低顺序为N>NP>CK>M>MNP>SNP;丰水年产量增加顺序是N>CK>NP>M>MNP>SNP。降水对化肥尤其是氮肥的增产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而有机肥+化肥处理(SNP、MNP)的产量受降水影响较小。在肥料的增产中,化肥(NP)的平均贡献率56 28%,土粪(M)43 72%。在干旱、正常、丰水年型中,化肥的贡献率依次是53 25%、54 00%、59 93%,土粪为46 75%、46 00%、40 07%;NP处理中,N的贡献率依次为19 48%、34 76%、49 61%,而P(P2O5)的贡献率为80 82%、65 24%、50 39%,尤其是干旱年份P的贡献率高达88 4%~145 6%;秸秆(SNP处理)在丰水年的增产贡献率为31 42%,与土粪在对应年份的贡献率相差不大,但正常和干旱年增产贡献率达到66 46%和83 63%,较土粪处理的贡献率提高20 46%和36 88%。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长期施用氮肥增产作用下降,而秸秆还田及有机无机配合则有逐年递增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地 冬小麦 玉米 轮作制 长期定位施肥 肥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河西高钙土溶磷菌筛选及其溶磷能力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娟 王文丽 +1 位作者 卢秉林 郭天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10,共4页
采用无机磷固体培养基从甘肃省河西高钙土中分离出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16株,测定了各初选菌株溶磷能力。16株溶磷菌株的D/d值(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范围在1.24-5.4之间,有效溶磷量在7.6-356.2 mg/l之间,均具有一定溶磷作用。... 采用无机磷固体培养基从甘肃省河西高钙土中分离出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16株,测定了各初选菌株溶磷能力。16株溶磷菌株的D/d值(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范围在1.24-5.4之间,有效溶磷量在7.6-356.2 mg/l之间,均具有一定溶磷作用。其中,P3-16、P3-28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的有效溶磷量均显著高于其他菌株,解磷率达7.22%、6.67%,为进一步研制适合高钙土土壤环境的磷细菌肥料提供优质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菌 高钙土 解磷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周年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樊廷录 王勇 +1 位作者 王立明 唐小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共7页
从农田集水保墒、土壤水分变化、光合生理和物质运转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周年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周年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少冬小麦全生产年度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蒸腾耗水比例和光合速率,0... 从农田集水保墒、土壤水分变化、光合生理和物质运转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周年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周年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少冬小麦全生产年度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蒸腾耗水比例和光合速率,0cm~5cm土层≥0℃地积温增加10.5%,幼穗分化提前2d~3d,拔节后节间伸长速度快,播种期较露地条播推后10d,适宜播量为每穴6粒。最后还提出了该项技术应继续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全生育期 地膜覆盖 增产机理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新垦荒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郭天文 赖丽芳 +1 位作者 胡志桥 杨文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1-156,共6页
结合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方法对新垦荒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OM含量极低,土壤有效P极缺乏,NH4^+-N缺乏,有效K局部缺乏,有效Ca、Mg、S含量丰富,尤其有效Ca含量较高。土壤OM、NH4^+-N、有效P、K、Ca、Mg... 结合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方法对新垦荒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OM含量极低,土壤有效P极缺乏,NH4^+-N缺乏,有效K局部缺乏,有效Ca、Mg、S含量丰富,尤其有效Ca含量较高。土壤OM、NH4^+-N、有效P、K、Ca、Mg和S的变异系数在36.0%-164.6%之间。土壤OM及有效P含量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87.8%及164.6%;土壤K和NH4^+-N次之,变异系数分别为52.7%及53.4%,有效Ca、Mg、S的变异相对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36.0%、37.6%和46.5%。地统计学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各养分的空间变异结构有较大区别。有效P、K、Mg、S的基底效应介于25%-75%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空间相关性。OM、有效Ca及NH4^+-N的基底效应均〉75%,空间相关性较弱。根据半方差分析结果,利用GS+For Win-dows的Kriging最优内插法制作等值线分布图,从图中看出土壤OM、有效P、K的空间分布变异较小,分布均匀,NH4^+-N的空间分布变异较大,有效Ca、Mg、S的空间分布具有中等程度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垦荒地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地膜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124-126,共3页
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在灌浆特性及干物质运转方面主要表现是 :灌浆持续天数延长 3~ 5 d,单茎总绿叶面积及生物产量提高 ,合成源扩大。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地膜覆盖 穴播 灌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地膜冬小麦适宜播种密度和播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立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121-123,共3页
冬小麦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产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区粮食总产。试验结果表明 ,在地膜覆盖条件下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冬小麦适期播种时期为 9月 2 0~ 2 5日 ,适宜播种密度为 6~ 9粒 /穴 。
关键词 旱地 地膜冬小麦 密度 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甘肃省经济作物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7
作者 赵晖 李尚中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年第2期17-18,共2页
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处,境内河谷纵横,是一个山地型高原区,东西长约2000多公里,地域差别大,自然生态条件复杂。全省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柞物糖分积累,经济作物和土特... 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处,境内河谷纵横,是一个山地型高原区,东西长约2000多公里,地域差别大,自然生态条件复杂。全省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柞物糖分积累,经济作物和土特产品品质较好,许多具有优势的瓜果产品曾多次在全国鉴评中夺冠。所以充分利用我省光热资源,发展“阳光农业”,发挥经济作物优势,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产品优势向区域规模优势转变,实现科学、持续和有效的经济快速增长,将是农业部门关注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作物 甘肃省 产业化发展 经济优势 自然生态条件 产品品质 农业部门 内蒙古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尚中 樊廷录 +6 位作者 王磊 赵刚 党翼 张建军 王勇 唐小明 赵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27,共6页
针对甘肃陇东旱作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春旱严重等问题,以露地平播为对照(CK),研究了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双垄面半膜覆盖沟播,宽膜覆盖平播,窄膜覆盖平播,全地面覆盖平播,膜侧播种等6种覆膜种植方式对旱作玉米出... 针对甘肃陇东旱作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春旱严重等问题,以露地平播为对照(CK),研究了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双垄面半膜覆盖沟播,宽膜覆盖平播,窄膜覆盖平播,全地面覆盖平播,膜侧播种等6种覆膜种植方式对旱作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叶面积指数、生育时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提高了玉米出苗率和出苗速度,提早成熟,整个生育期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始终大于其它处理,显著提高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方式 旱地玉米 生长发育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旱作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覆膜方式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立明 陈光荣 +3 位作者 张国宏 李兴茂 倪胜利 杨汝萍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7-771,共5页
于2009年在甘肃省东部黄土旱塬区进行了旱作大豆地膜覆盖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沟垄覆膜能够将农田集水与保墒结合为一体,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大豆全生育期耗水量与耗水强度。沟垄覆膜处理产量可达3279.8 kg.hm-2,较常规平膜... 于2009年在甘肃省东部黄土旱塬区进行了旱作大豆地膜覆盖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沟垄覆膜能够将农田集水与保墒结合为一体,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大豆全生育期耗水量与耗水强度。沟垄覆膜处理产量可达3279.8 kg.hm-2,较常规平膜覆盖、露地种植产量分别提高14.0%、41.9%;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2.8 kg.hm-2.mm-1,较常规平膜覆盖、露地种植分别提高19.6%、58.0%。沟垄覆膜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在大豆生育前期可以有效保持土壤水分,生育中后期可将深层土壤水分提到上层供大豆生长所需,是旱作区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水分胁迫 覆膜方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周年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的光合特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勇 高育锋 樊廷录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0-102,共3页
在周年覆膜条件下,以陇鉴339为材料,研究了周年地膜覆盖后冬小麦的光合速率(P n)变化,以了解周年覆膜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覆膜秋播冬小麦较露地冬小麦光合速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冬小麦旗叶P n日变化呈现... 在周年覆膜条件下,以陇鉴339为材料,研究了周年地膜覆盖后冬小麦的光合速率(P n)变化,以了解周年覆膜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覆膜秋播冬小麦较露地冬小麦光合速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冬小麦旗叶P n日变化呈现“单峰型”,覆膜的高峰值较露地增加3.917μm olCO2.m-2.-s 1,提高17.74%,且持续时间延长,整个P n日变化中覆膜较露地平均提高11.62%。各生育阶段覆膜冬小麦的P n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增施氮肥、提高氮磷比有利于提高冬小麦P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周年覆膜 光合速率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植栽培对旱地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尚中 樊廷录 +3 位作者 王立明 王勇 赵刚 唐小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2-107,118,共7页
为了探明稀植栽培对旱地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分析了不同稀植条件下4个主茎和分蘖成穗并重型冬小麦品种旗叶的光合速率、光合量子产量、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及群体透光特性、小麦籽粒产量和水... 为了探明稀植栽培对旱地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分析了不同稀植条件下4个主茎和分蘖成穗并重型冬小麦品种旗叶的光合速率、光合量子产量、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及群体透光特性、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从扬花到蜡熟期,稀植栽培可使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光合量子产量、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群体透光率提高,各品种之间变化较为一致。播量为450万株/hm2(传统高产栽培播量)处理比150万株/hm2播量处理旗叶的光合衰减率提高25.2-43.5个百分点,光合量子产量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分别降低2.95%-20.68%和10.66%-18.32%,群体上层的光截获量增加,中下部受光条件较差。表明稀植栽培下小麦生育后期在光合能力、电子传递和光能转化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适当降低播量(300-375万株/hm2),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播量为450万株/hm2处理分别平均提高12.55%和14.48%,表明适当稀植栽培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植栽培 旱地冬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与平衡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尚中 王勇 樊廷录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年第2期35-38,共4页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对大气CO2的源汇效应,研究农田土壤碳转化和平衡对正确评价农田土壤碳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和碳平衡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及手段,以及在该领域...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对大气CO2的源汇效应,研究农田土壤碳转化和平衡对正确评价农田土壤碳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和碳平衡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及手段,以及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从实际出发探讨了我国农田土壤碳库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有机碳 转化规律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大棚山药珠芽快繁种薯密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军峰 侯慧芝 +2 位作者 周锁奎 张国平 郭天文 《长江蔬菜》 2011年第2期50-51,共2页
为了提高平凉山药的繁殖效率,研究了塑料大棚条件下山药珠芽不同栽培密度对当年形成的种薯的茎鲜质量、珠芽质量、种薯横径、单薯质量、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棚栽培珠芽较露地栽培能提早出苗12d;珠芽栽培密度对山药种薯生... 为了提高平凉山药的繁殖效率,研究了塑料大棚条件下山药珠芽不同栽培密度对当年形成的种薯的茎鲜质量、珠芽质量、种薯横径、单薯质量、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棚栽培珠芽较露地栽培能提早出苗12d;珠芽栽培密度对山药种薯生育期无明显影响;珠芽栽培密度越大,种薯的单质量下降越明显(r=-0.631**);合理的栽培密度为40~60株/m2,50株/m2时综合效果最佳,繁殖出的种薯合格率(种薯单质量大于100g)较高,符合生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珠芽 快繁 种薯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施肥对马铃薯-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光荣 王立明 +4 位作者 杨如萍 董博 杨桂芳 张国宏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6-607,共12页
根据西北一熟制灌区土壤养分条件以及马铃薯-大豆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互补的特点,选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大豆品种冀豆1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小区处理最优施肥(OPT:N、P、K分别为180、135、135 kg hm^(–2))、最优减N(... 根据西北一熟制灌区土壤养分条件以及马铃薯-大豆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互补的特点,选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大豆品种冀豆1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小区处理最优施肥(OPT:N、P、K分别为180、135、135 kg hm^(–2))、最优减N(OPT-N)、最优减P(OPT-P)、最优减K(OPT-K)、最优减1/3N(OPT-1/3N)、最优增1/3N(OPT+1/3N)、最优减1/3P(OPT-1/3P)、最优增1/3P(OPT+1/3P)、最优减1/3K(OPT-1/3K)和不施肥(CK)10个处理。通过2012—2013连续2年大田试验,系统分析N、P、K对套作马铃薯及套作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OPT-N处理与OPT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最大(11 653.86 kg hm^(–2));OPT-P处理与OPT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最大(751.55 kg hm^(–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影响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的最大的因素分别是N和P。随N水平递增,套作马铃薯产量呈现递增的趋势,OPT+1/3N处理产量最高为50 231.85 kg hm^(–2);套作大豆产量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OPT处理产量最高为3373.55 kg hm^(–2),方差分析表明,OPT和OPT+1/3N各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OPT-1/3N、OPT、OPT+1/3N各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随P素水平增加,套作马铃薯和套作大豆产量均呈现增加趋势,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2 430.03 kg hm^(–2)和3637.13 kg hm^(–2),同样在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平均单薯最重,套作大豆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及单株粒数均最高,2年平均分别为185.13、74.24、1.87和139.15 g。综合考虑薯豆套作产量效应及养分利用效率,OPT施肥方案中,N适宜,P偏低,K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豆 套作 平衡施肥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作物生长模型DSSAT3数据库组建 被引量:37
15
作者 李军 邵明安 +1 位作者 樊廷录 王立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0-126,共7页
介绍了 DSSAT3模型的结构与功能 ,组建了黄土高原地区 DSSAT3模型气象、土壤和作物品种参数数据库 ,包含了 2 8个气象台站逐日气象资料数据、6 0种主要农耕土壤土种特性数据和 7种作物 1 3 6个品种的遗传特性数据 ,覆盖了黄土高原不同... 介绍了 DSSAT3模型的结构与功能 ,组建了黄土高原地区 DSSAT3模型气象、土壤和作物品种参数数据库 ,包含了 2 8个气象台站逐日气象资料数据、6 0种主要农耕土壤土种特性数据和 7种作物 1 3 6个品种的遗传特性数据 ,覆盖了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区。还特别介绍了 CERES-小麦和 CERES-玉米模型品种遗传特性参数的确定方法与取值范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DSSAT3模型 数据库 作物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营养对高寒阴湿区春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崔云玲 郭天文 +2 位作者 郭永杰 王成宝 李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4-137,共4页
在平衡K、S及微量元素肥料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下的配合施用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单施或配施可明显改善玉米农艺性状,施N后玉米的综合农艺性状明显改善,施P可促进玉米提早抽雄,穗粒数、百粒质量增加... 在平衡K、S及微量元素肥料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下的配合施用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单施或配施可明显改善玉米农艺性状,施N后玉米的综合农艺性状明显改善,施P可促进玉米提早抽雄,穗粒数、百粒质量增加,秃顶长减少。不同比例的氮磷配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的产量,每kg N增产玉米10.7-18.3 kg,每kg P2O5增产玉米9.9-10.8 kg。施肥对玉米籽粒品质有较大的影响,但氮磷配施更有利于籽粒品质的提高。在黄绵土上种植玉米制约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是N,其次为P,从产量和品质综合考虑推荐施肥量N 225 kg/hm2、P2O515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阴湿区 春玉米 氮磷效应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半干旱区大豆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吕军峰 张国宏 +2 位作者 郭天文 张国平 侯慧芝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研究了马铃薯‖大豆、玉米‖大豆以及单作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和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明显,大豆有效分枝数较单作分别降低了68.3%和32.1%;2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LER=1... 研究了马铃薯‖大豆、玉米‖大豆以及单作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和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明显,大豆有效分枝数较单作分别降低了68.3%和32.1%;2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LER=1.56和1.30),间作优势明显;间作模式下公顷纯收益较大豆单作分别增加了13 139.55元和10 282.56元,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马铃薯‖大豆间作效益最高,与3种作物单作纯收益差异极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玉米 大豆 间作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麦生育期间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方彦杰 徐银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0-195,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及平作条播栽培模式对大麦的土壤水分时空动态、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穴播处理极有利于大麦的早期出苗及营养生长。但垄作沟灌栽培处理有利于促进大麦生殖生长。全膜穴... 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及平作条播栽培模式对大麦的土壤水分时空动态、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穴播处理极有利于大麦的早期出苗及营养生长。但垄作沟灌栽培处理有利于促进大麦生殖生长。全膜穴播处理产量较垄作沟灌和平作条播处理分别增产10.9%和15.31%,并且WUE分别高10.69%和11.09%,说明全膜穴播栽培处理增加了大麦土壤的可利用水分,提高了产量和W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全膜覆土穴播 垄作沟灌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分对籽瓜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赖丽芳 郭天文 +1 位作者 胡志桥 杨文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1,共4页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法),分析土壤养分状况及各养分对籽瓜与瓜籽的经济性状、瓜籽产量及收益的影响,确定各养分对籽瓜产量与效益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各养分对瓜籽的纵、横径无影响,N、P、K、Fe可明显提高单瓜鲜重、单瓜籽重...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法),分析土壤养分状况及各养分对籽瓜与瓜籽的经济性状、瓜籽产量及收益的影响,确定各养分对籽瓜产量与效益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各养分对瓜籽的纵、横径无影响,N、P、K、Fe可明显提高单瓜鲜重、单瓜籽重、产籽率、瓜籽百粒重和出仁率,Cu、Mn、Zn则降低了单瓜籽重、产籽率和出仁率;各养分显著地提高了瓜籽的产量与经济效益,N仍是制约籽瓜产量的关键因素,其次为Zn、P,养分限制顺序为N>Zn>P>Fe>Mn>Cu>K;各养分对籽瓜产量与效益的贡献率大小有差异,氮素仍是增产、增收的主要限制因素,微量元素与钾素逐渐成为瓜籽产量与收益的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瓜 产量效益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阴湿区豌豆与小麦的间作效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柳燕兰 杨发荣 +2 位作者 张绪成 胡梅 马一凡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66,共5页
2010-2011年,对豌豆与小麦在高寒阴湿区不同间作比例下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及综合产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可明显延长豌豆的生育期,提高豌豆叶面积指数、综合产量及经济效益。其中处理M2D2即小麦与豌豆按2∶2行比例间作生育期最... 2010-2011年,对豌豆与小麦在高寒阴湿区不同间作比例下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及综合产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可明显延长豌豆的生育期,提高豌豆叶面积指数、综合产量及经济效益。其中处理M2D2即小麦与豌豆按2∶2行比例间作生育期最长,叶面积指数最高,土地当量比最大,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2010和2011年间作综合产量分别较小麦单作(MT)提高58.11%和38.55%,较豌豆单作(DT)提高29.70%和50.87%;全年经济效益分别较小麦单作(MT)的提高112.66%和83.45%;较豌豆单作(DT)提高4.97%和22.08%。因此,豌豆小麦间作模式增产的关键在于行比的合理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间作效应 高产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