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3
- 1
-
-
作者
杨如萍
郭贤仕
吕军峰
侯慧芝
郭天文
-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农业部西北作物抗旱栽培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2-256,共5页
-
基金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6BAD15B06)
-
文摘
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对坡耕地土壤团聚数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免耕覆盖处理和免耕处理可明显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含量,免耕覆盖处理有着相对更高的团聚体稳定性,并且更易形成>5mm水稳性团聚体;不同种植方式下,处理对大团聚体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在同一耕作方式下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大团聚体含量为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容重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亦有影响,团聚体破坏率只对水稳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有影响。
-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种植方式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MWD)
-
Keywords
patterns of tillage
patterns of cropping
soil aggregate
mean weight diameter (MWD)
-
分类号
S152.4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薯-豆套作模式下作物对种间竞争与补偿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陈光荣
王立明
杨如萍
张国宏
杨文钰
杨桂芳
-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农业部西北作物抗旱栽培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甘肃环科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出处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
基金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计划(2017GAAS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60134)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4-CES17)
-
文摘
以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分析不同熟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后系统内作物干物质和养分积累的特性与种间竞争补偿的相互关系,阐明间套作系统种间竞争力弱化和恢复补偿能力提高的作用机理,为实现间套作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套作马铃薯干物质及养分积累无显著变化,而套作大豆变化显著。出苗60 d内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量是同期单作的43.74%,出苗后80~100 d,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量相对于中熟和早熟提高的幅度分别为35.54%~59.22%和65.56%~70.81%,大豆收获时,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接近单作,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共生期,套作大豆N、P、K积累量较同期单作降低的幅度分别为31.43%~41.44%、21.17%~25.36%和23.23%~35.6%,晚熟品种与中熟、早熟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共生期结束后,套作大豆养分吸收量较单作显著增加,收获时,晚熟品种N、P、K养分积累量接近单作,两者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在该群体中,马铃薯是核心作物,共生期处于竞争优势(A_(PS)>0、CR_(PS)>0),而大豆处于竞争弱势(A_(PS)<0、CR_(PS)<0),选择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可弱化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还有利于马铃薯收获后恢复补偿能力的发挥。
-
关键词
薯-豆套作
种间竞争
补偿效应
西北灌区
-
Keywords
Potato-Soybean relay-cropping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Compensation effect
Northwest irrigation districts
-
分类号
S532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