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6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eb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
作者 展宗冰 樊廷录 +1 位作者 秦春林 杨博超 《甘肃农业科技》 2014年第10期36-38,共3页
在分析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信息管理平台需求的基础上,对平台主要功能模块以及数据库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并实现了该平台。
关键词 WEB 科研信息管理平台 设计 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旱地农业技术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郭贤仕 柳燕兰 +1 位作者 候慧芝 郭天文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69,共5页
甘肃省地理跨度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旱地农业类型齐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把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与农田微集雨保墒工程、旱农耕作栽培技术、农业机械有机结合,创造了很多有区域特色的旱地农业技术。本文对甘肃省传统的砂田... 甘肃省地理跨度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旱地农业类型齐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把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与农田微集雨保墒工程、旱农耕作栽培技术、农业机械有机结合,创造了很多有区域特色的旱地农业技术。本文对甘肃省传统的砂田种植技术和旱地地膜小麦穴播技术、集雨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简单回顾,对现阶段正在应用的主体创新旱农技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膜上覆土小麦种植技术体系的基本特点、抗旱增产机理及应用情况进行较详细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旱农技术创新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膜上覆土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地农业研究进展及科技创新重点内容 被引量:7
3
作者 樊廷录 李尚中 +5 位作者 赵刚 张建军 王淑英 李兴茂 程万莉 周刚 《寒旱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26-31,共6页
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旱作区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绿色生产与生态协调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与贡献。基于对新时期西北旱地农业战略地位和重大需求的再认识,通过总结西北旱地农业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藏粮... 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旱作区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绿色生产与生态协调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与贡献。基于对新时期西北旱地农业战略地位和重大需求的再认识,通过总结西北旱地农业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种、藏粮于水及藏水于技的旱地农业科技攻关思路,认为西北旱地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应强化旱地应用基础研究,集中开展旱地农业关键技术和不同应用场景旱地农业技术集成模式的科技创新工作,旨在支撑抗旱增粮科技行动,确保西北区域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农业 重大需求 研究进展 科技创新 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封科 高世铭 《甘肃农业科技》 2003年第7期18-22,共5页
介绍了国内外可持续农业研究的进展 ,在分析了我国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旱地集水农业对旱农可持续发展贡献的基础上 ,揭示出集水农业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
关键词 旱地农业 可持续发展 贡献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半干旱区集水农业用水模式及深化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封科 高世铭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2-127,共6页
研究分析并系统总结了适于干旱及缺水地区推广应用的3种农业高效利用雨水的模式及其所涵盖的8种实用技术的特点及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成效。提出农业高效利用雨水应进一步加强与生物节水、传统雨水资源管理、覆盖少免耕、就地富集... 研究分析并系统总结了适于干旱及缺水地区推广应用的3种农业高效利用雨水的模式及其所涵盖的8种实用技术的特点及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成效。提出农业高效利用雨水应进一步加强与生物节水、传统雨水资源管理、覆盖少免耕、就地富集叠加高效用水等节水抗旱措施有关的技术及基础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 利用模式 关键技术 理论基础 半干旱区 集水农业 用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寒旱农业生产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绪成 方彦杰 《寒旱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12-18,共7页
为了理清对寒旱农业的认识和界定,明确寒旱农业当前的发展态势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调研大量资料,以甘肃省为例,明确了寒旱区的分布及自然特征,探讨了寒旱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从土壤类型及耕地质量水平、作物种植结构及生产水平、机械化... 为了理清对寒旱农业的认识和界定,明确寒旱农业当前的发展态势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调研大量资料,以甘肃省为例,明确了寒旱区的分布及自然特征,探讨了寒旱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从土壤类型及耕地质量水平、作物种植结构及生产水平、机械化水平、土地经营方式、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阐释了寒旱农业现状;从生境因素、土壤因素、区域结构布局、投入水平、技术支撑等方面分析了寒旱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寒旱农业未来要在绿色覆盖、流域生态、种养循环模式下,充分集成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手段,重点研究绿色覆盖、土壤定向培育、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智慧化集雨农业、旱作智慧农业决策平台、智能养分产品应用、作物种植制度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旱农业 生产现状 农业现代化 科技创新 研究方向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大豆品种生育期组的划分及地理分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如萍 宋雯雯 +7 位作者 韦瑛 贾贞 魏野畴 王立明 吴存祥 董博 张国宏 韩天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9-360,共12页
甘肃省地域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大豆品种资源丰富,但甘肃各地大豆品种生育期生态类型并不明确。本试验以25份MG 0~Ⅴ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将从甘肃各地收集到的151个大豆品种在甘肃境内5个生态区进行生育期性状鉴定和... 甘肃省地域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大豆品种资源丰富,但甘肃各地大豆品种生育期生态类型并不明确。本试验以25份MG 0~Ⅴ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将从甘肃各地收集到的151个大豆品种在甘肃境内5个生态区进行生育期性状鉴定和生育期组划分。结果表明,甘肃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在MG 00和MGⅥ之间。在所鉴定的品种中,属MGⅣ的比例(44.37%)最高,其次为MGⅤ(29.14%)、MGⅢ(11.26%)、MGⅡ(4.64%)、MG 0(3.31%)、MGⅥ(3.31%)、MG 00(2.65%)和MGⅠ(1.32%)。归属于MGⅢ的品种主要分布在河西灌区,占该区域参试品种总数的47.62%;归属于MGⅣ的品种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和陇东旱塬区,占中部地区参试品种总数的56.67%,占陇东旱塬区的63.83%;归属于MGⅤ的品种主要分布在陇南地区,占该区域参试品种总数的61.40%。根据甘肃不同地区可成熟的最晚熟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与当地经度、无霜期建立回归方程,推断甘肃省大豆各生育期组的地理分布区间,提出了基于生育期组的甘肃省大豆品种引种方案,以期为甘肃地区大豆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大豆 生育期组 划分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发展集雨节灌农业的效益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曹国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0-43,共4页
半干旱区集蓄雨水的主要目的是抗旱保苗,补灌大田粮食作物,解决人畜饮水和补灌果树、塑料大棚蔬菜、日光温室蔬菜,发展庭院经济。评定雨水利用措施效益的结果表明:集蓄的雨水用于大田作物补灌,每1t水产值均在11元以下。用于果... 半干旱区集蓄雨水的主要目的是抗旱保苗,补灌大田粮食作物,解决人畜饮水和补灌果树、塑料大棚蔬菜、日光温室蔬菜,发展庭院经济。评定雨水利用措施效益的结果表明:集蓄的雨水用于大田作物补灌,每1t水产值均在11元以下。用于果园补灌,每1t水产值高达40元,补灌日光温室蔬菜,每1t水产值可达72元,补灌塑料大棚蔬菜,每1t水产值达15元。由于大部分自然集流面都远离农户,不便于蔬菜果树生产,只能用于粮食作物生产,尽管经济效益不如蔬菜和果园高,但通过大面积补灌,可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解决温饱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 节灌 农田水利 经济效益 半干旱区 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分区系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何宝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8113-8115,8118,共4页
以具有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类型典型特征的高泉流域为示范区,通过“七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的实施,提出并成功地组建了分区系统治理模式,形成了由荒芜沟坡区-集雨造... 以具有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类型典型特征的高泉流域为示范区,通过“七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的实施,提出并成功地组建了分区系统治理模式,形成了由荒芜沟坡区-集雨造林种草技术、农田区-集雨补灌农田高效用水技术、村庄道路区-集雨增效发展农村经济技术等组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 半干旱区 分区系统治理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小流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高泉流域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宝林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63,共4页
对高泉流域不同治理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目标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简要总结,并据此认为: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的小流域治理,经生态建设、农业建设和经济建设3个阶段,可初步完成生态系统由恢复重建到巩固稳定再到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对高泉流域不同治理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目标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简要总结,并据此认为: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的小流域治理,经生态建设、农业建设和经济建设3个阶段,可初步完成生态系统由恢复重建到巩固稳定再到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今后应重视政策的长期性、人口素质的提高、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治理 可持续发展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育成冬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组成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兴茂 王红梅 +1 位作者 张国宏 陈玉梁 《甘肃农业科技》 2004年第5期14-17,共4页
通过对甘肃省育成冬小麦品种进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组成检测系谱分析 ,初步查明甘肃省冬小麦品种的麦谷蛋白亚基组成 ,指出我省冬小麦品质差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优质亚基 ,同时尽管优质亚基的类型丰富 ,但亚基组合类型中 ,优质亚基组合在一... 通过对甘肃省育成冬小麦品种进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组成检测系谱分析 ,初步查明甘肃省冬小麦品种的麦谷蛋白亚基组成 ,指出我省冬小麦品质差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优质亚基 ,同时尽管优质亚基的类型丰富 ,但亚基组合类型中 ,优质亚基组合在一起的品种少 ;提出我省优质冬小麦育种应优先重视选择含 5 +10亚基和 A染色体上没有亚基缺失的品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冬小麦 品种 麦谷蛋白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冬小麦品质性状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兴茂 张国宏 雍致明 《甘肃农业科技》 2003年第2期16-17,共2页
通过对甘肃省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系品质的测定 ,评价了我省冬小麦品质的现状与各生态区育成品系的品质差异 ,筛选出一批可供育种利用的资源 ;指出我省冬小麦进行品质育种应在保持抗锈性和品种营养品质优势的前提下 ,加快改善品种的加工品质。
关键词 甘肃 冬小麦 品质性状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晓伟 《甘肃农业科技》 2005年第12期20-21,共2页
针对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实际,从选择适宜优良树种、整地、合理配置林草、造林方法、抚育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造林技术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个彩色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调查及ROS信号转导机理研究
14
作者 李娜 郑琪 +10 位作者 姚来来 祁伟亮 倪胜利 刘愈之 王亚翠 刘众 郭怀亮 张旭辉 马强强 孔丽婷 李兴茂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以彩色冬小麦TW10-1154、太黑3号、太蓝1号、张紫麦1号、穗选5号、冬黑10号、农大3153和西农黑等8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以pSc119.2(绿色)和pTa535(红色)为探针,明确8个彩色冬小麦均属于六倍体材料(AABBDD,2 n=42... 以彩色冬小麦TW10-1154、太黑3号、太蓝1号、张紫麦1号、穗选5号、冬黑10号、农大3153和西农黑等8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以pSc119.2(绿色)和pTa535(红色)为探针,明确8个彩色冬小麦均属于六倍体材料(AABBDD,2 n=42)。同时,对这8个彩色冬小麦进行常温处理(25℃)和冷胁迫(4℃)处理,并结合NBT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ROS定位。结果表明,冷胁迫处理下,张紫麦1号、冬黑10号和西农黑的长势最好,在根尖顶端组织区域ROS信号富集最多,而在伸长组织区域ROS信号随着胚根的生长而逐渐减少,因此,推测ROS信号可能是一种动态传递的信号分子。对冷胁迫下成熟期8个供试材料的根系进行拍摄,结果发现,太蓝1号、张紫麦1号、穗选5号、冬黑10号根须健壮发达,表明这4个品种的小麦生长能力和抗冻性强,适宜陇东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冬小麦 冷胁迫 活性氧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园行间套种大豆品种(系)比较研究
15
作者 左利萍 王立明 +2 位作者 陈光荣 杨如萍 张晓艳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3期14-16,共3页
以中黄328、中黄326、佳禾2号等12个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3年生苹果幼树行间种植,调查不同品种(系)大豆在幼果园中的农艺性状和产量,以筛选出幼果园中最适栽植大豆品种(系)。结果表明,中黄328、佳禾2号、陇中黄... 以中黄328、中黄326、佳禾2号等12个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3年生苹果幼树行间种植,调查不同品种(系)大豆在幼果园中的农艺性状和产量,以筛选出幼果园中最适栽植大豆品种(系)。结果表明,中黄328、佳禾2号、陇中黄605、秦豆2017和陇豆603-16,5个品种生育期在118~130 d之间,各生长指标表现良好,产量较高,适合在庆阳市果园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幼园 大豆 品种 产量 生长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差异研究
16
作者 任永福 丁德芳 +1 位作者 王祎 陈光荣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5年第3期42-46,50,共6页
为了筛选出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种植的高产玉米品种,以河西地区的主推品种农华101、中单189、五谷568、联达F085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在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全生物降... 为了筛选出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种植的高产玉米品种,以河西地区的主推品种农华101、中单189、五谷568、联达F085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在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条件下,农华101和五谷568叶面积指数较大,吐丝期分别为6.14和5.95,分别较中单189显著提高了12.7%、9.17%;生育后期叶片衰老速率慢,光合作用的维持时间长,且农艺性状优于中单189和联达F085。农华101生育期较中单189、五谷568、联达F085分别短1 d、2 d、1 d。4个品种均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其中五谷568抗倒性最强。农华101产量达13 126.20 kg/hm^(2),与五谷568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联达F085和中单189。表明农华101和五谷568在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下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可在河西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全膜覆土穴播荞麦田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方彦杰 张绪成 +3 位作者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马一凡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70-1079,共10页
2015 2017 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和露地穴播(CK) 2 种种植方式,研究西北黄土高原全膜覆土穴播对旱地荞麦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寻求半干旱区荞麦高产高效的技术途径提供理论依据。结... 2015 2017 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和露地穴播(CK) 2 种种植方式,研究西北黄土高原全膜覆土穴播对旱地荞麦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寻求半干旱区荞麦高产高效的技术途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FMS 较 CK 使荞麦苗期提前 2.0~2.7 d,分枝期提前 2~3 d,现蕾期提前 0~1.7 d,而灌浆期延长 4.7~7.0 d。全膜覆土穴播(FMS)提高平水年(2015)和欠水年(2016)荞麦农田的土壤贮水量,较 CK 增加 16.9mm 和 25.59 mm,提高 2.91%和 5.79%,差异显著(P<0.05),但丰水年(2017)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平水年和丰水年,0~25 cm 土壤平均温度 FMS 较 CK 分别增加 2.27℃和 2.20℃,但是在高温干旱年, FMS 分枝期至灌浆期明显低于 CK,全生育期内 0~25 cm 土壤平均温度 FMS 较 CK 降低。成熟期 FMS 干物质量较 CK 增加 13.46%~137.87%,叶面积指数增加 16.22%~52.55%,株高增加 12.78%~48.91%,单株粒重增加 33.39%~60.90%,籽粒饱满率提高 8.48%~9.14%。3 年全膜覆土穴播荞麦生育期 0~300 cm 土壤耗水量增加 3.89%,但差异不显著,产量增加 7.26%~95.2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7.59%~87.08%,差异显著(P<0.05),而且越干旱年份增产增效愈加明显。全膜覆土穴播能够提高荞麦播前土壤贮水量,降低高温时段的土壤温度,延长灌浆期,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促进荞麦植株发育,使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荞麦 全膜覆土穴播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玉米抗旱覆膜方式研究 被引量:44
18
作者 李尚中 樊廷录 +2 位作者 王勇 唐小明 王立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5-169,共5页
针对陇东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等问题,研究了6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变化、生育时期、出苗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种植技术能够把小... 针对陇东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等问题,研究了6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变化、生育时期、出苗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种植技术能够把小于5mm的无效降水蓄积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玉米棵间蒸发,提高自然降雨的利用效率,提高出苗率和出苗速度,提早成熟,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是陇东旱地玉米有效的抗旱覆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玉米 抗旱 覆膜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环境因素与表层土壤积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郭全恩 王益权 +2 位作者 郭天文 刘军 南丽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57-963,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半干旱地区甘肃省秦安县果园环境因素(蒸发量、降雨量、近地面空气温度和湿度、土温、土壤水分)与表层土壤的积盐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综合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土层的全盐含量随着潜在累积蒸发量的增加而增... 通过田间试验对半干旱地区甘肃省秦安县果园环境因素(蒸发量、降雨量、近地面空气温度和湿度、土温、土壤水分)与表层土壤的积盐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综合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土层的全盐含量随着潜在累积蒸发量的增加而增大,表现为正相关。土壤温度升高,不同土层土壤均有积盐的趋势。土壤0-2cm、2-5cm、5-10cm土层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有积盐的趋势,而15-20cm和20-25cm土层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有脱盐的趋势。土壤积盐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在果树生育期4-8月,15-20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和土壤水分、气温具有较好的耦合效应,其模型为γ(土壤盐分):0.0027-0.0002X1(气温)+0.0154X2(含水量),(P=0.0047)。因此,根据模型,在生育期4-8月,低气温和高土壤含水量正是该层土壤积盐期。根据气象因子对积盐的影响,科学地提出了15-20cm土层为盐分的“活动面”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环境因素 表层土壤 积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粮食生产分析及产能提升战略构思 被引量:7
20
作者 樊廷录 吕迎春 +5 位作者 杨天育 王淑英 王睛 李尚中 赵刚 李兴茂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共8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甘肃省粮食产量每年以13.535万t、53.485 kg·hm^(-2)速度增加。2021年粮食总产量、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达到1231.5万t、4600.3 kg·hm^(-2)和494.6 kg,总产和单产年均递增率分别为2.54%和3.01%,粮食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甘肃省粮食产量每年以13.535万t、53.485 kg·hm^(-2)速度增加。2021年粮食总产量、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达到1231.5万t、4600.3 kg·hm^(-2)和494.6 kg,总产和单产年均递增率分别为2.54%和3.01%,粮食生产实现了供需紧平衡。每生产1个百万吨级粮食所需时间由20 a降低到3.3 a,每生产1个300 kg·hm^(-2)粮食单产量级需时由8 a下降到不足3 a。粮食总产和单产增幅显著高于播种面积减幅。粮食增长过程中气候影响占比降低,技术进步作用占比增强。粮食产量增加得益于玉米和马铃薯播种面积扩大,夏粮与秋粮作物适水种植结构由1978年60.6∶39.4调整到2021年32.4∶67.6;同时归结于粮食生产重心向旱作区转移及地膜覆盖集雨技术的突破,旱作区以占全省75.8%的粮食播种面积生产了65.4%的粮食。新时期全省粮食需求仍持续增加,2025—2030年有1280~1360万t粮食生产能力预期。面向农业发展新阶段,提高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要着眼于重塑“陇东粮仓”、强化河西粮食生产功能,发挥沿黄及洮、渭、泾河灌区和徽成盆地生产潜力的战略布局,通过稳面积优结构、建设高标准农田、科技创新、节水增粮高产带建设等工作,保障全省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增长趋势 生产能力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