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小麦农家种老芒麦分子鉴定及其重要性状评价
1
作者 展宗冰 靳奇峰 +6 位作者 刘迪 吕迎春 郭莹 张雪婷 虎梦霞 王尚 杨芳萍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9-620,共12页
为了解同名不同来源老芒麦的异质性,对其主要农艺性状、抗逆性进行了多年、多点田间鉴定和AFLP指纹图谱分析,并对其4个春化基因、1个光周期基因、4个矮秆基因和3个病害兼抗基因的等位变异、面筋强度和色素基因等位变异进行分子检测。结... 为了解同名不同来源老芒麦的异质性,对其主要农艺性状、抗逆性进行了多年、多点田间鉴定和AFLP指纹图谱分析,并对其4个春化基因、1个光周期基因、4个矮秆基因和3个病害兼抗基因的等位变异、面筋强度和色素基因等位变异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10份同名不同来源老芒麦品种的遗传相似度极低/异质性高。(2)全部材料的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B3均为隐性等位变异;6份老芒麦和卷芒和尚头携带显性等位变异Vrn-D1,这些品种春播后抽穗期明显提早,但秋播时未表现早抽穗。仅1个品种(代号5)携带光周期非敏感等位变异Ppd-D1a。Rht-B1、Rht-D1和Rht8矮秆基因位点均携带高秆等位变异;5个品种在Rht-24位点携带矮秆等位变异Rht-24b,且降秆作用不明显,但穗粒数多于高秆等位变异品种。(3)所有材料抗倒性差,仅4份老芒麦品种抗寒性强,其中3份为冬性品种,1份为春性品种。2份老芒麦品种(代号7和9)和对照卷芒和尚头携带抗性基因Yr18/Lr34/Sr57/Pm38,3份品种(代号1、4和10)高抗条锈病。(4)面筋强度弱,仅4份品种(代号5、6、7和8)携带低PPO活性等位变异,所有材料携带高黄色素含量和高过氧化物酶活性等位变异。(5)携带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的材料可在甘肃中西部春麦区、嘉陵江上游冬麦区及类似生态区域应用;5份携带矮秆等位变异Rht-24b的品种可在赤霉病常发区甘肃陇南及长江中下游抗赤霉病育种中应用;携带Yr18/Lr34/Sr57/Pm38和高抗条锈病的品种可在陇南、天水、陇东等条锈病常发区的抗病育种中应用;4份低PPO等位变异品种可在彩色小麦育种中应用。研究结果明确了甘肃省同名不同来源地方品种老芒麦的异质性,评价了其重要性状的优劣,提出了研究品种的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地方种 老芒麦 AFLP 分子标记检测 异质性 性状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小麦地方品种春化光周期基因效应及抗寒性评价
2
作者 杨芳萍 郭莹 +7 位作者 田媛媛 徐玉凤 王兰兰 白斌 展宗冰 张雪婷 徐银萍 刘金栋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0-382,共13页
冬春性和光周期反应是决定小麦适宜种植区域的重要特性。为了解甘肃省小麦地方品种的冬春性和抗寒性,本研究采用春化基因Vrn-1、Vrn-B3和光周期基因Ppd-D1的分子标记检测其等位变异,并记载了抽穗期、冬春性和抗寒性。结果表明:(1) 59.6... 冬春性和光周期反应是决定小麦适宜种植区域的重要特性。为了解甘肃省小麦地方品种的冬春性和抗寒性,本研究采用春化基因Vrn-1、Vrn-B3和光周期基因Ppd-D1的分子标记检测其等位变异,并记载了抽穗期、冬春性和抗寒性。结果表明:(1) 59.6%的材料仅携带1个显性春化等位变异,除Vrn-D1 (67.4%)外,其余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主要分布在春麦区,且频率低(0.5%~11.0%),携带2个或3个春化显性等位变异组合的品种频率也很低(0.2%~8.9%);携带全隐性等位变异的频率为19.6%,从甘肃省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光周期基因非敏感等位变异Ppd-D1a的分布频率为17.8%,且冬麦区高于春麦区。(2)不同麦区地方品种秋播后,冬麦区品种较春麦区品种早抽穗;春播后,春麦区品种从西部到中部可抽穗的频率增高,且冬麦区品种的抽穗频率从甘肃省西南向东北降低;春麦区晚抽穗品种的频率低于冬麦区,且冬麦区不能正常成熟品种的频率高于春麦区。(3)春播时显性春化等位变异促进开花的效应Vrn-A1a>Vrn-D1>Vrn-B1,秋播后春化显性等位变异未表现早抽穗效应;秋播Ppd-D1b类型,携带2~3个春化显性等位变异品种的抽穗期晚于携带单个春化显性位点品种,而Ppd-D1a型品种则相反,即春化显性等位变异表现加性效应。Ppd-D1a对小麦开花促进作用明显。(4)依据材料表型鉴定的冬春性与基于春化位点等位变异推测的冬春性的一致性较高,且从春性到冬性逐渐降低。(5)冬性强的品种抗寒性不一定都强,但抗寒性强的品种,大部分冬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地方品种 甘肃 春化 光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小麦品种(系)矮秆基因检测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芳萍 郭莹 +8 位作者 田媛媛 曹世勤 刘金栋 张雪婷 鲁清林 张文涛 王世红 虎梦霞 王雅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7,共12页
地方种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为了解矮秆基因在地方种中的分布,本研究检测了甘肃省地方种矮秆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及其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结果表明:(1)地方种Rht-B1b和Rht-D1b的频率极低;41.4%的地方种携带Rht8,且春麦区高于冬麦区... 地方种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为了解矮秆基因在地方种中的分布,本研究检测了甘肃省地方种矮秆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及其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结果表明:(1)地方种Rht-B1b和Rht-D1b的频率极低;41.4%的地方种携带Rht8,且春麦区高于冬麦区;46.7%的地方种含Rht24b,春麦区低于冬麦区。Ppd-D1a的频率仅17.8%,且春麦区低于冬麦区。另外,仅检测到Rht-D1b/Rht8、Rht-D1b/Rht24b和Rht8/Rht24b 3种组合,频率分别为0.2%、0.5%和12.8%。(2)地方种携带的矮秆基因及其组合分布频率低于育成种,且差异较大。不同来源育成品种携带的优势矮秆等位变异和频率不同,清水试验站的品种以Rht-D1b、Rht8和Rht24b为主,黄羊试验站的品种以Rht-B1b、Rht-D1b、Rht8和Rht24b为主,甘谷试验站的品种以Rht8和Rht24b为主。清水和黄羊试验站的品种秆矮、丰产性好,可在河西、沿黄灌区、陇南、陇东的小麦育种中应用;甘谷试验站的品种茎秆高,抗病性突出,可应用于定西、天水、陇南和陇东等旱地小麦的抗病改良。(3)基于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筛选出15份地方种和31份育成种,以上材料均携带2个及以上降秆基因(包括矮秆基因或Ppd-D1a),可为甘肃不同麦区小麦矮秆育种提供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地方种 矮秆基因 分子标记 分布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锈冬小麦品种在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病防控中的作用
4
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8 位作者 王万军 张文涛 白斌 李玲 张勃 孙振宇 黄瑾 张耀辉 骆惠生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2,246,共8页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主要流行小种变化情况,发现自1993年以来随着抗病品种(基因)布局的实施,主要流行小种出现间隔时间由不足2年延长到4.8年,最高出现频率由1980年的87.3%(CYR19)下降到2018年的38.5%(CYR34),抗锈冬小麦品种在陇南越夏区推广应用后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控制效果明显。持续开展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应用,将会为持久控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保障甘肃省及中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病 陇南越夏区 抗病品种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乔德华 展宗冰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300-311,共12页
在阐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三大逻辑关系基础上,梳理了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七项历史性成就,分析了甘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六个主要问题,从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规划衔接、工作衔接,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在阐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三大逻辑关系基础上,梳理了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七项历史性成就,分析了甘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六个主要问题,从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规划衔接、工作衔接,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农民收入增长与分配机制有效统筹、富民产业培育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结合、生态产业化与乡村生态振兴有机结合、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与乡村人才振兴有机结合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并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升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指出了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新阶段甘肃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制度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乔德华 马丽荣 +10 位作者 陈文杰 白贺兰 莫琪江 展宗冰 王统勋 赵荆玉 贺春贵 刘锦晖 张邦林 王建连 班明辉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687-695,共9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进入农村振兴新阶段的标志,农村振兴新阶段反贫困的战略重点是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相对于绝对贫困而言,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更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更需要措施的针对性、精准性和系统性,必须建立起一整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进入农村振兴新阶段的标志,农村振兴新阶段反贫困的战略重点是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相对于绝对贫困而言,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更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更需要措施的针对性、精准性和系统性,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化的政策制度体系。根据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和甘肃省情实际,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主要目标,采用系统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建立涵盖收入增长体系、产业发展体系、人才培育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基础建设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乡村治理体系等九大政策体系的《甘肃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1+N”长效机制》制度框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新阶段 相对贫困 乡村振兴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抗旱耐逆性评价技术规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静雯 白斌 +4 位作者 厚毅清 何瑞 郭莹 马瑞 王红梅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871-874,共4页
为进一步推进抗旱耐逆小麦品种的快速筛选及其推广应用,提高耐旱育种效率,通过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田间生产条件下灌浆期小麦气孔性状多年多点的测定,明确小麦灌浆期抗旱耐逆性判定规则,联合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值方法,从适用范围、规范... 为进一步推进抗旱耐逆小麦品种的快速筛选及其推广应用,提高耐旱育种效率,通过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田间生产条件下灌浆期小麦气孔性状多年多点的测定,明确小麦灌浆期抗旱耐逆性判定规则,联合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值方法,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原理、基本要求、田间管理、气孔性状调查分析、评价指标的计算及评价等级等方面总结出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抗旱耐逆性综合评价技术规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气孔 抗旱耐逆性 技术规程 雨养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近年来育成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区域表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雪婷 杨文雄 曹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64-1473,共10页
为挖掘甘肃省冬小麦种质资源潜力,对74份2003-2014年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域通过审定的冬小麦品种进行了农艺性状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陇中地区除穗粒重外,其他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值均高于陇南和陇东地区... 为挖掘甘肃省冬小麦种质资源潜力,对74份2003-2014年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域通过审定的冬小麦品种进行了农艺性状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陇中地区除穗粒重外,其他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值均高于陇南和陇东地区。其中,生育期天数、穗长、穗下节长、穗粒重的H’值在全部区域中均最高,均大于2.0。经主成分分析,前三个主成分(株高因子、产量因子、生育期天数因子)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6.303%;陇中地区的品种与陇东、陇南地区在基因库上存在一定差异。利用42对SSR引物对参试品种的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变异1~17个,平均等位变异7个,全部引物共检测到298个等位变异。经聚类分析,参试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异范围为0.486~0.781,平均值为0.605。全部参试品种可分为3个大类,7个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冬小麦 育成品种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2020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被引量:6
9
作者 贾秋珍 曹世勤 +5 位作者 王晓明 孙振宇 张勃 黄瑾 骆惠生 李青青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7-332,共6页
2019年-2020年,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于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的661份条锈菌标样,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到52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仍为优势致病类群,居第一位,... 2019年-2020年,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于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的661份条锈菌标样,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到52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仍为优势致病类群,居第一位,2019年和2020年出现频率分别为36.7%和49.5%,低于2018年的50.3%;其次是HY和水源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5.3%、25.5%和10.2%和15.5%;中四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2.8%和7.6%,2020年居第五位,低于2018年的13.9%。流行小种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23.4%和22.5%,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9.6%和17.9%,居第二位;条中33号、贵22-14出现频率分别为4.4%、4.0%和2.5%、6.0%;新类型ZS-1出现频率分别为7.0%和0.6%。次要致病类型如HY8、HY29、HY103、水11-192及贵22-13、贵22-108、贵22-244和贵22-271等出现频率在1.0%~1.9%之间,其他致病类型均在0.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VYr9、VYr3b+Yr4b、VYrsu、VYr26为甘肃省条锈菌主要毒性致病基因,毒性频率在50.6%~93.7%之间。甘肃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对感染中四的新致病菌系ZS进行持续监测是今后一段时期甘肃省小麦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小麦抗条锈育种应以兼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为主,兼顾贵农22其他类型及中四新菌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致病类群 变异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9年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瑾 张勃 +5 位作者 孙振宇 贾秋珍 曹世勤 骆惠生 王晓明 金社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4-772,共9页
为明确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群体毒性结构,2016-2019年采用44个近等基因系和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品种,对甘肃省采集的231份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标样中共鉴定出135个致病小种类型,... 为明确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群体毒性结构,2016-2019年采用44个近等基因系和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品种,对甘肃省采集的231份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标样中共鉴定出135个致病小种类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类型为THTP(6.49%)、THTS(6.06%)和THTT(5.63%),其次为TKTT(3.46%)、NHFF(3.03%)和LHFF(2.60%);毒性基因V9、V19、V23、V25、V28、V29、V47和V51的出现频率在15%以下,其相对应的抗叶锈基因Lr9、Lr19、Lr23、Lr25、Lr28、Lr29、Lr47和Lr51在抗病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被测小麦叶锈菌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046,Shannon信息指数(I)为4.2815,说明甘肃省内小麦叶锈菌遗传多样性丰富;通过UPGMA聚类分析,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遗传相似度系数范围为0.8554~0.9937,陇东地区(平凉和庆阳)与陇南地区(天水和陇南)亲缘关系最近,与中部地区(定西和兰州)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生理小种 群体结构 毒性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甘肃省传统春麦区扩种冬小麦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芳萍 赵贞祥 +2 位作者 郭莹 何春雨 李志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5-791,共7页
为在甘肃中西部麦区扩种冬小麦,本研究在秦王川区域对从甘肃东南部引进的冬小麦品种(系)进行鉴定,以筛选出丰产、抗寒性突出的更新换代品种。结果表明,陇东地区材料秆高,抗寒、抗旱性好,越冬率高,成穗率中等,相对高产;天水材料矮秆比例... 为在甘肃中西部麦区扩种冬小麦,本研究在秦王川区域对从甘肃东南部引进的冬小麦品种(系)进行鉴定,以筛选出丰产、抗寒性突出的更新换代品种。结果表明,陇东地区材料秆高,抗寒、抗旱性好,越冬率高,成穗率中等,相对高产;天水材料矮秆比例占到57.1%,大部分材料成穗率高,抗旱、抗寒性弱;两个生态区域高千粒重材料较少,但天水材料明显较陇东材料抗条锈性强,进一步说明天水麦区在小麦条锈病育种方面更为重视。试验材料中7份(占58.3%)陇东系列材料和5份(10.2%)天水材料在中川镇试验点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其中,兰天10号、陇鉴386、陇原034和兰094可向甘肃中部及沿黃灌区的水浇地延伸推广。甘肃东南部冬小麦能否向中西部延伸与其抗旱性相关,抗旱性好的材料抵御寒冷的潜力较强。此外,引进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农艺性状分布暗示,要提高甘肃传统春麦区冬小麦产量,应加大北方冬麦区和黄淮麦区其他光温迟钝型冬小麦新品种的引进鉴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 冬小麦 抗旱性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审定春小麦品种农艺及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东 王东霞 +4 位作者 张雪婷 柳娜 王世红 孟亚雄 杨文雄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60,共8页
以1993年至2013年甘肃省审定的60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其14项农艺和品质指标地变化及相关性,为甘肃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甘肃省近年来审定春小麦品种(河西地区)产量逐渐上升,平均每年提高41.6kg·hm-2,产量三... 以1993年至2013年甘肃省审定的60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其14项农艺和品质指标地变化及相关性,为甘肃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甘肃省近年来审定春小麦品种(河西地区)产量逐渐上升,平均每年提高41.6kg·hm-2,产量三要素中小穗数和千粒质量变化不明显,相关系数低;穗粒数呈下降趋势。生育期和株高逐年下降,生育期平均每年缩短0.23d。品质指标中面粉沉降值、湿面筋质量分数、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逐年下降,而其蛋白质质量分数、体积质量和面团吸水率逐年上升。但东片和旱地品种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总体来看,甘肃省春小麦产量总体水平呈西片>东片>旱地,产量及农艺性状与品质指标呈负相关,但二者之间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协调的;小穗数多、粒大粒质量和株高中等更适合甘肃河西地区气候和生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小麦地方品种春化、光周期基因分布频率及冬春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芳萍 郭莹 +5 位作者 吕迎春 董亚超 李玥 化青春 虎梦霞 刘金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58-1567,共10页
地方品种资源是小麦新品种选育的重要亲本来源,充分应用其优异性状对于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甘肃省种质库地方品种春化(Vrn-A1、Vrn-B1、VrnD1和Vrn-B3)和光周期(Ppd-D1)基因的等位变异。结果表明:(1)445份地... 地方品种资源是小麦新品种选育的重要亲本来源,充分应用其优异性状对于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甘肃省种质库地方品种春化(Vrn-A1、Vrn-B1、VrnD1和Vrn-B3)和光周期(Ppd-D1)基因的等位变异。结果表明:(1)445份地方品种共携带6种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差异较大,分别为Vrn-A1a (2.5%)、Vrn-B1a (11.0%)、Vrn-B1b(1.6%)、Vrn-B1c (0.5%)、Vrn-D1 (67.4%)和Vrn-B3(0.5%);在检测材料中光周期非敏感等位变异Ppd-D1a分布频率为17.8%。(2)除Vrn-B1a+Vrn-D1外,其余显性春化基因等位变异组合的材料全部分布在春麦区;从春麦区到冬麦区,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呈降低趋势,而隐性等位变异频率呈升高趋势;Ppd-D1a在甘肃省不同麦区均有分布,且冬麦区分布频率远高于春麦区。陇东旱塬冬麦区分布频率最高(35.6%),洮岷高寒春麦区分布频率最低(5.1%)。(3)比较基于资源目录记载的冬春性和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推断的冬春性的一致性,发现春性和弱冬性品种的一致性较高,冬性和强冬性品种的一致性较低,从甘肃省春麦区到冬麦区,一致性逐渐降低。(4)筛选出83、119和82份地方品种,可分别在春麦区(甘肃省中西部及洮岷高寒春麦区等)、冬季较为温暖的秋播冬麦区(陇南嘉陵江上游、天水南部渭河上游等)及较为寒冷的冬麦区(如平凉、庆阳的泾河流域及天水、定西的北部等)的育种中广泛应用。研究结果为现代小麦育种中发掘利用优异地方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甘肃地方品种 春化基因 光周期基因 等位变异 冬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小麦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29
14
作者 杨文雄 杨长刚 +2 位作者 王世红 柳娜 张雪婷 《中国种业》 2017年第10期14-18,共5页
甘肃省作为中国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11个省份之一,其小麦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长足进步,但相比其他10个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在总结"十二五"期间甘肃小麦产业在优良品种选育、抗旱栽培技术... 甘肃省作为中国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11个省份之一,其小麦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长足进步,但相比其他10个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在总结"十二五"期间甘肃小麦产业在优良品种选育、抗旱栽培技术研发以及综合技术集成等方面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期间甘肃小麦产业生产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及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产技术 建议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14
15
作者 化青春 杨文雄 袁俊秀 《甘肃农业科技》 2016年第5期64-66,共3页
分析了甘肃省小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小麦生产技术的研发应用、保证小麦种植面积底线、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小麦 生产现状 建议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小麦品种叶锈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瑾 曹世勤 +4 位作者 孙振宇 张勃 贾秋珍 骆惠生 金社林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941-946,共6页
小麦叶锈病是由专性寄生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主要小麦病害之一。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小麦叶锈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为了掌握甘肃省小麦品种的抗叶锈特点,为全省小麦抗叶锈病育种、品种合理布局以及小麦锈病的综... 小麦叶锈病是由专性寄生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主要小麦病害之一。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小麦叶锈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为了掌握甘肃省小麦品种的抗叶锈特点,为全省小麦抗叶锈病育种、品种合理布局以及小麦锈病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对1013份甘肃省小麦生产品种、高代材料、后备品种及抗源等不同小麦材料和33份甘肃省主栽小麦品种采用苗期室内接种和成株期田间接种的方法进行抗叶锈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小麦种质资源中,苗期表现抗病的材料有301份,分布频率为31.19%;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材料380份,分布频率为44.92%。另外,筛选出10份全生育期抗叶锈病的材料,即2006-1-4-1-4-2-7-1-1-8、小黑麦CM-12、010-61-3-1-1、02-129-2-1-1-3-2-1、0439-6-5-1-1-1-1-2-1、9629-03A-3-2-1-1、09-104-1-3-1-1、01-29-7-1-1-2-1-3、SW-14和陇麦491。甘肃省主栽品种中,苗期表现抗病的有5份,分别为兰天22号、天选43号、天选67号、天选72号和中梁38号,分布频率为15.15%;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有12份,分别为陇中5号、天选46号和天选48号等,分布频率为36.36%。其中,中梁38号、天选67号和天选72号在全生育期表现出近免疫-中抗,未检测出对供试混合菌表现免疫的品种;此研究可为抗叶锈病鉴定材料在小麦育种中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品种(系) 抗病性鉴定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半干旱雨养区旱地冬小麦品种气孔与光合生理特点分析
17
作者 李静雯 白斌 +4 位作者 厚毅清 张礼军 何瑞 郭莹 杜晓霖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3-607,共15页
气孔调节在缓解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明确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小麦旗叶气孔生理生态响应,发掘小麦抗旱耐逆品种快速筛选指标,探讨气孔相关性状改良方向。以101份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品种及3份黄淮麦区主栽品种... 气孔调节在缓解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明确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小麦旗叶气孔生理生态响应,发掘小麦抗旱耐逆品种快速筛选指标,探讨气孔相关性状改良方向。以101份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品种及3份黄淮麦区主栽品种为材料,测定两个种植季小麦灌浆期旗叶气孔分布频率和形态指标及光合生理参数和农艺性状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获取气孔性状综合度量值(D)对供试冬小麦气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气孔指数与气孔密度、气孔宽呈显著正相关,气孔密度与气孔长呈显著负相关。基因型和环境显著影响灌浆期气孔、光合生理和农艺性状,而且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显著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通过主成分分析将6个气孔单项评价指标转化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包含原有6个气孔指标84.49%的数据信息。第一主成分解释总变异信息的37.64%,其中气孔宽载荷绝对值最大;第二主成分包含原始信息的26.08%,主要反映的是气孔密度;第三主成分中包含原始信息的20.77%,起主要作用的是气孔长。依据气孔性状综合度量值将供试冬小麦品种分为3类,筛选出兰天131、兰天28号、兰天18号、晋麦47等16个适应性强的冬小麦品种。气孔小而扁、气孔密度较高的旱地冬小麦叶片水分利用率较高,在水资源紧张地区具有可持续的产量潜力。综上,气孔宽、气孔密度和气孔长可作为冬小麦灌浆期抗旱耐逆性分析首选指标。通过气孔性状综合度量值可对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旱地冬小麦品种进行有效可靠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旱胁迫 气孔性状 主成分分析 抗旱耐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冬小麦品种(系)面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晓霖 何瑞 +2 位作者 展宗冰 刘风 白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5,共10页
为了解甘肃省近20年育成的106份冬小麦品种(系)中加工品质性状相关基因分布情况,用22个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的HMW-GS、LMW-GS、面粉色泽及籽粒硬度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供试品种(系)的HMW-GS相关基因中,在Glu-A1位点... 为了解甘肃省近20年育成的106份冬小麦品种(系)中加工品质性状相关基因分布情况,用22个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的HMW-GS、LMW-GS、面粉色泽及籽粒硬度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供试品种(系)的HMW-GS相关基因中,在Glu-A1位点检测到34份品种(系)含有AxNull,频率为32.08%;在Glu-B1位点检测到Bx7+By8和Bx14+By15共2种基因组合,分别占17.92%和25.47%;在Glu-D1位点检测到11份品种(系)含有Dx5+Dy10,占10.38%。对LMW-GS鉴定结果显示,29份品种(系)含Glu-A3d基因,分布频率为27.36%。HMW-GS和LMW-GS亚基组合中,含有4个、3个和2个位点优质亚基基因组合的品种(系)分别占0.94%、8.49%和3.77%。对面粉色泽相关基因Ppo-A1、Ppo-D1、Psy-A1、Lox-B1和TaPod-A1位点的检测发现,优异等位变异占比分别为39.62%、50.94%、31.13%、30.19%和38.68%。对籽粒硬度相关基因检测发现,在Pina、Pinb和Pinb-2等位变异位点的检测到6种基因型,分别为Pina-D1a、Pina-D1b、Pinb-D1a、Pinb-D1b、Pinb-2v2和Pinb-2v3,分别占比90.57%、9.43%、41.51%、58.49%、14.15%和85.85%。综上所述,甘肃省近20年育成的小麦品种(系)中,麦谷蛋白亚基、籽粒硬度和面粉色泽相关基因组成丰富,但品质性状相关优质基因出现频率低且聚合多位点优势基因品种(系)少,品质改良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麦谷蛋白亚基 面粉色泽 籽粒硬度 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主要矮秆基因型及其育种利用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永萍 何瑞 +2 位作者 袁俊秀 马瑞 倪胜利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333,共11页
适当降低株高,增强品种抗旱性,提高品种丰产性是甘肃旱地冬小麦育种新策略。为了明确近20年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中矮秆基因的分布以及株高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6个主要矮秆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92份冬小麦品种(系)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 适当降低株高,增强品种抗旱性,提高品种丰产性是甘肃旱地冬小麦育种新策略。为了明确近20年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中矮秆基因的分布以及株高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6个主要矮秆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92份冬小麦品种(系)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矮秆基因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中均含有Rht-D1b基因,其次是Rht8、Rht13和Rht5(分布频率分别为59.8%、29.3%和10.9%),但并未检测到Rht-B1b和Rht12。Rht5和Rht13基因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市和陇南市)的山旱地品种(系)中,频率分别为16.7%和36.7%,Rht8主要分布在陇南川区品种(系)中,频率为77.4%。同时含有2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39份,分布频率为42.4%,其中Rht-D1b+Rht8的分布频率最高(33.7%);同时含有3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25份,分布频率为27.2%,其中Rht-D1b+Rht8+Rht13的分布频率最高(19.6%);同时含有4个矮秆基因Rht-D1b+Rht5+Rht8+Rht13的材料只有1份,分布频率为1.1%。含多矮秆基因组合的品种(系)在陇南川区的分布频率最高。结合表型鉴定,陇南山旱地、川区和陇东(平凉市和庆阳市)区域推广应用品种(系)的平均株高分别是96.8、80.9和98.9 cm,变异范围分别在80.5~111.0、60.0~105.0和80.0~115.0 cm。对不同年份育成的冬小麦品种(系)株高分析发现,自2000年至2022年陇南山旱地、陇南川区和陇东区域推广应用品种(系)的株高分别下降了16.9%、15.2%和6.7%。不同矮秆基因组合在品种(系)中的降秆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Rht-D1b+Rht5+Rht8(20.5%)>Rht-D1b+Rht5+Rht8+Rht13(20.3%)>Rht-D1b+Rht8+Rht13(15.0%)>Rht-D1b+Rht5+Rht13(14.8%)>Rht-D1b+Rht8(10.1%)>Rht-D1b+Rht5(6.4%)>Rht-D1b+Rht13(1.1%)。多样化的矮秆基因在甘肃冬小麦育种中得到应用,说明近年来旱地冬小麦育种在适当降低株高、防止倒伏、提高品种丰产性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为进一步适当降低甘肃冬小麦品种株高的同时保持生产品种的抗旱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矮秆基因 株高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紫粒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6号选育报告
20
作者 张雪婷 柳娜 +4 位作者 杨长刚 王世红 杨文雄 袁俊秀 刘效华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816-821,共6页
功能性小麦品种可调节人体有益代谢或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为弥补河西灌区营养性、功能性等特殊用途小麦品种的空缺,以自育品系4E-ms核不育浅蓝粒保持系3046B-1为母本、自育品系陇春432为父本,通过南繁北育,采用系谱法选育出功能性紫粒... 功能性小麦品种可调节人体有益代谢或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为弥补河西灌区营养性、功能性等特殊用途小麦品种的空缺,以自育品系4E-ms核不育浅蓝粒保持系3046B-1为母本、自育品系陇春432为父本,通过南繁北育,采用系谱法选育出功能性紫粒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6号。2022年参加甘肃省春小麦西片水地组区域试验,陇春46号平均折合产量为7424.10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4.17%;2023年参加甘肃省春小麦西片水地组生产试验,陇春46号平均折合产量7660.96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1.97%。其株型紧凑、株高适中、长芒、白壳、籽粒角质。穗粒数42粒,千粒重43.9 g,中感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品质中筋。籽粒含粗蛋白146.7 g/kg、湿面筋325.0 g/kg,容重810 g/L,面团吸水量615 mL/kg,稳定时间1.0 min,弱化度209 F.U,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适宜在河西地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 紫粒 陇春46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