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橄榄油加工液体废弃物对武都红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叶文斌 樊亮 +2 位作者 王瀚 王昱 杨小录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30-35,共6页
以甘肃道地中药材红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橄榄油加工液体废弃物对红芪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探究橄榄油加工液体废弃物污染对红芪品质的影响提供依据。结果表... 以甘肃道地中药材红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橄榄油加工液体废弃物对红芪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探究橄榄油加工液体废弃物污染对红芪品质的影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橄榄油加工液体废弃物能显著促进红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橄榄油加工液体废弃物浓度为20%时,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分别为94.25%、384.25,胚根长和下胚轴长分别为1.94、0.93 cm,苗高和根长可达到5.28、2.96 cm。随着浓度的升高,在橄榄油加工液体废弃物浓度为70%时,种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显著降低,达到60.22%、254.11,幼苗生长受阻,苗高和根长可达到3.04、1.81 cm。叶片O_2^-·产生速率和H_2O_2含量明显增加,SOD、POD、CAT和APX活性先升后降,高浓度橄榄油加工液体废弃物处理下GSH和As A含量明显降低,幼苗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随废弃物浓度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油加工液体废弃物 武都红芪 透调节物质 活性氧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青皮不同溶剂提取物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倩宁 杜彦慧 +1 位作者 张楠 姚凯琳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62-67,73,共7页
为探究核桃青皮潜在的功能活性,以90%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蒸馏水为溶剂,采用系统溶剂法对核桃青皮活性物质进行了提取,并对不同溶剂萃取物进行了体外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90%乙醇对核桃青皮的提取率为36.7... 为探究核桃青皮潜在的功能活性,以90%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蒸馏水为溶剂,采用系统溶剂法对核桃青皮活性物质进行了提取,并对不同溶剂萃取物进行了体外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90%乙醇对核桃青皮的提取率为36.79%,总酚和胡桃醌提取量分别为70.36、1.38 mg·g^(-1)。乙酸乙酯萃取物对·OH和O_(2)^(-)·清除率分别为37.52%、56.53%,高于其他溶剂萃取物。在抑菌活性方面,不同溶剂萃取物对5种供试菌表现出不同的抑菌效果,正丁醇萃取物>9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萃余水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综上,核桃青皮提取物表现出良好的潜在抗氧化和抗菌活性,具有开发植物源抗氧化剂和抑菌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青皮 提取物 抗氧化活性 抑菌活性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2+)对铅中毒果蝇生育力、寿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叶文斌 王昱 +3 位作者 王瀚 杨小录 何九军 王让军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9年第2期55-61,共7页
以果蝇为实验动物,探讨了不同浓度的Zn^(2+)对铅中毒果蝇生育力和寿命的影响,并以S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为指标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1.0×10^(-3) g·mL^(-1) Zn^(2+)对铅中毒果蝇的生育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能消减... 以果蝇为实验动物,探讨了不同浓度的Zn^(2+)对铅中毒果蝇生育力和寿命的影响,并以S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为指标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1.0×10^(-3) g·mL^(-1) Zn^(2+)对铅中毒果蝇的生育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能消减对雄性果蝇生殖细胞的毒害作用;对铅中毒果蝇的寿命也有明显的延长作用;同时减缓了铅中毒果蝇体内SOD和CAT活性的降低,降低了MDA含量,提高了铅中毒果蝇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2+ 铅中毒 果蝇 生育力 寿命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接头蛋白复合体TPC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玉同 张颖慧 +3 位作者 徐梅 严旭 赵菲佚 田丹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68,共9页
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CME)是真核细胞质膜蛋白进行胞吞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营养吸收、胞内外信号转导、生长素极性运输和逆境响应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生物学功能。尽管网格蛋白为CME过程的... 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CME)是真核细胞质膜蛋白进行胞吞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营养吸收、胞内外信号转导、生长素极性运输和逆境响应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生物学功能。尽管网格蛋白为CME过程的核心蛋白,但其本身不含跨膜结构域,需要接头蛋白将其招募至质膜。已知动植物细胞中网格蛋白质膜招募主要依赖于接头蛋白复合体AP-2,但随着对植物接头蛋白复合体的深入研究,发现植物中还存在一类进化上比较古老的接头蛋白复合体TPC(TPLATE complex),且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CME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介绍了植物TPC的组成、结构和进化历程,分析了TPC亚基的结构域,综述了TPC的生物学功能,最后对TPC在植物胞吞作用和生长发育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了解和阐明植物TPC在胞吞运输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头蛋白复合体 TPC 网格蛋白 胞吞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油橄榄低糖果渣膳食纤维粉的特性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叶文斌 董东 +3 位作者 南旭阳 吴美丽 张凯 曹延龙 《特产研究》 2023年第2期1-5,10,共6页
以陇南油橄榄加工废弃物果渣为材料,采用碱法提取膳食纤维,复配黄果槲寄生果实多糖,添加木糖醇、柠檬酸、氯化钙、氯化钠和D-异抗坏血酸钠等食品添加剂研制低糖果渣膳食纤维粉,进行营养成分和特性分析,并对其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依... 以陇南油橄榄加工废弃物果渣为材料,采用碱法提取膳食纤维,复配黄果槲寄生果实多糖,添加木糖醇、柠檬酸、氯化钙、氯化钠和D-异抗坏血酸钠等食品添加剂研制低糖果渣膳食纤维粉,进行营养成分和特性分析,并对其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依据国家标准对油橄榄低糖果渣膳食纤维粉进行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检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油橄榄低糖果渣膳食纤维粉呈紫褐色,粉状态均匀,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休止角和滑角均小于40°,总膳食纤维(TDF)得率为46.43%。该产品果香浓郁,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安全标准(<0.05 mg/kg),未检出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大肠杆菌和真菌数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体外试验表明,陇南油橄榄低糖果渣膳食纤维粉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油橄榄果渣 膳食纤维粉 特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蛋白酶法制备马铃薯蛋白纤维及其结构性质和功能特性研究
6
作者 周向军 李苗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2,共9页
[目的]基于酶法制备马铃薯蛋白纤维(PPF),并分析其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方法]以马铃薯分离蛋白(PPI)为原料,采用胰蛋白酶(Tyr)法和酸热处理技术制备PPF,分析蛋白质量浓度、加热时间、Tyr酶活、加热温度对PPF荧光强度的影响,并利用红外... [目的]基于酶法制备马铃薯蛋白纤维(PPF),并分析其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方法]以马铃薯分离蛋白(PPI)为原料,采用胰蛋白酶(Tyr)法和酸热处理技术制备PPF,分析蛋白质量浓度、加热时间、Tyr酶活、加热温度对PPF荧光强度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分析PPF的结构性质;以姜黄素(Cur)为包埋对象,通过包封率和装载量、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探讨PPF-Cur的功能特性。[结果]PPF纤维化过程中β-折叠含量由28.12%增至32.29%,α-螺旋含量由22.53%增至25.87%。当蛋白质量浓度为0.2~0.8 mg/mL时,PPF的Trp荧光峰发生红移且荧光强度高于PPI。当Cur质量浓度为20~100μg/mL时,PPF-Cur包封率由(64.66±0.25)%增至(96.16±0.20)%,增加了48.72%;装载量由(3.25±0.01)μg/mg增至(19.62±0.02)μg/mg,增加了5.04倍。当加热至120 min时,游离Cur、PPF-Cur保留率分别为(74.40±0.32)%,(87.83±0.61)%。当Cur质量浓度为20~40μg/mL时,PPF-Cur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66.46%和47.87%。[结论]采用酶法结合酸热处理技术制备的食品蛋白纤维,能改善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纤维 结构性质 功能特性 负载 姜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汪之波 许涛 李晓鸿 《竹子学报》 2022年第1期50-54,共5页
由于自身形态特征的复杂性,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方面存在较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分类的混乱上。随着新技术的引入,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方法越来越多。笔者参阅了近年来有关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研究的文献,整理了经典分类学和现代技术两... 由于自身形态特征的复杂性,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方面存在较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分类的混乱上。随着新技术的引入,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方法越来越多。笔者参阅了近年来有关竹类植物种质资源鉴定研究的文献,整理了经典分类学和现代技术两大类方法在竹类种质资源鉴定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竹类资源鉴定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类植物 种质鉴定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大熊猫主食竹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汪之波 李晓鸿 《竹子学报》 2018年第3期20-24,共5页
竹类植物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资源,是大熊猫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大熊猫主食竹的研究对于大熊猫的保护和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从主食竹的资源概述、生物学研究和生态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多年来甘肃省大熊... 竹类植物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资源,是大熊猫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大熊猫主食竹的研究对于大熊猫的保护和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从主食竹的资源概述、生物学研究和生态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多年来甘肃省大熊猫主食竹的研究概况,最后对甘肃省大熊猫主食竹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大熊猫主食竹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橄榄果渣熊果酸对沙门氏菌抑菌机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倩宁 张晓琳 +1 位作者 姚凯琳 张楠 《辽宁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33-37,共5页
以油橄榄果渣熊果酸为材料,以沙门氏菌为受试菌,通过生长曲线、培养液电导率、核酸含量、细胞内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的变化以及细菌电镜扫描方法,探讨熊果酸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经油橄榄果渣熊果酸... 以油橄榄果渣熊果酸为材料,以沙门氏菌为受试菌,通过生长曲线、培养液电导率、核酸含量、细胞内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的变化以及细菌电镜扫描方法,探讨熊果酸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经油橄榄果渣熊果酸处理后的沙门氏菌细胞膜受到破坏,其生长速率在各时间段受到抑制,菌液电导率、核酸含量均显著增加,ATP含量降低。电镜扫描结果表明熊果酸使菌体皱缩内陷,出现孔洞,破坏细胞膜完整性,造成细胞内物质泄漏。说明油橄榄果渣熊果酸能抑制沙门氏菌的生长,作用机制是改变了沙门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并破坏了菌体细胞的形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果渣 熊果酸 扫描电镜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楸子MpRZ 1基因的克隆及响应干旱胁迫表达分析
10
作者 王顺才 杨镇菱 +1 位作者 檀可馨 王红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1,88,共11页
基于干旱胁迫下楸子(Malus prunifolia)转录组得到的4条RZs转录本,通过电子延伸和RT-PCR方法克隆得到1个新基因MpRZ 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特性进行预测,并与苹果(Malus domestica)RZ家族成员进行同源性比较... 基于干旱胁迫下楸子(Malus prunifolia)转录组得到的4条RZs转录本,通过电子延伸和RT-PCR方法克隆得到1个新基因MpRZ 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特性进行预测,并与苹果(Malus domestica)RZ家族成员进行同源性比较,利用qRT-PCR技术验证干旱胁迫下MpRZ 1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MpRZ 1基因cDNA全长930 bp,开放读码框为843 bp,编码28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30.97 kDa,等电点为9.37,无N端信号肽,无跨膜结构阈,推测该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核中,是一种不稳定的碱性亲水蛋白,含有38个潜在的磷酸化修饰位点,13个O-GlcNAc和5个N-Glyc潜在的糖基化修饰位点。该蛋白二级元件主要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组成,两者占比达87.1%。MpRZ1蛋白N-端含有1个保守的RNA识别基序,由5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与2个α-螺旋排成β_(1)α_(1)β_(2)β_(3)α_(2)β_(4)β_(5)拓扑结构,C-端的甘氨酸富含区含有1个CCHC型锌指和一系列(GGX)n和(DRX)n重复序列。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显示,MpRZ 1编码蛋白与拟南芥、水稻RZs蛋白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属于RZ基因家族成员。通过苹果基因组搜索得到9个推测的MdRZs基因,其编码蛋白均为碱性亲水蛋白,其中2个MdRZs编码蛋白(MdP0000088428、MdP0000272138)与MpRZ 1编码蛋白的序列相似性超过96%。楸子和平邑甜茶叶片中RZ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在干旱胁迫9 d时达到峰值且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表明MpRZ 1基因参与干旱胁迫的应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楸子 RZ基因 克隆 干旱胁迫 平邑甜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高寒牧区禾本科牧草抗旱性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京蓉 周学斌 +9 位作者 马真 刘泽华 石国玺 王文颖 张中华 郭美玲 姚步青 张春辉 马丽 周华坤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9-665,共7页
本研究选择在高寒地区种植多年的6种禾本科牧草,对其进行种子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试验。用PEG模拟水分胁迫及连续干旱法来研究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率及种子幼苗期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此来综合评价六种禾本科牧草的抗旱性强弱。种子萌发期研... 本研究选择在高寒地区种植多年的6种禾本科牧草,对其进行种子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试验。用PEG模拟水分胁迫及连续干旱法来研究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率及种子幼苗期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此来综合评价六种禾本科牧草的抗旱性强弱。种子萌发期研究结果表明,5%的PEG浓度有效促进种子萌发,高PEG浓度显著抑制种子发芽率。经连续干旱胁迫法处理的苗期牧草,测定其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四项生理指标。对两个时期隶属值综合分析可知,六种牧草的抗旱性强弱为:草原看麦娘(Alopecurus pratens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同德贫花鹅观草(Roegneria pauciflora)>大颖草(Roegneria grandiglumis)>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萌发期 苗期 生理指标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果槲寄生果实多糖对环磷酰胺诱导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叶文斌 樊亮 +4 位作者 王昱 黄兆辉 王瀚 杨小录 王让军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14,共8页
【目的】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成功建立免疫低下小鼠动物模型,以黄果槲寄生果实多糖(Viscum coloratum(Kom.)Nakai f.lutescens kitag polysaccharide,VCP)为材料,研究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建模成功的小鼠随... 【目的】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成功建立免疫低下小鼠动物模型,以黄果槲寄生果实多糖(Viscum coloratum(Kom.)Nakai f.lutescens kitag polysaccharide,VCP)为材料,研究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建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免疫低下模型组、VCP高、中、低剂量处理组,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4周,研究不同剂量的VCP对免疫低下小鼠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炭廓清指数、小鼠免疫脏器指数和脾脏淋巴细胞活性、以及肝组织GSH-Px活力和血清中IL-2、IL-4、IFN-γ生成水平、MDA含量及SOD活力等指标的影响.【结果】VCP高剂量能显著提高模型小鼠脾脏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廓清指数、吞噬指数、半数溶血值及足趾厚度差;VCP低、中、高剂量促使IL-2、IL-4、IFN-γ生成水平、GSH-Px活力和SOD活力明显提高,MDA含量明显降低.【结论】黄果槲寄生果实多糖对CTX致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同时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果槲寄生果实多糖 免疫抑制 免疫功能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嵩草草甸主要植物不同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及分配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隆华 姚步青 +3 位作者 王文颖 马真 石国玺 周华坤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7-966,共10页
以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7个主要植物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5 N同位素标记技术,通过分析不同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及分配特征,揭示主要植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适应性、竞争力和地位。结果显示:(1)矮嵩草的叶和茎、垂穗披碱草(Elymus n... 以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7个主要植物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5 N同位素标记技术,通过分析不同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及分配特征,揭示主要植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适应性、竞争力和地位。结果显示:(1)矮嵩草的叶和茎、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叶,以及双柱头藨草(Scirpus distigmaticus)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的叶、茎、根均偏好累积硝态氮,早熟禾(Poa annua)的穗和叶以及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和短穗兔耳草(Lagotis brachystachya)的根均偏好积累铵态氮。(2)矮嵩草对吸收的甘氨酸和硝态氮主要分配于叶中,铵态氮分配于茎中;双柱头藨草对吸收的甘氨酸和硝态氮主要分配于茎中,铵态氮分配于叶中;垂穗披碱草和早熟禾对吸收的硝态氮和铵态氮主要分配于叶中;垂穗披碱草对吸收的甘氨酸主要分配于根中,而早熟禾将较多的甘氨酸分配到穗中;甘肃马先蒿对吸收的硝态氮主要分配于叶中,铵态氮分配于根中;鹅绒委陵菜对吸收的甘氨酸、硝态氮和铵态氮主要分配于叶中;短穗兔耳草对吸收的甘氨酸主要分配于叶中,硝态氮和铵态氮主要分配于根中。(3)在牧草生长盛期,矮嵩草草甸土壤的有机氮和无机氮主要贡献于甘肃马先蒿的花、早熟禾的穗、垂穗披碱草的根和鹅绒委陵菜的茎叶。研究表明,高寒矮嵩草草甸主要植物不同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及分配呈现多元化特征,因不同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习性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矮嵩草草甸 植物器官 土壤氮素 15 N标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青藏高原燕麦生长和饲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宋词 黄小涛 +3 位作者 石国玺 周华坤 王芳萍 姚步青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21-127,共7页
为了研究播期延后对高原饲草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加燕2号’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播种时间:6月上旬(传统播期)、6月中旬(播期延后)和6月下旬(播期延后),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牧草生物量和营养成分等指... 为了研究播期延后对高原饲草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加燕2号’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播种时间:6月上旬(传统播期)、6月中旬(播期延后)和6月下旬(播期延后),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牧草生物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播期调整对牧草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影响,但传统技术播种燕麦粗蛋白含量降低,具有养分转移重吸收现象,而播期延后燕麦可以保持粗蛋白含量不降低,同时粗纤维含量减小。因此,播期延后可以在保证燕麦产量的前提下,增加牧草营养含量,并提高适口性,本试验最佳播期为6月中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播期调整 养分重吸收 粗蛋白 粗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覆膜改善冬小麦/油菜轮作地土壤提高产量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静 王弋博 +2 位作者 呼丽萍 刘艳梅 王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1-128,共8页
全膜覆盖已成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的最佳种植模式,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作物生产力,但目前对其土壤微生物环境效应缺乏系统研究分析。2012-2016年在甘谷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比较了露地穴播(M0)、全膜覆土穴播(M1)和全膜穴播(M2)... 全膜覆盖已成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的最佳种植模式,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作物生产力,但目前对其土壤微生物环境效应缺乏系统研究分析。2012-2016年在甘谷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比较了露地穴播(M0)、全膜覆土穴播(M1)和全膜穴播(M2)冬小麦和油菜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温度、微生物量、酶活以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M0处理相比,M1和M2在冬小麦拔节和油菜开花前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3.83%~15.85%和2.53%~15.53%;土壤温度分别平均提高0.9~1.7℃和0.8~2.7℃。在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M1和M2的土壤微生物量碳较M0分别平均增加25.64%和23.55%;在油菜返青期-开花期,M1和M2的土壤微生物量碳较M0分别平均增加24.70%和24.63%,显著差异。在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M1和M2的土壤微生物量氮较M0分别平均增加20.42%和12.65%;在油菜返青期-苗薹期,M1、M2的土壤微生物量氮较M0显著增加。M1和M2冬小麦和油菜各生育期的脲酶活性显著高于M0(除2013年冬小麦的孕穗期和成熟期)。冬小麦和油菜各生育期的蔗糖酶均表现为M1高于M0,而碱性磷酸酶则表现为M1低于M0(除2013年冬小麦的成熟期)。且在2014-2015和2015-2016年全膜穴播增温保水,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效果较为明显。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脲酶,蔗糖酶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温度呈相关或极显著相关。基于对土壤水热环境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M1和M2分别比M0的冬小麦产量增加,而且干旱年份的增加幅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温度 全膜穴播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硒微肥的形貌分析及对豌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义霞 周向军 +1 位作者 王亮亮 马丽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24-30,共7页
为制备筛选易于吸收的纳米硒微肥,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硒,通过不同干燥处理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纳米硒的形貌特征、尺寸及稳定性。将纳米硒与豌豆种子拌种后进行盆栽试验,测定豌豆幼苗的硒吸收量和硒转化率。结果表明,透射电镜和扫描... 为制备筛选易于吸收的纳米硒微肥,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硒,通过不同干燥处理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纳米硒的形貌特征、尺寸及稳定性。将纳米硒与豌豆种子拌种后进行盆栽试验,测定豌豆幼苗的硒吸收量和硒转化率。结果表明,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冷冻干燥制备的纳米硒为分散均匀、尺寸均一的球状颗粒,平均粒径约为28 nm。当拌种剂量(纳米硒/豌豆种子)在0.25~2.50 mg·g^(-1)范围内,纳米硒微肥对豌豆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较小。豌豆幼苗根系硒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地上部分硒含量在2.00和2.50 mg·g^(-1)拌种剂量时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在1.00~2.50 mg·g^(-1)范围内,硒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在0.25~2.50 mg·g^(-1)范围内,硒转化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综上,冷冻干燥制备法可获得分散均匀、尺寸均一的纳米硒微肥。拌种剂量控制在0.25~2.50 mg·g^(-1)范围内时,豌豆幼苗地下部分对纳米硒的吸收率大于硒转化率,可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纳米硒微肥用于豌豆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微肥 形貌分析 豌豆 植株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腐解释放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向军 齐婷 高茹霞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76-82,共7页
为进一步开展保护性耕作,在模拟农田黄绵土壤微生物条件下,采用总有机碳法研究玉米秸秆不同腐解过程中溶解性有机质的释放特征,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以及三维荧光光谱法,对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性和荧光组分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溶解... 为进一步开展保护性耕作,在模拟农田黄绵土壤微生物条件下,采用总有机碳法研究玉米秸秆不同腐解过程中溶解性有机质的释放特征,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以及三维荧光光谱法,对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性和荧光组分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质在腐解第0.5天达到最大值为221.01 mg·L^(-1),腐解过程可分为腐解初期(0~3 d)、腐解中期(3~30 d)和腐解后期(30~60 d)三个阶段,释放特征呈“W”型趋势。紫外光谱表明,E_(2)/E_(3)和E_(2)/E_(4)均先降低后趋于稳定,SUVA_(254)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红外光谱表明,腐解初期主要释放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腐解中期以降解蛋白质、淀粉类碳水化合物、脂类等易降解性组分为主,腐解后期则以形成腐殖质类为主。三维荧光光谱表明,溶解性有机质首先转化为类富里酸,随后进一步形成类胡敏酸。研究表明,多光谱联用技术可用于秸秆源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性和荧光组分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腐解 玉米秸秆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学分析
18
作者 周向军 高茹霞 齐婷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157-164,共8页
解析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溶解性有机质的释放特征、光谱学特性和荧光组分等信息,对于掌握秸秆还田腐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模拟农田土壤条件下,通过总有机碳法、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对小麦秸秆溶解性有机质的释放... 解析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溶解性有机质的释放特征、光谱学特性和荧光组分等信息,对于掌握秸秆还田腐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模拟农田土壤条件下,通过总有机碳法、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对小麦秸秆溶解性有机质的释放特征、光谱学特性和荧光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秸秆溶解性有机质的释放过程基本可分为3个阶段:腐解初期(0~5 d)、腐解中期(5~20 d)和腐解后期(20~60 d),溶解性有机质浓度首先出现短暂波动,随后呈先迅速降低后又逐渐增加的趋势。紫外光谱结果表明,随着小麦秸秆腐解过程的进行,溶解性有机质在270~280、325 nm附近的吸收峰几乎完全消失。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小麦秸秆首先释放亲水性小分子化合物,然后以释放易降解性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主,最后释放难降解性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腐解初期以类蛋白、类富里酸、类胡敏酸为主,腐解中期以类蛋白、类胡敏酸为主,腐解后期以类富里酸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光谱学技术可用于分析秸秆源溶解性有机质的腐解过程和荧光组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 紫外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溶解性有机质分级组分的分子光谱及对恩诺沙星的吸附作用
19
作者 周向军 童霞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1期40-48,共9页
为探究小麦秸秆溶解性有机质分级组分的光谱特性及其对恩诺沙星吸附行为的影响,采用DAX-8树脂、紫外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法对小麦秸秆不同腐解阶段溶解性有机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DAX-8树脂共获得5种组分,分别为疏水... 为探究小麦秸秆溶解性有机质分级组分的光谱特性及其对恩诺沙星吸附行为的影响,采用DAX-8树脂、紫外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法对小麦秸秆不同腐解阶段溶解性有机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DAX-8树脂共获得5种组分,分别为疏水酸性组分(HOA)、疏水碱性组分(HOB)、亲水性组分(HIM)、酸不溶组分(AIM)和疏水中性组分(HON)。5种组分无明显的特征性吸收峰,且紫外吸收值随波长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腐解时间的延长,HOA组分由以类蛋白物质为主转变为以类胡敏酸为主,而HIM、HOB、AIM和HON组分由以类蛋白质为主转变为类蛋白与类胡敏酸物质,且腐解后期倾向于团聚成类胡敏酸物质。除AIM组分外,其余4种组分在不同腐解阶段对恩诺沙星吸附率的影响呈波动趋势。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不同程度地改变了DOM组分的荧光组分,且同步荧光光谱可以提供三维荧光光谱难以提供的更多光谱信息。综上,本研究可为小麦秸秆还田腐解过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分子光谱 恩诺沙星 小麦秸秆 分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溶解性有机质分级组分的分子光谱
20
作者 周向军 赵燕娥 《河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66-74,共9页
掌握秸秆源溶解性有机质(DOM)分级组分的光谱特性,并解析其在不同腐解阶段的荧光组分,是系统理解秸秆还田腐解的重要基础。采用DAX-8树脂对不同腐解阶段的玉米秸秆DOM进行分级分离,并通过紫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法,对DOM... 掌握秸秆源溶解性有机质(DOM)分级组分的光谱特性,并解析其在不同腐解阶段的荧光组分,是系统理解秸秆还田腐解的重要基础。采用DAX-8树脂对不同腐解阶段的玉米秸秆DOM进行分级分离,并通过紫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法,对DOM分级组分进行光谱分析和荧光组分识别。结果表明:通过DAX-8树脂技术共获得疏水酸性组分(HOA)、疏水碱性组分(HOB)、亲水性组分(HIM)、酸不溶组分(AIM)和疏水中性组分(HON)5种组分。5种DOM组分的紫外吸收值几乎均随波长的增加而降低,HOA、HON和AIM组分逐渐在280nm附近形成吸收峰,HIM和HOB组分则无明显的特征性吸收峰。HOA、AIM和HIM组分中芳环被氧化程度逐渐占优,HON组分中芳环被还原程度逐渐占优;HOA组分的芳香性先降低后趋于稳定,AIM和HIM组分则与之相反,HOB和HON组分的芳香性则处于动态变化。HOA、AIM、HIM组分的团聚化和腐殖化程度均表现为先增加后趋于稳定,HOB和HON组分的团聚化和腐殖化程度呈波动趋势。HOA、HON和AIM组分主要向类胡敏酸物质转化,HOB组分则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综上,玉米秸秆腐解过程可不同程度地改变5种DOM组分的光谱特性和荧光组分组成,并最终使其趋向于形成更加稳定的类胡敏酸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光谱 分级组分 玉米秸秆 大孔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