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中华鼢鼠防治效果试验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红勇 杨宝生 《甘肃农业科技》 2005年第8期65-67,共3页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中华鼢鼠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鼢鼠灵(当归)毒饵防治落叶松人工林中中华鼢鼠3a中的防效分别为52.16%、52.99%和53.53%,低于其它地方所做的试验结果,需进一步研究寻找原因。纸壳电雷管炸灭法对中华鼢鼠的防效3a分别为89...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中华鼢鼠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鼢鼠灵(当归)毒饵防治落叶松人工林中中华鼢鼠3a中的防效分别为52.16%、52.99%和53.53%,低于其它地方所做的试验结果,需进一步研究寻找原因。纸壳电雷管炸灭法对中华鼢鼠的防效3a分别为89.74%、90.21%、91.34%,春季一次处理可控制其危害,但要严格执行有关安全使用规定,确保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中华鼢鼠 鼢鼠灵 纸壳电雷管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145
2
作者 魏强 凌雷 +4 位作者 柴春山 张广忠 闫沛斌 陶继新 薛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700-4713,共14页
在森林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由于森林类型及其所处立地环境不同,森林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具有复杂性。以甘肃兴隆山6种森林类型(青杄林、青杄-白桦林、山杨-白桦林、灌丛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0—6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森林恢复演替... 在森林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由于森林类型及其所处立地环境不同,森林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具有复杂性。以甘肃兴隆山6种森林类型(青杄林、青杄-白桦林、山杨-白桦林、灌丛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0—6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域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土壤剖面上,兴隆山森林土壤容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pH值差异不显著,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速效K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小,表聚效应明显;全P差异不显著,呈"圆柱体"分布模式;2)在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天然林容重、孔隙度、持水能力、渗透性明显好于人工林,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天然林容重不断减少,孔隙度明显改善,通透性能不断增强,而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出现明显退化现象;天然林pH值在演替方向上并未表现出酸化现象;天然林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和速效K变化规律不明显,但总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小;3)有机质与全N、水解N、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全N与水解N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特性 天然林 人工林 森林演替 兴隆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