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州市逆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API首要污染指数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王骥 杨银 张生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195-198,229,共5页
利用兰州市榆中县气象局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2006—2013年兰州市逆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API首要污染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07:00贴地逆温直接影响兰州市区API首要污染指数,冬季逆温最强,秋季次之,夏季最弱,10月—次年1月较集中,持续10 ... 利用兰州市榆中县气象局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2006—2013年兰州市逆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API首要污染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07:00贴地逆温直接影响兰州市区API首要污染指数,冬季逆温最强,秋季次之,夏季最弱,10月—次年1月较集中,持续10 d以上的逆温发生在11月—次年2月;当逆温≤3℃时对空气质量的负贡献明显增加,当逆温厚度为>700~900 m时污染日概率高于清洁日概率;逆温持续时间为2.0~5.0 d时平均API首要污染指数、污染日概率分别为93、26%,5.1~15.0 d时分别增加至107、39%,超过15.0 d时平均API首要污染指数显著升高至141,污染日概率快速增加为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温 时空分布特征 API首要污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2011年第一场透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彦忠 刘淑梅 +1 位作者 苟浩锋 张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2期11338-11340,11470,共4页
[目的]分析2011年兰州市第1场透雨过程。[方法]通过对2011年兰州市第1场透雨天气发生的天气尺度、中尺度及物理量诊断分析,探讨此次透雨天气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结果]高原低涡与西风带冷槽的结合是第1场透雨的影响系统,低层槽前700 hP... [目的]分析2011年兰州市第1场透雨过程。[方法]通过对2011年兰州市第1场透雨天气发生的天气尺度、中尺度及物理量诊断分析,探讨此次透雨天气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结果]高原低涡与西风带冷槽的结合是第1场透雨的影响系统,低层槽前700 hPa从四川盆地到河西有一条西南-东南向气流,俗称"倒扣风",为降水发生和持续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垂直运动;物理量分析和中尺度分析也证实了低层"倒扣风"的重要作用。[结论]该研究为春季久旱转雨的实时预报业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透雨 兰州市 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暖区暴雨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傅朝 杨晓军 +1 位作者 周晓军 刘维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95-1103,共9页
应用天水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地区大暴雨过程中暖区降水时段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及PUP产品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与我国东部、南部的暖区暴雨特征极为相似,局地强回波的列车效应明显,... 应用天水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地区大暴雨过程中暖区降水时段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及PUP产品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与我国东部、南部的暖区暴雨特征极为相似,局地强回波的列车效应明显,强回波一般低于45 dBz,且主要分布于0℃层以下;雷达径向速度反映出对流层中低层的暖平流、风场辐合结构和低空急流的维持有利于强回波及高频次列车效应的产生;γ中尺度涡旋的出现对强降水的临近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多普勒雷达特征 回波 反射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S模型的甘肃南部小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鹏 张雅莉 +1 位作者 王刚 马金珠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43-46,共4页
SCS模型考虑了径流与土壤特性和土地利用的关系,能反映不同土壤和地面覆盖条件影响产流的特点,所需参数较少,是一种简洁且实用的流域径流计算方法。基于小流域DEM和遥感资料,利用GIS划分流域子单元,以甘肃南部嘴子沟流域为例,选取不同... SCS模型考虑了径流与土壤特性和土地利用的关系,能反映不同土壤和地面覆盖条件影响产流的特点,所需参数较少,是一种简洁且实用的流域径流计算方法。基于小流域DEM和遥感资料,利用GIS划分流域子单元,以甘肃南部嘴子沟流域为例,选取不同时段不同降水量,应用SCS产流模型对小流域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出径流深和径流量分布图;利用GIS技术实现径流数据与空间数据相结合,为模拟、评价及预测小流域泥石流的危险范围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S模型 GIS系统 径流 甘肃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油菜高精度冰冻低温灾害评估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5
作者 韩超信 郭建茂 韩永翔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3期38-43,共6页
本文构建融合了气温、冻雨和持续时间的油菜冰冻低温指标集,利用耦合了BTC冻雨参数化方案的WRF模式,结合配料法,开发出高精度油菜冰冻低温灾害评估模型,并用2008年特大冰冻个例验证该模型的适用性。结果显示,模型不但能够较准确地模拟2... 本文构建融合了气温、冻雨和持续时间的油菜冰冻低温指标集,利用耦合了BTC冻雨参数化方案的WRF模式,结合配料法,开发出高精度油菜冰冻低温灾害评估模型,并用2008年特大冰冻个例验证该模型的适用性。结果显示,模型不但能够较准确地模拟2008年特大冰冻雨雪灾害中冻雨的发生范围和冻雨量,而且能够模拟出油菜不同生育期冰冻低温灾害等级的时空演变特征。在冰冻发生的时段内,同一时刻油菜苗期和开花期的灾害等级并不一致,苗期仅在1月24-29日湖北和安徽出现了2~3级灾害,而开花期在整个冰冻雨雪天气时段于贵州、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分别在不同时刻出现了2~3级冰冻低温灾害。高精度的油菜冰冻低温灾害等级量化了各地区的受灾情况,远比政府灾情评估调查给出的宏观数据更加精细,这为政府进一步的灾害评估和抗灾救灾提供了理论和量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生育期 冰冻低温指标 灾害等级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冷涡影响下的兰州连续强对流天气
6
作者 张宁 苟浩锋 +1 位作者 赵龙 田祎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5期175-179,220,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环流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和强天气分析技术,对兰州市2015年7月连续11 d的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分析,针对致灾最重的7月13日雹暴天气进行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中尺度分析;同时,将2013年8月连续...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环流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和强天气分析技术,对兰州市2015年7月连续11 d的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分析,针对致灾最重的7月13日雹暴天气进行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中尺度分析;同时,将2013年8月连续5 d的强对流天气与2015年7月连续11 d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天气实况、环流形势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夏季500 h Pa高空蒙古冷涡与新疆至青海一带的大陆高压相配合,使兰州地区处于冷涡西南部的西北气流控制下,从冷涡底部不断分裂下滑的冷槽,中高层冷槽和低层暖温度脊的上下叠置,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建立和发展,极易造成兰州地区午后强对流天气。蒙古冷涡的位置及强度,决定了兰州地区连续性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日数、对流性天气的强度及影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冷涡 连续强对流天气 相似天气对比 中尺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不同降雨侵蚀力模型对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田黎明 孙爽 +2 位作者 王刚 张鹏 马金珠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60,6,共7页
降雨侵蚀力不仅是评价土壤流失、输沙量和水质模型的重要参数,也是气候环境变化模拟中的重要参量。基于白龙江流域5个气象站点逐日降雨观测资料,利用Renard等8个降雨侵蚀力模型分别计算白龙江流域降雨侵蚀力,并分析各模型之间的差异。... 降雨侵蚀力不仅是评价土壤流失、输沙量和水质模型的重要参数,也是气候环境变化模拟中的重要参量。基于白龙江流域5个气象站点逐日降雨观测资料,利用Renard等8个降雨侵蚀力模型分别计算白龙江流域降雨侵蚀力,并分析各模型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Renard-Lo年降雨侵蚀力模型误差最大为76.2%,周伏建月降雨侵蚀力模型误差最小为2.1%,月降雨侵蚀力模型计算结果在白龙江流域优于年雨量和日雨量模型结果。白龙江流域年平均侵蚀性降雨占年降雨量的34.5%~46.0%。年降雨量与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之间呈现高度相关,可以用幂函数拟合,各站相关系数均超过0.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模型 白龙江流域 土壤侵蚀 年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冬小麦光能利用率的气候影响及动态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胡利平 张华兰 +3 位作者 乔艳君 安晶 李建国 陶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58-262,270,共6页
利用甘肃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95-2009年冬小麦试验资料及中国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综合区划总辐射资料,对冬小麦整株及各器官全生育期、各生育期光能利用率进行计算,并分析了期间气候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鞘、茎、穗和籽粒在内... 利用甘肃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95-2009年冬小麦试验资料及中国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综合区划总辐射资料,对冬小麦整株及各器官全生育期、各生育期光能利用率进行计算,并分析了期间气候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鞘、茎、穗和籽粒在内的总干物质的光能利用率为1.30%-2.18%,且光能利用率愈大,对产量贡献愈大;各器官的光能利用率按大小排序为穗〉茎〉叶〉鞘。整株各生育期的光能利用率返青前均较低,低于0.5%,返青后迅速升高,且在乳熟期达到高峰,为4%左右;叶、鞘两器官各生育期的光能利用率均较小,小于0.5%,茎与穗的则较大,至抽穗时茎达最大,为1.5%,乳熟时穗达最大,为2.3%。说明茎、穗对冬小麦整株的光能利用率贡献较大。气候的变化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率的影响十分明显,尤以降水表现突出,说明降水量的不足是限制冬小麦光能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因子;提出了提高冬小麦光能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和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光能利用率 气候影响 天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优质花牛苹果气候资源评估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胡利平 乔艳君 +2 位作者 刘晓强 安晶 李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0502-10505,共4页
在2009年1~10月利用GPS卫星定位仪,在天水城郊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基地区域选取10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具有代表性的点,并采用野外气象要素测定仪器对苹果生长季的光、温、水等气候资源进行采集、订正,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水... 在2009年1~10月利用GPS卫星定位仪,在天水城郊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基地区域选取10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具有代表性的点,并采用野外气象要素测定仪器对苹果生长季的光、温、水等气候资源进行采集、订正,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水是我国苹果优质气候区,表现为温度条件在苹果的各生育期基本均能满足其适宜值范围,尤以果实膨大期的6~8月温度适宜性表现突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温度升高提高了海拔1400~1500m的苹果膨大期对温度条件的适宜度,同时,降低了海拔1100m苹果膨大期的适宜度,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温度的升高使天水苹果优质区域高度有100m左右的提高;尽管降水量多年平均状况基本均能满足苹果正常生长,但多数年份降水量的不足仍是影响苹果膨大期的主要不利因子;各高度苹果生长区其日照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生长、膨大和着色;海拔1100~1500m高度层带苹果含糖量的范围与全国各地相比属优质高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 花牛苹果 气候资源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9年来渭河上游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姚小英 蒲金涌 +2 位作者 乔艳君 刘晓强 胡小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19636-19637,19721,共3页
渭河是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及甘肃东部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的重要河流。为了探索近39年渭河上游主要气候变化特征,运用1971~2009年渭河上游流域11个气象站的资料,对气候因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降水呈下降趋势。温度以0.... 渭河是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及甘肃东部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的重要河流。为了探索近39年渭河上游主要气候变化特征,运用1971~2009年渭河上游流域11个气象站的资料,对气候因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降水呈下降趋势。温度以0.3℃/10a趋势上升,冬、春季增温趋势为0.4℃/10a,夏、秋季增温趋势不明显。潜在蒸散近年呈逐年上升趋势。降水减少、温度升高、潜在蒸散加强将不利于上游流域内及下游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加剧水资源的短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上游 气候因子 变化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日光温室外保温覆盖材料的保温性能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端生 王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0期108-115,共8页
文章采用绝热模型箱方法,测定了目前生产上几种日光温室外保温材料覆盖材料的传热系数K值,并进行了室外实验。以PVC和PE薄膜为固定膜,分别加益5种材料,在室内、室 外实验中都得到相同的保温性能顺序:草苫〉复合保温被〉双... 文章采用绝热模型箱方法,测定了目前生产上几种日光温室外保温材料覆盖材料的传热系数K值,并进行了室外实验。以PVC和PE薄膜为固定膜,分别加益5种材料,在室内、室 外实验中都得到相同的保温性能顺序:草苫〉复合保温被〉双层〉PE物理发泡片材〉灰色无防〉瓦楞状泡沫板,还得出K值与风速、辐射高度相关。文章认为复合保温被、双层PE发泡片材经改进后可以作为草苫的替代覆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保温覆盖材料 传热系数 绝热模型箱
全文增补中
祁连山一次地形云降水微物理特征飞机观测 被引量:13
12
作者 程鹏 罗汉 +5 位作者 常祎 甘泽文 张丰伟 刘维成 陈祺 冒立鑫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1-705,共15页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形云是祁连山主要降水云系,加强对祁连山云微物理过程的认识,对科学有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20年8月29日祁连山一次地形云降水过程的飞机观测数据,研究祁连山地...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形云是祁连山主要降水云系,加强对祁连山云微物理过程的认识,对科学有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20年8月29日祁连山一次地形云降水过程的飞机观测数据,研究祁连山地区夏季云降水过程的微物理特征。此次降水过程云系呈明显的分层结构,云底高度为4000 m,整层含水量较丰富,云水大值区出现在4500~5300 m高度,与云滴高浓度区对应,云水含量主要由粒子直径为15~20μm的云滴粒子贡献。小云粒子和大云粒子平均浓度分别为7.54 cm^(-3)和0.86 cm^(-3),有效直径平均值分别为11.02μm和198.11μm,呈现出浓度小、直径大的特征。云系翻越祁连山过程中南北坡云微物理特征有明显变化,北坡(背风坡)粒子浓度、直径和液态水含量明显大于南坡(迎风坡)。祁连山地区不同高度小云粒子谱呈单峰型分布,Gamma分布可较好拟合直径小于50μm的云滴谱,直径大于50μm的云粒子谱更符合幂指数分布。凝华和聚并是冰相层冰雪晶的增长机制,混合层冰晶增长以贝吉龙过程为主,并伴有凇附和聚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云微物理特征 液态水含量 云粒子谱 飞机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热源多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婧晨 管晓丹 +5 位作者 曹陈宇 甘泽文 孔祥宁 石瑞 黄建平 黄小倩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7-214,共8页
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JRA-55再分析资料,对1980-2017年青藏高原冬季热源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冬季热源在年际尺度上存在阶段性周期变化,其中在4~8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较为明显;在年代际尺度上热源具有持续... 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JRA-55再分析资料,对1980-2017年青藏高原冬季热源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冬季热源在年际尺度上存在阶段性周期变化,其中在4~8 a尺度上的周期振荡较为明显;在年代际尺度上热源具有持续的周期变化特征,在10~16 a尺度上周期振荡最为剧烈,具有12 a左右的主周期.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小波相干谱探讨了冬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与青藏高原热源变化之间在多时间尺度上的关系.冬季ENSO和NAO与青藏高原热源之间最显著的联系主要发生在年代际尺度上, ENSO与热源存在连续显著的滞后相关,而NAO与热源存在长时间的显著正相关.在年际尺度上, ENSO和NAO与青藏高原热源之间存在不同的阶段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季热源 多尺度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北大西洋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淹没模型的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14
作者 周晓军 王宝鉴 +3 位作者 傅朝 刘维成 刘丽 宋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6期178-180,189,共4页
利用Arc Gis的淹没模型模计算洮河流域降水量和刘家峡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确定洮河流域面雨量和水位变化的关系曲线;采用耿贝尔极值I型分布法求取洮河流域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使用D8和曼宁公式计算流洮河域范围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所对... 利用Arc Gis的淹没模型模计算洮河流域降水量和刘家峡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确定洮河流域面雨量和水位变化的关系曲线;采用耿贝尔极值I型分布法求取洮河流域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使用D8和曼宁公式计算流洮河域范围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所对应的淹没范围和水深。对洮河流域历史洪涝灾害定性评估,挑选出灾频率最高的水位区间,运用灾害风险原理,制作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并与流域内暴雨日数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高风险区与暴雨多发区基本对应,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暴雨洪涝 淹没 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资料在强对流天气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晓军 梁丛虎 李宁刚 《农业与技术》 2014年第3期162-162,175,共2页
根据近30a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兰州市气象局对强对流天气的气候分布特征。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在兰州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天气雷达始于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经过与电子学技术、气象学以及20世纪5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 根据近30a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兰州市气象局对强对流天气的气候分布特征。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在兰州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天气雷达始于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经过与电子学技术、气象学以及20世纪5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融合,逐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雷达气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雷达 对流天气 临近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酒泉市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万莉莉 《甘肃农业科技》 2011年第12期23-25,共3页
根据酒泉市1988—2007年的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资料,运用耕地压力指数作为测度粮食安全程度的指标,分析了酒泉市粮食安全状况的变化,并针对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建立了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未来11 a该市的粮食安全状况。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压力指数 动态分析 灰色预测 酒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