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审定春小麦品种农艺及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曹东 王东霞 +4 位作者 张雪婷 柳娜 王世红 孟亚雄 杨文雄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60,共8页
以1993年至2013年甘肃省审定的60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其14项农艺和品质指标地变化及相关性,为甘肃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甘肃省近年来审定春小麦品种(河西地区)产量逐渐上升,平均每年提高41.6kg·hm-2,产量三... 以1993年至2013年甘肃省审定的60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其14项农艺和品质指标地变化及相关性,为甘肃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甘肃省近年来审定春小麦品种(河西地区)产量逐渐上升,平均每年提高41.6kg·hm-2,产量三要素中小穗数和千粒质量变化不明显,相关系数低;穗粒数呈下降趋势。生育期和株高逐年下降,生育期平均每年缩短0.23d。品质指标中面粉沉降值、湿面筋质量分数、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逐年下降,而其蛋白质质量分数、体积质量和面团吸水率逐年上升。但东片和旱地品种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总体来看,甘肃省春小麦产量总体水平呈西片>东片>旱地,产量及农艺性状与品质指标呈负相关,但二者之间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协调的;小穗数多、粒大粒质量和株高中等更适合甘肃河西地区气候和生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4份甘肃小麦品种脂肪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等位变异的检测 被引量:15
2
作者 曹东 张雪婷 +5 位作者 王世红 王东霞 赖勇 孟亚雄 王化俊 杨文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7-473,共7页
面粉和面制品的色泽是评价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小麦脂肪氧化酶(LOX)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对面粉白度及面制品的色泽具有重要影响。为给甘肃省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104份甘肃省育成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功能标记LOX16、LOX18、... 面粉和面制品的色泽是评价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小麦脂肪氧化酶(LOX)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对面粉白度及面制品的色泽具有重要影响。为给甘肃省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104份甘肃省育成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功能标记LOX16、LOX18、PPO18、PPO16和PPO29检测TaLox-B1、PpoA1及Ppo-D1位点的等位变异,分析甘肃小麦品种资源中LOX和PPO活性基因的组成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甘肃小麦中,等位变异TaLox-B1a和TaLox-B1b的频率分别为22.12%和77.88%;其中,甘肃冬小麦品种高LOX活性等位变异TaLox-B1a的分布频率(30.56%)高于春小麦(3.13%)。等位变异Ppo-A1a、PpoA1b、Ppo-D1a和Ppo-D1b的频率分别为49.04%、50.96%、50.96%和49.04%;两个PPO基因的等位变异组合Ppo-A1a/Ppo-D1b、Ppo-A1a/Ppo-D1a、Ppo-A1b/Ppo-D1b和Ppo-A1b/Ppo-D1a的分布频率依次为28.85%、20.19%、20.19%和30.77%。说明在甘肃小麦品种中,低LOX活性等位变异(TaLox-B1b)品种比例较高;低PPO活性等位变异(Ppo-A1b、Ppo-D1a)品种分布比例略高于高PPO活性类型;其中,32份小麦品种在TaLox-B1、Ppo-A1和Ppo-D1三个位点同时含有高LOX活性和低PPO活性的等位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小麦 脂肪氧化酶 多酚氧化酶 等位变异 功能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8份河西地区春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范贵强 王化俊 +2 位作者 马小乐 李葆春 孟亚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8-272,共5页
为了解河西地区小麦种质资源的多样性,选取138份河西地区春小麦种质,分析其A-PAGE醇溶蛋白谱带。供试材料的醇溶蛋白经A-PAGE电泳分析后,共检测到39条谱带,其中33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占84.6%。种质间的Dice相似性系数(GS)为0.222... 为了解河西地区小麦种质资源的多样性,选取138份河西地区春小麦种质,分析其A-PAGE醇溶蛋白谱带。供试材料的醇溶蛋白经A-PAGE电泳分析后,共检测到39条谱带,其中33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占84.6%。种质间的Dice相似性系数(GS)为0.222~0.979,波动较大。说明河西地区春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关系复杂;138份春小麦种质在GS=0.63的水平上可以分为9个UPGAM聚类群,9个聚类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相对比较均匀,说明在同一类群内种质的多样性比较稳定,第9类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小(0.6162),第8类群的变异最大(0.6588)。本研究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有利于河西地区春小麦育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质资源 醇溶蛋白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粮豆草等高带状种植作物生长与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旭 王汉宁 +1 位作者 李玲玲 崔同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2,30,共7页
为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水分利用率,选用多年生作物苜蓿及小麦、鹰嘴豆、马铃薯等一年生作物作为供试作物,设置不同带状系统研究了各种种植方式和耕作方式对作物生长、土壤水分、WUE及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 为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水分利用率,选用多年生作物苜蓿及小麦、鹰嘴豆、马铃薯等一年生作物作为供试作物,设置不同带状系统研究了各种种植方式和耕作方式对作物生长、土壤水分、WUE及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保持水分的能力依次为: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T);(2)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防止土壤侵蚀能力,依次为:NTS>NT>T;(3)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方式与传统耕作相比,均能提高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和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壤侵蚀量。从不同处理保持水土效应来看,从优至劣的顺序为NTSPL>TPL>NTSCL>TCL>NTSWL>TWL。由此可见,免耕秸秆覆盖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粮草豆隔带种植,结合保护性耕作措施不但具有蓄水保土,减免侵蚀的生态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宜结合生产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等高带状种植 土壤水分 WUE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种质的遗传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娄艳 白江平 +6 位作者 杨宏羽 李维婷 高慧娟 张俊莲 王蒂 张金林 王旺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1-441,共11页
为探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不同遗传特性与其对水分胁迫响应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通过SSR分析了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通过PEG-6000和不浇水胁迫处理马铃薯移栽苗的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下不同马铃薯品种中过氧化物酶(POD、CAT... 为探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不同遗传特性与其对水分胁迫响应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通过SSR分析了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通过PEG-6000和不浇水胁迫处理马铃薯移栽苗的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下不同马铃薯品种中过氧化物酶(POD、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GS)为0.700水平上,44份马铃薯材料可被聚为5类,大部分品种聚在一起,说明供试品种的遗传基础相对狭窄。通过GGE-Biplot综合分析POD、CAT及可溶性蛋白质变化量,将44份供试材料分为6组。比对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生理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并不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品种遗传特性的差异并不能直接反映品种的抗旱性能差异,而两种胁迫方式在研究品种抗旱特性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抗旱试验的进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PEG胁迫 双标图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LANUM模型的甘肃中东部马铃薯潜在产量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瀚 秦军红 +5 位作者 毕真真 孙超 李鑫 李亚杰 张俊莲 白江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47-1657,共11页
为探究马铃薯专用生长模拟模型SOLANUM对甘肃省中东部马铃薯产量预测的适用性,并分析该地区主要气候因子对马铃薯产能差的影响。本试验以3个马铃薯基因型为参试材料,利用SOLANUM模型计算并校准甘肃省天水市和定西市马铃薯模型参数,并对S... 为探究马铃薯专用生长模拟模型SOLANUM对甘肃省中东部马铃薯产量预测的适用性,并分析该地区主要气候因子对马铃薯产能差的影响。本试验以3个马铃薯基因型为参试材料,利用SOLANUM模型计算并校准甘肃省天水市和定西市马铃薯模型参数,并对SOLANUM模型进行统计学的模型评价。结果表明,SOLANUM模型在甘肃省适用性评价中,产量和冠层覆盖度模拟结果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均在16%~76.2%之间,模型效应系数(EF)在0.068~0.805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产能差变化与太阳辐射变化相关系数为0.8,与年降雨量变化相关系数为0.71;潜在产量与年降雨量相关系数为0.92,与太阳辐射相关系数为0.78;实际产量与年降雨量相关系数为0.89,与太阳辐射相关系数为0.68。综上,SOLANUM模型对甘肃省中东部地区马铃薯潜在产量和冠层覆盖度模拟具有适用性,但还需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生育期长短的估算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和适用性。为缩小产能差,甘肃省应选择晚熟抗旱马铃薯品种种植。本研究结果为补充SOLANUM模型模拟精度和提高甘肃省马铃薯潜在产量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SOLANUM模型 模型评价 产能差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和盐胁迫对马铃薯试管苗亚细胞结构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白江平 王晓斌 +3 位作者 高慧娟 胡开明 张俊莲 王蒂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233-2240,共8页
以‘陇薯3号’脱毒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PEG-4000(0、2%、4%、6%、8%)和NaCl(0、25、50、100、200mmol/L)对马铃薯2周大小试管苗根系生长、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筛选耐盐抗旱马铃薯种质提供理论依据。结... 以‘陇薯3号’脱毒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PEG-4000(0、2%、4%、6%、8%)和NaCl(0、25、50、100、200mmol/L)对马铃薯2周大小试管苗根系生长、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筛选耐盐抗旱马铃薯种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随着PEG-4000和NaCl浓度的增加,马铃薯试管苗根总长、根体积、根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胁迫浓度越高时间越长其下降趋势越明显,而盐胁迫处理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PEG胁迫处理。(2)随着PEG-4000和NaCl浓度的增加,马铃薯试管苗叶肉细胞细胞壁明显变厚,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嗜锇颗粒显著增加,出现大量囊泡,叶绿体损害逐渐加剧,直至完全解体。(3)随着PEG-4000和NaCl浓度的增加,马铃薯试管苗脯氨酸(Pro)含量显著增加,过氧化氢(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强,而其丙二醛(MDA)含量迅速增加,但叶片叶绿素含量持续下降。研究表明,在PEG-4000模拟干旱和NaCl胁迫条件下,马铃薯试管苗叶片叶绿体结构受到严重损害,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且胁迫程度越强损害越严重、下降幅度越大;同时,干旱和高盐胁迫也诱导马铃薯试管苗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CAT和SOD活性显著上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旱和高盐胁迫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旱胁迫 NACL胁迫 叶片亚细胞结构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王晋 王世红 +5 位作者 赖勇 孟亚雄 李葆春 马小乐 尚勋武 王化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7-185,共9页
为了确定大麦亲本材料间的亲缘关系,为后期关联分析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71个SSR标记对不同来源的99份大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71个SSR标记共检测到184个等位变异,变幅为2—5个,平均每个标记有2.6个... 为了确定大麦亲本材料间的亲缘关系,为后期关联分析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71个SSR标记对不同来源的99份大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71个SSR标记共检测到184个等位变异,变幅为2—5个,平均每个标记有2.6个。Shannon指数变幅为0.0565~1.2241,平均值为0.6086。标记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幅介于0.0200~0.6633之间,平均值为0.3729。聚类结果表明,试验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异范围为0.5109~0.9511,平均值为0.7202。Gs值在0.7100水平上分为5大类,分别包括5、4、3、6和79份材料;主坐标分析将材料分为5个亚群,分别包括5、10、12、24和26份材料。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材料分为5个亚群,分别包含24、18、6、22、29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SSR标记 聚类分析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硫化氢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李永生 方永丰 +7 位作者 李玥 慕平 王芳 张同祯 闫慧萍 王威 张金文 王汉宁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3-821,共9页
为明确干旱胁迫下外源硫化氢(H2S)对植物幼苗的缓解作用,以玉米自交系郑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0、0.3、0.6、0.9、1.2及1.5 mmol·L-1)的H2S供体硫氢化钠(Na HS)对15%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并以筛选到的最佳N... 为明确干旱胁迫下外源硫化氢(H2S)对植物幼苗的缓解作用,以玉米自交系郑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0、0.3、0.6、0.9、1.2及1.5 mmol·L-1)的H2S供体硫氢化钠(Na HS)对15%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并以筛选到的最佳Na HS浓度对幼苗进行叶面喷施,研究其对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和活性氧(ROS)的积累特征及膜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Na HS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幼苗的生物量,其中以0.6 mmol·L-1的Na HS处理效果最佳。叶面喷施0.6 mmol·L-1Na HS溶液显著增强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提高了叶片中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同时,外源H2S处理增强了玉米叶片中△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的活性,提高了叶片中游离Pro含量,显著降低了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及丙二醛(MDA)含量。综上,外源H2S处理通过提高幼苗的抗氧化水平,减少干旱胁迫对玉米叶片造成的氧化损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玉米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H2S缓解玉米干旱胁迫的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硫化氢 干旱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亲本材料农艺性状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徐先良 赖勇 +7 位作者 王鹏喜 范贵强 汪军成 王晋 孟亚雄 李葆春 马小乐 王化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0-646,共7页
为了解大麦亲本材料间的遗传差异及农艺性状特征,利用46对SSR引物对61份大麦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鉴定了其田间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株高最高和最矮的材料分别为苏盐0014和Z122V032W;穗长最长和最短者分别为阿恩特13和富士二条;BYT-... 为了解大麦亲本材料间的遗传差异及农艺性状特征,利用46对SSR引物对61份大麦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鉴定了其田间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株高最高和最矮的材料分别为苏盐0014和Z122V032W;穗长最长和最短者分别为阿恩特13和富士二条;BYT-CRA3的穗粒数最多。不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和第二节间长,第一节间长和第二节间长,穗长和穗粒数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SSR分析结果表明,46对SSR引物在61份材料中共检测到117个等位变异,单个引物可检测到1~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引物可检测到2.5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遗传相似系数(GS)为0.572 6~0.954 4,平均值为0.753 0。在GS为0.726 0处,61份材料可聚为5大类。大多数国内材料被聚为一类,国外材料与国内材料遗传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SSR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遗传多样性及连锁不平衡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赖勇 孟亚雄 +8 位作者 王晋 范贵强 司二静 王鹏喜 李葆春 马小乐 杨轲 尚勋武 王化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54-2161,共8页
为了合理评价引进种质资源,为大麦基因发掘及育种组合配置提供依据,选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64个SSR标记,对221份大麦材料进行了基因型分析。共检测到192个等位变异,变幅为2~7个;基因频率变异范围为0.0090~0.9729,平均0.3333;全部... 为了合理评价引进种质资源,为大麦基因发掘及育种组合配置提供依据,选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64个SSR标记,对221份大麦材料进行了基因型分析。共检测到192个等位变异,变幅为2~7个;基因频率变异范围为0.0090~0.9729,平均0.3333;全部位点的基因多样性变化范围在0.0528~0.7807,平均0.4813;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在0.0514~0.7464,平均0.4113。供试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4844~0.9792,平均0.7023。221份材料被划分成两大群7个亚群,国内地方品种与1份北京品种为一大群,国内育种品种与所有国外引进品种为另一群。遗传结构分析与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两大类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3358,且第二大群多样性比第一大群丰富。2016个SSR位点成对组合中,不论共线性组合还是非共线性组合,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LD)。D′统计概率(P〈0.01)支持的LD成对位点830个,占全部位点组合的41.2%,D′平均值为0.4,整体LD水平较高。栽培品种的LD水平高于地方品种,且现代遗传改良的目标性状集中于2H、4H、6H和7H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SSR 遗传多样性 连锁不平衡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GE双标图对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晓斌 王瀚 +7 位作者 胡开明 李亚杰 秦天元 曾文婕 李鑫 张楷露 张俊莲 白江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67-1078,共12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GE双标图法对引进于国际马铃薯中心的97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以及适应性、稳定性、丰产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筛选与鉴定优良可利用种质资源,同时为构建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GE双标图法对引进于国际马铃薯中心的97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以及适应性、稳定性、丰产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筛选与鉴定优良可利用种质资源,同时为构建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所占权重大小为0.075、0.70和0.23,其中农艺性状中株高和茎粗所占权重为0.38和0.29,产量性状中产量权重为0.73,品质性状中干物质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权重分别为0.4和0.2。C77和C51适合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地区推广种植,C116、C89、C27、C66和C98在甘肃省定西市地区适应性强;参试品系稳定性大小为C49>C46>C116>C112>C93;丰产性为C89>C116>C93>C97>C112>C49>C46>C67。层次分析法与GGE双标图综合分析可知:C46、C49、C112、C116综合表现较好,可以作为优良品系参加品种审定试验,也可以作为亲本材料。层次分析法和GGE双标图相结合可以作为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种质资源 层次分析法 GGE—bipl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相关生理生化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效应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林波 孙万仓 +13 位作者 刘自刚 杨刚 武军艳 方彦 李学才 侯献飞 张树娟 刘海卿 赵艳宁 马骊 钱武 王凯音 杨建胜 董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72-779,共8页
在低温胁迫下研究白菜型冬油菜与抗寒相关的生理生化性状的遗传规律,拟为选配亲本和选育抗寒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选择6个抗寒能力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按Griffing方法Ⅰ配制6×6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将亲本和F1进行低温胁迫处理... 在低温胁迫下研究白菜型冬油菜与抗寒相关的生理生化性状的遗传规律,拟为选配亲本和选育抗寒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选择6个抗寒能力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按Griffing方法Ⅰ配制6×6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将亲本和F1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含量和越冬率等性状,对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在30个组合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除丙二醛含量外,陇油7号的其它6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达到了最高,可以优先作为培育抗寒品种的亲本材料;GY×陇油7号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是抗寒性较强的组合。越冬率的广义遗传力与狭义遗传力达到了最高值,分别为97.20%和82.05%,且二者之间相差较小,说明越冬率主要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效果较好。其余6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和广义遗传力相差很大,适合在后期世代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低温胁迫 抗寒性 双列杂交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SSR标记杂优类群划分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赵旭 方永丰 王汉宁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28-1838,共11页
分析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的遗传结构,可以为优势杂交种的配制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利用筛选后均匀分布在玉米基因组上的70对SSR引物对96份来自平凉育种站的玉米自交系和6个国内通用的标准测验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而划分... 分析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的遗传结构,可以为优势杂交种的配制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利用筛选后均匀分布在玉米基因组上的70对SSR引物对96份来自平凉育种站的玉米自交系和6个国内通用的标准测验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而划分杂种优势群。针对目标群体,使用Structure2.3.1软件,设定亚群数目(K)为1~9,并假定标记位点都是独立的,利用△K(k)确定最适合的K值,生成Q-matrix,进而对群体遗传结构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有213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等位基因数2~7个,平均3.610个。多态性信息量变化范围0.216~0.846,平均0.614。102个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282~0.882,平均0.670。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102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6个杂种优势群,合并后为SS(旅大红骨、PA、Reid)和NSS(PB、四平头、Lancaster)两大种质类群。群体结构评估表明,最合适的K值=7,即目标群体中存在7个亚群。研究结果为选配新杂交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SSR 杂种优势群 聚类分析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亲本材料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何智宏 司二静 +6 位作者 赖勇 王鹏喜 孟亚雄 李葆春 马小乐 尚勋武 王化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94-900,共7页
为探明我国大麦亲本材料的遗传背景和群体结构特点,提高大麦种质材料的利用效率,选用50对多态性好的SSR引物对63份大麦亲本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50对引物共检测到11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为2... 为探明我国大麦亲本材料的遗传背景和群体结构特点,提高大麦种质材料的利用效率,选用50对多态性好的SSR引物对63份大麦亲本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50对引物共检测到11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为2.38个,变异范围为2~5;平均有效等位变异数为1.75,有效等位变异所占比重为74.16%;Shannon’s信息指数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变幅分别为0.082~1.383和0.031~0.701,平均为0.59和0.308。遗传相似系数(GS)变异范围为0.652~0.990,聚类分析表明63个大麦亲本材料在GS值为0.694水平上聚为3个大类,基于数学模型的群体结构可分为4个亚群。本研究涉及的大部分材料亲缘关系较近,需要引入新种质来拓展亲本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SSR 遗传多样性 群体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芳 赵有军 王汉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79,共5页
以郑单958玉米(Zea mays)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分别用0.01、0.05、0.1、0.5 mmol·L-1和1.0 mmol·L-1的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进行浇灌处理,研究外源NO对干旱胁... 以郑单958玉米(Zea mays)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分别用0.01、0.05、0.1、0.5 mmol·L-1和1.0 mmol·L-1的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进行浇灌处理,研究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0.05 mmol·L-1)的外源NO可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造成的损伤,与单独干旱胁迫相比,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3.89%和87.78%;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的含量分别增加23.89%、87.78%、43.44%、39.84%、41.33%和21.45%;MDA含量和质膜透性分别下降11.76%和51.17%。说明适当浓度的外源NO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干旱胁迫 玉米幼苗 膜脂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不同耐旱品系管栽苗及其根尖显微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6
17
作者 秦天元 孙超 +4 位作者 毕真真 王翰 李鑫 曾文婕 白江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2-109,共8页
从国际马铃薯中心(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CIP)引进的资源中选取了两个生育期相同,耐旱性存在差异的马铃薯耐旱品种(C16:CIP397077.16和C119:CIP398098.119)为材料,采用不限制根系生长的管栽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水分胁迫下,这两... 从国际马铃薯中心(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CIP)引进的资源中选取了两个生育期相同,耐旱性存在差异的马铃薯耐旱品种(C16:CIP397077.16和C119:CIP398098.119)为材料,采用不限制根系生长的管栽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水分胁迫下,这两个品种从外部形态特征,抗逆生化指标到根尖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会导致两个品种的根长、根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显著升高,株高、叶片与茎杆夹角、根系相对含水量的显著降低,根尖中柱结构和细胞壁完整性发生显著改变,说明管栽模式对马铃薯根系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较为理想。与C16相比,C119的绝大部分上述指标在正常浇水和不同水分处理下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对干旱胁迫表现出了更好的适应性。此外,在干旱胁迫下,两个马铃薯品种的木质部导管直径变小、数量减少,且抗旱性更强的C119的木质部导管数量明显少于C16,这说明马铃薯也可能通过改变水分运输组织结构的策略来抵御干旱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旱胁迫 管栽苗 生理生化指标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化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及干旱胁迫的响应
18
作者 郭曼榕 李鹏程 +3 位作者 梁文君 毕真真 孙超 白江平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8年第23期36-40,共5页
干旱胁迫是导致马铃薯产量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4倍体马铃薯栽培种中,关于干旱胁迫的表观遗传学调控途径研究较少,尤其是DNA甲基化是否参与这个调控过程中仍不太清楚。本研究通过利用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和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2&... 干旱胁迫是导致马铃薯产量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4倍体马铃薯栽培种中,关于干旱胁迫的表观遗传学调控途径研究较少,尤其是DNA甲基化是否参与这个调控过程中仍不太清楚。本研究通过利用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和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处理,分析6个不同基因型马铃薯试管苗表型指标的差异,拟探究DNA甲基化与马铃薯干旱胁迫响应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Atl)、青薯9号(QS9)、C18(CIP 398098.119)、C127(CIP397077.16)、费乌瑞它(FAR)和陇薯6号(LS6)为实验材料,以MS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的材料作为对照,处理组分别加入60μM甲基化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200 mM甘露醇以及60μM甲基化抑制剂与200 mM甘露醇,处理24 d,对试管苗形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与去甲基化处理全部造成试管苗发育迟缓,与去甲基化处理和干旱胁迫处理相比,共同处理下的LS6、Atl和C18株高显著降低,FAR的叶片数和总根长显著减少,且表现出叠加效应,说明干旱胁迫与去甲基化可能通过不同调控途径影响植株的这些表型;而Atl、C18除株高、FAR除叶片数和总根长、C127除平均根粗的其他表型和QS9的所有表型均无差异,且无叠加效应,说明干旱胁迫与去甲基化可能通过相同的途径调控这些表型。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马铃薯干旱胁迫响应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理提供了初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旱胁迫 DNA甲基化 形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对铅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芳 李永生 +4 位作者 王汉宁 彭云玲 方永丰 王威 马原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2-207,共6页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Ca^(2+)(0~25mmol/L)对一定浓度铅(100mg/L)胁迫下玉米幼苗光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铅明显抑制玉米幼苗的生长,与对照相比,玉米幼苗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分别降低57.58...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Ca^(2+)(0~25mmol/L)对一定浓度铅(100mg/L)胁迫下玉米幼苗光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铅明显抑制玉米幼苗的生长,与对照相比,玉米幼苗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分别降低57.58%,54.33%和55.21%,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61.15%,92.45%和74.49%;而幼苗叶片的MDA含量和细胞膜通透性明显高于对照,较对照分别增加20.89%和32.36%。一定浓度的Ca^(2+)(10mmol/L)能显著促进玉米幼苗生物量(叶干鲜重、根干鲜重)增加,与单独铅胁迫处理相比,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分别增加55.43%,36.01%和87.72%,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55.28%,91.68%和67.16%,MDA含量下降62.03%;外源钙还有效改善铅胁迫下玉米幼苗的光合作用,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均较单独铅胁迫处理条件下明显增加。外源钙对玉米幼苗铅胁迫的缓解具有剂量效应,以10mmol/L Ca^(2+)的效果最好,增强了玉米幼苗对重金属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铅胁迫 生理特性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锌肥对旱作马铃薯植株锌的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孙小龙 王延明 +4 位作者 张春红 张俊莲 邱慧珍 王蒂 李德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2-78,共7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锌肥(无机硫酸锌和有机螯合态糖醇锌)对马铃薯"新大坪"植株锌的吸收、积累和分配以及对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后35 d即可观察到马铃薯植株各器官锌浓度的明显差异;在生育期进行的3次喷施...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锌肥(无机硫酸锌和有机螯合态糖醇锌)对马铃薯"新大坪"植株锌的吸收、积累和分配以及对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后35 d即可观察到马铃薯植株各器官锌浓度的明显差异;在生育期进行的3次喷施显著提高了各器官的锌浓度和积累量,以叶片的增幅最大;硫酸锌处理(T2)和糖醇锌处理(T3)叶片的锌浓度分别于出苗后85 d和75 d达到峰值;出苗后85 d时,T2和T3处理叶片的锌浓度分别比对照(T1)提高了47.88 mg·kg-1和72.24 mg·kg-1,T3比T2提高了24.36 mg·kg-1。至块茎增长末期,T2和T3处理叶片的锌积累量分别比T1增加了1.5倍和4倍,块茎锌素积累量比T1增加37.5%和49.4%。施用锌肥后通过提高马铃薯叶片的锌浓度,促进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了其它器官的生长发育,最终提高了块茎产量和锌产量,T2和T3处理的块茎产量分别比T1增加了10.6%和22.5%,锌产量分别增加了26.9%和46.0%。"拌种+喷施"的锌肥施用技术法提高了锌向根和茎叶的分配率,降低了向块茎的分配率;施用锌肥提高了地上器官中向地下器官的转运系数。马铃薯种薯和叶片对小分子有机螯合态锌肥糖醇锌的吸收明显优于无机锌肥硫酸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肥 马铃薯 锌浓度 锌积累量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