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态区冬前低温下白菜型冬油菜不同抗寒品种(系)的比较 被引量:37
1
作者 刘自刚 张长生 +7 位作者 孙万仓 杨宁宁 王月 何丽 赵彩霞 武军艳 方彦 曾秀存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6-354,共9页
以白菜型冬油菜不同抗寒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在原种植区(甘肃天水)及北移区(甘肃临洮、兰州和永登)设置田间试验,采用田间记载、光合参数测定和显微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参试品种(系)在4个生态区的苗期形态、光合参数及气孔形态。结果... 以白菜型冬油菜不同抗寒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在原种植区(甘肃天水)及北移区(甘肃临洮、兰州和永登)设置田间试验,采用田间记载、光合参数测定和显微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参试品种(系)在4个生态区的苗期形态、光合参数及气孔形态。结果表明,与原种植区(天水)相比,冬油菜北移后苗期生长习性由半直立逐渐变为匍匐生长;冬前低温阶段叶片Gs、Ci明显下降,Tr明显上升,弱抗寒的天油品种冬前低温下叶片气孔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Pn下降,而强抗寒的陇油品种叶片气孔仍完全开放、Pn明显升高;北移区冬油菜日出叶数减少,根长、根直径增加。冬油菜北移后,苗期匍匐生长,强抗寒品种叶片光合作用增强,弱抗寒品种减弱,有机物被优先分配到根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北移 光合特征 气孔形态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差异蛋白质组学及光合特性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自刚 袁金海 +7 位作者 孙万仓 曾秀存 方彦 王志江 武军艳 方园 李学才 米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41-1550,共10页
分离鉴定白菜型冬油菜低温差异表达蛋白质,从蛋白质组角度为揭示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奠定基础。以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为材料,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技术,比较低温(4℃、–4℃)和常温(25℃/20℃)下叶片蛋白质组差异;对差异蛋白... 分离鉴定白菜型冬油菜低温差异表达蛋白质,从蛋白质组角度为揭示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奠定基础。以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为材料,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技术,比较低温(4℃、–4℃)和常温(25℃/20℃)下叶片蛋白质组差异;对差异蛋白进行KO和KEGG功能分析。结果表明,低温下陇油7号生长点下陷、植株匍匐,气孔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2-DE和PDQuest8.0.1软件分析表明,常温和4℃低温下叶片蛋白质斑点数分别726、738;相对于常温处理,4℃低温下陇油7号叶片10个蛋白点特异表达、5个蛋白点未表达;MALDI-TOF-TOF MS质谱分析鉴定出11个蛋白质,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有机酸代谢、核酸代谢、信号转导与细胞通讯等细胞过程。冰晶形态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陇油7号叶片蛋白质提取液中含有高活性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s,AFPs)。鉴定的11个蛋白质中,有5个蛋白质点与光合作用有关,低温下陇油7号叶片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 BPCase)活性和净光合速率Pn下降。叶片Pn下降与Ru BPCase表达抑制和活性降低有关,非气孔限制是Pn下降的主要因素;高活性抗冻蛋白在白菜型冬油菜抗寒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低温胁迫 蛋白质组学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块茎颗粒结合型淀粉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其RNAi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7
3
作者 刘玉汇 王丽 +4 位作者 杨宏羽 余斌 李元铭 张俊莲 王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87-1195,共9页
GBSSI是马铃薯块茎中控制直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为培育高支链淀粉含量或纯支链淀粉含量的转基因马铃薯材料,根据GenBank登录号X58453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技术获得马铃薯块茎GBSSI相似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预测G... GBSSI是马铃薯块茎中控制直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为培育高支链淀粉含量或纯支链淀粉含量的转基因马铃薯材料,根据GenBank登录号X58453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技术获得马铃薯块茎GBSSI相似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预测GBSSI相似基因cDNA序列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克隆的GBSSI相似基因与报道的GBSSI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99.78%,其开放阅读框长1824bp,编码607个氨基酸,具有许多重要功能位点。三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该蛋白具有淀粉合成功能,基因序列已注册到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EU403426。以此基因CDS内542bp的靶标序列作为干扰区段,扩增GBSSI的正反向基因片段,并引入237bp的内含子序列,构建由Patatin启动子驱动的具有"正义基因片段gbssA-内含子VP1-ABI3-like protein-反义基因片段gbssB"的植物干扰表达载体pBI121g-PgABI。本研究结果将为淀粉合成的进一步研究和高支链淀粉含量或纯支链淀粉含量的马铃薯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颗粒结合型淀粉合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RNAI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花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彭云玲 赵小强 +1 位作者 任续伟 李健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4,共6页
以耐旱性不同的3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在花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耐旱系廊黄和昌7-2与旱敏感系TS141的花期耐旱性差异。结果表明,花期干旱胁迫后,3份玉米自交系的生长受到抑制,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以及株高下降,枯叶率升高,相对含水... 以耐旱性不同的3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在花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耐旱系廊黄和昌7-2与旱敏感系TS141的花期耐旱性差异。结果表明,花期干旱胁迫后,3份玉米自交系的生长受到抑制,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以及株高下降,枯叶率升高,相对含水量下降,相对电导率升高,渗透调节剂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增加。但是各个指标在不同自交系内变化的幅度不同。与旱敏感系TS141相比,耐旱系廊黄和昌7-2的生长受抑制程度较小;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相对电导率升高幅度较小;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升高的幅度较大。干旱胁迫后,3份玉米自交系的开花时间间隔(ASI)延长,雄穗一级分枝数减少,产量降低。与旱敏感系TS141相比,耐旱系廊黄和昌7-2的ASI延长时间较短,雄穗一级分枝数减少的幅度较小,产量下降幅度较小,特别是单穗重和穗粒数表现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玉米自交系 开花期 生理生化指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世红 周宽基 +1 位作者 杨文雄 王化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12-1315,共4页
"兰州核不育小麦"是我们发现的小麦雄性不育突变体,经遗传分析,其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ms1g控制,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光、温等变化的影响。利用该突变体[2n=42W(msms)=42]和蓝粒附加系小麦[2n=42W(M... "兰州核不育小麦"是我们发现的小麦雄性不育突变体,经遗传分析,其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ms1g控制,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光、温等变化的影响。利用该突变体[2n=42W(msms)=42]和蓝粒附加系小麦[2n=42W(MSMS)+2(4E)]杂交,经连续自交选育,创建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实现了小麦隐性核不育的有效保持。本文简述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育种应用的主要技术难点—深蓝粒的发生和累加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特别是提出通过分子设计育种,使蓝粒标记基因Ba、雄性可育基因MS和花粉致死基因ki集中于4E染色体或染色体臂上,以彻底解决深蓝粒的发生和累加效应,为杂交小麦在育种工作及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核不育 4E染色体 雄性不育基因ms 花粉致死基因ki 深蓝粒累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抗倒伏性评价及其与株型性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方新玲 李辉 +9 位作者 魏家萍 董小云 米文博 郑国强 曹小东 李诚德 岳瑶琴 张斌峰 刘高阳 刘自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28,共11页
于2018—2019年以44份不同抗倒性的白菜型冬油品系(种)为试材,依据改良倒伏系数(ILC)法对其抗倒伏性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探讨白菜型冬油菜株型、茎秆力学特性、干物质积累量等对其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ILC可将白菜型冬油菜参试... 于2018—2019年以44份不同抗倒性的白菜型冬油品系(种)为试材,依据改良倒伏系数(ILC)法对其抗倒伏性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探讨白菜型冬油菜株型、茎秆力学特性、干物质积累量等对其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ILC可将白菜型冬油菜参试材料聚为3类:Ⅰ类为强抗倒性材料,包含2个品系(种);Ⅱ类为中等抗倒性材料,包含15个品系(种);Ⅲ类材料抗倒性最弱,包含27个品系(种)。聚类结果与田间倒伏分级结果基本吻合,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0.452**),表明利用ILC评价白菜型冬油菜的抗倒伏性具有可靠性。与Ⅱ类、Ⅲ类材料相比,抗倒性强的Ⅰ类材料株高显著变矮,重心高度显著降低,其平均株高和重心高度比倒伏Ⅲ类材料分别降低19.8 cm和17.8 cm。白菜型冬油菜茎秆抗折力在三类材料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抗倒伏Ⅰ类参试材料平均茎秆抗折力是Ⅲ类材料的2.59倍。白菜型冬油菜倒伏系数与株高(r=0.346^(*))、地上部鲜质量(r=0.344^(*))、重心高度(r=0.579^(*))呈显著正相关,与茎秆抗折力(r=-0.518^(*))呈显著负相关。与Ⅱ类、Ⅲ类材料相比,Ⅰ类参试材料根长增长38%~41%,根鲜质量增大71%~102%,分枝部位降低32%~44%,一次分枝数增加10%左右、单株角果数增加30%~38%、角果长度增长1%左右、每角粒数增加11%~14%,千粒重增加21%~23%。白菜型冬油菜参试材料抗倒伏性存在显著差异,植株高度、重心高度、地上部鲜质量、茎秆抗折力等是影响其抗倒伏性的关键因素,株高较小、重心高度较低、茎秆抗折力大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更高产抗倒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倒伏系数 株型 聚类分析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强冬性区白菜型冬油菜临界安全越冬率及产量补偿效应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郑国强 刘自刚 +9 位作者 魏家萍 李诚德 曹小东 方新玲 董小云 李辉 米文博 徐春梅 徐明霞 邹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28,共10页
以3个不同抗寒性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模拟不同越冬条件下,探讨越冬率对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产量、株型性状、角粒性状、生育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越冬率在30%~100%范围内,随越冬率的增加,白菜型冬油菜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 以3个不同抗寒性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模拟不同越冬条件下,探讨越冬率对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产量、株型性状、角粒性状、生育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越冬率在30%~100%范围内,随越冬率的增加,白菜型冬油菜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陇油7号、冬油2号越冬率为85%时产量分别为4462.2 kg·hm^(-2)和4057.0 kg·hm^(-2),达到最高值;天油4号越冬率为90%时产量最高,为3591.8 kg·hm^(-2)。方差分析表明,陇油7号和天油4号越冬率大于75%,冬油2号越冬率大于70%时,越冬率变化对其产量水平无显著影响,而越冬率低于这一阈值时,其产量显著降低。回归分析表明,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与其产量的关系符合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表明,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变化与植株分枝部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单株分枝数、角果长度和数量、粒数和粒重、单株重量等呈显著负相关(P<0.05),种子、角果和侧枝的干鲜质量及蔗糖含量与越冬率变化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因此,冬前播种密度保持在65万株·hm^(-2)时,我国北方强冬性区白菜型冬油菜安全越冬临界值范围为70%~75%,不同品种的安全临界越冬率存在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白菜型冬油菜的分枝和结实性能,对返青群体不足导致的产量损失具有补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临界安全越冬率 产量 农艺性状 补偿效应 北方强冬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PHT1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康康 陆雯佳 +8 位作者 宋美妮 马增科 陆浩 张艺凡 李存炯 姚立蓉 孟亚雄 王化俊 汪军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49,共9页
植物磷转运蛋白1(phosphase transporter protein 1,PHT1)家族在植物磷吸收和转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大麦PHT1基因家族成员的特性,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大麦PHT1家族成员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到14个大麦PHT1(HvPT1... 植物磷转运蛋白1(phosphase transporter protein 1,PHT1)家族在植物磷吸收和转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大麦PHT1基因家族成员的特性,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大麦PHT1家族成员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到14个大麦PHT1(HvPT1~HvPT14)基因,分布在2H、4H、5H和7H染色体上。根据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和保守蛋白基序,可将14个大麦PHT1基因分为3个亚群。基于RNA-seq数据对大麦品种GN121(磷高效基因型)根和叶片中12个PHT1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在低磷胁迫处理下,根中HvPT1、HvPT7、HvPT10和HvPT12基因以及叶片中HvPT13基因均上调表达。进一步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大麦品种GN121和GN42(磷低效基因型)根中10个PHT1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两个品种根中HvPT7、HvPT8、HvPT10、HvPT12和HvPT14基因在磷恢复后第3 d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低磷处理第22 d的表达量,推测这5个基因在低磷胁迫下参与磷的吸收和转运;此外HvPT5基因在磷恢复后第3 d的GN42根中表达量显著下降,而在GN121根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说明HvPT5基因的表达与品种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PHT1基因家族 磷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