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种群结构和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闫倩倩 郭星 +4 位作者 谢飞 侯亚莉 赵栋 魏海龙 何丽娟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3期297-303,共7页
为了明晰甘肃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的种群动态特征,揭示其生存规律,以期为领春木的保护、种群恢复与资源管理提理论支撑,本研究以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方调查法,对分布于插岗梁自然保护区的领春... 为了明晰甘肃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的种群动态特征,揭示其生存规律,以期为领春木的保护、种群恢复与资源管理提理论支撑,本研究以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方调查法,对分布于插岗梁自然保护区的领春木种群进行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插岗梁领春木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集中处于Ⅰ-Ⅴ龄级,总比高达75.69%,种群年龄结构的动态指数V Pi为25.10、V Pi'为1.95,均大于0,领春木种群目前属于增长型。领春木的存活曲线更接近DeeveyⅡ型,表明领春木种群各个年龄的死亡率基本相近。时间序列分析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个体数量增加,幼龄和中龄个体缺乏补充,种群在未来会面临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岗梁 领春木 种群结构 存活曲线 数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坡向主要灌丛群落随海拔梯度变化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飞 屠彩芸 +4 位作者 曹秀文 刘锦乾 杨永红 张涛 齐昊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6,共11页
采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坡向主要灌丛群落沿着海拔梯度的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旨在了解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海拔梯度植被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为白龙江干旱河谷区域不同海拔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 采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坡向主要灌丛群落沿着海拔梯度的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旨在了解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海拔梯度植被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为白龙江干旱河谷区域不同海拔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梯度同一坡向物种数不同,同一海拔不同坡向物种数也不同,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坡向物种数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同一海拔梯度内不同坡向主要植被类型也不同。(2)主要灌木群落α多样性在不同坡向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减小的趋势。不同坡向草本群落α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也表现出先升高后减小的趋势。对主要灌丛α多样性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物种丰富度指数对物种多样性贡献率最大,表现为丰富度指数(D1、D2)>生态优势度指数(SN)>种间机遇指数(H)>群落均匀度指数(R)。(3)不同坡向主要灌丛群落β多样性Whittaker指数沿着不同海拔梯度变化不大,最大值出现在海拔1 250~1 650 m;Routledge和Codyβ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450~1 650 m出现最大值,但是大体呈现出波形变化。草本β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变化较大,阳坡植物的β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050~1 250 m达到最大,阴坡和半阴半阳坡在海拔区间1 250~1 450 m达到最大,半阴半阳坡的β多样性指数均大于阳坡。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坡向、不同海拔梯度物种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都不同,且不同坡向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物种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呈一定的相关性,说明海拔和坡向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主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灌丛 海拔 坡向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洮河林区5种典型森林枯落物与土壤层水源涵养效应 被引量:23
3
作者 赵阳 王飞 +5 位作者 齐瑞 陈学龙 雷炜 曹秀文 刘锦乾 杨永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8-125,共8页
为了研究白龙江、洮河林区森林林地水源涵养效应,选取5种森林林下枯落物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水法、环刀法对其枯落物和土壤层持水功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5种不同林型枯落物蓄积量差异不显著,最大持水量在21.07~29.20 t/hm^(... 为了研究白龙江、洮河林区森林林地水源涵养效应,选取5种森林林下枯落物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水法、环刀法对其枯落物和土壤层持水功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5种不同林型枯落物蓄积量差异不显著,最大持水量在21.07~29.20 t/hm^(2),大小依次为冷杉林>栎类混交林>落叶松林>桦木林>油松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均符合Q=alnt+b的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符合V=k·tn的幂函数关系;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在2 848.97~3 168.15 t/hm^(2),大小为冷杉林>桦木林>栎类混交林>油松林>落叶松林;5种林型0—60 cm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均占到林地持水总量的99%以上,林地水源涵养量在2 876.63~3 197.35 t/hm^(2),大小为冷杉林>桦木林>栎类混交林>油松林>落叶松林。综合研究得出,林地水源涵养能力是林木种类、土壤、立地、气候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半分解层是枯落物持水的主体,土壤层是林地涵养水源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洮河林区 枯落物 土壤 水源涵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白龙江3种次生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飞 白青蒙 +7 位作者 曹秀文 刘锦乾 齐瑞 赵阳 张涛 陈学龙 李波 王若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6-125,共10页
【目的】以甘肃南部白龙江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 Mary、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 Burk和糙皮桦Betula utilis D.Don 3种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研究3种次生林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间的相互... 【目的】以甘肃南部白龙江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 Mary、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 Burk和糙皮桦Betula utilis D.Don 3种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研究3种次生林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机制,进而更好地理解其潜在生态学过程和影响机理。【方法】采用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在研究区分别设置3块50 m×50 m固定样地,选取样地叶片-凋落物-土壤测量C、N、P含量,运用养分利用效率和再吸收效率分析植物对土壤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养分利用策略。【结果】结果表明:1)3种次生林有机C、N、P含量均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叶片有机C、P含量高于全国植物叶片平均值,N含量略低于全国平均值,土壤有机C含量高于全国平均值,但是N、P含量低于全国平均值,叶片有机C、N和P含量显著高于凋落物和土壤(P<0.05),凋落物有机C、N和P含量显著高于土壤(P<0.05)。叶片N∶P在11.21~12.98之间,凋落物C∶N在30.63~36.75之间,表现出植物生长和微生物分解凋落物受到N元素的限制;土壤N∶P在1.84~2.21之间,辽东栎最小,糙皮桦最大,糙皮桦N、P计量比显著大于其他2种(P<0.05)。2)糙皮桦叶片N含量内稳态弱,辽东栎和红桦叶片N含量具有较高的内稳态,3种次生林P含量具有较高的内稳态,在土壤低P限制下植物能保持P平衡,限制性养分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具有相对稳定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也较为稳定。植物叶片对N、P的再吸收率表现为红桦>辽东栎>糙皮桦,且对N的吸收率大于P。【结论】3种次生林生长、凋落物分解受N限制明显,土壤P含量较低,N、P是限制白龙江3种次生林生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旨在为甘肃南部白龙江次生林生态功能恢复与演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 次生林 化学计量特征 叶片 凋落物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沙滩林场次生林群落优势种群结构与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赵阳 李波 +5 位作者 王飞 王若鉴 张涛 曹秀文 刘锦乾 杨永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4,64,共11页
【目的】了解甘肃白龙江林区沙滩林场次生林群落的生存现状,预测群落发展趋势,为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杉人工林退化形成的次生林群落为对象,设置50 m×50 m的标准样地6块,测量样地内胸径(D)≥3 cm的全部乔木... 【目的】了解甘肃白龙江林区沙滩林场次生林群落的生存现状,预测群落发展趋势,为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杉人工林退化形成的次生林群落为对象,设置50 m×50 m的标准样地6块,测量样地内胸径(D)≥3 cm的全部乔木的胸径、树高、冠幅,并记录林木生长状况;对胸径(D)<3 cm的乔木幼苗、幼树,测量并记录其地径、高度、冠幅和林木生长状况;并在每个样地设置3个10 m×10 m的灌木样方,调查灌木物种组成、数量等。基于以上调查数据,以径级代替龄级分析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运用数量化方法研究优势种群的数量化动态,并以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的计测指标,计算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分析种间总体联结性。【结果】次生林群落为岷江冷杉桦木林群落,乔木层共有树种13种,云杉已大量死亡。现存群落中,岷江冷杉种群结构完整,幼龄个体比例大,存活率高,为增长型种群;桦木(红桦和糙皮桦)幼龄个体比例低,存活率不高,已呈现出衰退趋势;槭树、花楸等小规模种群结构多不完整。种群数量化分析表明,各种群生存状态不稳定,易受随机干扰,受随机干扰时岷江冷杉种群最稳定,红桦种群次之,槭树、花楸等种群结构均不稳定。岷江冷杉种群在乔木层和灌木层均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桦木在乔木层的生态位宽度仅次于岷江冷杉,优势明显,但其更新不良,在灌木层不具优势。乔木层、灌木层物种间总体均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结论】研究区次生林群落为正向演替,种群优势度与生态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各种群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的变化阶段,群落结构尚不稳定。桦木种群在乔木层优势尚存,但在灌木层更新受到限制,不具备发展成优势种群的条件;云杉人工林则必被淘汰;岷江冷杉在乔、灌木层均有较大优势和生态位宽度,表现出进一步扩散的可能。因此本研究区次生林的经营应以培养冷杉林为主,为冷杉林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林区 森林演替 次生林 优势种 种群结构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插岗梁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主要林分土壤与枯落物水文特性研究
6
作者 王飞 白青蒙 +7 位作者 王若鉴 杨永红 李玉 王永元 要静 刘锦乾 王健 张力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5-272,共8页
以甘肃插岗梁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区域主要林分为研究对象,探究林分土壤和枯落物的水文特性,为营造合理的水土保持林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参考。将1800~2300、2300~2800、2800~3500 m划分为低、中、高海拔区域,通过实地调查与采样,运用环... 以甘肃插岗梁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区域主要林分为研究对象,探究林分土壤和枯落物的水文特性,为营造合理的水土保持林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参考。将1800~2300、2300~2800、2800~3500 m划分为低、中、高海拔区域,通过实地调查与采样,运用环刀法和室内浸泡法,对比分析不同海拔区域林分枯落物层储量、持水过程、持水能力,以及土壤层持水能力和入渗过程。结果表明:1)土壤密度在0.61~0.93 g/cm^(3),表层(0~10 cm)土壤密度在0.61~0.84 g/cm^(3),次表层(10~20 cm)土壤密度在0.63~0.93 g/cm^(3);中海拔表层土壤密度略大于低海拔表层土壤密度,低海拔和高海拔次表层土壤密度小于表层,中海拔表层土壤密度小于次表层。最大储水量在499.84~1331.02 t/hm^(2),土壤最大储水量都是高海拔区域最大,其次是低海拔区域,中海拔区域最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在4.11%~9.53%,中海拔区域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小为4.11%,低海拔区域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为6.17%;高海拔区域土壤最大储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储水量和总孔隙度均最大;海拔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最大储水量和总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2)不同海拔区域枯落物累积量在27.58~102.32 t/hm^(2),其中高海拔区域枯落物累积量最大,其次为低海拔区域,人工林中海拔区域最小,枯落物最大拦蓄量、有效拦蓄量都是高海拔区域最大,低海拔区域次之,中海拔区域最小,其相互之间及与累积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将枯落物持水量和吸水速率分别与浸水时间进行拟合,其关系分别满足对数和指数函数关系,拟合效果较好。高海拔区域土壤和枯落物持水性能最强,低海拔区域次之,中海拔人工林最小。研究区在未来森林经营或水土保持林造林过程中,应适当提高混交林的种植比例,以增加枯落物水文效益,使土壤更加通气透水,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森林水文 枯落物 插岗梁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辽东栎不同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昆 曹秀文 +3 位作者 刘锦乾 张涛 王飞 黄旭东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55-60,共6页
为了解白龙江地区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 Mary)不同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采用典型样方法布设16个辽东栎样地,采集根、枝和叶样品,分析C、N、P含量。结果表明:(1)辽东栎C、N、P在各器官中的表现分别为叶(517.36g·kg^(... 为了解白龙江地区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 Mary)不同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采用典型样方法布设16个辽东栎样地,采集根、枝和叶样品,分析C、N、P含量。结果表明:(1)辽东栎C、N、P在各器官中的表现分别为叶(517.36g·kg^(−1))>根(411.39g·kg^(−1))>枝(392.87g·kg^(−1));叶(19.51g·kg^(−1))>枝(6.09g·kg^(−1))>根(5.82g·kg^(−1));叶(1.75g·kg^(−1))>枝(1.03g·kg^(−1))>根(0.61g·kg^(−1)),3种营养元素分配到叶片中的最多。(2)各器官种C相对N、P稳定为弱变异,其中变异系数最大值是根部的P含量。(3)各器官C∶N范围在28.15~69.93,最大的在根部,叶片最小;C∶P范围在311.33~814.25,叶片最小,根最大;N∶P范围在6.41~12.07,枝最小,根最大。(4)C与N和N∶P呈极显著性正相关,C与C∶N呈显著性负相关。N与C、P、C∶N、C∶P以及N∶P都呈极显著性相关,与P和N∶P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含量与N、C∶N、C∶P都呈极显著性相关,与C∶N和C∶P呈极显著性负相关。C∶N与C∶P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N∶P呈极显著性负相关,C∶P与N∶P呈显著性正相关。由此可见,该地区辽东栎各器官营养元素的含量与相应器官的功能结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辽东栎 植物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抚育间伐作业现状及建议--以白龙江林区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申英 杨珊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8期170-171,共2页
森林抚育间伐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森林的培育效率,对林业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本文以白龙江林区为例,介绍白龙江林区抚育现状,分析白龙江林区抚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可为林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 抚育间伐 现状 问题 建议 白龙江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舟曲林业局森林资源结构与特征分析
9
作者 黄昆 奚淑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5期118-118,124,共2页
本文对白龙江舟曲林业局森林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06 189.6 hm^2,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两者合计占总林地的94.91%;森林覆盖率在46.45%~74.64%之间,其中沙滩林场最高,憨班林场最低;乔木林主要以松科和杨柳... 本文对白龙江舟曲林业局森林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06 189.6 hm^2,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两者合计占总林地的94.91%;森林覆盖率在46.45%~74.64%之间,其中沙滩林场最高,憨班林场最低;乔木林主要以松科和杨柳科等为优势种,占总乔木林的80%以上;灌木树种以小檗科、杨柳科和蔷薇科为主,占总灌木的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舟曲林业局 森林资源 结构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付作霖 曹秀文 +4 位作者 朱学泰 李丹春 赖宏杰 汪宏波 高智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3-188,275,共7页
为了揭示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大型真菌物种种群结构,在收集已有文献资料和补点调查的基础上,对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天然分布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本区分布大型真菌共计486种,隶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 为了揭示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大型真菌物种种群结构,在收集已有文献资料和补点调查的基础上,对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天然分布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本区分布大型真菌共计486种,隶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55科,119属;2)优势科有红菇科、口蘑科等14科(占总科数的25.45%)364种(占总种数的75.78%);3)优势属有红菇属、丝膜菌属等27属(占总属数的22.69%)330种(占总种数的67.90%);4)大型真菌区系由多种地理分布类群组成,世界广布类群占71.43%,北温带类群占18.94%,泛热带地理分布中能够向北延伸分布的类群占7.56%,其余类群占比均不足2%。表明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大型真菌分布为北温带区系性质,具备从亚热带向北温带过度的区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物种多样性 真菌区系 地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洮河林区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5
11
作者 齐昊 权丽 +3 位作者 王永元 黄旭东 张小磊 孙学刚 《四川林业科技》 2018年第3期70-76,82,共8页
针对全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试点工作,按照国家种质资源库的规定与标准,在白龙江、洮河林区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数据基础上,采用B/S架构,Spring MVC设计模式,使用JSP作为开发语言,后台采用My SQL数据库,设计开发出白龙江、洮河林... 针对全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试点工作,按照国家种质资源库的规定与标准,在白龙江、洮河林区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数据基础上,采用B/S架构,Spring MVC设计模式,使用JSP作为开发语言,后台采用My SQL数据库,设计开发出白龙江、洮河林区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平台的建立实现了白龙江、洮河林区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数字化表达和利用,为以后数据融合提供保障,也为甘肃省开启全省范围种质资源普查提供一定的发展经验以及数据共享、融合的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洮河林区 林木 种质资源 共享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林区油松林分因子对中华松针蚧危害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丹春 付作霖 +2 位作者 徐红霞 曹秀文 刘锦乾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0-186,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油松林分因子对中华松针蚧(Matsucoccus sinensis Chen)发生不同危害程度之间的影响,为白龙江林区中华松针蚧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白龙江林区选取林龄相对一致(约25年)的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样地内草本... [目的]通过研究油松林分因子对中华松针蚧(Matsucoccus sinensis Chen)发生不同危害程度之间的影响,为白龙江林区中华松针蚧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白龙江林区选取林龄相对一致(约25年)的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样地内草本盖度、林分密度、郁闭度、枝下高、树高、冠幅及胸径7个林分因子及中华松针蚧的虫情指数,依据样地内虫情指数的分组,分析不同林分因子与样地内虫情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草本盖度、林分密度、树高、枝下高、胸径及冠幅6个林分因子对中华松针蚧发生危害程度有显著影响,郁闭度无显著影响。通过多重回归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中华松针蚧发生危害程度的关键林分因子为草本盖度、林分密度及枝下高。草本盖度对中华松针蚧虫情指数影响极显著(P <0.01),相关性分析得出二者变化具有相反的趋势,随着草本盖度的增加,虫情指数降低。林分密度对中华松针蚧虫情指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其低密度林分(381~763株·hm^(-2))受中华松针蚧的危害加重,林分密度(> 763株·hm^(-2))的油松林受其危害程度较轻。不同枝下高对中华松针蚧虫情指数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 <0.01),枝下高较高(3.5~4.4 m)的油松受中华松针蚧危害严重,枝下高较低(1.1~3.5 m)的油松林受危害程度低。[结论]油松纯林的林分因子与中华松针蚧发生危害关系密切,其中草本盖度、林分密度及枝下高3个林分因子影响中华松针蚧发生危害最为显著。建议在中华松针蚧的防治工作中,可通过调整林分因子进行合理的修枝、间伐等营林措施以达到控制危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松针蚧 油松 虫情指数 林分因子 草本盖度 林分密度 枝下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下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27
13
作者 冯宜明 陈学龙 +5 位作者 齐瑞 赵阳 侯亚丽 闫倩倩 李社勤 徐德才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4期807-815,共9页
根据野外11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应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对甘肃亚高山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下30个种(包括15种灌木和15种草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灌木针刺悬钩子(Rub... 根据野外11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应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对甘肃亚高山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下30个种(包括15种灌木和15种草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灌木针刺悬钩子(Rubus pungens)、箭竹(Sinarundinaria nitida)、秀丽莓(Rubus amabilis)、草本东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s)、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紫花碎米荠(Cardamine tangutorum)的生态位宽度较大,表明这些物种适应能力强,分布范围广,倾向于泛化种。生态位宽的种群可能产生较小的生态位重叠,生态位较窄的种群间也会产生较大的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程度无相关性。总体上看,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下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均较小,种间竞争并不激烈。从生态响应来看,灌木层的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幼苗和草本层的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发展性最强,今后可能会发展为云杉人工林下的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人工林 林下植物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度 生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植被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栋 王琪 +2 位作者 连娥 魏海龙 郭星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8-185,共8页
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状况及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为干旱河谷植被恢复重建中的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及造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状况及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为干旱河谷植被恢复重建中的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及造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干旱河谷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狼牙刺(Sophora davidii)、河朔荛花(Wikstroemia chamaedaphne)、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酸枣(Ziziphus jujuba)和荆条(Vitex negundo)等主要人工林土壤的碳、氮和磷含量,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不同林型对土壤营养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白龙江干旱河谷6种植被类型土壤C、N、P含量均处于中下水平;刺槐、狼牙刺、华西小石积、酸枣和荆条土壤C∶N值随土层的加深而升高;6种植被类型土壤C∶P、N∶P平均值均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和我国平均水平。6种植被类型对土壤营养元素、化学计量和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最好的为河朔荛花,其次为荆条,再次为刺槐,因此推荐选择上述3树种作为白龙江干旱河谷造林先锋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 白龙江 干旱河谷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干旱河谷5种灌木抗旱性评价及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谢飞 闫倩倩 +1 位作者 郭星 刘锦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1-56,共6页
为在白龙江干旱河谷植被重建和恢复过程中更加科学地选择树种,以两年生狼牙刺Sophora davidii、河朔荛花Wikstroemia chamaedaphne、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酸枣Ziziphus jujuba、荆条Vitex negundo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制... 为在白龙江干旱河谷植被重建和恢复过程中更加科学地选择树种,以两年生狼牙刺Sophora davidii、河朔荛花Wikstroemia chamaedaphne、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酸枣Ziziphus jujuba、荆条Vitex negundo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制土壤水分,测定不同水分条件下5个树种的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等指标,评价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各树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1)80%~85%、50%~55%水分条件下狼牙刺和华西小石积抗旱性优良。(2)30%~35%、10%~15%水分条件下狼牙刺和荆条抗旱性优良。(3)综合4个水分条件,狼牙刺和华西小石积的抗旱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 干旱河谷 抗旱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白龙江2种次生林不同器官C、N、P、K计量特征 被引量:14
16
作者 霍怀成 曹秀文 +7 位作者 刘锦乾 王飞 齐瑞 赵阳 张涛 陈学龙 王若鉴 要静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72,共9页
为明确甘南白龙江2种次生林各器官C、N、P、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掌握养分元素在不同次生林分配格局及各器官养分受限状况等情况,对该地区红桦和辽东栎2种主要次生林各器官(根、主干、各级枝、叶片)进行取样,分析其含水率、C、N、P和K含... 为明确甘南白龙江2种次生林各器官C、N、P、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掌握养分元素在不同次生林分配格局及各器官养分受限状况等情况,对该地区红桦和辽东栎2种主要次生林各器官(根、主干、各级枝、叶片)进行取样,分析其含水率、C、N、P和K含量以及各元素之间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2种次生林叶片含水率最大,红桦各器官含水率在34.09%~59.01%,从大到小依次为叶片>一级枝>根>二级枝>三级枝,辽东栎各器官含水率在33.98%~52.66%,叶片>根>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四级枝,叶片含水率均最高,其次为根,枝级越高含水率越小。2)2种次生林叶片的C、N、P、K含量最高。辽东栎C含量在387.19~529.64 g·kg^(-1),叶片C含量最高,其他各器官含量相差不大,C属于弱变异。N含量在5.03~19.54 g·kg^(-1),从大到小依次是叶片>三级枝>四级枝>根>二级枝>一级枝>主干。叶片P和K含量也是最高,除根的K含量以外,其他器官都表现出2种元素含量从形态学的下端到上端依次增加。N与K含量呈显著性相关,P变异系数较大,属于强变异。红桦C、P和K变化一致,除根以外,从主干到叶片3种元素含量依次增加,P含量从根到叶片依次增加,C变异系数最小属于弱变异,K含量属于强变异。3)2种次生林叶片的C∶N、C∶P、C∶K和P∶K最小,N∶P最大。红桦叶片的N∶K也是最小,C∶N与N∶K呈显著性负相关,C∶P与N∶P以及C∶K与N∶K呈显著性正相关。辽东栎的N∶K除叶片,从根到四级枝依次减小,C∶P与N∶P呈显著性正相关,C∶K与N∶K和P∶K也呈显著性正相关。由此可见,甘南白龙江2种次生林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与相应器官的功能结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辽东栎 红桦 甘南白龙江 植物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林区2种次生林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飞 曹秀文 +8 位作者 刘锦乾 齐瑞 赵阳 张涛 陈学龙 曹家豪 王若鉴 武亚男 杨静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51,58,共9页
分析白龙江林区2种次生林群落与结构组成,丰富该地区森林动态资料,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采用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于自然恢复林中选取次生林栎林(LL)和桦木林(HM)2种林分,分别设置8块20 m×20 m固... 分析白龙江林区2种次生林群落与结构组成,丰富该地区森林动态资料,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采用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于自然恢复林中选取次生林栎林(LL)和桦木林(HM)2种林分,分别设置8块20 m×20 m固定样地,对胸径≥3 cm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计算群落多样性指数、特征值和相似性系数等指标。结果表明,HM和LL中树种丰富且在群落内空间分布比较均匀。LL中共有植物70种,属于46个属、26个科,以壳斗科、蔷薇科、松科、忍冬科为主;HM中共有植物63种,属于35个属、22个科,以桦木科、蔷薇科、松科、杨柳科为主。LL和HM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群落个体主要集中在Ⅰ~Ⅲ级,Ⅴ龄级以后个体较少,表明2种群落均为增长型。2种次生林群落树种组成、空间结构存在异同,HM和LL群落均表现出多数种集中在少数科。说明试验林分植被恢复遵循群落演替动态规律,选择起源和演化具有相似性的树种作为建群种。建议在该地区搭配合理的其他树种,提高林分质量,加强次生林优势植物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组成 次生林 白龙江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腐酸对白龙江干旱河谷5种苗木抗旱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星 谢飞 +2 位作者 闫倩倩 曹秀文 杨帆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6-94,共9页
探究黄腐酸对白龙江干旱河谷5种灌木树种苗期抗旱性的影响,为白龙江干旱河谷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途径。以1年生狼牙刺、河朔荛花、华西小石积、酸枣、荆条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下4种浓度黄腐酸对5种幼苗生理... 探究黄腐酸对白龙江干旱河谷5种灌木树种苗期抗旱性的影响,为白龙江干旱河谷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途径。以1年生狼牙刺、河朔荛花、华西小石积、酸枣、荆条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下4种浓度黄腐酸对5种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黄腐酸提高了狼牙刺、河朔荛花、酸枣、荆条4种幼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延缓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降低,抑制丙二醛含量的升高。但试验所用黄腐酸浓度,降低了华西小石积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通过生理指标的综合评价表明,黄腐酸对5种苗木抗旱性提高的程度依次为:酸枣>河朔荛花>荆条>狼牙刺>华西小石积,试验所用浓度降低了华西小石积的抗旱性。200mg·L-1的黄腐酸有效提高了狼牙刺、河朔荛花、酸枣、荆条苗期抗旱性,100~400mg·L-1的黄腐酸均降低了华西小石积苗期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腐酸 干旱胁迫 抗旱性 干旱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白龙江上游高山林线过渡区地被物及土壤水文特性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永红 王飞 +5 位作者 曹秀文 刘锦乾 王若鉴 李社勤 徐德才 王双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5-150,共6页
以甘南白龙江上游高山林线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高山林线区域地被物和土壤的持水特性,结果表明:(1)白龙江上游高山林线不同区域地被物总蓄积量在37.33~127.28t/hm^2,林线上最小,林线下最大,林线区域... 以甘南白龙江上游高山林线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高山林线区域地被物和土壤的持水特性,结果表明:(1)白龙江上游高山林线不同区域地被物总蓄积量在37.33~127.28t/hm^2,林线上最小,林线下最大,林线区域和林线下相差不大;地被物不同成分中枯落物分解层的蓄积量最大,占总蓄积量的一半以上;林线下地被物的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最大,林线上地被物的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最小。(2)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变化而增加,林线上土壤容重的变化最大,在0—10cm土壤容重最小为0.56g/cm^3,在20—40cm土壤容重最大为1.12g/cm^3,非毛管孔隙度的变化与土壤容重的变化相反,随着土层的增加非毛管孔隙度减小,林线下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为8.07%,林线上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为6.27%。(3)林线0—10cm的初渗率最大,平均入渗率也最大,林线上的初渗率最小,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基本一致,土壤持水率与时间进行回归拟合,二者存在着幂函数关系,符合关系式Y=at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地被物 土壤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濒危树种大果青杄优势种群种间关系 被引量:7
20
作者 谢飞 郭星 +2 位作者 闫倩倩 杨帆 何丽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115,共11页
【目的】揭示白龙江流域大果青杄Picea neoveitchii天然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主要物种的种间关系,探讨群落伴生种间相关性及的资源竞争压力,以期为大果青杄保护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典型样地调查,采用方差比率... 【目的】揭示白龙江流域大果青杄Picea neoveitchii天然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主要物种的种间关系,探讨群落伴生种间相关性及的资源竞争压力,以期为大果青杄保护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典型样地调查,采用方差比率、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方法,分析大果青杄群落乔、灌、草3个层次优势种群的种间相关性。【结果】大果青杄群落内共出现植物35科62属78种,其中乔木层6科10属14种,灌木层21科32属37种、草本层13科23属27种。乔木层大果青杄为第一优势树种,其次为华山松、油松等。灌木层中优势种群有蒙古栎、刺叶高山栎、茶藨子,其次为毛叶水栒子、毛黄栌、光果莸、堆花小檗、小叶鼠李等。草本层的优势种群为青绿薹草和东方草莓,其次为野棉花、牛尾蒿、蒙古风毛菊、豨莶、车前等。大果青杄群落乔木层总体联结性呈显著的正联结,灌木层和草本层种间总体联结性呈不显著正联结,结合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结果,乔、灌、草3个层次种间相关性均不存在显著负相关情况,不显著种对数均大于显著种对数,总体趋于不显著负相关。【结论】大果青杄群落内物种对资源环境竞争趋于平稳,乔、灌、草3个层次物种间相关程度较弱,物种呈偶然聚合,群落演替处于较高阶段,结构稳定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青杄 种间相关性 白龙江 濒危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