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说文》“我”字训释考辨 被引量:3
1
作者 雷春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6-149,共4页
考诸甲骨文、金文,"我"有两源:一从手从戈,一从禾从戈,以"割手"、"割禾"为造意,以"戈"为声;"戈",方言读guó,与"割"的方言读音一致,故"我"乃"割"... 考诸甲骨文、金文,"我"有两源:一从手从戈,一从禾从戈,以"割手"、"割禾"为造意,以"戈"为声;"戈",方言读guó,与"割"的方言读音一致,故"我"乃"割"之本字,有宰割、宰杀之义,甲文里有此用例;"我"被借作自称之后,另造"割"表本义;手的古文作、禾穗作,垂的古文作,三者相近,导致混同,故有许慎这样的说法。,从爪从戈,是"我"之金文字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甲骨文 金文 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诗》的《序》《传》歧异原因析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锦煜 赵茂林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69-75,共7页
《毛诗》的《序》《传》歧异的有34篇,表现为《序》《传》矛盾、不相应和不相涉。其歧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序》《传》解释侧重点不同,《序》含混、前后矛盾,《传》误读经文,《序》《传》依据的材料不同,续《序》与《传》都据首《序》... 《毛诗》的《序》《传》歧异的有34篇,表现为《序》《传》矛盾、不相应和不相涉。其歧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序》《传》解释侧重点不同,《序》含混、前后矛盾,《传》误读经文,《序》《传》依据的材料不同,续《序》与《传》都据首《序》申发,但申发点不同,《传》对《序》有所修订,《序》《传》皆经多人续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诗 歧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洮州方言成因探析
3
作者 王可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158-162,共5页
甘肃洮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北次方言区,属中原官话,但其中又兼具江淮方言、吴方言的特点。洮州方言是生活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卓尼两县以及迭部、夏河、碌曲等县的部分地区汉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各民族相互交际的主要工具。... 甘肃洮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北次方言区,属中原官话,但其中又兼具江淮方言、吴方言的特点。洮州方言是生活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卓尼两县以及迭部、夏河、碌曲等县的部分地区汉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各民族相互交际的主要工具。本文从江淮移民、历史行政区划、语言接触等方面对洮州方言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考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洮州 方言 成因 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阳修理性人格及其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 被引量:4
4
作者 范卫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28,共6页
欧阳修开领了有宋一代的士风、学风和文风,为当世及后代确立了一种新型的"人格范式",这一人格范式影响和培育了有宋一代的士人人格,对宋代文化的影响巨深。作为学者型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的政治活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欧阳修开领了有宋一代的士风、学风和文风,为当世及后代确立了一种新型的"人格范式",这一人格范式影响和培育了有宋一代的士人人格,对宋代文化的影响巨深。作为学者型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的政治活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活动造就了他完备的理性人格,使其人格结构具有他人所不具备的历史理性、批判理性和实证理性的人格要素。研究和总结欧阳修的理性人格,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欧阳修人格范式的理解,而且对于现代人格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人格 理性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诗学视域下的“花儿”起兴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云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68-72,共5页
基于比较诗学的视域,参用诗之起兴句的研究成果,考察了西北地区"花儿"中起兴的实质。发现"花儿"中的起兴实质包括3层含义:由"兴"的本义"托事于物","引譬连类"征知"花儿"之... 基于比较诗学的视域,参用诗之起兴句的研究成果,考察了西北地区"花儿"中起兴的实质。发现"花儿"中的起兴实质包括3层含义:由"兴"的本义"托事于物","引譬连类"征知"花儿"之"兴"的实质,是由自然景物的某种特征而触发歌者心中的特定期待,因而发声为歌;由"兴"之本义演唱仪式的自然节奏唤起"花儿"歌者的情绪律动,使演唱气氛达到浑然醉境;而情趣与意象契合无间的经典"花儿"的形成,则标志着"花儿"比兴艺术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儿” 比兴 诗学 情趣与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事与乡村秩序:洮州“搬场”的人类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云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4期85-91,共7页
洮州乡村的"搬场",是在乡村民间组织的负责与安排下,在特定的一日内村民将动员自己全部的社会力量,搬运收割好的庄稼到打碾场的一次重大农事活动。而"搬场"活动的有序开展,必须依赖于各个村落之间约定俗成的时间秩... 洮州乡村的"搬场",是在乡村民间组织的负责与安排下,在特定的一日内村民将动员自己全部的社会力量,搬运收割好的庄稼到打碾场的一次重大农事活动。而"搬场"活动的有序开展,必须依赖于各个村落之间约定俗成的时间秩序。通过再现洮州G村"搬场"这一消失的民俗,发现其兼有农事活动与节日庆典的双重特性,并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建构了洮州乡村民众劳动与生活的秩序,展现出社会大集体之间的超越民族、宗教、村落界限的交融与互动关系;还原了民众在这一秩序下展现出的竞争、表演、协助等精神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建构 搬场 农事活动 洮州G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移民的草原吟唱——甘南藏区民间叙事诗《麻娘娘的传说》产生原因及背景探析
7
作者 王四四 宁文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00-103,共4页
《麻娘娘的传说》是发端于明初从江淮一带西迁至甘南藏区的汉族民间传说,后经过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也成为在回、藏民族间广泛流传有六百多年的口传民间叙事诗。全诗讲述了六百年前一位洮州容貌娇艳的女子"麻娘娘"不为财势所... 《麻娘娘的传说》是发端于明初从江淮一带西迁至甘南藏区的汉族民间传说,后经过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也成为在回、藏民族间广泛流传有六百多年的口传民间叙事诗。全诗讲述了六百年前一位洮州容貌娇艳的女子"麻娘娘"不为财势所动,不为强权所迫,主动追求自由婚姻幸福和造福乡里群众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是明代江南移民到甘南草原后现实生活的需要和感情生活的升华,是江南民间文化和甘南藏、回等多民族文化碰撞、交流后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娘娘 明代江淮移民 江南民间文化 多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化解、构建——西北“花儿”的存在论阐释
8
作者 王晓云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1期69-73,共5页
"花儿"是西北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民众共同喜爱的一支山歌。它流布的范围广、历史悠久,并冲淡、化解着流行地民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积淀的矛盾,参与着当地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为流行地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秩序感、稳定... "花儿"是西北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民众共同喜爱的一支山歌。它流布的范围广、历史悠久,并冲淡、化解着流行地民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积淀的矛盾,参与着当地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为流行地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秩序感、稳定感和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儿” 存在论 社会秩序 “花儿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音声相和”命题之所指 被引量:1
9
作者 范卫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37,共5页
"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其语义是指五声调和八音而形成和谐的音乐。用六律调和五声,用五声调和八音,即音乐实践中的"定音"和"定调",这是形成和谐之乐的关键,也是人们所熟知的音乐... "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其语义是指五声调和八音而形成和谐的音乐。用六律调和五声,用五声调和八音,即音乐实践中的"定音"和"定调",这是形成和谐之乐的关键,也是人们所熟知的音乐文化事象。五声、八音之间存在着互为"他者"、"以他平他"、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所以,《老子》以此喻说其辩证法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音声相和” 五声 八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作品叙事策略研究——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晓倩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I0008-I0008,共1页
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内容与叙事结构。随着文学史的发展,叙事结构的变化也是必然的。当代文学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与叙事策略影响着当代人的精神和思想。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策略,能够从侧面把握文学史的进程,对中国文学在当... 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内容与叙事结构。随着文学史的发展,叙事结构的变化也是必然的。当代文学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与叙事策略影响着当代人的精神和思想。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策略,能够从侧面把握文学史的进程,对中国文学在当代以及未来的发展和传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黄伟林、刘铁群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书,正是基于作者多年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针对不同文体的代表性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进行了分析,为读者呈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策略的多样性和特色,对当代文学的研究与创作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叙事策略 叙事结构 表现手法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藏族谚语解读犬非藏族图腾
11
作者 谢正荣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4-160,共7页
藏族爱狗、护狗,称藏獒为"龙狗",与狗的关系十分密切。部分学者根据对藏族神话传说的分析、历史典籍的考释、社会根源的考查、民俗习惯的解读,得出犬是藏族的图腾。而有些学者却认为,犬非藏族图腾,藏族犬文化与图腾崇拜无关,... 藏族爱狗、护狗,称藏獒为"龙狗",与狗的关系十分密切。部分学者根据对藏族神话传说的分析、历史典籍的考释、社会根源的考查、民俗习惯的解读,得出犬是藏族的图腾。而有些学者却认为,犬非藏族图腾,藏族犬文化与图腾崇拜无关,至多是原始动物崇拜的遗留,体现了犬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以及藏族人对犬的态度。通过对藏族民间谚语中贬狗现象的分析,尝试为犬非藏族图腾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谚语 图腾 动物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次仁罗布小说中的藏族美德书写
12
作者 王四四 陶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93-97,共5页
次仁罗布小说描述了一个拥有"宽容和利他、自然和信任、坚韧和顽强及崇尚正义"等美德的人文主义理想世界,并在多维价值系统中立体观照"人"。这种道德诉求和道德超越,体现出一位当代优秀藏族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
关键词 次仁罗布小说 人文主义 道德超越 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化了的寺院——藏族村落中的“苯噶”调查
13
作者 王晓云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8-65,共8页
"苯噶"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半农半牧区藏族村落中特有的民众集体宗教活动场所。"苯噶"的建筑布局,上为佛殿,下为管事喇嘛的卧房及杂物房。管事僧人每日需按时燃灯、上香供佛。村落中老人每日的转经、念经,以及... "苯噶"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半农半牧区藏族村落中特有的民众集体宗教活动场所。"苯噶"的建筑布局,上为佛殿,下为管事喇嘛的卧房及杂物房。管事僧人每日需按时燃灯、上香供佛。村落中老人每日的转经、念经,以及全村集体的宗教活动都要去"苯噶"。由此观之,"苯噶"有佛殿、僧舍、僧人、信徒,完全成为一个微型化了的藏传佛教寺院,部分替代了寺院的宗教功能。后来,"苯噶"除了村民们举行基本的宗教活动外,民众的议事、解决纠纷、扶贫物资发放等俗事也在此进行。而且,"苯噶"也慢慢成为村里老人散心、排解烦忧、锻炼身体、交换资讯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化 寺院 “苯噶” 藏族村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