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慕容忠墓出土陶质文物彩绘工艺及材质分析研究
1
作者 陈彦榕 魏彦飞 +5 位作者 顾文婷 陈国科 刘兵兵 马军霞 景娅娅 李明珂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8,共11页
慕容忠墓是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中目前发掘等级最高的墓葬。墓葬出土了彩绘立人俑、骑马俑等一批造型精美、色彩鲜艳的彩绘陶质文物。本工作运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慕容忠墓是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中目前发掘等级最高的墓葬。墓葬出土了彩绘立人俑、骑马俑等一批造型精美、色彩鲜艳的彩绘陶质文物。本工作运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探究了这些文物的结构、颜料和胶结材料。结果表明:绘制工艺有胎体—颜料层、胎体—打底层—颜料层两种;颜料种类包括铅丹、石绿、靛蓝、朱砂、方解石等;有机胶结材料为动物胶。分析结果为古代彩绘陶质文物制作材料和工艺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同时也为相关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材料信息,对彩绘陶质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忠墓 彩绘陶 工艺 颜料 胶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MK5发掘简报
2
作者 张俊民 王永安 +2 位作者 李悦 景小庆(执笔/绘图) 孙锋(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I0001,I0002,5-17,共17页
石家墓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西头村。201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石家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春秋时期墓葬12座、车马坑2座和祭祀坑1座。在车马坑MK5内发现东西向纵列的殉车5辆,其中1辆车无马,4辆车为一驾两马。车马下发... 石家墓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西头村。201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石家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春秋时期墓葬12座、车马坑2座和祭祀坑1座。在车马坑MK5内发现东西向纵列的殉车5辆,其中1辆车无马,4辆车为一驾两马。车马下发现有殉人、殉狗。此车马坑具有典型春秋中期秦文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宁县 石家墓地 车马坑 春秋中期 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秦安崖背里遗址2019年度发掘简报
3
作者 王山(执笔/摄影) 康彤(执笔/绘图) +7 位作者 段涛 彭子源 杨涛(执笔/绘图) 俄钦淇(执笔/绘图) 景小庆(绘图) 康彤(绘图) 陈惠(摄影) 戴飘飘(摄影)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3,共14页
2019年,甘肃秦安崖背里遗址共发掘700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房址、战国戎人墓葬、宋代砖石墓等众多遗迹,出土大量不同时代遗物,为构建并完善陇东地区史前、战国、宋金文明演变历程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考古资料。尤其是M1西戎墓葬的发现,丰... 2019年,甘肃秦安崖背里遗址共发掘700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房址、战国戎人墓葬、宋代砖石墓等众多遗迹,出土大量不同时代遗物,为构建并完善陇东地区史前、战国、宋金文明演变历程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考古资料。尤其是M1西戎墓葬的发现,丰富了甘宁地区战国时期西戎部落的实物材料,对探究西戎各部文化风俗、部落差异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秦安 崖背里遗址 戎人墓 头蹄葬 仿木结构砖石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西戎墓出土“S”形金银铁饰件的显微观察与工艺初探
4
作者 芦敏 王永安 谢焱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6,共10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金属冶炼及铸造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装饰工艺主要有错金银和嵌金银等。近年来,甘肃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重要的西戎遗存,其中以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和张家川马家塬遗址为代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金属质遗物提供...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金属冶炼及铸造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装饰工艺主要有错金银和嵌金银等。近年来,甘肃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重要的西戎遗存,其中以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和张家川马家塬遗址为代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金属质遗物提供了珍贵的实证资料,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出这一历史阶段的工艺水准。本工作以石家与马家塬两处遗址出土的“S”形金银铁饰件为研究对象,采用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分析仪器,结合相关秦墓出土器物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2件“S”形金银铁饰件的分析,发现制作过程中采用“混汞法”工艺,在经过錾刻工艺加工后,饰件经过精细打磨而成。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这一时期金银铁饰件制作的工艺技术,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依据,进一步丰富了对金银铁饰件物质文化及其制作工艺发展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 张家川战国墓地 “S”形饰件 金银铁饰件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耦合环境对聚乙二醇法加固饱水榉木文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尚明玉 周和荣 +4 位作者 肖阳 伊阳 魏彦飞 方北松 赵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7,共11页
聚乙二醇法加固的饱水榉木文物在保存时,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如温湿度和光照等综合影响导致文物发生劣化。采用FTIR、SEM等方法研究了聚乙二醇法脱水加固饱水榉木试样在温湿度和紫外光耦合作用下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聚乙二醇法脱... 聚乙二醇法加固的饱水榉木文物在保存时,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如温湿度和光照等综合影响导致文物发生劣化。采用FTIR、SEM等方法研究了聚乙二醇法脱水加固饱水榉木试样在温湿度和紫外光耦合作用下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聚乙二醇法脱水加固处理的饱水榉木试样细胞形态饱满,聚乙二醇能够适应性地填充或吸附在各种尺寸的细胞管腔和导管管孔中,较好地维持了文物试样的结构。试样在40℃和60%RH环境试验30 d后,填充在榉木细胞内的聚乙二醇吸湿溶胀、体积增大,导致榉木细胞壁破损,细胞结构之间产生连续性裂纹;而在自然干燥后,聚乙二醇又脱水收缩与细胞壁分离。试样在40℃、60%RH和351 nm紫外光耦合环境中试验30 d表面发生黄变,亮度大幅增加,色差变化非常明显。光降解导致聚乙二醇熔融化,熔融态的聚乙二醇不断析出,其对细胞壁的加固效果大幅度减弱;榉木内析出的聚乙二醇逐渐覆盖试样表面,表面触感由粗滑转变为粘黏。最后提出了耦合环境对聚乙二醇法加固榉木结构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将为聚乙二醇法脱水加固饱水木质文物保护应用方面提供可靠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榉木文物 聚乙二醇 温湿度 紫外光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被引量:23
6
作者 陈国科 丘志力 +6 位作者 蒋超年 王辉 张跃峰 郑彤彤 芦国华 孙明霞 韩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22,共11页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面积约3平方千米,发现矿坑、矿沟、岗哨、房址等140余处,直观呈现了早期玉矿的聚落形态。该遗址为骟马文化遗存,年代约在公元前1千纪,玉矿开采与月氏人群关系密切。其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西玉东输'等问题提供...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面积约3平方千米,发现矿坑、矿沟、岗哨、房址等140余处,直观呈现了早期玉矿的聚落形态。该遗址为骟马文化遗存,年代约在公元前1千纪,玉矿开采与月氏人群关系密切。其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西玉东输'等问题提供了新资料,对揭示汉代以前该区玉料工业和丝绸之路早期华夏玉石文明的形成,乃至揭示中原传统古玉供应运作体系等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旱峡玉矿 月氏 西玉东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仪式性随葬动物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华 毛瑞林 周静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125,共8页
磨沟墓地随葬的大量动物骨骼,为研究洮河流域齐家文化到寺洼文化时期仪式性埋葬动物的演变提供了契机。墓地清晰地记录了以随葬猪下颌向以随葬牛科动物和鹿科动物转变的过程,时间为1500BC左右,与这一区域动物生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同... 磨沟墓地随葬的大量动物骨骼,为研究洮河流域齐家文化到寺洼文化时期仪式性埋葬动物的演变提供了契机。墓地清晰地记录了以随葬猪下颌向以随葬牛科动物和鹿科动物转变的过程,时间为1500BC左右,与这一区域动物生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磨沟墓地所见的仪式性埋葬动物行为的转变,与中原地区的影响,以及这一区域青铜时代畜牧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墓地随葬动物呈现种属多样化的特点,大量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生食肉动物的随葬,与中原地区制度化的殉牲形成鲜明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沟 青铜时代 仪式性 动物随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先秦农业考古概述 被引量:20
8
作者 何双全 《农业考古》 1987年第1期55-61,共7页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源远长久,经过考古学者几十年的艰辛工作,在四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发现了先祖们开拓大自然的足迹。综合分析、研究这些掩埋千古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大力开发甘肃很有益处...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源远长久,经过考古学者几十年的艰辛工作,在四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发现了先祖们开拓大自然的足迹。综合分析、研究这些掩埋千古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大力开发甘肃很有益处,本文就农业方面,从最早出现农具、农作物到有文字记载时期,做一全面总结叙述,使我们对甘肃的农业史有一个比较完整而系统的认识。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工具 农业考古 农作物 畜牧业 齐家文化 甘肃 大地湾 中原地区 遗址 墓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米家崖遗址出土骨器的实验考古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君孝 冯维伟 +2 位作者 张翔宇 柴怡 吴凡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120,共8页
本文对西安米家崖遗址出土骨器的制作流程进行了模拟实验和观察分析,其结果表明,米家崖遗址骨器制作可分为选料、制备骨料、制坯及细加工等四个基本步骤;制作方法有切割、砸击、劈裂、刮削、钻孔及打磨等;加工工具主要有石刀、蚌刀和砺... 本文对西安米家崖遗址出土骨器的制作流程进行了模拟实验和观察分析,其结果表明,米家崖遗址骨器制作可分为选料、制备骨料、制坯及细加工等四个基本步骤;制作方法有切割、砸击、劈裂、刮削、钻孔及打磨等;加工工具主要有石刀、蚌刀和砺石等。其中大量器物只用一两个步骤即可制成。两种繁简不同的制作方法表明,本遗址先民的骨器制作以“因材作器”模式为主,以“因器制料”模式为辅;湿度较高的骨料,原料利用率与成品率均较高;骨器表面痕迹以左斜向为主,表明制作者主要习惯使用右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家崖遗址 新石器时代 骨器工艺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绿松石珠微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飞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9-71,35,共4页
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出土饰品种类多样、工艺丰富,其中M6出土的一批绿松石珠微小精致,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为了解其加工方式,利用三维景深显微镜,从其制作过程中遗留下的微痕入手分析,认为这批绿松石珠应是利用边角余料,加工成较长的圆... 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出土饰品种类多样、工艺丰富,其中M6出土的一批绿松石珠微小精致,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为了解其加工方式,利用三维景深显微镜,从其制作过程中遗留下的微痕入手分析,认为这批绿松石珠应是利用边角余料,加工成较长的圆柱体,使用空心管钻,配合解玉砂对钻方式,贯通打孔,再使用砣切削为片状成型,最后精细抛光而成。本文从加工工艺方面,为了解古代珠饰制作提供一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松石 三维景深 加工痕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马鬃山区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永宁 梁云 +4 位作者 王建新 席琳 陈新儒 郭梦 任萌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7-36,F0002,共11页
2004年7月29日~8月28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马鬃山镇所属范围内的岩画资料进行记录和拓描,同时对和岩画密切相关的墓葬及古代居住遗址进行了调查记录。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关键词 文物考古研究所 调查简报 甘肃 山区 研究中心 文化遗产 西北大学 居住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湿度对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文物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12
作者 吴涛 周和荣 +3 位作者 王珂 魏彦飞 方北松 赵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8,共10页
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文物在自然环境或者博物馆存放时,受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会导致文物发生劣化。本研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乙二醛聚合物脱水加固饱水梓木试样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中性... 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文物在自然环境或者博物馆存放时,受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会导致文物发生劣化。本研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乙二醛聚合物脱水加固饱水梓木试样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中性能与微观结构变化。结果显示,饱水梓木文物材料经乙二醛聚合物脱水加固后,乙二醛聚合物与梓木细胞壁结合紧密,部分填充于梓木细胞内加固梓木细胞壁。试样在25℃和50%RH环境中试验30 d其结构和性能无明显变化。在60℃和50%RH环境中试验30 d,试样内部的乙二醛聚合物逐渐均匀附着于细胞壁且表面平滑,试样横截面断口平整;但试样表面的乙二醛聚合物逐渐消失,暴露出木材本体。在25℃和95%RH环境中乙二醛聚合物吸湿性明显增强,其与水的结合能力高于梓木细胞壁,乙二醛聚合物与细胞壁之间的结合被破坏,失去加固效果,但仍填充于细胞中。最后分析了温湿度对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性能与结构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试样在吸湿和脱水过程中乙二醛聚合物与梓木细胞壁的结构变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梓木文物 乙二醛聚合物 温度 湿度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永昌牛娃山岩画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岳邦湖 王元林 +1 位作者 张得智 岳晓东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97,共7页
牛娃山岩画位于甘肃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南湾西南约1.5公里,牛娃山呈南北走势,南依祁连山北缘,北临永昌腹地,东北距永昌县城30余公里(图一)。牛娃山海拔2100多米,山体陡峭,为裸露岩石体,属第四纪冰川结束后形成的寒武纪沙... 牛娃山岩画位于甘肃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南湾西南约1.5公里,牛娃山呈南北走势,南依祁连山北缘,北临永昌腹地,东北距永昌县城30余公里(图一)。牛娃山海拔2100多米,山体陡峭,为裸露岩石体,属第四纪冰川结束后形成的寒武纪沙漠岩漆板岩,质地坚硬,呈黑褐色,多细腻平滑切面。岩画主要散布在牛娃山山梁及东、北坡避风阳面,西坡则几乎不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昌县 岩画 甘肃 祁连山 第四纪 西南 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M4出土硅酸盐珠饰的科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晓娟 严静 王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95-2900,共6页
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M4出土的11件装饰性硅酸盐珠饰进行了无损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将这些样品划分为钠钙硅酸盐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釉砂三种类型。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钠钙硅酸盐... 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M4出土的11件装饰性硅酸盐珠饰进行了无损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将这些样品划分为钠钙硅酸盐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釉砂三种类型。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钠钙硅酸盐蜻蜓眼玻璃珠的蓝色眼珠部分采用Co2+着色。拉曼光谱分析在铅钡体系硅酸盐样品中检测到了人工合成的硅酸钡铜系中国蓝和中国紫颜料,在钠钙蜻蜓眼玻璃的白色区域检测到了锑酸钙(CaSb2O6)乳浊剂/着色剂。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所分析样品的可能来源及其反映的早期文化和技术交流状况。含有中国蓝、中国紫的装饰性珠子的制作材料和工艺应当是受到当时秦人的影响。而钠钙蜻蜓眼珠的成分特点,又与新疆等西北地区出土的同类珠子有相似之处。可见西戎人在玻璃制作技术方面同时受到北方草原民族文化和秦文化的共同影响。这批样品中以泥芯和玻璃化材料共同组成的装饰珠子,可能是从釉砂珠向玻璃珠的过渡类型,这对于研究我国玻璃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荧光 激光拉曼光谱 中国蓝 釉砂 古代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2016—2017年度浮选结果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荣臻 傅罗文 +1 位作者 周静 靳桂云 《文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9-46,63,共9页
齐家坪遗址2016—2017年度浮选结果显示,齐家文化的作物组合为粟、黍、小麦、大麦,宋金时期增加了燕麦、荞麦2种作物;作物构成由粟黍为主演变为以小麦、大麦为主,暗示着多种作物种植体系中麦作农业规模的扩大和比重的提升。此外,齐家文... 齐家坪遗址2016—2017年度浮选结果显示,齐家文化的作物组合为粟、黍、小麦、大麦,宋金时期增加了燕麦、荞麦2种作物;作物构成由粟黍为主演变为以小麦、大麦为主,暗示着多种作物种植体系中麦作农业规模的扩大和比重的提升。此外,齐家文化及宋金时期的其他植物遗存中,也不乏具有食用功能者,但与粮食作物相较,它们所占比重较低,可能并非聚落先民植食资源利用的主体。齐家坪遗址的浮选结果为齐家文化农业乃至生业经济讨论提供了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家坪 齐家文化 植物考古 生业系统 农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泾川出土5件佛教造像彩绘分析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梁嘉放 吴荭 +3 位作者 张勇剑 赵西晨 夏寅 曹铭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105,共9页
运用显微观察、荧光拍照、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手段,对#87北魏造像碑、#99隋代佛头、#54宋代残破佛头和2件泥塑佛像残块表面彩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北魏和隋代造像红色为朱砂,绿色为石绿,白色为方... 运用显微观察、荧光拍照、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手段,对#87北魏造像碑、#99隋代佛头、#54宋代残破佛头和2件泥塑佛像残块表面彩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北魏和隋代造像红色为朱砂,绿色为石绿,白色为方解石;隋代造像面部肉色为硫酸铅和朱砂的混合物,眼黑为炭黑;宋代造像表面红色为铁红,白色为方解石;泥塑残块#1表面蓝色为石青和石绿的混合物,#2表面为朱砂,判断其制作年代不晚于唐代中期。白灰层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并具有亮白色荧光反应,与碳酸钙粉末混合有机胶制成白灰层的荧光反应一致,判断古代样品白灰层中可能存在有机胶结质。在元素分析过程中,铅(Pb)一直存在,而在物相分析中并没有发现Pb的化合物。同样问题在早期关中出土墓葬壁画分析中同样存在,是否与彩绘工艺本身有关,值得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石青 石绿 朱砂 铁红 硫酸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泾川大云寺出土佛造像的保护修复及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勇剑 吴荭 +2 位作者 梁嘉放 赵西晨 赵静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0-95,共6页
本文对甘肃泾川大云寺出土佛造像的保护修复进行简单阐述,强调了在修复工作开展之前进行保存现状调查的必要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佛造像的材料、制作工艺及表面彩绘颜料的种类进行了分析,为保护修复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提出,要根据... 本文对甘肃泾川大云寺出土佛造像的保护修复进行简单阐述,强调了在修复工作开展之前进行保存现状调查的必要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佛造像的材料、制作工艺及表面彩绘颜料的种类进行了分析,为保护修复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提出,要根据文物的性质选择适宜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存现状调查 加固材料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广济 景小庆(绘图) +7 位作者 孙峰(绘图) 孙明霞(绘图) 赵吴城(绘图) 温成浩 艾婉乔 王辉 陈国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共12页
1990年7~8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玉门火烧沟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总面积910平方米,共清理四坝文化墓葬26座,出土了较多的陶、玉、石、骨、金属质等文物。火烧沟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四坝文化墓地。该墓地的发掘为深... 1990年7~8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玉门火烧沟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总面积910平方米,共清理四坝文化墓葬26座,出土了较多的陶、玉、石、骨、金属质等文物。火烧沟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四坝文化墓地。该墓地的发掘为深入研究河西走廊青铜时代的社会和文化,以及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物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玉门市 火烧沟墓地 四坝文化 青铜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礼县高寺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15
19
作者 赵建龙 郎树德 +3 位作者 张俊民 王刚 马建华 赵卓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34,I0001,I0002,F0002,共24页
礼县高寺头遗址,位于礼县县城西南9公里处的石桥乡高寺村西南部的小山坡上,原称之为"礼县石桥镇遗址"。1986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进行了发掘。同时,对该遗址的各台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在第二台地多为仰韶文... 礼县高寺头遗址,位于礼县县城西南9公里处的石桥乡高寺村西南部的小山坡上,原称之为"礼县石桥镇遗址"。1986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进行了发掘。同时,对该遗址的各台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在第二台地多为仰韶文化早、中期的遗存。第三、四级台地则多为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存。故设置了上下两个发掘区进行了小规模的清理发掘,共清理出房址4座,灰坑8个,室内窖穴3个,出土陶器、石器、骨蚌器等遗物765件。均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寺头遗址 大型半地穴式房址 料姜石白灰面 仰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西城驿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陈国科 李延祥 +1 位作者 潜伟 王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5-118,共14页
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出土金属遗物42件,包括工具、饰品等器物34件,铜块8件,年代为距今4000年至3600年。经SEM-EDS和金相检测分析,25件红铜,10件Cu-As,1件Cu-Sb,2件Cu-Sn,2件Cu-As-Sb,2件为白冰铜器物或铜块;在可明确观察组织的32件器物中... 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出土金属遗物42件,包括工具、饰品等器物34件,铜块8件,年代为距今4000年至3600年。经SEM-EDS和金相检测分析,25件红铜,10件Cu-As,1件Cu-Sb,2件Cu-Sn,2件Cu-As-Sb,2件为白冰铜器物或铜块;在可明确观察组织的32件器物中,铸造13件,1件铸造后冷锻,8件热锻,10件热锻后冷锻。34件器物中铜锥20件,占58.9%,其中7件铸造,5件热锻,7件热锻后冷锻,1件铸造后冷锻。在合金种类、器物类型、加工技术上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As、Bi、Sb、Pb、Ag(以金属或矿物形式存在)和Sn(以Sn O2形式存在)在大量红铜器物中存在的形态表明,古代工匠已尝试获取合金,但是由于还原气氛低下而难以获得。所有的检测表明,西城驿遗址的冶金已进入从红铜—砷铜合金到锡青铜的青铜时代早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 西城驿遗址 铜器 冶金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