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2021年黄土高原典型粮草复合生态系统日通量数据集
1
作者 马景永 赵长明 +3 位作者 张金贵 马晓俊 来兴发 沈禹颖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粮草复合生态系统作为黄土高原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对维持区域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黄土高原粮草复合生态系统碳水交换和能量配分特征,对于理解黄土高原区域气候、碳水循环及其耦合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 粮草复合生态系统作为黄土高原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对维持区域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黄土高原粮草复合生态系统碳水交换和能量配分特征,对于理解黄土高原区域气候、碳水循环及其耦合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数据集为兰州大学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2019年累计的日尺度碳水通量数据,时间覆盖范围为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数据指标包括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RE)、蒸散发(ET)、潜热通量(H)、净辐射(Rn)和降雨量(P)等。研究生态系统为粮草复合生态系统,属黄土高原典型的农业生产类型,具有较强区域代表性。本数据集从野外观测、数据入库、质量控制到通量计算均严格按照国际通量观测技术标准进行,所获数据完整性好、质量高,数据可为黄土高原区域作物生产、水资源高效利用、碳源汇管理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研究方面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复合生态系统 碳水通量 涡度相关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与纹理特征的饲用大豆地上生物量估算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贵鑫 安东 +1 位作者 于应文 沈禹颖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62-3271,共10页
本研究利用无人机获取了饲用大豆[Glycine max(L.)Merr.]主要生育时期的多光谱遥感影像,并基于多光谱影像提取的40个纹理特征和光谱反射率构建的12个植被指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 本研究利用无人机获取了饲用大豆[Glycine max(L.)Merr.]主要生育时期的多光谱遥感影像,并基于多光谱影像提取的40个纹理特征和光谱反射率构建的12个植被指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等算法,对饲用大豆营养体生长过程的地上生物量进行了估测。结果表明:450 nm,560 nm,650 nm和730 nm这4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随饲用大豆生育进程而变化,具体表现为分枝前期下降、分枝后期上升至峰值、开花期下降的变化趋势。840 nm波段的光谱反射率表现为分枝期上升并在后期达到峰值、开花期下降的变化趋势。方差(Variance)、对比度(Contrast)、相异性(Dissimilarity)和信息熵(Entropy)等纹理特征在各波段下数值变化基本趋于一致,表现出红边波段最大,红光波段最小。综合来看,基于植被指数与纹理特征作为输入参数的ANN模型对于饲用大豆各生育时期地上部生物量的估测效果最好(R^(2)=0.71,RMSE=1.81 t·hm^(-2))。研究结果可为饲用大豆地上生物量快速精准估测以及高效栽培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多光谱影像 饲用大豆 地上生物量 机器学习 纹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耕和植物残体覆盖对“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冯娅斯 蒋文婷 +4 位作者 刘益宏 王燕 李渊 陈有超 蔡延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9,共15页
草地修复是推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探究翻耕和植物残体覆盖对极度退化高寒草地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移除草地地上和地下(0~20cm)全部植物以模拟“黑土滩... 草地修复是推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探究翻耕和植物残体覆盖对极度退化高寒草地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移除草地地上和地下(0~20cm)全部植物以模拟“黑土滩”型退化草地(CK)、退化草地进行翻耕(PL)、退化草地进行植物残体覆盖(MR)、退化草地进行翻耕和植物残体覆盖(PL+MR)4种处理,并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基础理化指标、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硝化和反硝化酶活性、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和28 d N_(2)O累积排放量。结果显示:翻耕较对照显著增加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增加了44.2%,翻耕后进行植物残体覆盖显著抑制了N_(2)O排放,减少了29.1%。翻耕后,土壤pH、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amoA基因丰度显著增大,增幅分别为2.6%、209.5%、23.8%、180.4%、233.9%、74.6%和68.0%,土壤C/N、有机碳(SO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1.3%、13.6%和72.8%。翻耕后覆盖植物残体较翻耕显著降低了土壤DOC含量,抑制了BG、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活性及AOA-amoA、AOB-amoA和nosZⅠ基因丰度,降幅分别为12.8%、49.1%、59.9%、31.6%、25.0%、46.5%、59.5%、23.1%,显著增加了MBN含量,增幅为29.1%。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与pH、DOC含量、胞外酶活性、氮循环基因丰度(除nirS以外)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C/N、SOC和MBN含量显著负相关。AOA-amoA和AOB-amoA丰度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子。综上,翻耕会增加土壤胞外酶活性和amoA基因丰度,但会导致SOC分解消耗和N_(2)O增排,而植物残体覆盖能够有效缓解这些负面影响,是一种可行的改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耕 植物残体覆盖 高寒草甸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土壤氧化亚氮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播比例对两种苜蓿混播草地产量和种群密度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叶婷 吴晓娟 +3 位作者 芦奕晓 刘生娟 姜卓慧 杨惠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137,共11页
混播比例是混播草地适应性和稳定性的主要调节因素,因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区域特异性。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亟需构建混播组合和比例适当的苜蓿混播草地。选用苜蓿-无芒雀麦(MB)和苜蓿-猫尾草(MP)组合,建立了3个混播比例(... 混播比例是混播草地适应性和稳定性的主要调节因素,因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区域特异性。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亟需构建混播组合和比例适当的苜蓿混播草地。选用苜蓿-无芒雀麦(MB)和苜蓿-猫尾草(MP)组合,建立了3个混播比例(苜蓿∶禾草=7∶3、5∶5、3∶7)的混播草地,以3种牧草单播为对照,对牧草产量、种群密度动态进行了分析,探究不同混播组合和比例下混播草地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混播比例对MP和MB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和种群密度稳定性均有显著影响,群落结构稳定性随草地年龄增大逐年降低。MB的苜蓿和禾草单产量及草地总产量显著高于MP,但2和5龄时二者间差异不显著。随2种混播下苜蓿比例增大,2、4和5龄草地总产量先升高后降低,3龄草地总产量升高;草地中苜蓿相对产量相异度系数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3龄MB例外),禾草相对产量相异度系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MP下苜蓿和禾草相对种群密度相异度系数随苜蓿比例增大而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5∶5混播下群落结构稳定性最弱;MB模式下,仅5龄草地苜蓿和禾草相对种群密度相异度系数随苜蓿比例增大而呈升高趋势。综上,MB能显著提高产量,较好地维持群落稳定性。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建议可优先实行7∶3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并在第5年换茬或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猫尾草 无芒雀麦 混播比例 生产性能 结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箭筈豌豆/燕麦间作系统叶性状和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筠钰 吴晓娟 +2 位作者 吴宛萍 周涛 杨惠敏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2-61,共10页
为探究不同间作比例和施氮量对箭筈豌豆/燕麦间作系统叶性状的影响,设置了4个种植模式(燕麦单播、箭筈豌豆∶燕麦1∶2间作、箭筈豌豆∶燕麦2∶1间作和箭筈豌豆单播,分别表示为A、VA12、VA21和V)和3个氮肥水平(0、50和100 kg/hm2,分别表... 为探究不同间作比例和施氮量对箭筈豌豆/燕麦间作系统叶性状的影响,设置了4个种植模式(燕麦单播、箭筈豌豆∶燕麦1∶2间作、箭筈豌豆∶燕麦2∶1间作和箭筈豌豆单播,分别表示为A、VA12、VA21和V)和3个氮肥水平(0、50和100 kg/hm2,分别表示为N0、N50和N100),测定了作物叶片性状和土壤矿质氮,并分析了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燕麦叶面积、比叶面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叶干物质含量逐渐降低;箭筈豌豆叶面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在VA21下N50时分别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为263.53 cm^(2)/g和0.20 g/g;(2)间作下燕麦叶面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面积大于单播;箭筈豌豆叶面积和比叶面积仅在不施氮下间作大于单播;(3)除V外,N100下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分别为96.13(A)、100.13(VA12)和113.47 kg/ha(VA21),不同种植模式间硝态氮含量无明显规律,而铵态氮含量在A时最高;(4)燕麦叶面积、比叶面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叶干物质含量与其它指标显著负相关。箭筈豌豆叶面积与比叶面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叶干物质含量与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负相关。综上,间作和施氮引起土壤矿质氮含量变化,进而导致叶片形态结构的改变。VA21下N50时作物表现出较好的资源利用潜力,将更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达到产量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比例 氮肥 叶性状 矿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黄土高原紫花苜蓿草地N2O通量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渊 张清平 +1 位作者 王涛 沈禹颖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84-1589,共6页
以黄土高原旱区5年龄的紫花苜蓿为(Medicago sativa)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氮处理水平:0 kg·hm^(-2)(N0),50 kg N·hm^(-2)(N50),100 kg N·hm^(-2)(N100)和150 kg N·hm^(-2)(N150)。选取排放系数、N肥利用率和氧化亚氮(... 以黄土高原旱区5年龄的紫花苜蓿为(Medicago sativa)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氮处理水平:0 kg·hm^(-2)(N0),50 kg N·hm^(-2)(N50),100 kg N·hm^(-2)(N100)和150 kg N·hm^(-2)(N150)。选取排放系数、N肥利用率和氧化亚氮(N_(2)O)通量作为N利用效率及N_(2)O排放的评价指标,选择叶面积指数、干物质(Dry matter,DM)产量、粗蛋白(Crude protein,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作为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指标,探究不同施N量对苜蓿草地N_(2)O通量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估,以期获得协调N_(2)O减排与提高生产性能的最佳施N量。结果表明:施N增加苜蓿草地每公顷DM产量,N150处理下头茬产量最高,达到8885 kg·hm^(-2);N肥施入能提高苜蓿CP含量,并提高饲用品质(降低ADF和NDF含量);灰色关联分析结果中N50排序最优,并与N150归为一类。因此,综合考虑N_(2)O通量和生产性能,该地区苜蓿草地最佳施N量为50 kg N·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温室气体 灰色关联评价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旱塬区5个饲用甜高粱品种生产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中利 蒋丛泽 +4 位作者 马仁诗 高玮 受娜 沈禹颖 杨宪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0-62,共13页
为筛选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的丰产优质饲用甜高粱品种,本研究通过2021-2022年田间定位试验对5个饲用甜高粱品种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分配、饲用品质以及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品种对饲用甜高粱主要农艺... 为筛选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的丰产优质饲用甜高粱品种,本研究通过2021-2022年田间定位试验对5个饲用甜高粱品种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分配、饲用品质以及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品种对饲用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饲用品质以及水氮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收获期株高和茎粗最大的品种均为绿巨人,两年平均分别达到344.9 cm、24.2 mm;叶面积指数最大的品种是海牛,两年平均为3.6;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大的品种是绿巨人,两年平均分别达到78.4、22.1 t·hm^(-2);全株粗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是大卡,两年平均为7.6%;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以海狮最低,两年平均分别为54.9%和27.6%;相对饲喂价值、相对饲草品质以海狮为最高,两年平均分别达到了115.5、158.1;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以绿巨人为最高,两年平均分别为45.7 kg·hm^(-2)·mm^(-1)、122.7 kg·kg^(-1)。灰色关联度方法综合评价得出,绿巨人较其他品种更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旱塬区 饲用甜高粱 生产性能 饲用品质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速效氮矿化能力对温度和有机肥添加的响应
8
作者 郭雅婧 李辉鹏 +6 位作者 张其斌 白璐 张伟 陈宝林 桑建辉 李渊 沈禹颖 《草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048-1056,共9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氮素矿化是影响全球碳氮循环和草地生态系统演替的关键过程。本研究通过不同温度(5、15和25℃)和有机氮添加梯度(0、15、45和75 kg·hm^(−2))的室内培养试验,测定土壤氮矿化速率、矿化势以及矿化反应速率常数...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氮素矿化是影响全球碳氮循环和草地生态系统演替的关键过程。本研究通过不同温度(5、15和25℃)和有机氮添加梯度(0、15、45和75 kg·hm^(−2))的室内培养试验,测定土壤氮矿化速率、矿化势以及矿化反应速率常数对处理的响应,旨在探究温度和有机肥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速效氮供应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氮素矿化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5℃下明显高于15和5℃;有机氮添加(15~45 kg·hm^(−2))显著提高了土壤铵态氮的矿化量,继续增加至75 kg·hm^(−2)时,氮素矿化能力降低;土壤氮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添加有机氮可以增加高寒草地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在氮素添加量为45 kg·hm^(−2)时达到峰值;温度决定了高寒草地土壤氮素矿化势,对矿化速率常数k没有明显影响。综上所述,添加15~45 kg·hm^(−2)有机氮及较高的温度条件有利于提高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速效氮的矿化能力,这为高寒草原地区的草地管理和有机肥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氮素添加 有机氮 氮素矿化速率 氮素矿化潜力 室内培养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分析施肥类型对中国北方紫花苜蓿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晓雨 于鑫 +2 位作者 沈禹颖 张清平 李渊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8-217,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气候条件下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施肥类型的响应,为苜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中国北方为研究区域,以不施肥苜蓿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系统探... 为探究不同气候条件下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施肥类型的响应,为苜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中国北方为研究区域,以不施肥苜蓿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系统探究苜蓿粗蛋白产量以及营养品质对不同肥料类型的响应以及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施肥均能增加粗蛋白产量,氮磷配施能够增加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 <0.05),降低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年平均降水量<200 mm的干旱区,单施钾肥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增产效果最明显;年降水量200~400 mm半干旱区,单施氮肥的增产效应最高。综上所述,我国北方地区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不同的降水条件下选择合理的施肥措施,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更大程度地实现紫花苜蓿高产优质与环境保护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蛋白 粗纤维 相对饲喂价值 洗涤纤维 氮肥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旱塬区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33
10
作者 蒋丛泽 受娜 +3 位作者 高玮 马仁诗 沈禹颖 杨宪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6-228,共13页
为筛选出适宜在陇东旱塬地区栽培的青贮玉米品种,本试验以8份青贮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在该地区的农艺表现、营养成分含量及水氮资源利用状况,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品种的综合表现进行了量化评价... 为筛选出适宜在陇东旱塬地区栽培的青贮玉米品种,本试验以8份青贮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在该地区的农艺表现、营养成分含量及水氮资源利用状况,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品种的综合表现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品种对主要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株高最高的品种是豫青贮23,为299.6 cm;茎粗最大的品种是东单60号,为29.5 mm;叶长、叶宽分别以豫青贮23和京科青贮516最大,为83.3 cm和9.6 cm;单株鲜重最大的品种是中科甜928,为1147.1 g·株^(-1),单株干重最大的品种是京科青贮516,为341.1 g·株^(-1)。产量性状方面,鲜草产量超过80 t·hm^(-2)的品种有豫青贮23、东单60号和中科甜928,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最大的品种是东科301,分别为29.0 t·hm^(-2)和1.85 t·hm^(-2)。营养品质方面,全株粗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是文玉3号,为7.42%;粗灰分含量以中科甜928最高,为4.58%;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以京科301最低,分别为28.87%和12.63%。水氮资源利用方面,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的品种是东科301,分别为77.0 kg·hm^(-2)·mm^(-1)和161.2 kg·kg^(-1)。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较为一致,二者均表明豫青贮23、文玉3号和东科301兼顾丰产、优质和水氮资源高效利用优点,适宜在陇东旱塬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旱塬区 青贮玉米 作物产量 营养品质 灰色关联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梯度对饲用甜高粱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仁诗 蒋丛泽 +3 位作者 受娜 高玮 沈禹颖 杨宪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34-2346,共13页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量和施氮水平对饲用甜高粱生长特性、单株耗水规律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确定饲用甜高粱适宜种植密度、优化水氮管理措施以及提高栽培生产潜力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温室条件下进行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量和施氮水平对饲用甜高粱生长特性、单株耗水规律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确定饲用甜高粱适宜种植密度、优化水氮管理措施以及提高栽培生产潜力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温室条件下进行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供试饲用甜高粱品种为‘大力士’。设置了3个灌溉量,分别为达到田间持水量的30%~50%(I1)、50%~70%(I2)、70%~90%(I3);设置了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 kg/hm^(2)(N0)、200kg/hm^(2)(N1)、400 kg/hm^(2)(N2)。在饲用甜高粱拔节期取样,测定甜高粱株高、茎粗、鲜重与干重。同时,采用自动称重式蒸渗仪测定单株耗水动态,计算了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结果】1)增加灌溉量显著增加了饲用甜高粱株高和茎粗,与I1相比,I2、I3灌溉量下甜高粱株高分别提高了20.0%和34.5%,茎粗分别增加了18.0%和36.6%。施氮对株高和茎粗无显著影响。2)增加灌溉量显著提高甜高粱植株茎、叶及地上部鲜重和干重,施氮水平仅显著影响叶的鲜重和茎的干重。与I1相比,I2、I3灌溉量下地上部整株鲜重分别提高158.1%、290.1%,干重分别提高84.8%、139.3%。与N0相比,N1、N2施氮量下叶的鲜重分别提高7.6%、4.6%,茎的干重分别降低8.5%、10.4%。I1灌溉量下茎叶比<1,I2和I3灌溉量下茎叶比>1,随着灌溉量增加,饲用甜高粱茎叶比显著增加。在I1、I3灌溉量下,茎叶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3)随着灌溉量的增加,甜高粱单株耗水量显著增加,而水分利用效率则显著下降。与I1相比,I2、I3灌溉量下累积耗水量分别提高了101.3%、178.9%,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了8.0%、13.9%。施氮对甜高粱单株累积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灌溉量显著影响着甜高粱的生长、干物质量的积累以及干物质向茎秆的分配,过高的灌水量会增加饲用甜高粱的耗水量,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对甜高粱的生长未显现出促进作用,高施氮量还会增加干物质在叶片中的分配。因此,适度灌溉并施用少量氮肥可能更适合甜高粱的饲用品质和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甜高粱 灌溉量 施氮水平 生长特性 茎叶比 耗水量 干物质积累 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缓释氮肥对饲用甜高粱生长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仁诗 蒋丛泽 +3 位作者 高玮 李中利 沈禹颖 杨宪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1-81,共11页
为探究饲用甜高粱节水丰产的灌溉与施氮栽培模式,采用温室自动称重式蒸渗仪研究了3个灌溉量[灌溉保持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30%~50%(I1)、50%~70%(I2)、70%~90%(I3)]和3个施氮模式[常规尿素施氮(以纯N计,下同)200 kg·hm^(-2)(U200... 为探究饲用甜高粱节水丰产的灌溉与施氮栽培模式,采用温室自动称重式蒸渗仪研究了3个灌溉量[灌溉保持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30%~50%(I1)、50%~70%(I2)、70%~90%(I3)]和3个施氮模式[常规尿素施氮(以纯N计,下同)200 kg·hm^(-2)(U200)、包膜尿素施氮160 kg·hm^(-2)(CU160)、包膜尿素施氮120 kg·hm^(-2)(CU120)]对饲用甜高粱生长、干物质产量、耗水规律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溉量显著促进了饲用甜高粱株高、茎粗的生长和单株总叶面积的增加,与I1相比,I2、I3下株高平均值分别提高了9.5%、15.4%,茎粗分别提高了2.4%、27.6%,单株总叶面积分别提高了32.0%、76.0%。同一施氮模式下,饲用甜高粱茎、叶、地上部整株的鲜质量、干质量及茎叶比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与I1相比,I2、I3下整株鲜质量平均值分别显著提高了61.7%、187.4%,整株干质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5.7%、129.8%。施氮模式显著影响茎、叶、地上部整株的鲜质量和干质量。与U_(200)相比,CU_(160)下整株鲜重、干重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3.9%、22.8%。随着灌溉量的增加,饲用甜高粱单株耗水量及水氮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与I1相比,I2、I3下累积耗水量平均值分别显著提高了52.1%、108.4%,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6%、11.3%,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51.9%、128.3%。施氮模式显著影响水氮利用效率,与U200相比,CU_(160)下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2.4%,CU_(160)、CU_(120)下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53.5%、80.0%。因此,适度灌溉并采用缓释肥减施氮素显著促进了甜高粱植株干物质量的积累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甜高粱 灌溉量 缓释氮肥 生长特性 耗水量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